徐金才 教育寻梦者.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4748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金才 教育寻梦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徐金才 教育寻梦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徐金才 教育寻梦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徐金才 教育寻梦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徐金才 教育寻梦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金才 教育寻梦者.docx

《徐金才 教育寻梦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金才 教育寻梦者.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金才 教育寻梦者.docx

徐金才教育寻梦者

从农村木匠,成为全国名校长

徐金才:

金子总会发光

去年年底主动从校长岗位退下来之后,徐金才给自己定了三个“不”的要求:

不参加学校行政办公会,公开场合不发表行政性讲话,不接受副校长请示汇报工作。

“邗中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感情,但事业总要有传承。

现在,我要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我的教育学术研究中去。

家贫险辍学,

多亏遇到好心老师

1956年农历二月初一,徐金才出生在邗江汊河一户农户家。

祖辈、父辈都是不识一字的贫农,徐金才兄弟姐妹五个,全家望天吃饭。

家庭贫穷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入学,父母最终把读书的机会给了天资最高的徐金才。

1965年,9岁的徐金才进入离家不远的田浒桥小学就读。

由于成绩优异,一年级读完,直接跳至三年级上学。

彼时,幼小的徐金才不仅要读书,每天还要割猪草、捞鱼摸虾填补家用。

“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安安静静地让我学习。

三年级那年,家里实在困难,父母决定让徐金才辍学。

春节后,家里买了80只小鹅,让徐金才在家放鹅。

每天赶着小鹅出门,徐金才看着那些上学的小伙伴,感觉很失落。

一个多月后,校长朱亚珍和班主任张宝秀找上门来了,带来了新课本以及书包。

“孩子成绩这么好,不上学太可惜了,还是让孩子来上学吧,学校一定减免他的学费和书本费。

”徐金才终于回到了校园。

“如果不是朱校长和张老师,我肯定是一个文盲。

”回顾往事,徐金才感慨,他的求学路上,总是能遇到心肠特别好的老师,也许正是受这些老师的影响,他最终也选择了教育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

饥饿也成为求学生涯始终无法消除的感受。

高中时,每次他要沿着古运河,摆渡过河,走一个多小时的路上学。

每个星期只有3毛钱吃饭,在学校食堂吃饭时,5分钱一份的菜汤,徐金才总是和同学2个人合打一份,一年到头菜汤仅有三种交替:

黄芽菜汤、包菜汤、青菜汤。

“那个时候正是身体蹭蹭往上长,最能吃的时候,每天上课饿得头晕眼花,脑子里就想着能好好的吃饱一顿该有多好。

”最要命的是,有时晚自习下,宿舍里有个家境不错的同学,总是在啃自己带来的馒头花卷,饥肠辘辘的徐金才,越是饥饿,越是觉得那同学嚼馒头的声音特别大,只好把头蒙在被子里忍受。

到了周五、周六,早晚饭的馒头徐金才总是舍不得吃,小心翼翼地用饭盒装好,周日带回家给弟妹。

正是因为那一段挥之不去的饥饿经历,日后做了校长,徐金才花了不少精力去尽力办好学生食堂,努力让学生吃饱吃好。

高中毕业回家,

当过“笔杆”学过木匠

回顾少年求学时光,徐金才庆幸自己总是能遇到关爱自己的好老师。

最饥饿的初中时期,班主任徐秀兰老师经常鼓励他藐视困难,认真读书。

令徐金才难忘的是,“徐老师自己每天带几个烧饼到学校当午饭,总是要留一个给我。

”啃着徐老师的烧饼,徐金才默默坚定着“一定要认真学习”的信念。

一转眼,1974年徐金才高中毕业了,彼时全国高考尚未恢复,实行推荐上大学,没门没路的徐金才,面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

离校的前一天,徐金才想:

毕业就意味着失学,不知未来在哪里,也不知希望在何方?

班主任钟慎华老师把他喊到自己的宿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一个人如果是黄金,把它埋到土里,若干年后挖出来还是黄金,它还是会闪闪发光的;如果是黄铜,不埋它也永远是黄铜,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这一句话,徐金才记了一辈子。

高中毕业后,18岁的徐金才回到了家乡。

由于读过高中,能说会写,算是大队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徐金才做了大队里的“笔杆子”,很为领导赏识。

很快,当时的现实与徐金才的内心产生了强烈冲突。

在大队里干了两年,徐金才觉得实在过不去,坚决不干了,回家学木匠。

这可把大队干部给惹恼了。

学木匠,大队不给开证明,没有证明,只能做个没有户口的“黑木匠”。

不管了,徐金才心一横,拜了个师傅学了一年多,自己开始接活了。

自己养活自己,靠手艺吃饭。

高考恢复改变命运,

考上扬师院,走上教师路

1977年,全国高考开始恢复。

刚听到消息的时候,徐金才的心砰砰直跳。

他想起了高中班主任临别前给他的那句话,“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离开书本已经三年多的徐金才,下决心参加高考。

大队干部听说后,公开放出话来“那个徐金才,还想考大学?

坚决让他在家劳动。

白天,徐金才在生产队上工,挣工分,想复习,只能晚上在家。

好几年没有碰的中学课本,想重新开始谈何容易。

徐金才不管,一盏煤油灯,一盆冷水,看得困乏了,就把脸泡在冷水盆里,清醒自己。

徐金才硬是逼着自己啃下来丢了三四年的课本。

“那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高考是改变我命运的机会,考不取我就没有出路了。

头一年,徐金才报的是中专。

分数够了,可能因为政审不过关,大队鉴定不让过。

1978年,徐金才又报了。

这一年他报的是大学,结果他是汊河、蒋王两个公社考生中的最高分。

这一年国家规定,政审鉴定必须得到本人签字认定,徐金才终于得以通过政审关。

填报志愿的时候,身材瘦小,体重只有95斤的徐金才,第一报的是政法,喜欢读《红岩》的他,感觉西南政法学院肯定不错,第二报的是教育,不用家里花一分钱,扬州师范学院。

1978年9月,徐金才进入了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这一年,离他高中毕业,已经整整4年。

做了两年大队“笔杆子”,两年小木匠的徐金才,终于进入了大学。

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徐金才特别理解这句话,上了大学,他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似乎要补回那几年的时光。

“我在大学里没什么故事,没做学生干部,也没谈恋爱,印象里,每天上完课,就狂奔图书馆借书、读书。

”他坚持体育锻炼,每天清晨都到瘦西湖公园里跑步。

四年转瞬即逝,1982年毕业,徐金才分配到了邗江县中学当语文教师。

彼时的邗江县中学,名为县中,却地处施桥农村。

刚到学校的徐金才有点失望:

学校位于一片农田之中,一进大门就是一个烂泥塘。

校园里全是低矮平房,不通自来水,喝开水要靠老虎灶。

东南方有一家水泥厂,一刮东南风,粉末飘扬,办公桌上一层灰。

虽然硬件设施差,但学校语文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研讨教学的氛围,让徐金才感觉很好,老教师会把积淀了半辈子汗水和智慧的教案捧到新教师面前,让他们参考。

年轻同事们,大多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刚毕业的大学生,社会经历和文化素养都很好。

徐金才很快适应并深深爱上了自己的工作。

很快从一名普通语文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任班主任兼年级组长。

1990年任副校长兼工会主席。

担任校长,

将邗中从农村搬进城

1994年8月,徐金才担任邗江县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张达明、王玉新、陈忠彬等几任老校长严谨治校、豁达宽厚的管理风格,对他影响深远。

上任之初,徐金才在心里给学校发展定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首先是夯实基础,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狠抓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邗江县中学硬件环境建设,争取搬迁;创特色发展,最终构建有自身特色的学校发展模式。

狠抓课堂质量摆在第一位,这个问题迫在眉睫。

文革期间,学校解散、恢复,几经折腾,硬件环境差,地处农村,教师流动很大,此时全校没有一名特级教师。

9月1日开学第一天上午,徐金才进了高一一位骨干教师的班上听课。

“本意我是想通过这样一位骨干教师的课堂,总结经验,树立典型的。

上课前,徐金才到那位骨干教师办公桌前打声招呼。

听说新校长开学第一天就要听自己的课,那位教师慌忙弯腰翻开自己的柜子,拿出教案准备。

徐金才看在眼里,不做声。

一节课下来,徐金才回到了自己办公室。

这位教师把教具送回办公室后,主动来找他,询问领导感受。

“亏得你是个有经验的骨干教师,高一第一节课就上得这个样子!

“你说这第一课该怎么个上法?

”这位教师说。

“荒唐!

你作为一个骨干教师,连第一节课怎么上都不知道,我来告诉你,高一的第一节课,应该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确本学科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和要求,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初中的学科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再引导展望高中的学科知识结构和学习要求,可你都讲了些笼统而空泛的要求……”

徐金才毫不留情面的话,令那位骨干教师当时就流下泪来。

当天下午,徐金才召开教师会议,通报了对这位骨干教师的批评,以警示全校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回头来看,我当时心情有些太急切了,态度强硬,有些不够尊重骨干教师。

”17年后,徐金才心里仍有些愧疚。

徐金才刚做校长时,心里就有个梦想:

把邗江县中学搬进城里去。

县中长期处于农村,优秀人才容易流失,青年教师想找个城里对象都很困难。

彼时,邗江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在新区建设自己的政治文化中心,徐金才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契机:

既然要在新区建政治文化中心,邗江县中学理所当然应该搬迁到中心里来。

徐金才在狠抓学校管理的同时,开始积极向县文教局、县委县政府领导打报告,希望得到领导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邗江县中学搬迁得到了邗江主要领导的支持。

可由于区划调整,邗江县中学搬迁的计划暂时被搁置了。

徐金才不气馁,继续向新任领导积极报告,隔三差五地去谈学校搬迁的事情。

终于,经过多次调研,1998年初,邗江县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确定了邗江县中学的搬迁。

为了鼓舞学校老师,激发大家的愿景,开工前,徐金才用大客车把学校全体教师拉到了尚是空地的新校址。

不少老师傻了眼,这里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

四面都是农田。

“还是从农村搬到农村啊。

”一些老师议论。

徐金才心里有数,在确定邗江县中学搬迁位置的时候,他就看中了目前的位置。

“文昌路是主干道,扬州今后向西将文昌路一打通,我们学校就在主干道边上,交通便利。

邗江中学凭借银行贷款,解决了新校园建设的资金问题,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支持下,以1.2亿元的高标准,全部“四优工程”,建成了当时在全省甚至全国一流的校园,一时轰动省内外。

此前,学校还从稳定教师队伍考虑,排除万难,在现兰苑小区,建成150多套教师住房。

建设过程中,面对国内频发的建筑工程质量及腐败问题,徐金才提出,“一手抓工程质量,一手抓廉洁,大楼要上去,人不能倒下”的口号,每两周一次警示教育会,当时四川綦江彩虹桥跨塌和北京西客站渗漏都成为徐金才教育学校参加新校工程建设的人的反面典型,从自身做起,严格招投标程序。

对于工程质量绝不马虎,一件事情很能说明问题,学校一栋楼的垫层施工中,按照图纸应该是12公分混凝土,结果徐金才现场测量的时候发现,边上都是按照12公分施工,但中间部分只有8公分。

徐金才坚决要求已经浇筑的垫层全部铲除,重新施工。

1999年9月1日,邗江县中学正式在新校区开学上课,当年12月,省教委正式批准邗江县中学升格更名为“江苏省邗江中学”。

2000年10月,学校接受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验收,一次高分通过,为后来成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奠定了基础。

打造“道德课堂”,

除弊应试教育,关爱困难学生

学校迁入城区后,徐金才深感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他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他特意跑到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招收优秀毕业生,以及打破传统招考内容都一时引为美谈。

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一线实践中,基于对教育现状尤其是当前应试教育弊害的痛苦思考和重构学校教育的迫切愿望,徐金才从教育哲学高度与教育伦理层面反思、剖析,作出了“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是违背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判断,创新性地提出了“实施‘合道德'的学校教育”命题,努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精神与要求的“道德课堂”模式,由他带领全校教师研究、探索并一手打造的邗江中学特有的“道德课堂”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邗江中学的“著名商标”。

徐金才的“道德课堂”不是空洞的口号标语,而是通过一系列切实措施来实施。

具体由“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组成。

以学校组织的十大杰出学生评比活动为例,层层胜出的候选人,除了现场演讲,师生现场评比外,还要场外师生网上投票,还有社区民众参加评选,每次都有24-28万人次的学生、家长、社区民众在网上投票。

出生贫寒的徐金才,做了校长以后,对那些困难学生尤为关爱。

学校打出了“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办学口号,学校将口号化为无声的行动,每年除从预算外资金中划拨专款作为救助特困生专项基金外,还广泛联系社会力量形成救助合力。

一个暑假,正为校务忙碌的徐金才收到了一封名为王华(化名)的学生来信,信中说,她已被邗中提前录取,面临开学,全家却犯愁了。

她家里有七个人,奶奶年事已高,父母常年犯病,还有两个姐姐,其中一个正读中专,一个弟弟正上小学。

唯一的经济来源便靠父亲身体稍好时卖苦力挣点钱。

为了让儿女们上学,家中已负债累累,此次她的学费还是东挪西借才凑足的。

可入学后的生活费仍无处着落,即使勉强能迈进校门,也面临着辍学的危险……“我想读书,我想将来学有所成,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可是……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徐金才核实了学生的讲述。

立即给孩子所在镇领导拨打电话,请该镇予以关心,并提笔给孩子写去一封信,信中写道“孩子你放心来吧,学校绝不让一个同学因贫困而失学”。

在校期间,除了接受学校专项救助资金的资助外,徐金才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0元作为她的生活费。

这样的故事还很多。

每年春节,一对母子都会到徐金才家看望,每次来都带了自家的鸡蛋和糯米粉。

平素从不收礼的徐金才让妻子将礼品收了。

走之前,给他们800元钱。

那个孩子当年在邗中就学时,深受徐金才的帮助,如今已经是在上海工作。

“对农村人来说,他们送的鸡蛋和糯米粉,是对我的感激,如果不收,他们会更难受。

”记者刘冠霖

 

对话

除弊应试教育如救灾

谈教育,

打破应试教育弊端,要有抗震救灾勇气

记者:

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如何看待目前减不下的学生学习压力?

徐金才金才:

目前的教育现状形成有着复杂原因。

首先是历史原因,隋唐以来的中国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应试”为主体:

科举、赶考、背诵、朗读概莫能外。

从现实来说,目前中国的就业竞争压力转移提前到了升学竞争,升学竞争前移到了教育竞争。

中国有着自己的国情,人口众多,相比社会大众需求,优质教育资源仍然属于稀缺品,形成激烈竞争。

同时,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没有改变。

国家、省市有关部门,都有了正确认识,做出了明确要求,但整个社会对于学校、教师的评价仍然是看应试成绩与升学率。

这一点,我也一直在呼吁,既然提出要素质教育,那么就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而不是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样,学校、校长、老师都没有标准。

当然,从教育内部来说,从个别教师到校长,甚至一些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教育真谛、责任还没有很好的把握,也没有担当。

我以前说过一句话,“要以抗震救灾的勇气力量打破应试教育弊端”,我觉得这话不算重。

谈管理,

严是爱,松是害;好学校升学率也该高

记者:

很多百姓对邗江中学的评价是“管理严格”,您如何看待百姓的这种感受?

徐金才:

邗中最引以为傲,也最吸引人的是学校的风气,尤其是教师“敬业、爱生、进取”的作风,教师个体很自觉、负责,集体很团结合作。

老师的身心都是扑在学生身上。

严谨治学是邗中的传统。

“严是爱,松是害”。

举例来说,目前的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很多学校都没有真当回事,只是看文化成绩,但邗江中学却是把这一项切切实实的当做一件真事来抓。

记者:

您如何看待目前很多学校对升学率的追求?

徐金才:

一所优秀的学校,是应该有很高的升学率,这一点毋庸置疑。

如果没有好的升学率,那不能算品牌学校。

我希望邗江中学的升学率越来越高,这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

追求升学率本身没有任何错,关键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升学率?

是加班加点,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卷?

还是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单位时间效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关注升学率的同时,学校还要关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睡眠严重不足、学生没有活力、身心疲惫,对学校厌恶,对学习充满烦躁,生活索然无味,这样是绝对不行的。

谈孩子,

反对孩子“被兴趣”,提倡阅读、练字

记者:

如今,很多年轻家长迷惑,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

是围绕孩子天性,还是紧跟应试,追逐高分。

徐金才:

教育孩子因人而异。

我常打一个比方,抓子女教育,就像用手抓流水一样,抓水是抓不住的,只会一手湿,应该把水倒在一个杯子里,抓住杯子。

也就是说,对子女的教育,应该宽严相济,既有底限要求,又有自主空间。

很多家长、老师,对孩子过严,不符合孩子心理特点,使孩子对学习反感厌恶。

应该让孩子的思想以及生活一定自由空间。

我反对让孩子上形形色色的培训班,钢琴、绘画这些本身不坏,关键是很多孩子是“被兴趣”了。

孩子既没有天赋,也没有兴趣,强制性的学习最终不会有果实。

我不主张给孩子补课,真正成绩好的孩子不是靠补课补出来的。

记者:

您如何看待阅读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您的成长过程中,哪些书是影响很大?

徐金才:

在儿童和少年阶段,家长要引导培养孩子阅读与写字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兴趣与习惯,最重要以及最方便的途径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和表达。

可以先看连环画、童话故事,直至小说、散文、杂文。

练字也是锻炼孩子的重要途径。

我的少年和青年时期,时值文革,好书不多,但是《红岩》、《红日》、《暴风骤雨》、《金光大道》这几部作品给我印象深刻。

工作中,毛泽东的一些文章我很受益。

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我觉得很有价值。

 

他们眼中的徐金才

很“细”,很真诚

也许《邗中校训碑文》中的几句话正是徐金才办学的写照:

“鸿图硕画,不坠青云之志;黾勉勤惕,宁移金玉之心;开拓经营,终成不朽之业。

”是的,徐金才,用他的思想和精神,用他的眼界和胸怀,用他的知识与智慧,用他的勤勉与不懈的追求,让邗江中学走出了江苏,走向了全国,而邗江中学又以自己走过的路程,用自己不断的开拓与创新,用自己的业绩和影响,让徐金才对什么是“教育家办学”作了准确而丰富的回答,并让他为“教育家办学”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演绎。

徐金才,在教育家办学的召唤中,已经走在了前头。

——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国家督学)

我选修过他的《毛泽东和他的诗词》,他很“细”,很真诚。

有谦谦君子的风度。

——汤久凯(邗江中学毕业生)

 

应试教育是反道德的

——徐金才和他的“道德课堂”

一个故事可以很好的为徐金才和他的“道德课堂”做一个注脚:

2000年,徐金才在“校长信箱”里收到了一封充斥着火药味,强烈抨击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来信,信中充满偏激的情绪和激烈的言辞,称校长为“国王”、“监狱长”,把学校称作“监狱”。

面对这样一封信,涵养稍微不足的校领导就会勃然大怒,查找写信的学生身份,徐金才的做法却出人意料,他肯定了这位学生通过校长信箱这样的正当途径反映自己思想的做法。

他将此信原文印发全校师生,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一场讨论、辨析活动。

查找学校管理过程和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我校的教育与管理;同时教育、引导学生明事理、识是非、懂对错,并以正常的心态,用礼貌的语言表达意见和建议。

不久,他连续召开了几个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

制定了人性化的“弹性管理新举措”,彻底改变了几十年不变的从早晨到深夜“千人一个步调”的整齐划一的作息安排,代之以同一时间段内提供同学们相对自主的学习、活动、生活的内容与场所,让同学们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教学环节管理上,改变了过去几十年不变的学科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50多名学生在同一个教室,接受同一个要求的教学,做着同一个标准的作业,参加同样难度的考试的状况。

而采用“分层跑班教学”,“分层选择作业”和期中期末考试分A、B、C卷的有层次、供选择的教学管理。

“只有充满人文关怀、尊重个性差异、提供选择的教育与管理,才是‘合道德’的。

”徐金才说。

徐金才认为,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本应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与情趣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被妖魔化为见“分”不见“人”的机械的认识活动。

一些学校和老师以牺牲学生健康、快乐、灵性、生命活力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升学率”,还自称:

“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这些学校教育失去了“本真”,走上了不“合道德”甚至“反道德”的歧途。

徐金才提出,教育应该“合目的”,学校不仅要分数,要高分数,要升学率,要高升学率,优升学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终身发展。

教育应“合规律”,课程规律,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等都是需要认真遵循的。

建立在“合目的”、“合规律”基础上的“合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崇高追求。

记者刘冠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