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3485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加快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加快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加快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加快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快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docx

《加快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快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docx

加快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加快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摘要]本文面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状况,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资金投入、队伍建设,以及利用效率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进行了分析。

同时,根据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上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本着从推动本地区农牧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水平,推进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做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思考;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作用日益凸显。

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家农牧区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促进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提高,加快了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建设程度和应用步伐。

笔者作为基层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目睹了本地区农牧区中小学发展进程,发现了在推进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由此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随着撤乡并镇工作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92所,在校学生约23万人,教职工近2万人。

其中,农村、牧区学校43所,教师1964人,在校学生约1万人。

2001-2003年,我市有202所学校实施完成李嘉诚和自治区农牧区远程教育项目;2003~2006年,有653所学校实施完成国家农牧区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2007~2009年,我们通过多种模式实施完成“班班通”工程。

由于本地区地域广阔,人口分布不均,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牧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虽经多方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困难重重。

  首先,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

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不到位,直接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从农牧区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中和日常的工作中发现,重建设不注重应用,重应用不注重效果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学校积极争取项目工程实施任务,但工程完成后在应用方面不容乐观。

虽然在建设初期我们就坚持以“应用为重、培训为要、整合优化、共享提高”的方针,多次采取举办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应用现场交流会和竞赛等活动推进应用,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效果却不佳。

再加上经费紧缺和教师年龄偏高的现实,使我们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从而导致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农村牧区学校处于一般性办公应用和“一些示范课、公开课演示辅助教学”的初级阶段徘徊。

  其次,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连续不断地投入资金,资金来源短缺是学校的大难题。

近年来,我市通过各项工程的实施,虽然缩小了农村牧区与城镇学校信息化建设差距,但在应用使用过程巾却有一些阻碍信息化发展的问题。

  一是教育信息化经费缺乏。

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农村牧区学校资金的不足,造成学校现代教育设备逐年减少和应用方面的难题。

根据2012年底统计,我市李嘉诚与自治区远程项目已全部停用,国家农村牧区远程教育项目70%损坏停用。

  二是比例失调。

从硬件环境上看,“校校通”和“班班通”大部分已实现网络共享功能,但由于设备损坏和农村牧区网络环境约束等影响,使优质教学资源缺失。

在教学软件上,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当前教育教学的需要,甚至还有个别学校根本没有教学软件,已有的软件也已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而且还有部分盗版软件,可以说,真正符合学校师生课堂需要的软件数量微乎其微。

  三是制度不全,队伍薄弱。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拥有一支高能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

第一是学校制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使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频繁。

例如,在年终工作考核中,网络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信息化工作量不计入教学工作量,造成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和专业人员兼职的现状。

第二是专业化水平不达标。

由专业院校毕业的人员极少,很多是通过自学和转行经过培训后才当上教师的,其专业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较差。

第三是农牧区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较低。

近年来,我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教师培训,但没有得到及时巩固提高,运用能力较差,更谈不上进行网络教学应用和教学的深入研究。

第四是农牧区学校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缺乏,作用发挥不够,在平时的教学中虽有了骨干带头作用,但对教师的引领、指导不足。

如今,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严重影响着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阻碍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四是管理不善,效益不高。

目前,各农村牧区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问题在努力解决,逐年更换。

大部分学校现有设备基本能够保障教育教学应用,但由于传统观念、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不善和经费等问题的影响,造成设备使用率很低。

这主要体现在:

不能把设备放手给教师与学生使用,更好地为教学和学习服务,处于被动的课堂演示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就更谈不上了;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尚未得到合理开发应用;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处于供一般『生教学、文字性处理和其他管理服务的使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些都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它独特的作用,还需要提高其效能。

  二、推进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抓住机遇,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实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工作任务。

当前,抓住机遇,落实、实施好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我们首要的任务。

  目前,我市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是在农村牧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牧区。

也可以说,没有农村牧区教育的信息化,就没有全面的教育现代化,就难以实现教育均衡和跨越式发展。

因此,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农牧区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

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握机遇,抓住重点,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缩小差距;大力推动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体系的建构,培养大批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具有坚定信念和持续有效推进能力的学校领导者;持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的信息素养。

  在教育改革中,加强农牧区学校信息化领导者建设尤为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会不断出现,只有农牧区学校领导充分了解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并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广大教师自主学习、共同研究,推进农牧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跨越式发展。

  2.拓宽渠道,合理分配,软硬并举,共同发展

  由于我市处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财政经费紧张,制约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致使我们必须打破和改变政府单一的投资行为,设立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机制。

  在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方面,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地方政府应根据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使用维护专项资金安排上给予农牧区学校政策性倾斜。

二是在教育系统内开展厉行节约,节省开支,支持农村牧区学校信息化建设。

三是发挥政府引导性作用与社会力量,鼓励社会知名企业、知名人士、爱心人士关爱农牧区学校发展,支持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给出优惠政策,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保护,让社会力量投入到支援教育信息化的洪流之中。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农牧区学校需严格按照要求合理分配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坚持“建设与使用并重,软硬件共同发展”的原则。

我们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和软件的建设。

硬件的价值要通过软件来体现,软件的功能要通过硬件来展现其风采,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抓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加强适应农牧区教学环境的校本资源建设,加大推进教学过程资源的应用与探索,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软件资源对硬件优化整合,发挥它们的最大潜能,从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3.完善管理和评价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

“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关键在教师。

”教育信息化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村、牧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农牧区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农村牧区学校应根据学校情况按照政策和课程改革要求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配齐信息化专业教师队伍,为学校信息化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服务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

二是教育管理部门应结合农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制订有效的监测与评价体系,提高学校对信息化工作的管理。

三是建立县(区)域内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鼓励现代技术教学优秀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或教学点工作与支教活动;提高农村牧区学校现代教育教学环境建设,推进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四是农牧区学校应根据教师队伍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教师发展性评估体系,改变原来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评价标准,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发展,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方法。

在某些层面上可以适当倾斜,击退那些顽固的落后意识,从思想认识上对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加以引导,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目前,进一步加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面对农牧区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状况,笔者认为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因地制宜,根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状况,采取“请进来”和发挥现有专业人员队伍力量,加强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和常用教学软件的应用培训。

旗县级培训部门要针对农牧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采取送教下乡的形式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提高培训质量。

在培训中注重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多采用案例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

市级培训部门主要进行培训者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深层次提高培训。

同时,农牧区学校应加强学习环境与氛围的建设,为教师创造空间,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广大教师自学和主动参加网上远程教育培训活动。

结合学校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等采取相关手段、方法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使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升,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充分发挥各级电教部门和教研部门的优势,利用网络进行网络课堂、网上听课和评课活动,推动农牧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三是建立动力机制。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等级证书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晋级,以及教师资格的获取等相关联的管理措施;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上改变目前教师队伍的组成体系,使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4.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加快应用步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多年来,部分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对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到深度融合,出现了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从而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氛围,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只有解决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与理解认识,找准它的目的和落脚点,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模式变革,实现教育教学改革。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背景下,我们要为信息化教学及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在应用实践上提供空间,如改进教与学的评价方式。

因此,农牧区学校要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完成以网络为主的教学与自主学习网络支撑体系建设;加强教学应用管理,提高优质资源与信息技术的利用率。

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信息技术、优质资源融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设环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我们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创造性地使用资源,不断挖掘与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应农牧区学校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5.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创新机制,强化保障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牧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明确任务,统筹协调,完善保障服务体系,制订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结合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推进教育资源合理化分配,使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向条件较差的农村牧区中小学倾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式,农村牧区中小学教育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必须加快农村牧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谐、健康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