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练习题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3379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练习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练习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练习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练习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练习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练习题库.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练习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练习题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练习题库.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练习题库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练习题库

一、名词解释

1、鲁迅的方向

2、"牧歌的情绪"

3、精神胜利法

4、《三个叛逆的女性》

5、失事求似

6、社会剖析小说

7、方罗兰

8、《爱情三部曲》

9、《激流三部分曲》

10、京味

11、老舍小说中的“旧派市民形象”

12、老舍小说中的“新派市民形象”

13、《雷雨》

14、《日出》

15、蘩漪

16、陈白露

17、周朴园

18、曹禺“四大杰作”

19、人的文学

20、平民文学

21、美文

22、文抄公体

23、人生派散文

24、社会派散文

25、冰心体

26、郭沫若的泛神论

27、创造社

28、《法西斯细菌》

29、新月诗派

30、沦陷区文学

二、填空

1、鲁迅的两本现代小说是___与____

2、鲁迅的两本散文集是____与_____

3、闻一多提出的“三美”原则除“音乐美”外还有___与__

4、老舍《骆驼祥子》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___与____

5、田汉的《回春之曲》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形象,他们是_____与_______

6、洪深的《农村三部曲》除《五奎桥》外,另两部是____与______

7、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中的三个人物除匡复外,还有___与____

8、鲁迅后期杂文以“且介亭”命名的除《且介亭杂文》外还有________与_________

9、五四时期有两个影响最大的社团,它们是____与______

10、新月诗派中两个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_____与________

11、国统区两个影响巨大的诗歌流派是___与_______

12、四十年代丁玲与周立波分别创作了自己代表性的长篇小说______与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点

2、简析丁玲早期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3、简述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点

4、简述艾青诗歌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

5、简析《雨巷》与西方象征主义抒情手法

6、简析徐志摩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7、简析《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8、简析《死水》中“死水”的象征意味

9、简析《法西斯细菌》中俞质夫形象

10、简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11、简析冰心散文的特点

12、简述周作人散文的风格

四、论述题

1、论“狂人”的语言特点

2、论《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3、论《女神》的意象世界

4、从《凤凰涅槃》看《女神》的美学特征

5、论茅盾小说的理性色彩

6、论《子夜》倾向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7、论巴金小说的风格

8、论《激流三部曲》的文学史意义

9、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10、论《骆驼祥子》的主题

11、论《雷雨》的结构特点

12、论《日出》的戏剧结构艺术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

在全面、深刻地反省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民族文化的积极成果及其弊端。

既彻底地反封建,又科学地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广泛、理智地引进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

从而,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崭新文化。

2、1924年,当郭沫若散文《小品六章》在《晨报副刊》发表的时候,郭沫若写了一篇序,序中说:

“我在日本时生活虽是赤贫,但时有牧歌的情绪袭来,慰我孤寂的心地,我这几篇小品便是随时随处把这样的情绪记录下来的东西。

”这些情绪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感伤,一是浪漫,一是向往。

其价值取向则是从一己的身边琐事和情绪感受出发,在记事、写景中表现自我,感悟人生,从而折射时代的情绪。

3、所谓“精神胜利法”是指用虚幻的精神胜利来掩饰或替代事实上的失败。

这是一种病态心理,主要症状是妄自尊大、欺弱怕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等等。

4、《三个叛逆的女性》是郭沫若早期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的结集,1926年4月出版。

这三个独幕剧通过对我国历史上三个著名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的艺术再创造,猛烈地冲击着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古堡,洋溢着五四时代“动的与反抗的”叛逆精神,闪烁着人的发现与觉醒的人文精神的炽热光华,显现出剧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

这三部剧的出现,标志着郭沫若从诗剧创作向历史剧创作的过渡。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

5、这是郭沫若从中外戏剧理论中吸收营养后形成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他在《历史·史剧·现实》一文中说“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

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

”意思也就是写历史剧不必拘泥于古代史实,“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可以有创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的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代。

”这样,在创作上就有很大的主观性,通过历史剧阐发作者对当前现实的看法。

这在郭沫若的历史剧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6、以茅盾小说为首的一类小说。

其特点是:

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

7、他是芧盾创作的小说《蚀》三部曲的第二部《动摇》中的人物形象。

方罗兰的形象提示出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左派”的许多精神特质。

这个自命为稳健的“左派”人物,充任着县党部委员和商民部长等要职,在革命与反革命的尖锐搏战中,他始终动摇于左右之间。

他觉得土豪劣绅四处布满了党羽,制造恐怖气氛;但一想到群众运动,也害怕得不得了,最终动摇、妥协便占了上风。

他的迟疑不定,不自觉的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使整个县城陷于“大反动”的阴霾中。

8、它是巴金早期创作的三个中篇小说《雾》《雨》《电》的总称。

作品描写了小资产阶级在黑暗时代、社会中的生活、思想、爱情等方面的矛盾和痛苦,揭示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在新思想、新文化不断形成,旧思想、旧文化不断衰败的新旧交替时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前进必将被社会所吞噬的规律。

“爱情三部曲”是标志着巴金的创作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

9、它是巴金早期创作成熟的代表作。

由《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构成。

作品以五四运动前后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展示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在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的兴衰变迁、垂死挣扎,最终走向全面崩溃的历史趋势。

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对年青人、女人、下人们的残酷压迫,在作品中得以真实的展现。

“激流三部曲”描写的家,所显示的只是社会的一角,却构成了五四时代形象的家族历史缩影。

这部作品是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血泪控诉。

10、“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

11、指那些保留着东方古国传统的温和、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守旧的“老中国儿女”。

这是老舍作品中市民形象塑造得最成功最有艺术魅力的人物系列。

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儿女,骨子里是农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传统思想包袱。

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显得比较保守、守旧、闭塞,他们几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

12、“新派市民形象”就整体而言,写得不如旧派人物丰满真实,但也有不少成功的。

这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老舍理想中“国民楷模”。

老舍虽然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并没有忘记理想人格的塑造。

第二类是老舍含泪鞭挞的“中间人”或“过渡人”形象。

比如《离婚》中的老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他们都是在思想上接受过西方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但在情感上却受到世俗社会的束缚而难以自拔。

13、《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也是他的代表作。

1933年开始创作,1934年7月,发表于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

《雷雨》中,上场的人物共有八位:

周朴园、蘩漪、侍萍、周萍、四凤、周冲、鲁大海、鲁贵。

其中,前三位都曾被人看作是这部作品的主角,也是应该重点了解的三个人物形象。

周朴园的虚伪,蘩漪的苦闷,侍萍的不幸等在剧作家笔下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1936年《雷雨》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雷雨》公演后,一举成功,由此也奠定了曹禺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地位。

14、曹禺创作的第二部话剧。

《日出》完成于1935年春,1936年1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日出》的主要人物是陈白露。

《日出》所写的是三十年代初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下的中国都市,它表现了日出之前那种腐朽势力在黑暗中的活动。

在有限的演出空间内,出色地表现了包括上层和下层的复杂社会的横剖面。

通过许多成功的舞台形象的描绘,作者把“不足者”与“有余者”之间的矛盾作了充分的揭露。

15、蘩漪是《雷雨》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她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按剧中的提示,她是一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这对于认识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十分重要。

正因为如此,她才既渴望自由的爱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

在这样一个新旧参半的女性身上,作家有意识地强调了“原始的野性”,而点燃这一野性的火种,就是五四时期所有年轻人都向往和渴望的“爱情”。

蘩漪阴差阳错地爱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爷,但这种爱情并没有美好的结果。

爱情的破灭使她想毁灭一切。

这是一个矛盾的形象,在剧作家笔下表现着鲜明的性格特征。

16、陈白露是《日出》中的主要人物。

她是一个出走的“娜拉”,毅然走出了家庭的圈子,拥抱了整个社会。

但生存的压力却使她喘不过气来,她是泥淖中的一颗露珠,魂牵梦萦地渴望拥抱日出,因为只有日出拥有最蓬勃的生命力,只有日出能使她的心灵焕发出使她自己炫迷的光辉。

可她那脆弱而短暂的生命又经受不起这理想之光的如此强烈的照射,于是她只好躲在黑暗中,怀抱着理想永远睡去。

她最后选择了自杀。

她的自杀应该说是“哀莫大于心死”的必然归宿。

正是这个人的灵魂的毁灭,提示了血腥的金钱社会对人性摧残的惨烈。

17、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

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只是他性格中懦弱的一面使他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作家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察了他的历史,而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表现。

而他与鲁大海,以及与鲁贵等人的关系,又从不同的侧面补充了他作为一个资本家的本质特点。

18、曹禺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四部话剧被称为曹禺的“四大杰作”。

19、这是周作人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提出的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文学观。

在《人的文学》开篇,周作人即明确宣布“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

应该排斥的,便是非人的文学。

”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严肃、认真的而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20、这是1919年初,周作人在《平民文学》这篇论文中提出的概念。

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文学”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21、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

所谓“美文”就是“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

22、三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散文仍有不少出产,但闲谈式的作品少了,他试验一种“文抄公体”的散文,即是笔记体散文之一种。

文章主干是精心挑选的或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其间的周作人的评点,则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两者有机糅合,互相调剂,常兼两种文体之美,而总体风格则如郁达夫所说,“一变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了”。

23、人生派散文以美文为主要形式,将关注的重心定位于人生,作者通过相对超越具体的社会现实的人事物景,展示人生杂色的图式,述说人生的种种感悟,由此揭示更具普泛意义的人类精神与人生意蕴。

24、社会派散文关注的是社会性存在,具有显见的意识形态倾向,其主旨主要在于进行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

它以思想的深刻取胜,这一类散文以杂感(随感录)为主要形式。

25、是主要以文体形式来表达冰心散文的特色的名词,就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自己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有着奇幻美丽的想象和对美的追求。

这里所说的真情即冰心散文中的内核“爱”。

26、郭沫若接受了西方的“泛神论”影响,把大自然作为“世界观沉思对象”,他主张“泛神便是无神。

一切的自然只是神底表现,我也只是神底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他对“泛神论”的理解同时掺杂着一些庄子哲学。

27、1921年7月成立的一个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他们的文学主张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

他们的小说,有浓重的主观抒情或表现的色彩,很少客观生活的冷静描绘与深入剖析。

在题材上,他们多写经济苦闷和爱情苦闷,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心理,有时也陷入病态的感情宣泄。

创办了一些影响巨大的刊物,如《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

28、《法西斯细菌》是夏衍在抗战时期的1942年创作的反法西斯的剧作。

描写了只顾埋头实验而不管政治的留日科学家,因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而被迫回国。

战火的蔓延使他辗转各地,生活和研究都遭到了破坏,此时他觉悟到只有消灭法西斯细菌才能继续科学研究,于是投身抗日队伍。

作品风格朴实、简洁。

29、因新月社而得名。

1928年,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等人发起了新月社,由于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等倡导新格律诗的写作,新月诗派遂因此而得名,徐志摩与闻一多被称为新月诗派双壁。

新月诗派以1927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新月派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后期新月诗派活动主要转移到上海,以《新月月刊》及1931年创刊的《诗刊》为主要阵地,后期除了徐志摩、林徽音等前期人士以外,还有陈梦家、邵洵美、卞之琳等。

新月诗派强调“和谐”和“节制”,它的出现既是新诗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也是对传统诗学的一种再思考与定位。

30、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地区的中国文学,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区文学。

此外,南京、武汉、香港等沦陷区文学活动也有所涉及。

其代表作家有张爱玲,无名氏等。

二、填空

1、《呐喊》《彷徨》

2、《野草》《朝花夕拾》

3、建筑美绘画美

4、祥子虎妞

5、高维汉梅娘

6、香稻米青龙潭

7、杨彩玉林志成

8、《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9、文学研究会创造社

10、闻一多徐志摩

11、七月诗派九叶诗人

12、《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

三、简答题

1、一,小说的故事性很强,很适合广大农民阅读。

现在很多人称之为评书体。

心理描写少,矛盾冲突多,人物性格鲜明,大多人物都有外号,注重突出人物特点。

二,在小说的语言方面,作者积极提倡用口语写作,成功地运用了通俗易懂的口语来写作,且其创作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农民式的质朴的幽默。

三,其作品一般采用问题小说的模式。

即提出新的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然后解决困难。

但是小说中对农村政策的描写用了简单的图解式,过于理想化,对其作品的真实性影响很大。

2、作者通过梦坷、莎菲、丽嘉和美琳等知识女性形象,表现了当时知识女性艰苦探索、追求的历程,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

梦坷和莎菲要求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寻找理想的终身伴侣,为了爱情和幸福,不惜牺牲别的一切,其精神支柱则是个性解放的主张和要求,这注定了这种追求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比较而言,丽嘉、美琳更具进步意义,她们并没有被幻想的破灭所摧垮,而是在痛苦中重抖精神,开始新的探索。

如果说丽嘉的觉醒是被动无奈的,那么,美琳冲向社会人生舞台的行动则是自觉主动的。

也许,当时的美琳未必真正理解女性要获得自身解放,就必须经济独立、事业独立、人格独立的深刻道理,但她的行为本身却证明她的选择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显示了进步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和深化。

梦坷、莎菲、丽嘉、美琳分别具有五四后几个不同阶段的知识女性的特点,从梦坷到美琳,反映了时代迅速发展对知识女性的影响,展示了五四以来渴望自由解放的知识女性逐渐成长的历程:

理想破灭——苦闷仿徨——矛盾反抗——向往革命。

事实证明,丁玲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索是成功的,她通过一系列作品,为知识女性指明了一条拯救自我、贡献社会的光明道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3、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除曹七巧外,大多是生活在新旧时代夹缝里的没落淑女。

她们往往都出身于败落的封建大家庭里,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旧式的妻道训练,虽然,这些没落的淑女,大多都有美丽的外表,文化层次也很高,但是她们没有自立于现代社会的求生的本领,只能把嫁人当作自己一生的救命稻草。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那就是女性生存的艰难。

她们大多处于两种生存状态之中:

一是急于想成为人家的太太或姨太太甚至情妇,总之是想找一个生活的依靠;二是在成为太太之后,仍然在为自己的地位而努力奋斗着,或变本加厉地抓钱,或无可奈何地在平淡的生活中苦熬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

她们的“新”主要指她们受过新式的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但她们与左翼作家笔下新女性不同,她们并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

因此,她们的“旧”主要就是指她们的思想意识和人生道路。

4、

(1)、艾青是中国现代诗歌在艺术上的集大成者,他在创作中广泛吸取了现代新诗近二十年的经验教训,使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更大的提高。

他的诗以深沉激越的感情、奔放自由的格式、丰富变化的语言,极大的提高了自由体诗的表现力。

(2)、从中西文化中博采众长,将绘画的色彩与音乐的律动融会到诗歌中,使诗歌在散文美的形式中追求内在的节奏感和音律美。

(3)、艾青在叙事诗方面有所建树,显示了很高的成就,他在继承中有创造,以创作的实绩拓宽了新诗的发展道路。

5、《雨巷》主要是受法国象征派的中坚人物魏尔伦的影响,魏尔伦在其《诗的艺术》等作品中指出,诗如果没有“出神入化的变幻”,那么“呆板的完整只会叫人难堪”,因而他提倡“模糊与精确的紧密结合”,同时他还强调诗作的音乐性:

“万般事务中,音乐位居第一”。

《雨巷》的格调空朦凄迷冷清。

狭长阴湿的小巷,霏霏的淫雨,带着哀愁的姑娘,独行的“我”,共同构成了一副极富象征意味的图画,这副色调阴冷的画面也许就是那时的时代氛围的象征或者是诗人那孤寂,彷徨的心境的写照和外化,——“结着仇怨的”,“象丁香一样的”的姑娘是诗人心中的愁苦,哀怨和理想的化身,而姑娘的由远及近,最终飘然而逝,这不仅强化了氛围的凄迷和诗人理想的缥缈,而且还体现了魏尔伦的“精确与模糊的紧密结合”的意象建构原则。

6、主要三个方面:

(1)徐志摩的诗歌是中国现代新诗唯美追求的开端,徐志摩最讲究艺术形式,陈西滢说他的诗“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和试验”。

他刻意追求完美的形式,自觉地进行了新诗形式的试验和创新,对新诗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可以说,闻一多为新诗格律化奠定了理论基石,徐志摩则提供了艺术范本。

(2)徐志摩的诗歌是五四以后辩证审视传统的结果。

徐志摩把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西洋诗歌的精华揉和在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他的诗歌柔美、流丽、清亮、缥缈的风格。

(3)徐志摩在新诗音乐性的建立上做出了自己个性化的探索。

他认为:

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了它,才有血脉的流转,一首诗的秘密就是它的内涵的音节的匀整的流动。

他的这些关于诗歌音乐性的观念对于“三美”原则的局限性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也影响了他之后的戴望舒等诗人的诗歌创作。

7、首先,优美的意境。

全诗紧扣一个“别”字来写,以舒缓、秀美的笔调写出了别离的情绪与对昔日美好生活的怀念。

巧妙地将气氛、感情、影象三者融汇在一起,构造了清俊的意境。

其次,成熟的技巧。

整饰的章法、和谐的音节、富丽的色彩,完好地体现了“三美”的原则。

加上活泼、韵雅的比喻(如,金柳比新娘,我比小草),轻俏、柔美的词语,使诗歌的美锦上添花。

最后,自然、隽永、细腻的风格。

全诗以轻灵的文字,柔软的情韵,抒发了对康桥的一往情深的爱慕与依恋。

8、这一个象征意象至少有三重意味:

第一、现实意味:

象征当时黑暗的社会(像死水一样)。

第二、人生意味:

象征生活中一切丑恶的事物。

如诗的最后写道: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怎样的世界。

第三、哲理意味:

象征一切丑恶的观念、僵死的理论、文化。

9、俞实夫是一个留学日本研究细菌学的科学家,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却不关心政治。

在1931年到1942年的特点历史时期,他原想埋头从事自己的细菌学研究,可是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却将他从日本东京逼回中国的上海,后又被迫迁徙于香港、桂林等地。

战争不仅夺去了他安宁的家庭生活,而且也毁坏了他的实验室。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终于明白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不消灭人类的法西斯细菌,也就不可能进行细菌学的科学研究。

于是他放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以自己所学到的医学本领,投入了抗战的实际工作。

这一出戏剧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真实而合乎逻辑地揭示了主人公俞实夫思想转变的过程。

《法西斯细菌》创作的主旨是“法西斯与科学不两立”,“法西斯主义不扑灭,世界上一切卫生、预防、医疗的科学,都只是徒托空言。

”这一创作主旨,是通过作品中的主人公俞实夫的遭遇和思想转变体现出来的。

10、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如早春晨曦,如晚秋山泉,给人以无限自然清新的感觉。

朱自清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家之一。

叶绍钧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

“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的确,口语化是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色。

朱自清很重视语言锤炼,一词一句都要经过反复周密的推敲才写定。

他的文章绘形表物、表情达意,都做到了准确生动、亲切自然。

这里从《春》中举个例子: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一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有口语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语言的明朗、和谐的旋律,有力地烘托出作者赞美春天的赏心悦目的心情。

朱自清善于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确实是“将本国最好的调子”,用于他的散文作品。

11、文笔清新温婉,蕴含诗意,有着明丽雅隽的语言,自由、流转的结构。

以美为理想,以母爱和儿童、自然之爱为主题,尽情展现充满诗情和童心的外在和内心世界。

在对美与爱的追求中,又饱含为人生的特点。

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方式,与读者和所表现对象进行心灵交流。

12、周作人的散文,有“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

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显然更加积极,常为论者所引述;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却是后者。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