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连墙垂直度规范.docx
《地连墙垂直度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连墙垂直度规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连墙垂直度规范
地连墙垂直度规范
地连墙垂直度规范
篇一:
地下连续墙垂直度控制
浅析地下连续墙垂直度控制
摘要:
结合工程实例,笔者详细介绍了地下连续墙施工中垂直度的过程控制及控制要点,同时介绍了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
地下连续墙垂直度控制要点
1前言
深圳地铁龙岗线3151标段所辖三个车站:
益田站、石厦站、购物公园站的地下连续墙在后续施工时,需与主体结构内衬墙形成叠合墙结构,共计340余幅地下连续墙。
因此必须在地下连续墙施工时严格控制成槽垂直度,以确保主体结构尺寸及车站建筑限界。
2工程概况
2.1益田站概况
益田站南端位于益田村小区广场下方,北端位于石厦北二街,跨福强路地下设置;站址北端为益田名园居住小区、福田文化馆、中港城购物广场;南端位于益田村居住区和福强小学间的空地上。
益田站围护结构采用厚为800mm的地下连续墙与400mm厚内衬墙形成叠合结构,基坑开挖深度约18.5~20.0m。
设计共有连续墙180幅,深度25m左右。
2.2石厦站概况
石厦站位于石厦北二街,呈南北方向布置,北侧为石厦北四街,南侧为福民路。
站位北侧为中心区配套居住片区,楼盘有中央花园、
篇二:
建筑物垂直度的规定及要求
建筑物垂(转载于:
www.XltkWJ.Com小龙文档网:
地连墙垂直度规范)直度的规定
1.相关规范: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测量工作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各个阶段的基础性技术工作。
施工测量工作的内容及其完成情况的准确程度,对工程能否顺利施工及其质量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国家颁布了系统的工程测量和施工验收规范、规程,以指导和规范工程测量技术工作。
应高度的重视施工测量技术、测量管理。
3.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
(1)工程场地施工控制测量,主要包括建立建筑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2)建筑主轴线测量及定位放线。
(3)主体施工测量,包括轴线投测及高程传递。
高层(超高层)建筑物主体施工测量中的主要问题是控制垂直度,即是须将基准轴线准确地向高层引测,要求各层相应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因此,控制轴线投测的竖向偏差,并使其偏差值不超过规范、规程允许的限值,是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中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4)建筑变形测量。
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建筑物实体的沉降观测、倾斜观测、位移观测及裂缝观测等。
(5)施工偏差检测。
各种结构构件及建筑设备,其就位、垂直度、标高等状态,难免会因施工及环境等原因出现偏差。
因此,施工规范、规程及质量验评标准都规定了要对结构施工偏差情况进行检查,并规定了允许偏差值。
4.关于高层建筑施工竖向(垂直度)控制的规定要求。
从以上对建筑施工测量有关内容分类可看出,对于建筑物施工过程,其施工过程的竖向(垂直度)控制,也即轴线投测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轴线投测的准确度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施工质量及安全性。
对于超高层建筑物来讲尤其重要。
因此,《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对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的测量放线作业及其允许误差作了明确的规定。
其中第7.2.3条,规定了测量竖向垂直度时,必须根据建筑平面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若干竖向控制轴线,并应由初始控制线向上投测。
对于轴线投测的误差,规定了层间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mm;建筑全高垂直度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H/10000(H为建筑总高度),且对应于不同高度范围的建筑物,其总高轴线投测偏差有不同的规定。
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按这些规定的要求对轴线投测误差进行控制,并详细记录。
另外,对于特别重要的超高层建筑来说,为避免由于测量仪器、手段、人为原因或环境原因出现总高度轴线投测误差过大,除了在首层±0.00处测定建筑物基准轴线外,有必要视情况采用专业的、精确的仪器及手段将建筑物总高分为若干轴线投测控制段,分段投测、分段锁定基准轴线,以便于施工又避免出现总高度轴线投测出现较大误差。
5.关于对结构构件(实体)施工垂直度偏差、标高的检测规定。
我们知道,在确定了建筑平面轴线及结构构件(如墙、柱)等具体位置之后,由于施工操作及外部环境影响等诸原因,结构墙、柱构件实体在对应轴线位置、垂直度、标高、截面尺寸等方面有可能出现偏差。
为此,《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对现浇及预制装配的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允
许偏差作了具体的规定。
如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墙柱构件的垂直度允许偏差,分为层间与全高两方面同时控制,层高≤5m时及5m时的层间垂直度偏差分别不能大于8mm及10mm;总高偏差不能大于H/1000及30mm(H为建筑物全高)。
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墙柱构件的标高允许偏差,分为层间与全高两方面同时控制,层间标高±10mm;总标高偏差±30mm。
这些规定,是对具体工序操作技术及质量的要求,也需进行检测及记录。
≤20m,垂直度允许偏差为≤0.008Hmm。
20<H≤50m,垂直度允许偏差为≤0.006Hmm。
50<H≤100m,垂直度允许偏差为≤0.005Hmm。
相对于全高而言的。
H=全高说明
1.超过允许偏差的偏差值在表中用~~标出;
2.在备注栏中应注明建筑物标高、全高的设计值;每层所测的具体位置或轴线未描述清楚的也可在备注栏中标出或另外做出详细记录;
3.主体结构验收前,应对建筑物每层楼面标高、各大角或转角垂直度进行测量;房屋竣工验收前,也应对各大角或转角垂直度进行测量,故本表每个工程均应有两张。
测量由监理单位会同施工单位进行,测量数据作为验收的依据之一。
4.砌体结构外墙垂直度全高查阳角,不应少于4处,每层每20m查一处;内墙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10%,但不应少于3间,每间不应少于2处,柱不少于5根。
混凝土结构按楼层、结构缝或施工段划分检验批。
在同一检验批中,对梁、柱,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线间高度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均不少于3面。
工程测量
1.土方测量
⑴建筑施工之前,根据项目设计部门提供的基准坐标点,进行控制网的建立,使加密控制点尽可能满足工程放样的要求,以及尽可能不被施工破坏。
⑵由于土方开挖的特殊性,因考虑土方开挖对控制点位置的影响,所以每天测量之前因对控制点进行检核,保证控制的位置精度。
⑶根据项目设计部门提供的建筑设计施工图确定土方开挖的位置及标高,一般由三个角点坐标和平面设计标高来控制土方开挖的位置和标高。
2.建筑物的定位测量
⑴建筑物定位测量前,应由国土局提供并确认的测量在坐标点,(包括书面通知和现场坐标移交)坐标点一般为三点以上,其中两点作为定位测量用,其余点作为校核用。
⑵所提供的坐标点施工单位应妥善保护,当坐标点位于建筑物内或施工过程可能会被破坏时,应在单体定位后,引至安全地方固定好。
⑶建筑物定位测量时,以所提供的两个坐标点进行测量定位,然后利用其余坐标点反向测量校核;属坐标有误时,应及时通知现场专业监理工程师校核;属放样本身轴线有误,应重新放样。
⑷放样后的轴线应标于龙门板上,用于基槽轴线放样,模板定位,地梁轴线复核,以及±0.00以下的墙体轴线放样,每次测量前均应先根据坐标点复核龙门板轴线。
3.轴线放样
⑴在基础回填之前,可利用龙门板的轴线,先放样底层轴线,也可以先把龙门板的轴线后移至不影响回填土的地方,待回填土后再进行底层放样。
当底层墙体或柱施工完毕,应把后移的轴线标点移至建筑物的四大角和转角墙、柱上,并用铁漆标好,这些标准轴线将随建筑物的施工一直往上引,作为本层其它轴线放样的依据。
为确保框架结构中外框架的垂直和观感要求,外排柱应每柱都引通高轴线。
⑵本层内的墙体或框架中排柱应以边轴线拉通长线进行内墙或内排柱的轴线定位。
框架结构中的外排柱在通线进行定位后,还应对单柱上下层的轴线进行复核。
⑶当墙体为框架柱时,在模板安装前,还应根据已放样的轴线,弹出模板安装时的内边线,作为立模定位的依据。
⑷砌体组砌时,外围护墙应边砌边吊线校核。
柱的模板上口引中线与标准轴线校核。
梁板则根据柱、墙上口校核过的中线进行轴线校核。
⑸阳台或出墙构件,除应从轴线外引进行定位外,还应吊垂线与低一层的阳台或出墙构件对齐。
4.建筑物标高复核
⑴由国土局提供并确认的坐标点时,应同时提供永久性高程点,当永久性高程点距建筑物较远时,应引至建筑物四周不受影响的地方做半永久性高程点或在建筑物四周做高程桩,再把永久高程引至高程桩。
高程桩应设井围护,桩身置于残积土以下,桩身为上小下大方柱或圆柱并埋设Φ16圆钢,高程桩应设在不易扰动的地方,半永久性高程应定期校核。
⑵根据永久性高程或半永久性高程,测量基底标高,在基底做标高木桩控制垫层厚度,在地梁模板上弹梁面标高线以控制地梁标高,在底层墙体上或框架柱上测出建筑物单体的±0.00基线,并用铁漆标出,作为层高的控制线。
层高
测量可采用挂线丈量与经纬仪测量仰角后计算层高相结合。
每层施工完,相应的层高控制线应上引。
⑶根据层高控制线引入室内转为30线或50线。
室内30线或50线作为窗台控制,墙顶控制,木门窗安装标高控制,梁底和板底标高控制的依据。
30线或50线还可做为天棚粉刷打底的阴角水平比较线和地面找平或找坡控制的比较线。
5.建筑物的总高测量
建筑物的总高测量主要是利用经纬仪测量总高点的仰角,再与±0.00基线测出经纬仪的高度,利用经纬仪与±0.00基线的距离,和总高点仰角计算经纬仪至总高点的高度,后与经纬仪高度的总和即为建筑物的总高。
采用全站仪时,则可直接测出总高度。
6.建筑物的垂直度测量
⑴在建筑物主体封顶后,装修前,应对建筑物的垂直度进行第一次测量。
待装修后,竣工前测第二次。
⑵装修前的垂直度测量,可采用吊垂线和经纬仪相配合。
垂线从屋面边轴线吊线下来,经纬仪控制垂线的垂直,垂线在底层与同轴的轴线偏差,即垂直度偏差。
⑶装修后的垂直度测量,则可在直接从屋面的外墙大角吊垂线。
经纬仪控制垂线的垂直,垂线在底层与大角的偏移,即为垂直度偏差。
⑷一般建筑物四大角均应测量垂直度。
每个大角应测量两个方向。
7.建筑物沉降观测
⑴沉降观测要求采用Φ18钢筋进行预制,端头垂直90°角。
平直长度2.2CM的弯头作为测量点,测量点应磨成半球形或圆台状。
⑵沉降观测点统一安装在建筑物室外标高以上50CM处。
安装时,若安装点是钢筋砼柱时,则应直接焊接于柱筋上;若是砖墙,则应采用先预埋在砼预制块上,再砌上墙,沉降观测点安装时,应伸出墙5CM左右,以确保外墙装修后,沉降观测点能伸出墙2.5CM,沉降观测点安装后应上漆并标出标志。
⑶沉降观测点每个建筑物应设不少于4个,观测点一般设在建筑物的转角和建筑物沉降缝两侧。
⑷建筑物沉降观测是利用永久高程点或半永久高程点进行测量的。
测量时应采用闭合差测量,沉降观测的目的除测量建筑物每测量点的沉降量外,最主要的目的是测出不均匀沉降量。
因此,测量沉降时每次只允许采用同一个永久高程或半永久高程。
⑸建筑物沉降观测在沉降点安装后,第一次应先测出各沉降点的实际高程,以后每上一次荷载或每上一自然层应测一次沉降观测。
到建筑物封顶后,则改为每月定时观察。
四、测量责任和资料管理
⒈除每次测量的测量方案需技术负责人确认外,每次测量后,负责跑尺、观镜、校对、复
核、审核的责任人应签字。
⒉原始记录和根据原始记录整理的测量结果均是测量技术资料。
⒊专业监理工程师将定期抽查测量资料。
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
篇三:
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一般规定
第11.1.1条广东地区地下连续墙常用的施工工艺如下:
用液压抓斗(或机械抓斗)和冲孔桩机进行联合成槽作业.抓斗抓土。
冲孔桩机入岩并修边,形成具有一定长度、宽度、深度的单元槽段,然后在槽段内放入预先制好的钢筋笼,灌注水下混凝土筑成墙段。
如此连续施工,使各墙段相互连接形成一道完整的地下墙体,作为挡土防渗的施工支护结构,或(兼)作为承重的永久性地下结构。
第11.1.2条施工前,应具备详细的地质条件资料,其内容包括:
一、土层的分布是否存在孤石、土洞等;
二、地下水的水位(有无承压水)及变化情况,是否具有腐蚀性等;三、基岩的构造、岩性、风化程度和层厚度,是否存在溶洞、断层破碎带等。
第11.1.3条由于成槽机械和浇筑设备的限制,地下连续墙的最小墙体厚度为600mm。
第一节导墙的施工
第11.2.1条槽段放线后,应沿地下连续墙轴线两侧构筑导墙,以防地表土的坍塌和保证成槽的精度。
导墙要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能力,导墙一般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制作。
第11.2.2条导墙的横断面一般可采用┑┏形、┘┗形或][形等型式,导墙混凝土的厚度一般为200mm,导墙的高度一般取1.5m。
导墙顶面略高于施工地面,并应高于地下水位1.5m以上。
第11.2.3条导墙宜建筑在密实的粘性土地基或杂填土地基上。
如遇不良地基时,应进行换填粘土夯实处理。
第11.2.4条现浇钢筋混凝土导墙拆模后应立即在两片导墙间按一定间距加设支撑,然后才能回填。
导墙背后和导墙内均应用粘性土或杂填土回填,导墙背后回填时应分层夯实。
第11.2.5条现浇钢筋混凝土导墙养护3d,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时,方可进行成槽作业。
第11.2.6条导墙的内间距要比地下连续墙设计厚度加宽50mm。
第11.2.7条导墙的施工允许偏差:
一、导墙的轴线允许偏差为±10mm;
二、导墙顶面应平整,要求平整度为30mm;
三、内外导墙净距允许偏差为±20mm。
第11.2.7导墙一般采用单面配筋,布置在混凝土导墙的底面和内侧,宜采用螺纹筋φ12@150mm~250mm。
第三节槽段的开挖
第11.3.1条挖槽机械应根据成槽地点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施工环境、设备能力、地下墙的结构、尺寸及质量要求等条件进行选用。
一般常用的机具有挖斗式、冲击式、回转式。
第11.3.2条挖槽前,应预先将地下墙划分为若干个施工槽段。
槽段平面形状常有一字形、L形、T形等。
有拐角的单元槽段,其拐角应不小于75°。
槽段的长短应根据设计要求、土层性质、地下水情况、钢筋笼的轻重大小及设备起吊能力、混凝土供应能力等条件确定,一般为3~6m。
第11.3.3条同一槽段内槽底开挖的深度宜一致,如确需要同幅不同深的槽段时,先挖较浅,后挖较深处。
第11.3.4条成槽机抓斗在成槽过程中必须保证垂直均匀地上下,尽量减少对侧壁的扰动。
第11.3.5条如遇坍孔,不严重时,可不进行处理。
如非常严重影响作业或周边环境时,则要回填粘土或水泥土,待其固结稳定后再重新进行开挖。
第11.3.6条对设计入岩的槽段,要及时抽取岩样,以鉴定岩层的风化程度和作为终槽的依据。
入岩300mm后取第一个岩样,以后每500mm取一个岩样,每槽段不少于两组,每组不少于3个。
岩样要密封保存,直至工程交工验收完毕。
第11.3.7条槽段开挖完毕,槽深及槽壁垂直度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清槽换浆工作。
第11.3.8条槽段的长度、倾斜度等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槽段长度允许偏差±50mm;
二、槽段垂直度允许偏差±0.5%;
三、墙面上预埋件位置偏差水平不大于100mm,垂直不大于50mm。
第四节泥浆的拌制和使用
第11.4.1条槽段的清底要求:
一、承重墙槽底沉碴厚度不应大于100mm;
二、非承重墙槽底沉碴厚度不宜大于300mm。
第11.4.2条除某些土层能自行造浆外,一般应选用膨润土来制浆。
第11.4.3条拌制泥浆前,应根据地质条件、成槽方法和用途等进行泥浆配合比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11.4.4条泥浆池的容积应不小于每一单元槽段挖土量的2倍。
第11.4.5条槽内泥浆面应高于地下水位0.5m以上,亦不应低于导墙顶面0.3m.
第11.4.6条清孔后距孔底0.2~1m处的泥浆比重应小于1.2,含砂率应≤50%,粘度应≤28s。
第五节钢筋笼制安
第11.5.1条地下墙的钢筋笼规格和尺寸应考虑单元槽段、接头形式及现场的起重能力等因素。
钢筋的净距应大于3倍粗骨料粒径,并应在制作现场成形和预留插放混凝土导管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钢筋笼不宜分节制作,应一次成形,如确需分节时,可采用搭接接头,接头位置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搭接长度取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的2倍。
第11.5.2条钢筋笼的下端与槽底之间宜留有500mm间隙。
钢筋笼两侧的端部与接头管或混凝土接头面间应留有150~250mm空隙。
第11.5.3条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
为保证钢筋笼的保护层厚度,可采用预制混凝土垫块或铁垫件,绑扎或焊接在钢筋笼外侧的设计位置上。
第11.5.4条为保证钢筋笼在起吊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刚度,可采用增设纵向钢筋桁架(一般为2~4榀)及主筋平面上的斜拉条等措施,所有钢筋连接处应焊接或采用卡扣连接。
第11.5.5条钢筋笼的连接除四周两道钢筋的交点和桁架交点需全部点焊外,其余的可采用50%交叉点焊,焊接点必须牢固,临时铁丝绑扎点在钢筋入槽前应全部清除。
第11.5.6条地下墙的预留锚固钢筋一般采用光圆钢筋,直径不超过20mm,如采用预埋钢筋连接器则可用直径较大钢筋。
第11.5.7条钢筋笼应在验收合格后方可吊装入槽。
钢筋笼的制作和入槽后的安置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制作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1.5.9的规定。
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制作的允许偏差表11.5.9
第11.5.8条钢筋笼应在清槽换浆合格后立即吊装。
钢筋笼应平稳入槽就位,如遇障碍应重新吊起,修好槽壁后再就位,不得采用冲击、压沉等方法强行入槽。
钢筋笼就位后应在4小时内浇筑混凝土,超过4小时而未能浇筑混凝土,应把钢筋笼吊起,冲洗干净后再重新入槽。
第六节混凝土的灌注和接缝处理
第11.6.1条灌注地下墙的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满足设计要求的抗压强度等级、抗渗性能及弹性模量等指标,水灰比应为0.45~0.50之间,合理使用水泥用量掺和料和外加剂,力求配制高性能的水下混凝土。
二、用导管法灌注的水下混凝土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入孔时的坍落度宜为180~220mm。
粗骨料最大料径不应大于30mm,宜选用中、粗砂,混凝土拌和物中的含砂率应不小于40%。
三、水泥宜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并根据需要的量掺入外加剂。
第11.6.2条导管的构造和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导管直径宜为200~300mm,导管壁厚不宜小于3mm。
导管的分节长度应按工艺要求确定,底管长度不宜小于4m,两管之间可用法兰接头、穿绳接头或方螺纹快速接头连接。
二、隔水栓可用预制混凝土塞、钢板塞、泡沫塑料等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