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指导徐赐成高考历史复习备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716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指导徐赐成高考历史复习备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复习指导徐赐成高考历史复习备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复习指导徐赐成高考历史复习备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复习指导徐赐成高考历史复习备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复习指导徐赐成高考历史复习备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指导徐赐成高考历史复习备考.docx

《复习指导徐赐成高考历史复习备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指导徐赐成高考历史复习备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指导徐赐成高考历史复习备考.docx

复习指导徐赐成高考历史复习备考

徐赐成高考历史复习备考

1.知识学习缺乏必要的深度。

2.能力训练缺乏应有的效度。

3.学科视野缺乏自然的广度。

1.基础知识要扎实。

(记忆准确、理解正确、价值明确)

2.学科能力要落实。

(信息加工、史观运用、学科表达)

3.复习过程要夯实。

(知识整合、角度灵活、训练到位)

一、抓基础不应只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应在重新建构中深化知识理解,力求平中见奇。

二、提认识不要空洞地牵强附会,而应在系统归纳中升华历史理解,力求脚踏实地。

三、能力训练上不可能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而应在深入理解中活化训练方式,力求平实有效。

关于民主制

(1)在日常生活中,“民主”较多地被人们用来指称一种集体决策行为。

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影响公共利益的决策。

这里的“参与”应该是直接的,无需经过什么中介。

(2)民主有直接民主(大树底下的民主)和间接民主(代议制)现代社会实行直接民主的障碍:

国家的空间规模、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时间持续性、决策成本与政治秩序。

◆(3)代议制民主能够解决的问题:

a.服从多数与保护少数的问题;

“在民主制度中,解决冲突的规则是多数原则,也就是说,除非多数‘游戏规则’或原则得到普遍接受,民主制度便没有处理内部冲突的规则可言,也就很难作为民主制度运行。

”——萨托利《民主新论》

◆3)代议制民主能够解决的问题:

a.服从多数与保护少数的问题;

b.人民主权与权力制约的问题;

“分权原则,无论从字面上所了解的或被解释为一种权力分配原则,实际上不是民主的。

相反地,符合民主观念的,却是权力应集中于人民。

——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限制,你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庞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

把它委托给一个人、委托给几个人、委托给所有人,你仍将发现它同样都是罪恶。

——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4)代议制民主不能够解决的问题:

a.多数原则合法性的问题;

“怎样防止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就成为民主得以良性运作的一个要害所在了。

“在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运作中,要解决少数人的权利保护问题,一个基本的路径,便是超越民主本身的狭隘视域,以一种更为开放的眼光,从别的政治文化传统,譬如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传统中寻求思想资源。

b.如何进行权力制约的问题;

汉密尔顿的“天使”和孟德斯鸠的“权力容易滥用”论,都在强调权力的内部制衡和外部监督,是良好制度规划的必要要求。

分权制衡就成为宪政设计思路的中轴。

——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

关于共和制

(1)民主制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产生民主的暴政。

如何避免,权力就要制衡,即共和。

共和是对民主的否定或补充。

(2)其学说来自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美国人第一次把思想、理论转变为行动、实践。

⏹拓展性内容:

Ø问题:

毛泽东曾在75年会见美国客人时说,尼克松不就是偷听了人家的电话吗?

总统会下台?

类似的疑问也见于印度总理。

你如何看待此种现象?

Ø(3)与“君政”相对的“共和”。

“第一,国家属于全体公民的‘公有物’,而不是属于个别人或个别集团的‘私有物’;第二,公共权力体系原则上向全体公民开放,而不能为个别人或少数人排他性地把持;第三,参与国家治理的公民应该将促进共同体的公共利益摆在优先地位,而不能假借公权来满足私欲、争夺私利、中饱私囊。

“专制政体乃东家一人之生意,无论若干伙计,所得利益尽归东家一人,且如伙计,又接受东家一人管辖;共和政体则不然,犹如合资营业之公司,人民皆属股东,公司赔赚,各股东自然痛痒相关,各股东不但有监督公司之权利,且对公司负有出资之义务。

——孙中山《在石家庄国民党交通部欢迎会的演说》

◆4)与“民主”相对的“共和”。

①“民主”推崇多数政治,“共和”偏爱多元治理

“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

所以,民主政体将限于一个小小的地区,共和政体能扩展到一个大的地区。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这表明采纳共和政体的一个基本考虑,在于解决“大国善治”的难题。

②“民主”强调人民主权,“共和”主张分权制衡

“共和”借由“主人”和“主事”的分离,在大国形成一种多元均衡的制度安排与治理结构。

“共和”强调在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落实为具体的制度规划时,应重点防范国家权力“归于私人”。

“共和”不主张“议会至上”原则而视“行政为听差”、“司法委仆从”,强调分权制衡以保证“效率”和公正。

还主张通过两院制来实现议会内部权力结构的平衡。

“共和”主张在纵向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横向上各级政府内部立法、行政、司法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

③“民主”持守平民立场,“共和”内含精英情结

“在民主理论家看来,现代精英能否进入政治权力中枢,取决于大众的合意选择,因而是‘民主化’的;共和主义者则认为,能够在激烈的竞争性选举中获胜,又表明政治领袖具备感召人的魅力和掌握人的专长,所以是‘精英式’的。

——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

中体西用的意蕴

1866年算学馆之争

中国人要“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认为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就是“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

“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

百姓间也有不少俚语,如“胡闹,胡闹!

教人都从了天主教。

顽固派反对向西方学习的宏大理由:

1.“认贼作父”;

2.“弃义逐利”;

3.“以夷变夏”;

占据道德上的优势

顽固派反对向西方学习的内隐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优越论

维护既得的权利地位

李鸿章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自《李文忠公全书》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讥,亦杜离经叛道之弊。

——张之洞1898年上光绪帝折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

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志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如何看待中体西用

化解了矛盾引进了西学进行了实践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

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中国古代的政治

如果我们再去翻一下中世纪的世界地图,就会发想,破裂的欧洲本土,众国林立,就像一条“杂乱拼缝的坐褥”。

日本和印度也是一片分疆裂土。

唯独在东方的中国,有一块辽阔而统一的大版图,虽然时不时要破碎一下,但很快又板结起来,相比之下,欧洲的查理曼帝国,阿拉伯的穆斯林帝国,乃至成吉思汉的蒙古大帝国,都不过是慢慢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是一种什么样的强大力量,能把这么大的国家牢牢凝聚了两千多年?

这个“大一统”之谜,使中外学者在惊愕中绞尽脑汁。

⏹中国古人政治设计时的难题

⏹如何防止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如何防止军事集团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如何防止官僚集团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如何防止皇亲国戚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如何防止底层民众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如何防止周边政权对中原政权的挑战

中国古代政治特征

1.皇帝家天下制度

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族特权。

2.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二府三司——中书一省——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

3.等级官僚制度:

人治;封闭;腐败。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问题:

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

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用来表达人民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幸福,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来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官僚机构庞大;

因循苟且,相互牵制;

地方缺乏财力;

地方官员在职权上缺乏主动可能;天高皇帝远,地方官绅匪霸横行。

4、大一统

(1)内容:

疆域和政治的统一;

思想和文化的统一。

(2)评价:

儒家政治理想的主旨,中国政治历史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准则,全民族的心理习惯,中华文明不灭的重要原因。

5、奴隶制式的家长式统治:

臣仆化

6、全面的文化专制

7、严格的人身控制

中国与西方行政程序

中国:

决策——执行——监督(流程式分工)

西方:

立法——行政——司法(职能式分工)

中央集权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主要体现在:

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并保证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

其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十分明显

主要体现在:

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在经济上表现为阻碍了封建社会末期出现的新兴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中国古代几个重要的发展现象

⏹现象一:

周期性动荡(发展长度)

⏹现象二:

超稳定结构(发展模式)

⏹现象三:

一元化社会(发展空间)

⏹现象四:

腐败的高发(发展代价)

⏹现象五:

社会亚健康(生存状态)

皇帝担心、官员忧心、百姓糟心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

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黑格尔

“要批驳黑格尔关于中国处于停滞不变状态的观点很容易……然而,黑格尔是对的。

”“我1960年8、9月间,我从香港出发,对中国进行了第一次探索。

我马上就吃惊地看到这个社会同马戈尔尼的伙伴们描述的社会十分相似。

简直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都带有乾隆帝国时的全部遗传信息。

——阿兰佩雷菲特

一九四零年,罗斯福第三次当选为总统。

蒋介石先生为此在日记中写道:

“美国之民主,令人羡慕不置,特电罗斯福总统,祝其成功。

”三年后的一个晚上,蒋介石的夫人也是特使宋美龄,在白宫同罗斯福夫妇共进晚餐时,谈起美国工人罢工的事情。

罗斯福问宋美龄,假如中国政府在战争时期遇到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处理?

宋美龄安祥地用一个涂色的长指甲在自己的脖子上划了一道,做了一个优美的杀头手势,使席间所有的美国人惊讶不止。

罗斯福夫人事后说:

“宋美龄对民主制度能够讲得很漂亮,但是她可不知道怎样实行民主制度。

专制政治的特点是神秘性,独裁性,随意性。

中国公民政治心理调研组的系列报告指出,中国公民中较为普遍地存在著一种过于谨慎的政治参与心理:

32.41%的公民表示“对谈政治问题,我很谨慎。

”73.79%七的公民对“政治上的事情还是少介入为妙”的观点表示“同意”,“基本同意”,“不反对”;他们仍然担心参与政治会引起麻烦,他们仍然缺乏政治参与的安全感。

几十年政治运动的反复无常,正直迫害的极端惨烈,使人们仍然心有余悸。

这势必严重阻碍民主化的进程。

1919年的“五四”运动,第一次以彻底的不妥协精神,亮出了“科学”与“民主”的旗帜。

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但是,这种激进的文化潮流,并没有冲洗掉政治上,经济上和人格上的封建主义积淀。

几十年来,时而沉渣泛起,时而一片冰封。

中国的许多事情,似乎都必须从“五四”重新开始。

“一个民族的特性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是无数经验的结晶,是一个国家及其民族命运的反映。

——布克哈特

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漫长的原因

经济上,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

小农土地屡遭地主兼并,但每次农民起义后,国家通过调整政策使小农经济得以恢复。

自古以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落后和低下,无力冲击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迟至明代中晚期产生,到清代有些发展,但仅限于江南地区,且遭封建制度阻碍,发展缓慢。

(封闭)

政治上,自秦开始至清,几乎都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政治上强大的反作用,有利于延迟封建制度的灭亡。

(专制)

思想文化上,封建统治者长期以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并大搞文化专制主义,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都阻碍了科技发展,统治者利用宗教麻痹和统治人民,有利于延续封建统治时间。

科举制度又使更多的人成为封建制度的恭顺奴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重新分配,缓和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禁锢)

另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原汉族的封建制度就世界范围而言,是落后的;但少数民族的奴隶制度就更加落后了,尤其是蒙古族、满族建立的元朝和清朝统治中国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封建化后的蒙古族和满族对奴隶制来说是历史的更大进步,这种摆在他们面前的先进封建制度会使他们长期坚持,从而使中国封建制度沿续,封建社会特别漫长。

(落后)

秦的历史地位

汉族的形成基础是秦朝时奠定的

(1)共同地域:

秦朝的统一和疆域。

(2)统一政治: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共同经济生活:

统一度量衡、货币、交通;封建经济制度(土地所有制)。

(4)共同的语言(文化):

统一文字、思想。

⏹古人眼中的秦始皇

⏹秦人: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闭晴天,何由睹蓬莱?

徐福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李白《古风》之一

⏹李贽: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史家笔下的秦始皇

假使我们撇开赢政的个性与作为,但说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签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列为变态,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统一为职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黄仁宇《秦始皇》

像始皇的历经刻苦,在历代君主中,却是罕见,国事无论大小,他都要亲自裁决,他在帝位的十二年中,有五年巡行在外,北边去到长城的尽头——碣石,南边去到衡山和会稽岭。

他觉得自己的劳碌,无非是为着百姓的康宁。

他对自己的期待,不仅是一个英君,而且是一个圣主。

他唯恐自己的功德给时间淹没,他和儒生商议立石刻词,给自己表扬:

他“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他“忧恤黔首,朝夕不懈”。

他“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他对于礼教,也尽了不少力量。

在他自己看来,人力所能做得好事,他都做了。

而且他要做的事,从没有做不到的。

他从没有一道命令,不成为事实。

从没有一个抗逆他意志的人,保得住首领。

他唯一的缺憾就是志愿无尽,而生命有穷。

——张荫麟《中国史纲》

国外教科书中的秦始皇:

秦朝的官员把秦始皇也看作是一个丧失上帝托管权的暴君。

贵族们因为它的政策毁坏了贵族阶层的利益而对他不满;学者们因为他焚书坑儒而厌恶它;农民们因为无止境的劳役而憎恨他。

秦始皇死了,很快,这个王朝也就结束了。

但是秦始皇给中国带来的是持久的变化。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变化就是建构国家的方法,他为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奠定了基础。

——德克萨斯州初中《世界历史》第八章

美国建国的意义

、宣告了一个新民族的诞生,带着“人人生而平等”原则进入世界民族之林;

2、建立和完善了新型国家的结构和体系;

3、建立了宪法修订机制;

4、确立了美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路线和目标——工农业并重。

欧洲人看美国建立

它好象是一个破卵而出的东西。

它是从帝国和基督教世界的最后遗迹里破壳而出的一种西欧文明;它没有留下君主政体的痕迹,也没有国教。

它没有公爵、王侯、伯爵,也没有把权势或受尊敬作为一种权利的任何拥有爵位的人。

……欧洲近代国家是从以前的事物中,一种制度接着一种制度地、缓慢而无计划地演变而来的。

美国则是有计划地缔造起来的。

——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P951-952

我们对那些人类历史上做出这一新起点的一批伟大人物只能提一提他们中间一些人的名字。

如托马斯·潘恩、本杰明·富兰克林、帕特里克·亨利、托马斯·杰斐逊、亚当斯表兄弟们、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乔治·华盛顿这些人……有些作者,为这些美国的缔造者的朴实流露出一种势利的羞愧。

他们觉得富兰克林以他长长的头发、简朴的衣服和不自然的举止,在路易十六的宫廷里可悲的缺少贵族的气派。

但是除开外貌,看看他们的人格,则路易十六在天赋能耐和心地高尚方面几乎都不配当富兰克林的侍从。

……他们是有局限的人,容易犯错的人,但总的说来,他们关心正在缔造的共和国比关心任何私人的目的和个人的虚荣更多些。

我们不可能不承认他们胸怀的卓越伟大。

——《世界史纲》P960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解释为:

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的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美国已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

它作为没有以往数千年的负担和积淀的一块新土地而受人羡慕。

——《全球通史》(下)P342-343

(德国)舒伯特:

(在美国,十三扇)“金色的大门向不容异说和专制政治的受害者们敞开着。

(意大利)菲利普·马泽伊(杰斐逊的朋友)写道:

绝大多数意大利人是美国的赞赏者——他们大声地称它为人类的事业,尽管他们生活在专制政府的统治下。

(法国)《人权宣言》起草委员会:

“在北美洲确立起自由的那些事件中,我们已进行了合作;北美洲向我们表明了我们应将对于自身的保护建立在什么原则的基础上。

爱尔兰)亨利·格拉顿告诉自己的同胞说:

“在你们确定当奴隶的可行性以前,请始终朝美国看。

”对英国警告说:

“当美国派遣其大使前往欧洲并向世界表明自己的独立和政权时,你会想象自己将说服爱尔兰满足于一个为它制定法律的英国国会吗?

(英国)爱德蒙·伯克宣称:

“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

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的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中国人看美国建立

徐继畬和《瀛寰志略》

“有华盛顿者,米利坚别部人,……顿既定国,谢兵柄,欲归田,众不肯舍,兼推立为国王,顿乃与众议曰‘得国而传子孙,是私也。

牧民之任,宜择有德者为之’。

……自华盛顿至今,开过六十余年,总统领凡九人。

“华盛顿,异人也。

……即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

“米利坚,合众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称首哉。

理解百家争鸣

背景:

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

特点:

平民化——无官气、无贵族气;世俗化——无宗教迷信;通俗化——讲故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学之士参与国家大政;

②兴办太学,提高儒学地位,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学经典;

③规定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科书;

④各郡国也设立学校,儒学在各郡、国得到推广。

合理的宽度

——时间、空间、学科之间

通史复习设计示例

(一)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商周时期

内容精讲:

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

(二)社会转型与文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精讲:

集权政治、铁器牛耕、百家争鸣

(三)社会进步与文明嬗变——秦汉唐宋时期

内容精讲 :

集权政治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发

展 经济的发展情况。

(四)近代前夜的挑战与应对——明清时期

内容精讲:

集权政治的异化、批判思想的出现、

新经济因素的萌芽

(五)现代化的艰难起步——19世纪中期

内容精讲:

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的思想的萌生

(六)社会的现代化转型——19世纪末20世纪

内容精讲:

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民族经济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

(七)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内容精讲:

中国道路问题、中共政策的调整

国共关系 

(八)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内容精讲:

新中国政治制度建立、发展历程

新中国经济发展

(九)“封闭”与“开放”——新中国外交历程

内容精讲:

史观落实: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十)“光荣”的时代——古代希腊和罗马

内容精讲:

民主政治、罗马法、希腊先哲

(十一)“发现”的时代——14~16世纪的世界

内容精讲:

新航路的发现

人文精神的复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十二)“理性”的时代——17、18世纪的世界

内容精讲:

启蒙运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十三)工业化的时代——19世纪的世界

内容精讲:

两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

代议制的广泛建立、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巴黎公社

(十四)“探索发展”的时代——20世纪前半期

内容精讲:

“冷战”、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

主义新变化和苏联的改革、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十五)“对抗”的时代——“冷战”时期

内容精讲:

“冷战”、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

主义新变化和苏联的改革、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十六)“剧变”的时代——八十、九十年代以来

内容精讲:

两极格局的终结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近代前夜的中国与世界

1、政治:

最高统治者

(1)巨龙与太阳的相遇

——康熙与路易十四

(2)禅让与移交

——乾隆与华盛顿

⏹乾隆册立太子诏书:

“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

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秉承,不致错失……”

⏹乾隆禅位诏书:

“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事件,悉遵前旨行。

2、文化:

东边日出西边雨

(1)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

项目

四库全书

 

相似点

时代

十八世纪后期1773—1787年1751—1772年

编写

都是工程浩大的集体作品,汇集了当时最有影响的学者

目的

都要囊括前人的知识成果

地位

各自代表了东西方文化发展的成就

内容

都吸收了对方的文化成果

项目

四库全书

百科全书

背景

封建社会回光返照期

新社会诞生的前夜

目的

巩固专制制度(卫道)

批判专制制度(启蒙)

指导

思想

封建思想,儒学标准

旧时代的卫道士

普遍人性和理性

新时代的呼唤者

组织

皇帝指派,动用政权力量

启蒙思想家,民间力量

方法

收集保存前人已经撰写的书籍,用于汇编

综合过去的知识成果,加以阐述发挥,用力于撰写

分类

书籍分类,属目录学范畴

学科分类

内容

忽视自然科学、生产技术、

商业发展、民间文艺

重视科学技术、现实性强

作用

整理文化遗产;文化浩劫

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法国革命的思想准备

“陛下,您多么幸运在您的统治下有人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