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题解题策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684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题解题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题解题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题解题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题解题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题解题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题解题策略.docx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题解题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题解题策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题解题策略.docx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题解题策略

破解实验题型突破瓶颈

实验题是每年高考试题的亮点,是制约高考成绩的瓶颈。

高考命题从实验课题、假设、原理、变量的确定、过程、结果和预测、数据测量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到提炼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在高考实验命题中都受到了青睐。

在备考过程中,强化各类实验试题的训练,总结相应题型的解题规律,提炼实验的精髓,迁移应用,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够赢在高考。

题型一教材识记类试题

在备考过程中,采用归类概括法,对教材中的常规实验按物质鉴定类、显微观察类、调查研究类及实验探究类等进行归类,提炼出实验技能和实验原理,列表比较进行辨析,将知识内化,建构知识贮备库。

如:

总结细胞物质或结构的检测方法:

①淀粉:

碘液;②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班氏试剂,需加热;③CO2:

Ca(OH)2溶液或酸碱指示剂;④乳酸:

pH试纸;⑤O2:

余烬木条复燃;无O2:

火焰熄灭;⑥脂肪:

苏丹Ⅲ或苏丹IV染液;⑦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⑧染色体:

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⑨DNA:

甲基绿;RNA:

吡罗红;⑩线粒体:

健那绿

[典例1]下列实验中,既需要使用显微镜又必需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的是

A.检测苹果中的还原糖含量B.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

C.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D.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无色或白色的结构需染色处理后,才容易观察得到。

检测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有砖红色沉淀,不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为绿色,不用染色处理;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选用紫色洋葱为实验材料不用染色;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的是染色体的变化情况,用碱性材料(龙胆紫)染色,必须用显微镜观察。

[答案]D

[典例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A.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在一些患病家系成员中进行的统计

B.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C.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地点相同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没有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解题指导:

3.DA项中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是N=ab/c(a个个体是第一批捕捉并标记,放回原处。

b是第二次捕获的个体,其中c个个体是带标记的,标志物的脱落和同一地点的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捕获时,标志个体的数量会减少,导致种群密度偏高。

[答案]D

教材识记类解题策略总结:

(1)有机物鉴定类:

明确鉴定的物质→检索知识贮备库→选择合适的材料→选择正确的染色试剂→回顾鉴定条件(如是否加热,是否脱色等)→辨别颜色反应的正确性

(2)显微观察类:

明确观察的目的→检索知识贮备库→选择观察材料→原色还是染色观察→回顾观察条件→审视观察结果

(3)调查研究类:

明确调查对象→检索知识贮备库→判断待测样本→统计相关数据的方法→套入计算公式→判断调查结果

附:

调查方法、对象和公式的知识库

课题

统计方法

调查对象

计算公式

种群

密度

调查

取样

调查

标志

重捕

动物

样方法

植物

调查人

群中的

遗传病

统计汇总法

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

汇总推断法

遗传病的

传递方式

绘遗传图谱→遗传方式

调查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汇总实验法

被污染区域生物生活的种类和状况

将污染和未污染区域的生物进行对比→进行实验确定染污染物

题型二实验设计题

对“实验设计型”试题的解答,首先体现在对实验目的、原理、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结论等的掌握情况方面;其次才是对答题时的“文字表述”方面。

慎审试题,获取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是解题的前提,读题应注意:

①明确目的,看清是验证性还是探究性?

②题目要求答什么?

(防漏答)③找出自变量是什么?

(如何变?

)无关变量有哪些?

(如何控制?

应设置怎样的对照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④实验材料和用具有什么用?

⑤观察指标是什么?

⑥步骤的顺序应怎样?

常见的命题有教材实验拓展分析类、验证和探究设计类、实验评估类等题型。

(1)教材实验拓展分析类试题

[典例3]某学生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光照、二氧化碳不足分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将叶片用打孔器打出小圆片数片,抽取小叶圆片内气体使之下沉于冷开水中置于黑暗处备用,实验中根据在不同条件下小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的长短推测光合作用的相对强弱。

请回答:

(1)实验1:

取一小烧杯,编号A,加入一定量的冷开水;再加入一定量的NaHCO3粉末

,使其在水中溶解;用纱布包裹小烧杯后,置于适宜温度下水浴保温;放入小叶圆片10片,待小叶圆片下沉于水底,将小烧杯置于日光灯下;记录叶片上浮所需时间。

①参照实验1请简要写出实验2应变化的条件:

②参照实验1请简要写出对照组应变化的条件:

(2)实验结果:

实验组1:

实验组2:

对照组:

(3)上述实验的自变量是;上述实验还可以根据推测因变量的变化。

(4)浸没于水中的小叶圆片上浮的原因是。

[解题指导]:

审慎试题,获取有效信息:

(1)抽取小叶圆片内气体后,在暗处备用时,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

(2)明确光照和二氧化碳的不足属于自变量;(3)用纱布包裹和不包裹形成一组实验,探究光照不足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用加入一定量的NaHCO3粉末和不加入形成一组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不足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4)代表光合作用强度的指标是“叶片上浮所需的时间”;(5)当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使叶肉细胞间隙中氧气量增加会才导致叶片上浮。

在此前提下正确解答。

答案:

(1)①实验2:

不加入NaHCO3粉末,不用纱布包裹小烧杯,其余方法与实验组1相同。

②对照组:

不用纱布包裹小烧杯,其余方法与实验组1相同。

(2)实验组1:

叶片上浮所需时间长(上浮慢)实验组2:

叶片上浮所需时间长(上浮慢)对照组:

叶片上浮所需时间短(上浮快)(3)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一定时间(或同一时间)内上浮的叶圆片数(4)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氧气增加,叶圆片上浮。

确认变量,设置对照的策略:

(1)获取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方法一,由实验题目中获取,题目中包涵着研究对象、研究现象(因变量)和作用于对象的因素(自变量)。

表达方式常见两种:

其一,探究(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其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的探究(验证)例:

研究PH(自变量)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因变量)的影响。

方法二,从单一变量和等量的原则中获取。

在实验设计中通常把要研究探讨的条件—自变量作为单一变量,其他条件应等量处理。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唯一不同的量则为自变量,实验结果观察或测定的量代表因变量。

关注:

与实验研究的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等量,而且是在适宜条件下的等量,常态条件下的等量。

(2)区别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的类型包括:

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自身对照(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是在同一实验对象上进行)、条件对照(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相互对照(不单独设对照组,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一般情况下,把改变实验变量处理的一组成为实验组;处于正常状态的一组(没有改变实验变量)成为对照组。

如,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的实验中,曝光是对照组,遮光组是实验组。

(2)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或探究类试题

实验设计类的总体思路为:

明确实验题目→依据题目提炼实验变量→依据原理和材料确定实验步骤→关注实验设计的原则→规范文字表述→预期实验结果→分析、统计结果,得出结论。

[典例4]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会影响植物体内相关物质的变化,进而影响植食性动物的生理变化。

请完成下面“探究在CO2浓度升高环境下生长的棉花,被棉铃虫取食后对棉铃虫生长发育时间的影响”的实验。

实验材料及用具:

开顶式大气CO2浓度控制室(可自动控制CO2浓度、温度、湿度等),棉花种子,生长状况一致的4龄期棉铃虫幼虫10条,棉铃虫幼虫人工饲养盒10只。

说明:

棉铃虫幼虫一生共蜕皮5次,卵孵化后的幼虫为1龄幼虫,第1次蜕皮后的幼虫为2龄幼虫,第2次蜕皮后的幼虫为3龄幼虫,以此类推。

②人工饲养条件下的3龄以上幼虫有自相残食的习性,必须单独饲养。

实验步骤:

①将棉花种子均分为两组,分别培养在A、B两个开顶式CO2浓度控制室内,向A中持续通入高CO2浓度的空气,向B中持续通入,一直培养到棉花植株开花现蕾。

②。

③。

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

据题干信息可知: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CO2浓度,因变量是棉铃虫生长发育的时间。

据实验步骤①中信息可知:

该实验设计分两组,其中A组是实验组,则推知B组应是对照组,处理方法是正常空气。

实验步骤设计基本思路是:

第一步:

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第二步:

不同组自变量的处理;第三步:

把上述各组放在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等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第四步:

观察并记录比较相应的因变量。

该题在完成实验步骤时要注意:

实验材料所给的棉铃虫10条,故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分5条虫,但据说明②中的信息,这些虫子已处于4龄期,放在一起会自相残食,因此每组的5条虫子也要分开培养,另外测量比较因变量变化时要求出相应的平均值。

另外该实验是探究性实验,实验预期和结论有多种可能,要注意讨论全面。

答案实验步骤:

①正常空气②将10条棉铃虫分别置于10个人工饲养盒中,每盒1条,编号为1~10号。

1~5号喂以A中培养出的棉花叶子(或花蕾),6~10号喂以B中培养出的棉花叶子(或花蕾)。

然后将棉铃虫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③记录每一个饲养盒中的棉铃虫生长到下一次蜕皮所需要的时间,分别计算A组(1~5号)、B组(6~10号)的平均值

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①如果A组发育时间大于B组,说明高浓度CO2环境下生长的棉花,能延长棉铃虫的发育时间;②如果A组发育时间等于B组,说明CO2浓度升高环境下生长的棉花,对棉铃虫的发育时间没有影响;③如果A组发育时间小于B组,说明CO2浓度升高环境下生长的棉花,能缩短棉铃虫的发育时间

实验步骤书写策略:

实验设计中“操作步骤”书写表达的四步曲:

①分组标号:

选材应保持条件相同,选择相同的材料随机分成甲、乙、丙等组。

常用语言:

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A、B、C…、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各加入等量的某溶液、选择年龄、体重(性别)、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1、2、3…等②实验处理:

按照实验要求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处理,体现单一变量和等量原则。

控制无关变量。

要注意能体现“单一变量”的词语的准确使用,例如使用“等量”、“相同”、“适宜”等词语。

③培养或观察:

把两个组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或观察。

④结果与结论:

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处理,归纳出一般概括性判断,并用文字、图表、绘图等方法作一个简明的总结。

关注:

验证实验和探究实验的结果和结论的不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不需要假设,结果和结论就在题目中;如果是探索性实验,一般需要假设,对应假设,结果需分类讨论:

①实验变量无影响,无显著差异;②实验变量有影响,有促进作用或有抑制作用结果,不同结果获得不同的结论。

(2)评估实验设计类试题

[典例5]以下是甲、乙两同学对酶的特性的研究实验,请回答相关

问题。

I.甲同学为了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制订下列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略)

(2)实验材料和试剂:

新鲜唾液、可溶性淀粉溶液、蒸馏水、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分数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体

积分数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

(3)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取3文试管,编号1、2、3,然后分别注入1mL新鲜唾液。

在1、2、3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振荡混匀,

③在2、3号试管中分别加入1mL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混匀。

④将三支试管置于37℃水浴中保温5min。

⑤在l、2、3号试管中先分别加入适量的体积分数为0.lg/mL的氢氧化钠溶液,摇荡均匀,再分别加入适量的体积分数为0.05g/mL的硫酸

铜溶液,摇荡均匀后水浴加热煮沸。

⑥观察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3处明显错误,请改正:

(1)____。

(2)。

(3)。

II.乙同学为了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想用碘液作为观测指标的检测试剂,能否到达实验目的?

为什么?

【解题指导】Ⅰ该实验探究的是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变量为溶液的pH,根据题干所给信息,该实验分为三组,其中1号试管为对照组,2、3试管为实验组,实验要遵循等量原则,因此在第三步中,在1号试管应该加入与2、3试管等量的蒸馏水作为对照;在该实验中,应该先创设实验的环境,即先设置溶液的酸性和碱性,实验①加入唾液淀粉酶后,随后就加入了可溶性的淀粉,由于酶具有高效性,此时已开始发生水解反应,使实验造成误差,因此②、③步骤应互换;该实验的观察量是斐林试剂与葡萄糖反应呈现砖红色,而斐林试剂的使用方法是两种试剂混合后同时加入,第⑤步中实验试剂使用方法错误。

Ⅱ不能用碘液作为观测指标的指示剂,因为淀粉酶将淀粉水解后,滴加碘液溶液不变色,而蔗糖不能使碘液变色,其是否被淀粉酶水解用碘液检测观察不到现象。

【答案】Ⅰ.

(1)在第③步1号试管中应加入1mL的蒸馏水

(2)应将改正后的②、③步骤互换(3)在第⑤步中应将适量的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适量的0.05g/mL硫酸铜溶液混匀后再使用Ⅱ.不能因为蔗糖是否被淀粉酶分解,均无法用碘液检测到现象

实验方案评价题解题策略:

一看对照

二看步骤

三看验证

四看材料

五看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