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500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652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范文《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5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作文范文《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5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作文范文《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5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作文范文《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5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作文范文《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5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范文《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500字.docx

《作文范文《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范文《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500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范文《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500字.docx

作文范文《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500字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500字

  美国金融学教授罗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荣》出版后,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在此书中,希勒用了较多的金融行为学理论来解释九十年代后期美国股市的泡沫成因。

  由于中国股市这几年的连续上涨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这在美国股市更为剧烈。

  希勒就指出,那些相信股市会下滑和连续减速的人由于年复一年不断地出现判断错误,对自己的坏情绪很敏感。

  那些不断预测下滑的人由于总是在错,会痛苦地感觉到丢面子。

由于对认识世界的满意程度是自尊和个人身份的一部分,很自然地,以前悲观的人想建立一个不同的世界观,或至少会在公众面前呈现出不同的态度。

也正因为如此,“空翻多”的能量有时会很强大,甚至很多人在高位也奋不顾身地涌入市场。

  尤其是当股票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投资人更是害怕“踏空”。

  对于人们为什么不能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一般的解释是迫于社会压力的屈从,人们害怕被看成是另类或是傻瓜,他们的判断受到了动摇。

  但社会心理学家早在五十年代就通过实验表明,人们未必是害怕在一群人之前表达一个相反的观点,而是“传统理性”告诉他们,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那么差不多可以肯定,大部分人是正确的。

所谓顺势而为。

  人们对股评家、分析师和经济学的所谓“权威”的依赖感。

尤其是在社会分工日益明显的今天,人们信赖专家成为一种习惯,总以为专家推荐的股票或走势的看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跟他们走没错。

  还有一点也颇值得关注,就是投资者经常对价位高估习以为常,只有等到股价跌了个50%甚至100%,才恍然大悟。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人们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

  在股市中,暴涨和暴跌适合喜欢刺激的投资者与大牛市的热潮。

但一般而言,阴跌和缓涨则容易让人轻信,或者说有时更能把一般投资者套住。

其中的原理就是利用了价格的持续性能给害怕风险的人以心理依托。

  在市场和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向来谨慎的人会突然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险举动,这往往是和信心过度有关。

过度自信有许多表现形式,最典型的事是“事后聪明”,它使人们认为世界实际上很容易预测。

  1987年10月19日美国出现“黑色星期一”之后希勒做过一个问卷调查。

第一个问题是“你当天就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反弹吗?

”在没有参与交易的人中,有29.2%的个人和28%机构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参加交易的个人和机构中也有近一半人认为是知道何时反弹。

  “事后聪明”确实在股市中频繁发生,除了过度自信外,也可能与“虚荣”倾向有关。

  市场的真正命脉在于信息与判断未来,虽然后者是极难做到的事情。

  在希勒看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可能也是金融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1996年12月4日,希勒向格林斯潘和美联储董事会作了证明股市水平不合理性的报告。

第二天,格林斯潘就发表了“非理性繁荣亢奋”的演说,导致股市暴跌。

但仅仅几个月后,格林斯潘又站到了乐观派的一边,提出了“新时代”的看法。

  每个人都想知道,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

只要抓住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赚钱。

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

  通货膨胀高是利好消息?

不是。

低通涨是利好?

不是。

  人口生育高峰利好?

不是。

人口增长减速利好?

不是。

  有战争是利好?

不是。

和平年代是利好?

也不是。

  新闻影响政治和立法是利好?

不是。

新闻失去对政治的影响力是利好?

也不是。

  在最近二十多年来,全球的金融学家通过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发现了以上这些答案。

而这些答案本身所暗示的可能的规律,则足以让任何一个认为,或者曾经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人惊心。

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其原因就是因为确定了“人是理性的”这一基本假设。

尽管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一在有人试图以实证的研究去证伪这一基本假设,但他们持续的失败一度使人们坚信,我们如果发现有任何事情可以动摇“理性人”这一基本假设,那只能说明我们的研究不够深入。

但金融学的发展及对现实世界的研究使我们再次回归为怀疑者:

这一假设可信吗?

  在二十世纪末,金融学开始成为一门正式的科学,不再从属于经济学。

但是,希勒在这个时候警告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可以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

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什么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可以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

希勒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什么是股价?

学院派的说法是“资产定价”。

但是,任何定价都会遭到投资者的质疑:

为什么我们要用这么多的钱(股价)去买一份资产呢?

这看起来是个经济学问题,却反映了投资的心理动机。

  通俗的解释是,现在花所买的是这份资产将来的回报。

因此,与现在的股价接受,是建立在人们对未来的现金流期待和潜在风险评估。

而这样的预测又是基于人们对于当前这份资产的评估。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

简单地说,投资者对于现在的付,出,取决于对将来的预期,然而预期又建立在对现在的分析之上。

  关键问题是什么变量能够确保对未来的预测是可靠。

希勒悲观的指出,一些潜在因素,对股价的影响超过一些常规的因素。

比如,1989年10月13日的一次股市暴跌,整个股市市值缩水了6.91%。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次暴跌和UAL公司的一项杠杆交易失败有关,实际上UAL暴跌只能解释全部市值的1%下降。

有趣的是,事后对于市场交易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的人在这场暴跌之前听说了UAL的交易失败,也就是说股市缩水过程中,有其他因素带动,导致了另外5.91%的损失。

  目前最经典的例子是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金融危机。

至今没人找出它是由哪次具体事件引起的。

金融危机爆发前几天里,全球也就只发生了这几件大事。

你也可以参与到这场评判中来,看看哪个最有可能是一种可以引起危机的事件。

  1.州际商会将推进其收回超额铁路收入的计划;

  2.康涅狄格州制造者协会成功的引入了一条有利的关税条款;

  3.墨索里尼演讲称法西斯主义下的人民能面对任何危机;

  4.法国总理候选人爱得华德宣布了其未来内阁中的外交部长;

  5.一架载有七人的英国飞机在海上失踪;

  6.格拉夫计划探险北极;

  7.大卫的小分队正向南极推进。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希勒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

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因素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可以涵盖我们所想到的可能以及不可能影响到股价的因素。

这是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无底洞。

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份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希勒的《非理性繁荣》一书成书于二十世纪末,其所讨论的事件及文化都只涵盖了美国,最多加上欧洲。

对于中文的读者来讲,与讨论理性是否应该成为金融学的前提等深奥问题相比,与中国有关的思考或许会使我们更感兴趣。

看我们的赌博文化,媒体与政治,投资工具等与希勒所讨论的美国有什么不同,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看待今日的中国,为我们的情绪去定价,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避免这种情绪化的投资给我们带来的不良的影响。

  今天终于读完了本书,去年刚买到它时,读了几天暂时放下了,现在读这类的书有些读不进去了。

今天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自己觉得中间部分有高潮,最后一章可惜没有提出什么可供操作的结论出来,给散户投资者的建议并没有可以用来在股市中赚钱的招数,简单的建议分散化。

这本书可以说是论证巴菲特投资理论的学术论文,证实了老巴的“市场是无效的”、“市场是情绪化的”、“投资者要控制住情绪才能在市场中生存”、“股指和某只个股的价格无法预测”、“投资是要在低估时买进并持有到高估时卖出”、“投资企业而不是股票”等等观点,同样给散户的投资建议也如同老巴的购买指数基金:

“尽量分散化”,个人投资将会分享社会财富的必定增长。

下面是我写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

  第138页

  静下心来(欲速不达,一步一步走吧!

  此后,股票市场的大幅下跌与公众信心的丧失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股票市场的下跌既与20XX年的经济衰退相关,也与20XX-20XX年度公司利润的下降有关。

但是这些并不能看作市场衰落的外因,因为人们并没有将它们视为导致股价回落的反馈机制的一部分。

市场的整体性衰退更多地应该被归结为人们心理的自然反馈和纠正过程,而不是某些完全从外部作用于市场的事件。

  为啥公众信心会一瞬间丧失呢?

上涨过程中正向激励会刺激股市越来越涨,下跌过程中的负向激励同样会刺激股市越来越跌,但是如何寻找从下跌转为上涨的转折点和从上涨转为下跌的转折点?

  第166页

  静下心来(欲速不达,一步一步走吧!

  我们这里讨论的定位部分解释了市场日复一日的稳定,但也必须注意到定位偶尔的松弛或突然松弛的可能性。

这种松弛会导致股市发生急剧变化。

......但是现实世界中的决策往往因为情感因素和缺乏确定的目标受到影响,因此,人们并不总能像事先想好的那样行事。

  股市中的信息丰富,而且千变万化,即便是理智思维来选择判断决策,对一个人能力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而一个人的判断力还要受到情绪的妨碍。

  市场在大部分时间内是稳定的,这种稳定基本上指的是股市的不涨不跌,在某一个范围内上下波动,没有明显的向上或者向下趋势,但是什么时候才会发生给投资者带来机会的快速下跌或者快速上涨的走势呢?

  第185页

  静下心来(欲速不达,一步一步走吧!

  这段话是否意味着,股市在大多数的时期内,应该是漫无目的地平行震荡,总趋势向平,小幅地上升或者下降,然后舆论说三道四的都有,但是对走势无决定性意义,就像09年之后至今。

只有等企业基本面明显向好,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进来,因为这时候确实具有投资价值,还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即可确定,来获取显而易见的回报,这之后,经过口口相传,才能逐渐地引发一轮制造泡沫的上涨,上涨过程也是自我强化的过程,结果就是涨过头了,随之而来的又是一轮暴跌。

  第201页

  静下心来(欲速不达,一步一步走吧!

  当股息很低的时候,持有股票的收益率也很低,除非低的股息本身能够预测股票价格的上升。

所以,在股息低的时候人们期望股票价格比平时涨得更多,从而抵消低股息导致的收益率下降。

不过历史数据显示,当股息相对与股票价格较低时,随之而来的并不是未来5~10年内股票价格的上升。

恰恰相反,当股息相对于股票价格低的时候,往往跟随着很长时期的股价下跌(或者说增长率比平时下降)。

因此,此时投资者的总收益将受到双重打击:

一方面是低的股息,一方面是股价下跌。

所以,一个简单的道理是:

当人们获得的股息相对于购买股票的价格低时,不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这一道理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这段是本书中我发现的唯一具有非常高的利用价值的实战建议:

股息率低证明股价过高,相对应的应该是市盈率处在高位,股价处在一波上涨行情后的高位,即便是公司业绩优良,股息绝对值也在增加,但是相对于股价来说,那个时刻买进股票的回报率也就是股息率会相对低,很明显说明不具有投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