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专题四 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469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专题四 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专题四 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专题四 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专题四 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专题四 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专题四 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专题四 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专题四 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专题四 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专题四第11课屈原列传Word版含答案

第11课

屈原列传

             

汨罗江上的殉道人——屈原

屈原(前340?

—前278?

),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意象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怀王宠佞臣,屈原自沉江

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

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

苏秦说:

“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战国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

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如令尹子兰、南后郑袖等人),对秦实行投降政策。

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放逐到江南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传就在这一年五月初五(农历),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后来,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有着直接的关系,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一、通假字

1.博闻强志       同“记”,译为“记忆力”

2.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译为“遭遇”

3.人穷则反本同“返”,译为“返回”

4.靡不毕见同“现”,译为“显现”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译为“旨趣”

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浊”,译为“污浊”

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译为“染黑”

8.屈平既绌同“黜”,译为“罢免官职”

9.厚币委质事楚同“贽”,译为“见面礼”

10.亡走赵,赵不内同“纳”,译为“接纳”

11.齐与楚从亲同“纵”,译为“合纵”

12.被发行吟泽畔同“披”,译为“披散”

二、古今异义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古义:

“贤”的反面,没有才能

今义:

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

2.颜色憔悴

古义:

脸色        今义:

色彩

3.形容枯槁

古义:

形体容貌

今义:

对事物的性质或形象加以描述

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古义:

当权今义:

凭感情、义气行事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

第二年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

6.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

骗人的假话今义:

无理狡辩

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

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

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闻

2.志

3.疏

4.疾

5.举

6.致

7.指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

效法

(2)名词作状语

①蝉蜕于浊秽蝉蜕:

像蝉蜕壳那样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虎狼:

像虎狼那样

③其后楚日以削日:

一天天地

④厚币委质事楚厚币:

用厚礼

⑤内惑于郑袖内:

在内

⑥外欺于张仪外:

在外

⑦身客死于秦客:

以客人的身份

2.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谗谄之蔽明也谗谄:

中伤别人的小人

(2)动词使动用法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亡:

使……灭亡

破:

使……破败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邪曲之害公也       邪曲:

邪恶的小人

②方正之不容也方正:

端方正直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

诋毁,说坏话

②明道德之广崇明:

阐明

(3)形容词意动用法

惠王患之患:

以……为患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者,……也”表判断)

②此不知人之祸也。

(“……也”表判断)

③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语意含判断意味)

2.省略句

楚诚能绝(于)齐。

(省略介词)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正常语序:

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

(2)状语后置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正常语序:

于治乱明,于辞令娴)

(3)定语后置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正常语序:

人又谁能以察察之身,受汶汶之物乎)

4.被动句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见”“被”表被动)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于”表被动)

③为天下笑。

(“为”表被动)

④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为……所……”表被动)

             

1.课文记叙了楚国哪几件大事?

作者写楚国命运,用意是什么?

明确:

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复释张仪→诸侯击楚→赴秦身死→为秦所灭

作者写楚国命运是为了说明屈原的命运和他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屈原始终心系楚国。

2.第三段中,记叙了《离骚》的创作缘由、命名、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离骚》?

明确:

(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诗中表达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出他的高洁品格和决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

屈原的伟大形象在《离骚》中体现的光彩照人,感天动地。

(2)作者专用一个段落来写《离骚》,用屈原自己的作品来塑造屈原的形象,这种“现身说法”使屈原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感人。

正像作者写的那样,“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文章中的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有怎样的差异?

表现了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

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差异:

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一种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品质:

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感情:

从对话中我们可看出司马迁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也表现出他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4.屈原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

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明确:

政治才能

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内政:

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楚国的兴衰存亡与屈原息息相关

外交:

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看透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返

文学才能

主要著作:

《怀沙》《天问》《招魂》《哀郢》,《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抒情诗

抒发了屈原的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

屈原的形象:

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

5.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

明确:

作者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为不公平的。

屈原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可鉴日月。

             

为理想九死而未悔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居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后来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平,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责任”“理想”“执著”“命运”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醉”与“醒”

屈原和渔父江边的对话中,通过“混浊”与“清”的对比,“醉”与“醒”的对比,表现了屈原对社会、对国事清醒的认识,可以看出他高洁的人品和不妥协的态度。

屈原最后明确表达了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志,这更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操守和高尚的人格。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气节”“理想”“人格”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精彩片段]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的确,除了以身殉国,你已没有更好的选择。

怀王已死,顷襄王执政,子兰迫害,你,能做的还有什么?

但你不曾后悔,纵然是身投汨罗江,也不肯与世同浊,你用生命的弧度来证明自己对楚国的热爱,对怀王的忠心!

你说你没有看见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楚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裂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

生存与死亡,逃避与直面,苟且与殉国,你,选择了后者。

你要以此勉励国人,唤醒国君,进行最后的抗争!

狡兔三窟

齐国国相孟尝君门下有个食客名叫冯谖,他足智多谋,聪明善辩,被孟尝君派往薛地收债。

冯谖问孟尝君,收债之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

主人答道:

“你看我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好了。

冯谖到了薛地,他见欠债者都是贫苦庄户,立即以孟尝君名义宣布债款一笔勾销,将各户的债务契约烧掉了。

孟尝君见到冯谖后,问他给自己买了什么,冯谖说:

“你财宝马匹美女应有尽有,我只替你买了‘仁义’回来。

”当孟尝君知道冯谖以他的名义免除了薛地债务,此即“买了仁义”之后,又气又怒,但是已无法挽回,十分无奈。

后来,齐国国君废除了孟尝君相位,他只好退居薛地生活。

薛地百姓听说孟尝君来此的消息,扶老携幼走出数十里路去夹道欢迎孟尝君。

此时他才恍然大悟,冯谖为他买的仁义价值所在,连连感谢冯谖。

冯谖说:

“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你只有一处安身之所,不能高枕无忧啊!

此即成语“狡兔三窟”和“高枕无忧”的来历。

“狡兔三窟”是说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

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1.古代的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2.五声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级。

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做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时间:

40分钟 满分:

58分)

一、基础知识(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正之不容也     容:

容纳、接受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

模仿、效法

C.人穷则反本穷:

贫穷,贫困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夺:

抢夺,夺取

解析:

选B A项,“容”应为“被容纳,被接受”;C项,“穷”应为“处境艰难”;D项,“夺”应为“改变、更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举贤以自佐”中“贤”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邪曲之害公也    B.短屈原于顷襄王

C.明道德之广崇D.其后楚日以削

解析:

选A 例句中“贤”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当“有才德的人”讲。

A项,“邪曲”本是形容词,但在句中作了主语,所以是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短”本是形容词,但带了宾语,所以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当“揭短”“诋毁”讲;C项,“明”本为形容词,但带了宾语,所以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当“阐明”讲;D项,“日”是名词作状语。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解析:

选D A项,“形容”的意思是“形体容貌”,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B项,“从容”的意思是“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则是“镇定沉着的样子”;C项,“诡辩”的意思是“谎言”,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无理狡辩”;D项,“深入”的意思是“透过外部,达到事物的内部或中心”,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完全一样。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博闻强志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B.屈平属草稿未定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C.靡不毕见图穷匕见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怀王竟听郑袖

解析:

选C A项,“志”,名词,记忆力/名词,意愿;B项,“属”,写作/跟随;C项,“见”均同“现”;D项,“听”,名词,识别力/动词,听信。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当时朝廷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平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

B.屈原在楚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王,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表现自己追慕古贤,志洁行廉。

C.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这些都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D.屈原正道直行却遭小人离间,处境困危,怨恨遂生,这是屈原写《离骚》的内在原因。

解析:

选B B项,称道先贤目的是来讽刺楚国当时政局缺少明主。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深知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酬的辞令。

(2)诚挚笃厚却被怀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他)能没有怨愤吗?

(3)他思念君王、振兴国家,想要扭转危局,使楚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达自己的这种愿望。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

“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

(同“释”)之。

其妻曰:

“嘻!

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张仪谓其妻曰:

“视吾舌尚在不?

”其妻笑曰:

“舌在也。

”仪曰:

“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

“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

”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因而数让之曰:

“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

“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

“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舍人曰:

“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

“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

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

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

”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

“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已而楚相亡璧    亡:

逃跑

B.因而数让之曰让:

谦让

C.而能用秦柄者柄:

权柄

D.为吾谢苏君谢:

道歉

解析:

选C A项,亡:

丢失;B项,让:

责备;D项,谢:

感谢。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选C A项,安:

疑问副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

B项,之:

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C项,以:

均为目的连词,来。

D项,乃:

副词,表判断,是;人称代词,你的。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相赵,合纵成功后,担心秦攻诸侯,破坏他的合纵之约。

思考再三,他认为只有让自己的同窗张仪去秦国掌权,才能阻止秦国用兵。

B.苏秦暗中资助张仪相秦。

他说服赵王,拿出金币车马,派人送给秦国,并提供张仪所需的一切活动经费,于是张仪顺利地做了秦国的客卿。

C.苏秦派人暗中劝说张仪,让他向自己求助。

然后用延缓接见、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数让之语羞辱他,使之从困境中奋起,怒而入秦。

D.在秦惠王与张仪谋划攻打诸侯时,苏秦所派之人才向张仪请辞,并对他说了事情的真相。

张仪恍然大悟,明确表示,自己不及苏秦,也不会攻打赵国。

解析:

选B B项,原文中“拿出金币车马”是用来资助张仪的,并非“派人送给秦国”。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张仪来(谒见苏秦)的时候,自认为是苏秦的老朋友,想求得一些好处,却反被苏秦羞辱了一顿,他非常生气。

(2)当初,我和你一起喝酒,我并没有偷你的玉璧,你竟然鞭打我。

参考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

起初曾和苏秦一同在鬼谷先生那儿学习治国之术,苏秦自认为不如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

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

“张仪贫穷,又无品行,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抓起来,用荆条拷打了几百下。

张仪不肯承认,(门客)只好放了他。

他的妻子说:

“唉!

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

”张仪对他的妻子说:

“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他的妻子笑着说:

“舌头还在呀。

”张仪说:

“这就够了。

就在此时,苏秦已经说服赵王缔结了六国合纵的条约,相互亲近了。

然而,苏秦又担心秦国攻打诸侯,破坏他的合纵之约,他为没有恰当的人选可派去秦国执事而忧虑。

后来,苏秦便派人暗暗打动张仪,说:

“你从前与苏秦很要好,现在苏秦已经执掌了权柄,你为何不去他那里,求他帮助实现你的意愿呢?

”于是,张仪便到了赵国,上书求见苏秦。

苏秦却告诫守门的人,不让张仪进见,又多日不准他离去。

这样等了好几天,苏秦才见张仪,却让张仪坐在堂下,并将仆妾吃的饭食赐给他吃。

还借机多次责怪张仪,说:

“以你的才华能力,竟然使自己困辱到这地步。

我难道不能帮助你使你富贵起来,然而你实在不配我收留。

”就回绝了张仪,叫他走了。

张仪来(谒见苏秦)的时候,自认为是苏秦的老朋友,想求得一些好处,却反被苏秦羞辱了一顿,他非常生气,他考虑到没有哪位诸侯可以让他侍奉的,唯独秦国能使赵国困顿,于是便到秦国去了。

苏秦事后告诉自己的舍人说:

“张仪是天下有才干的人,我真的不如他。

而今幸好我先被赵国重用,然而能够执掌秦国权柄的人,只有张仪才可以呀。

但是张仪很贫穷,没有钱进见秦王。

我担心他乐于小利而办不成这件事,所以我把他召来羞辱他,以便激发他的意志。

你为我私下把这些钱送给他。

”苏秦还说服赵王,拿出金币车马,派人暗暗跟随着张仪,与张仪一同住客栈,慢慢与他亲近起来,将车马金钱送给他,任凭他所用,并不告诉他这些钱的来路。

张仪因此得以见到秦惠王。

秦惠王留用张仪做了客卿,并与他谋划攻打诸侯的事情。

苏秦的舍人向张仪告辞离去。

张仪说:

“我依赖你才得以显耀,正要报答你的恩德,你为什么要走呢?

”那舍人说:

“我并不了解你,了解你的是苏秦。

苏秦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之约,他认为除你之外,没人能得到秦国的权柄,所以他才激怒你,派我暗地里奉送给你资金,完成苏秦的计谋。

而今,你已为秦所用,我要回去向他报告。

”张仪说:

“哎哟!

我中了苏秦的计而没有醒悟,我不及苏秦明智!

我又是刚刚被用,怎能够谋害赵国呢?

请替我感谢苏秦,苏秦在的时候,我张仪还敢说什么呢?

况且有苏秦在,我张仪难道还有什么能耐呢!

”张仪做了秦国的宰相之后,便写了文书告诉楚国的宰相说:

“当初,我和你一起喝酒,我并没有偷你的玉璧,你竟然鞭打我。

现在你好好守住你的国门吧,我就要来偷你的城池了!

三、语言运用(14分)

11.仿照下面的句子,在下面横线处再写两个句子,必须符合文段主旨。

(4分)

阅读屈原,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力前行;

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