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215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2017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

建立: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

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基本观点: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

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始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

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

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创立(隋朝):

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

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

618年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2、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

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

①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被称为“房谋杜断”。

②政治方面。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关注民生的措施)。

④边疆管理。

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设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主要措施: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

①任用贤能。

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

③经济方面。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

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

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

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有商业区称市和居民区称坊)。

唐三彩

曲辕犁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政策: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2、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作用: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特点:

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①李白的诗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

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特点: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和欧阳询(特点:

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碑》)。

3、画家:

唐朝最著名的画家是阎立本(善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品《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特点是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和吴道子(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特点是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

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

二、与天竺(印度)的交往

(1)玄奘西行:

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

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三、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

▲▲▲

A、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四、唐朝的对外政策:

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A.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B.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

1、原因:

A、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B.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C.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D.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人物:

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

3、结果和影响: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唐末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三、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时代特征。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杯酒释兵权)

2、行政方面:

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

3、财政方面: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表现:

A、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

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影响: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宋朝的时代特点:

政治上:

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经济上:

经济重心南移

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

政权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时间

灭亡

北宋

汉族

赵匡胤

东京

(开封)

960年

1127年

(被金灭)

南宋

汉族

赵构

临安

(杭州)

1127年

1276年

(被元灭)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916年

1125年

(被金灭)

西夏

党项

元昊

兴庆

(银川)

1038年

1227年

(被蒙古灭)

女真

完颜阿骨打

会宁

1115年

1234年

(被蒙古灭)

二、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第一个阶段: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

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各政权关系特点:

“战”与“和”

三、重要事件: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内容:

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意义:

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北宋与夏和战

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

宋给西夏岁币。

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金和南宋的对峙

4、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建立金。

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

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

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

(“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

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经济中心南移的启示:

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

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发展

(1)农业作物:

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2、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3)制瓷业: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

(注意和唐朝的比较)

(4)造船业:

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3、商业贸易的繁荣

第一组:

市镇发展:

(1)地位:

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

(2)表现:

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

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第二组:

海外贸易:

(1)地位:

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2)表现: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作用:

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组:

纸币出现:

(1)原因:

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2)时期、地点、名称: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

(3)地位: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南宋货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蒙古的统一: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元朝的建立:

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3.元朝的统一:

A、第一阶段(蒙古):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B、第二阶段(元朝):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C、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

秦朝、隋朝、元朝)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1、行省制度的建立▲▲▲

(1)在中央: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

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比较:

战国时期建立县制,秦朝时建立郡县制,元朝时设立行省制。

2、元朝对边疆的管辖措施:

▲▲▲

(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影响:

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2)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

影响: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比较: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

影响:

标志着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材料题:

1.材料一: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

材料三: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防此三镜子,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

⑴分别写出材料一中的唐宗宋祖的姓名。

“一代天骄”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答:

①李世民、赵匡胤②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统一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建立蒙古国.

⑵材料二中提到的“河”是指什么?

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写出此河的南北两端的古今名称?

河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们如何评价这条河?

答:

①隋朝南北大运河。

②隋炀帝③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

④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5)评价: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之一。

⑶材料三中的皇帝在位时除了魏征以外还有哪两位重臣,被称为?

答:

①房玄龄和杜如晦。

②房谋杜断

⑷材料三中的皇帝采用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什么?

贞观之治

答:

①经济上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②政治上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官吏。

2、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

答:

唐太宗(李世民)

(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他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么?

答:

含义:

国家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像水,老百姓可以支持君主统治,也可以推翻君主统治;

问题:

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意图:

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这种政策具体现是什么?

 答:

政策:

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体现: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

(4)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

他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答:

镜子:

魏征;还有:

房玄龄和杜如晦。

3、材料一: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材料四: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⑴材料一、二的话是谁说的?

请分别说明他是怎样做的。

答:

①唐太宗②重视科举,扩充国学③文成公主入吐蕃。

⑵读材料二说出民族关系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统治者的重视和恰当的民族政策。

⑶材料三、四分别描绘了谁当政时的怎样局面?

答:

①武则天时期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②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

⑷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三条唐朝繁盛的原因答: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大都重视发展生产③科举制为唐朝选拔了大量人才(或统治者大都重用人才)④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⑤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友好往来。

(5唐朝的用人制度对今天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有何启示?

答:

重用人才是兴邦安国的重要前提,要重视人才;通过考试制度选拔政府工作人员,提高政府部门的效能,赋予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4、

材料题:

材料一:

鉴真盲目航东海,材料二: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1)材料一中“鉴真盲目航东海”的最终目的地是哪里?

当时的帝王是谁?

答:

目的地:

日本;当时帝王:

唐玄宗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鉴真在中外交往中的贡献。

答:

鉴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

当时的帝王又是谁?

他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分别是哪里?

答:

人物:

玄奘;当时帝王:

唐太宗;出发地:

唐都长安;目的地:

天竺(那烂陀寺)。

(4)材料二中人物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什么著作?

这部书有何价值?

答:

著作:

《大唐西域记》

价值:

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5)材料中的两个人都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

品质:

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不辱使命、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和毅力。

启示:

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吃苦,要有耐心和恒心。

(6)两人的事迹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的什么特点?

说明此时中国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答: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海陆并举,兼收并蓄。

对外政策:

对外开放。

5、材料一:

杜甫《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目,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材料二:

《宋史》: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三:

“苏湖熟,天下足。

”——民谚

请回答:

(1)历史上称材料一中的“全盛日”是什么?

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

“全盛日”:

开元盛世、杜甫:

诗圣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该现象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

为什么会出现?

答:

现象:

经济重心南移。

时间:

南宋。

原因: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⑤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3)材料三中“苏湖熟”的“苏”是指哪里?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答:

苏:

苏州,原因:

苏州和湖州在宋朝成为重要的粮仓。

⑷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

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生产。

②积极引进技术和人才。

③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6、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强盛的重要保证。

据此回答问题:

⑴唐朝的繁盛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请写出唐朝走向全盛的三个时期。

答:

①唐太宗时,“贞观之治”;武则天时,人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

⑵唐朝时期为提高农业产量改进的生产工具有哪两项?

两宋时为提高粮食产量,引进的优良品种是什么?

答:

①曲辕犁、筒车②占城稻。

⑶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

”你认为诗人所说的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赋”,说明了什么?

答: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⑸以史为鉴,综合上述问题及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思考要想取得经济的发展应具备哪些因素?

谈谈你的认识。

答:

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政策的支持,科学技术及自然条件等。

7、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即使在分裂的时期也有统一的趋势,各统治者都采取有效的措施巩固国家。

⑴结束东汉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再次统一全国是哪一朝代?

答:

隋朝

⑵唐朝时期的前几位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共同的地方在哪里?

唐朝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答:

①重用人才②开明的民族政策

⑶和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那几个?

它们与两宋的关系呈现出什么特点?

答:

①辽、西夏、金;②与两宋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⑷元朝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什么制度?

当时在中央设立的机构是什么?

地方设立的机构是什么?

山东属于?

哪里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答:

①行省制度②中书省③行中书省④中书省⑤西藏。

8.材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问题:

⑴这是谁的诗句?

它有什么英雄事迹?

⑴文天祥,他被元军俘虏后仍然坚贞不屈,拒绝投降

⑵诗的意思是什么?

⑵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要名垂青史.

⑶我们要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

⑶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

9、材料一长安城简图

 

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夜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

⑴据上面城市平面图,判断该都市的名称及所属朝代。

答:

唐朝的都城长安。

⑵假如你是这座城市的居民,正好有一批外地来的小朋友前来参观,你能给他们做一次导游,带领他们游览一遍吗(主要是介绍这座城市的建筑特点及地位)?

答:

长安城宏伟富丽,布局整齐(街道整齐,树木成行),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商业区。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⑶在游览过程中,特别是经过集市时,你会向小朋友们推荐那些工艺品呢?

请你至少举出两件精美物品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好吗?

答:

①唐三彩:

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②越窑的青瓷:

类玉、类冰;邢窑的白瓷:

类雪、类银。

⑷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东京怎样的经济景象?

答:

商业繁荣(经济繁荣)。

10、材料一:

“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材料二:

……货币同为一色纸造,印文用屋木人物,

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以为私记。

⑴以上两则材料中的货币分别叫什么?

答:

材料一交子、材料二会子

⑵材料一中的货币具有怎样的地位?

最早出现在什么地区?

答:

地位: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地区:

四川

⑶这些货币的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它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有什么意义?

答:

原因:

那时,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说明:

宋代商业的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