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版部编版 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893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版部编版 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word版部编版 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word版部编版 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word版部编版 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word版部编版 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word版部编版 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二.docx

《word版部编版 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版部编版 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二.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word版部编版 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二.docx

word版部编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二

部编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

必修上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专题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任务

单元学科素养

1.感受诗歌意境

1.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2.体会诗作情感

2.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

和文化品位。

3.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提升综合审美鉴赏力。

4.写作文学短评

4.在理解作品情感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单元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古诗词的形式特征,包括对偶、平仄、押韵等语言形式。

在学习本单元作品的基础上,联系对既往文学作品的学习,学习写作文学短评。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本单元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经典诗歌作品,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综合审美鉴赏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诵读涵咏,发挥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本单元作品的学习,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1课时任务一体会志士之慨、隐士之情

一、课时学习目标:

结合诗人的身世背景,体会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体察诗人不同的生命追求。

二、活动一体会志士之慨

钟嵘《诗品》评价曹操说: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阅读《短歌行》,找出其中的“悲凉之句”,反复通读,说说它们对表达诗人感时伤乱、求贤建业的复杂心情的作用。

教师点拨:

《短歌行》一诗的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句格调悲凉。

但这些“悲凉之句”表现的却不是及时行乐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诗人因人生短暂,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才感到悲凉。

虽然如此,诗人的情绪并不消极,结尾表现的仍然是奋发进取的精神;虽然人生短促,但绝不因此悲观失望,自甘沉沦,而是要立马扬鞭,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不消极无味,而要请天下英豪相助一统河山。

这表明了诗作的情感流向,是由悲凉转向自信,由低沉流向慷慨的。

三、活动二体会隐士之情

请结合《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体会诗人的归田守拙之乐。

教师点拨:

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两句诗可见,陶渊明归田以后,因无世俗杂务的纠缠,闲暇的时间就显得多了。

隐居家中,无世俗杂务烦扰,自然清静。

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诗可见,陶渊明辞官归田,有如长期关在笼中的鸟兽又重返大自然一样;用一比喻,其欣喜舒畅之情,溢于言表。

四、活动三比较二人的人生态度

读《短歌行》可知,曹操是积极入世的,是决心建立一番功业的。

而读《归园田居(其一)》可知,陶渊明是厌恶俗世的,是逃避仕途的。

请分析一下,他们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产生的原因。

教师点拨:

1.二人人生态度的不同,源于各自的出身及地位。

曹操作为汉末军阀,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能力,他是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人物。

处在这一位置上,自然是要把建立一番功业作为人生目标。

而陶渊明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家境一般,年轻时也曾胸怀大志,但动荡的社会、龌龊的官场却是他改变不了的。

理想与现实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其厌恶官场,向往自然。

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和曹操的人生态度正是“穷”与“达”的体现。

虽然他们的选择不同,但归根结底,他们的“进”与“退”仍然是儒家思想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五、拓展延伸:

阅读陶渊明的《乞食》,思考下面的问题。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抽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①惠,愧我非韩才②。

衔戢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注:

①漂母:

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

事见《史记・准阴侯列传》:

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

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

②非韩才:

没有韩信的オ能。

③衔戢:

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

戢,收藏。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把归隐后的生活写得非常恬淡美好,但读完《乞食》后我们知道,告别官场回归田园却是免不了饥饿的。

尽管如此,陶渊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那么,在陶渊明的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忍受?

由此,你对陶渊明有什么认识?

请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世俗的压迫驱使陶渊明回归田园,《归园田居(其一)》中所说的“尘网”“樊笼”,都是束缚人的东西。

他不能忍受那种身不由己的、很痛苦很压抑的生活,因此他宁愿选择贫穷。

和穷困比较起来,社会的动乱、官场的污浊使陶渊明更难以忍受。

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守节操、独善其身、宁可穷困乞食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而绝不与黑暗现实苟合的诗人形象。

在物欲横流、黑白颠倒的社会中,陶渊明坚守自己精神上的一片净土,宁可忍饥挨饿,也不违背自己的内心,这更体现出他人格的可贵之处。

六、作业布置:

1、请以“优与游”为话题,比较《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在表达志土之慨和之情时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

2、背诵《短歌行》。

第2课时任务二感受不同的唐诗情韵

一、课时学习目标:

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三首唐诗不同的生命表达,把握诗体形式与诗人情感抒发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一感受三首唐诗不同的意境

三首诗中都有写景,请分别概括出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

教师点拨:

李诗写景由四幅画面组成。

第一幅是清幽宁静的月夜渡湖图,画面意境的清幽宁静,则表明了李白此时内心的惬意与自足。

第二幅是:

山中日出图,壮丽雄奇的“海日”“天鸡”景象,预示以后的前途一片光明,豪壮的图画中洋溢着他凭诗才受宠后短暂的得意之情。

第三幅是阴森恐怖的山中夜景图。

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

第四幅是富丽神奇的傍晚仙聚图。

这是一个瑰丽多姿、险怪神奇,而又变幻莫测、灿烂辉煌的自由极乐的神仙世界。

仙境美妙衬现实丑恶,向往神仙就是厌恶黑暗现实。

杜诗的首联和领联是写景句子。

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勾勒出了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妻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

颌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

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白诗有五处景物描写。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叙述了江头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获花,构成清断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折地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莫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的环境,渲染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三、活动二比较三首唐诗不同的生命表达

这三首唐诗均表达了作者各自的生命状态和精神世界。

试结合诗歌填出下表内容。

篇名

生命状态(同)

内心情感(异)

抒发感情的主要方式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

【参考答案】

篇名

生命状态(同)

内心情感(异)

抒发感情的主要方式

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生失意、

苦闷、

壮志难酬

苦闷、怅惘、傲岸、自信

梦游名山仙府

登高

同上

悲秋苦病、忧国伤时

登高所见

琵琶行

同上

才高被弃、迁谪之痛、天涯之感

琵琶女的才艺和身世

四、活动三比较三首唐诗不同的诗体和诗风

唐代三位最杰出的诗人在抒发感情时分别选用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不同的诗体形式。

请谈谈古体诗与近体诗在抒发感情方面各有哪些优势,三位诗人所选用的诗体对他们抒发感情的影响。

相关链接——古体诗和近体诗

中国古代诗歌(不包括词、曲),从形式上可以大体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从时间上说,古体诗在前,近体诗在后。

古体诗指近体诗形成以前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它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乎仄,篇幅长短不限。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

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格律分明,所以又叫格律诗。

教师点拨:

1.①古体诗不拘字数,可以让作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尽则止;押韵灵活,可以让作者根据所写内容与表达的情感适时换韵,不必以文而害意。

②近体诗讲究平仄格律,因此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平仄互间的格律美、错落有致的参差美;讲究对仗,因此具有成双成对的整齐美;字数、句数固定,因此具有凝练浓缩的精致美。

2.①李白选择了古体诗形式中的七字歌行,以七言为主,杂用四言、五言、八言等句式,句子长短不齐,换韵自由,适合笔随兴致、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适合李白才华横溢、放纵不羁的个性。

②杜甫选择了近体诗中的七律形式,这种诗体结构严違,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语言精练,讲究对偶,适合表达沉郁悲慨之志,适合杜甫严谨、深沉的个性。

③白居易也选择了古体诗的七言歌行体,相对于李白的杂言,白请全是整齐划一的七言体,适合自由流畅的情感表达,但在自由中又不失规整与严谨,适合白居易情感开合有度、收放自如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诗评家们评论李白诗“豪迈飄逸”,杜甫诗“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通俗鲜明”,请分别举出诗句予以说明。

(课文所选诗词除外)

六、作业布置:

1、《梦游天姥吟留別》《琵琶行》属于古体诗,《登高》属于近体诗(律诗),诗体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结合这三首诗,做简要分析。

2、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別》和《登高》。

第3课时任务三品味宋词的豪放和婉约

一、课时学习目标:

比较词作的风格差异,深入体会词作感情,把握词人的生命思考和精神追求。

二、活动一比较三首豪放和婉约的不同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三首词,请读后分析,三首词的豪放或婉约的风格是如何体现来的?

教师点拨:

1.从题材上看,苏词描写的是古战场情形,表现作者对古代豪杰的凭吊,字里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辛词由京口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李词则以眼前庭院内秋景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悲苦愁绝。

2.从主题上看,苏词反映了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尽管壮志难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辛词表达了雄心犹在但不受朝廷重用,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李词则流露出强烈的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偏居之苦。

3.从表现手法上看,苏词和辛词都是借古抒怀,托古喻今;李词则用细膩的白描、委婉抒情。

4.从语言上来看,苏词和辛词都是读来豪气干云,壮丽之情油然而生;李词读来感伤婉转、是一种怨苦凄悲之感。

三、活动二比较豪放风格之间的异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是豪放风格的词作,试比较它们在豪放风格上的异同。

教师点拨:

1.相同点:

①景物方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所写景物都雄奇伟壮,场景都气势恢弘,意境都雄浑壮阔。

②人物方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少年得志,婚烟美满,儒雅潇酒;赤壁鏖战时,他指挥若定,以弱胜强,建立功业。

这样的形象充分体现出豪放气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年轻有为,英明果断,积极抗曹;刘裕虽出身卑微,却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势如破竹,成就北伐大业;廉颇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壮心不已,愿为国家效命。

这些英雄豪杰均体现出豪放气势。

③事件方面。

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北伐中原、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出豪放气势。

④情感方面。

两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两词的结尾虽都有点儿感伤,但不同于婉约风格的伤感,而是苍凉、忧愤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

2.不同点:

①形象上,所写之景及人有所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主要写的是周瑜,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出现了孙权等六个历史人物。

周瑜、孙权同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苏轼与辛弃疾却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别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周瑜高雅酒脱,春风得意,二十四岁做中郎将,三十四岁做三军大都督,“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而满腹经纶的苏轼非但不被重用,反而遭贬。

苏轼写作本词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因而特别仰慕周瑜。

孙权十九岁成为东吴的统治者,果敢坚毅;二十岁作为三军统帅,不畏强敌,以少胜多。

辛弃疾推崇他其实是批判软弱无能、妥协投降的南宋统治者。

②语言上,苏词开阔明朗,如:

“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具有立体感;“卷”字逼真地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辛词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如“贏得”二字就蕴含着浓烈的讽刺意味。

③手法上,苏词以描写为主,从写景中逐层托出人物;而辛词以叙事为主,人物蕴含在事件之中。

另外,苏词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多少豪杰”及“小乔初嫁”衬周郎;而辛词用典颇多,典中套典,自然精当。

④抒情上,苏词紧扣个人际遇,在感伤自我的同时,豪中带旷,即借周瑜的英雄气度抒写自己的豪迈、旷达;而辛词紧扣政治现实,借咏史来谈自己的战略见解,更主要的是借颂扬孙权、刘裕等英雄的壮举来斥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荀且偷安,流露出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豪放之中蕴含更多悲壮之气。

四、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结合读过的诗歌思考一下:

苏轼、辛弃疾的每一首词是不是都是豪放词?

李清照的词是不是都是婉约词?

五、作业布置:

1、请以“豪放与婉约”为话题,从意境、手法、语言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声声慢》进行比较赏析。

2、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4课时任务四诵读品味古诗词的音韵美

一、课时学习目标:

1.诵读本单元的中国古典诗歌,增加语言积累、情感熏陶和文化积淀。

2.借助语音的轻重、高低、长短等变化,以诵读传达品味诗歌的体验和感受。

二、活动一组内朗诵

每位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在小组内朗诵。

朗诵前,要反复揣摩其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设计朗诵脚本;也可以从网络上搜集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学习借鉴。

三、活动二班级朗诵会

每个小组推举代表参加班级朗诵会。

可以为诗词配上合适的乐曲和图片,増强朗诵效果。

附:

诵读方案设计指导

举办班级诗歌朗诵会,较为关键的是诗歌诵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诗歌诵读方案的设计,可从声与情、内与外、诗与乐、诗与画等角度进行。

声与情,是说设计诵读方案时要注意声音的长短、断续、轻重、疾徐、抑扬,以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内与外,是说设计时要注意内在的声音与外部的表情、动作(手势与体态)的协调、配合。

如果朗读时能恰到好处地配以必要的肢体语言,则可强化朗读时的气氛,使声情増添动人的力量,有助于朗读者和听众更好地因声入境。

诗与乐,是说设计时可考虑寻找恰切的音乐,达成诗歌和音乐的和谐交融。

如,朗诵《短歌行》,可以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此曲容易把人带到远的三国时期。

朗诵《归国田居》(其一),配上箜篌曲《蕉窗夜雨》,效果不错。

诗与画,是说如果设计朗诵背景画面时,可适当链接诗人的肖像画(如赵孟频画的苏轼像,蒋兆和画的曹操像、杜甫像)、作品诗意画(如石涛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傅抱石的《赤壁图》、王叔晖的《琵琶行》诗意画)等,使得朗诵背景文雅古朴。

四、活动三集体评议

每个小组推举代表参加评议,或者在朗诵会前每个小组推举代表评委,以打分的形式确定名次。

五、教师点评、总结

六、作业布置:

建立班级的网上“经典咏流传”诵读吧,上传分享朗诵音频视频,在线交流。

第5-6课时任务五学写文学短评

一、课时学习目标:

在理解本单元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联系对既往文学作品的学习,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二、本课学习活动文学短评写作

1.文题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

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田园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

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2.写作点拨

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等作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

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

文学短评的写作,大致有“阅读一定题一评论一写作”四个步骤。

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要透。

写文学短评,要注意“评”(评论)和“感”(读后感)的区别。

尽管文学短评和文学作品读后感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前者重“评”,属于评论体倒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后者重“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

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白居易《琵琶行》为例,写《评(归园田居〉(其ー)中的隐逸情怀》和写《有感于く归国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自是不同,而写《评“琵琶女”的自诉身世》和写《有感于“琵琶女”的自诉身世》也大有区别。

写文学短评,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评论作家作品,可以评析思想内容的某个方面,可以评析艺术技巧上的某一特点,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析。

从学生的实际考虑,最好不要写全面性的评论,而倡导写“以小见大”的文学短评,即精心选择论述范围较小的一个方面,集中笔墨,深入挖掘。

如评论本单元的诗词,围绕“酒”这一意象,紧扣“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艰难苦恨繁霜,潦倒新停浊酒杯”“举酒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血色罗裙翻酒污”“往往取酒还独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等名句,评析其渲染气氛、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结构作品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收到切ロ小、开掘深的效果。

写文学短评,还要做到“叙”和“议”的有机结合。

文学短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

“议”包括分析和评价。

“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

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

有些同学在文学短评写作时,往往重叙轻议,甚至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这就颠倒了“叙”“议”的关系。

写文学短评,对风格特点、文学体裁等知识要有所了解。

一般来说,诗歌的意象意境、章法结构、妙字佳句等,往往是鉴赏与评论的重点,譬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村居图”,《登高》的起承转合,《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景情相生,《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九组叠词。

另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文学鉴赏与评论的概念、术语,如真情与兴会、警策与夸饰、善美与高格、巧抽与刚柔,再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涵泳讽诵、沿波讨源,以使文章显得“内行”,也増加一些理论色彩。

当然,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本色地、个性化地叙述、评议,也别有情致。

【例文】

着意点染,尽得风流

——《琵琶行》之琵女人物塑造技法短评

《琵琶行》在望造琵琶女时颇有特色,令人称道。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归客不发”,诗人没有上来就介绍琵琶女的情况,而是先从琵琶声写起,就像《林黛玉进贾府》王熙风的出场,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而“主人志归客不发”简单的一句诗,就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浓厚的渲染。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琵世女出场之时,诗人没有像《孔雀东南飞》里那样对刘兰芝进行工笔细描,避免了具象过多之嫌,但为了配合情节的发展,诗人在恰当之处对人物加以点画,虽着墨不多,但在轻描淡写之时,却能细致传神。

“犹抱琵琶半遮面”,简洁的一句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琵琶女出场时的羞涩,也暗示了她孤独、失意的内心世界。

而“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一句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传达了琵琶女复杂、落寞的内心情感。

除此之外,诗人在最后一段中,也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琵琶女悲怆的内心世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在这里,诗人通过“良久立”“却坐促弦”“凄凄”等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地传达了琵琶女悲凉的内心。

借助音乐,心理透视。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在这里,诗人借助音乐描写,对琵琶女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透视,将其凄凉、悲痛的内心情感表露无遗。

不着雕饰,美丽全出。

作为京城名伎,琵琶女的容貌自然如出水之芙蓉,令人艳美。

但是纵观整首诗歌,诗人基本上没有从正面对琵琶女的肖像进行描绘,但“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诗人通过这四句话,从侧面描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和众星捧月的美丽姿容。

叙述身世,展示悲凉。

从“自言本是京城女”到“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以含泪的笔触,大肆铺陈,叙述了琵琶女从一举成名到沦落乡间的悲惨命运;诗人通过对琵琶女生命轨迹的叙述,将琵琶女一生的命运清晰地展示给读者,琵琶女的形象特点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寄寓了诗人对下层人民不幸命运的关切与同情,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仕途失意之情。

【点评】这篇短评有以下几个优点:

其一,标题新颖,不落俗套。

其二,聚焦准确,切点较小。

作者从人物塑造角度评价作品的高超艺术。

其思路清晰,角度全面。

作者从五个角度评价了《琵琶行》高超的写人:

艺术,并在行文中注意引用原句和点评相结合。

三、作业布置: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重要观念,也是古典诗歌赏析的一种重要方法。

从本单元的诗词中任选一首,了解其写作背景,说说它在作品解读中的具体作用。

第三单元“诗中自有舞雩风”教学设计(方案二)

单元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品读诗词中语言的精炼,领略诗中景物描写和音乐描写的精妙,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中展示出的不同的人生状态、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情感世界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层次。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把品味诗中意境的过程变为审美方法训练的过程,欣赏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课时安排:

11课时

第1--2课时

学习内容:

出仕与归隐,两种诗意的生命追求

——魏晋诗歌赏析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情感;2.把握诗人形象;3.增强学生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设计:

二、任务

(一):

为曹操、陶渊明用文字画像

品读《短歌行》《归园田居》的要求:

诵读品味,把握诗歌情感。

精研细读,描画诗人形象。

思考品鉴,感悟生命诗意。

三、任务

(二)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