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264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优秀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优秀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优秀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优秀教案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语文要素】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快的内心体验。

4.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5.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教学重难点]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3.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重点)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快的内心体验。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回顾《田忌赛.马》和《跳水》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回顾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孙膑和船长是怎么想的?

3.学生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并展开交流。

(1)指名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孙膑的思维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

当船长看到高高的横木上的孩子两条腿已经在发抖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

4.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记住的不仅是两个经典的故事,更认识了两个充满智慧的人——孙膑和船长。

当面临问题时,他们善于观察,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实施了正确的应对措施,这就是思维的力量。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引导学生读第一题的题干,明确要求。

(1)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加点的字与旁边的词语有什么关系?

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①加点字的意思与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一致。

②文言文中用一个字表达的意思,有的对应现代汉语中的双字词语。

(2)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如:

冀复得兔()有过则改()掩耳盗铃()杞人忧天()

2.引导学生读第二题的题干和例句,教师展开指导。

(1)让学生说说两句话中加点部分表达的意思。

预设:

①第1句表示:

时间很短,却让人觉得漫长——焦急地期盼、等待一个结果。

②第2句表示:

时间很长,却让人觉得短暂——回顾已经过去的时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

预设:

①第一种情况:

比赛完等待结果时;考试完等待成绩时;在机场迎接亲人时;在手术室门口等候消息时……

②第二种情况:

回顾即将结束的小学生活时;学习某种技艺时;翻看自己婴幼儿时的照片时……

(3)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体验写一写。

(4)学生写完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难点)

2.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难点)

一、学习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1.教师简介叶圣陶,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借助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学习这位大师修改作文的方法。

2.让学生读文章标题和第1自然段,说一说:

叶圣陶先生对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改?

为什么这样改?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预设:

(1)用词不准确,如“一张”应该是“一幅”。

(2)删去重复、多余的词句,如“那”“我越看他”“越”。

(3)增添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如增加“教室”。

(4)内容衔接不顺畅,调整语序。

(5)改正用法不当的标点符号。

3.指名读修改后的内容,并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

4.学生分小组,讨论第2、3自然段和第4-6自然段,说一说叶圣陶先生还对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改、怎么改的。

5.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预设:

(1)使表达更准确,如“书皮”改成“课本的包书纸”。

(2)合理划分了段落。

如,把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合并。

(3)改正错别字。

6.指名读改后的内容。

7.小结:

叶圣陶先生运用修改符号,对文中的错别字、用词不当、标点遗漏、内容缺失等方面进行了修改,还对语句的表达、文章的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使修改后的文章内容更合理,语句更生动,条理更清楚了。

8.补充:

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使这位中学生——肖复兴,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后来,他成了我国著名的作家。

9.组织学生尝试用叶圣陶先生的办法修改自己以前的习作。

二、学习“日积月累”

1.让学生读一读教材中提供的几组别称及其释义。

2.全班交流,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难点并正音。

如:

(1)“笄”读作jī,是簪子的意思,“及笄”就是用簪子把头发挽起来。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时就可以嫁人了,所以要开始挽发。

(2)“弱冠”的“冠”指的是冠礼,是把帽子戴在头上的仪式,往往在男子二十岁时举行,表示已经成.人,“冠”在这里取动词义,所以应读作guàn,“弱冠”的意思是已经举行了冠礼,但还比较年轻,没有达到壮年。

(3)“豆蔻年华”“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期颐”等别称,可以结合相关资料,大致了解其由来,从而记住其指代的是哪一年龄段。

3.让学生说一说了解了这些别称后,有什么感受?

在什么地方能用到它们?

教师适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如:

形容一位男性很年轻,可以说什么?

说一位老人已经六十岁了,可以说什么?

[教学反思]

在“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我首先以谈话导入,帮助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内容。

紧接着让学生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并展开交流,以通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词句段运用”板块,除了引导学生发现词语中古今义的不同,还通过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作文的实际案例,来帮助学生复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能联想到自己习作中常常出现的错误,这一点令我很欣慰。

在学习“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学生在创设情境运用古代年龄称谓的环节中表现十分活跃,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语文要素】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快的内心体验。

4.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5.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教学重难点]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3.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重点)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快的内心体验。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回顾《田忌赛.马》和《跳水》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回顾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孙膑和船长是怎么想的?

3.学生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并展开交流。

(1)指名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孙膑的思维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

当船长看到高高的横木上的孩子两条腿已经在发抖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

4.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记住的不仅是两个经典的故事,更认识了两个充满智慧的人——孙膑和船长。

当面临问题时,他们善于观察,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实施了正确的应对措施,这就是思维的力量。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引导学生读第一题的题干,明确要求。

(1)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加点的字与旁边的词语有什么关系?

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①加点字的意思与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一致。

②文言文中用一个字表达的意思,有的对应现代汉语中的双字词语。

(2)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如:

冀复得兔()有过则改()掩耳盗铃()杞人忧天()

2.引导学生读第二题的题干和例句,教师展开指导。

(1)让学生说说两句话中加点部分表达的意思。

预设:

①第1句表示:

时间很短,却让人觉得漫长——焦急地期盼、等待一个结果。

②第2句表示:

时间很长,却让人觉得短暂——回顾已经过去的时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

预设:

①第一种情况:

比赛完等待结果时;考试完等待成绩时;在机场迎接亲人时;在手术室门口等候消息时……

②第二种情况:

回顾即将结束的小学生活时;学习某种技艺时;翻看自己婴幼儿时的照片时……

(3)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体验写一写。

(4)学生写完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难点)

2.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难点)

一、学习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1.教师简介叶圣陶,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借助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学习这位大师修改作文的方法。

2.让学生读文章标题和第1自然段,说一说:

叶圣陶先生对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改?

为什么这样改?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预设:

(1)用词不准确,如“一张”应该是“一幅”。

(2)删去重复、多余的词句,如“那”“我越看他”“越”。

(3)增添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如增加“教室”。

(4)内容衔接不顺畅,调整语序。

(5)改正用法不当的标点符号。

3.指名读修改后的内容,并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

4.学生分小组,讨论第2、3自然段和第4-6自然段,说一说叶圣陶先生还对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改、怎么改的。

5.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预设:

(1)使表达更准确,如“书皮”改成“课本的包书纸”。

(2)合理划分了段落。

如,把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合并。

(3)改正错别字。

6.指名读改后的内容。

7.小结:

叶圣陶先生运用修改符号,对文中的错别字、用词不当、标点遗漏、内容缺失等方面进行了修改,还对语句的表达、文章的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使修改后的文章内容更合理,语句更生动,条理更清楚了。

8.补充:

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使这位中学生——肖复兴,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后来,他成了我国著名的作家。

9.组织学生尝试用叶圣陶先生的办法修改自己以前的习作。

二、学习“日积月累”

1.让学生读一读教材中提供的几组别称及其释义。

2.全班交流,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难点并正音。

如:

(1)“笄”读作jī,是簪子的意思,“及笄”就是用簪子把头发挽起来。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时就可以嫁人了,所以要开始挽发。

(2)“弱冠”的“冠”指的是冠礼,是把帽子戴在头上的仪式,往往在男子二十岁时举行,表示已经成.人,“冠”在这里取动词义,所以应读作guàn,“弱冠”的意思是已经举行了冠礼,但还比较年轻,没有达到壮年。

(3)“豆蔻年华”“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期颐”等别称,可以结合相关资料,大致了解其由来,从而记住其指代的是哪一年龄段。

3.让学生说一说了解了这些别称后,有什么感受?

在什么地方能用到它们?

教师适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如:

形容一位男性很年轻,可以说什么?

说一位老人已经六十岁了,可以说什么?

[教学反思]

在“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我首先以谈话导入,帮助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内容。

紧接着让学生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并展开交流,以通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词句段运用”板块,除了引导学生发现词语中古今义的不同,还通过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作文的实际案例,来帮助学生复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能联想到自己习作中常常出现的错误,这一点令我很欣慰。

在学习“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学生在创设情境运用古代年龄称谓的环节中表现十分活跃,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