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心得体会.docx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诵读心得体会.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与经典同行
今天全体教师在五楼会议室集中学习了徐海玲老师主讲的《与经典同行》。
这次培训对老师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让我们对经典诵读有了全新的理解。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也自然形成,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感受经典,仔细回味,接触经典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惊喜的感受到开展经典诵读后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
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后,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
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
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
俗语说得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
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天天在进步。
1
二、道德修养得到完善
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弟子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孩子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
学生最善于模仿学习,久读经典,最易受到熏陶,他们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古代圣贤的品质,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随着诵读活动的开展,逐渐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乐意与他人交流、合作。
在家里,她们总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声说话,和外人接触,却像只小绵羊,人家问什么,就答什么,甚至不答。
自从读了经典以后学生知道了以前那样做,真是太没有礼貌了。
《弟子规》中的“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可见,经典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
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相信,学生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2
校本学习心得
伊通镇满族中心小学
胡丹
2015.3.26
校本学习心得
伊通镇满族中心小学
苏萍
2015.3.26
校本学习心得
伊通镇满族中心小学
冀慧杰
2015.3.26
学习心得——与经典同行
通过徐海玲老师的精彩解说使我收获颇多。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
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
比如:
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
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
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1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
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2
学习心得——与经典同行
今天利用集中学习的时间在五楼会议室由徐海玲老师为大家培训了她所学习的内容《与经典同行》,让每位老师都注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
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益者三友,损
1
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
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
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
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
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
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
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
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
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
2
成为习惯,终身不懈。
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这里给我们的另一点启示是:
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
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
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
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