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085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docx

《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docx

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

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

本科部分

一、评审指标说明

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和《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35号)精神制定。

2.评审对象为原省精品课程,且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完成转型升级。

课程的基本要求为适合网络共享及网上公开使用,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3.评审的审阅材料为《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申报表》以及评审系统中的所有课程资源。

4. 评审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审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包括否决性指标、评分指标和专家评审意见三部分。

5.否决性指标逐项评审后,评审对象若出现其中任一情况,即判定为不合格,不再继续评审;评分指标总分计算:

M=∑KiMj,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j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专家评审意见为对评审对象的总体评价。

二、评审指标

1.否决性指标

不属于原省精品课程基础上升级改造的课程

主要授课对象不是本科学生

本课程未在本校连续开设三年以上

课程负责人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无课程负责人讲授本课程的授课录像

承诺免费共享的关键基本资源(教学大纲、教案或演示文稿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未全部上传至评审平台。

课程内容存在思想性、导向性或严重的科学性等问题。

课程中有涉及国家安全、保密及其他不适合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

申报材料造假

注:

如评审专家判定评审对象存在以上情况,须分别针对出现的情况写明具体出处。

2.评分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及描述

分值

评分等级

A

B

C

D

E

14

1-1

课程

负责

具有良好师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教学成果显著。

4

 

 

 

 

 

1-2

团队成员

团队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团队成员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

6

 

 

 

 

 

1-3

教学

改革

研究

  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的教学成果奖励,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的教改、科研项目,且项目成果应用于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

4

 

 

 

 

 

课程建设基础

10

2-1课程持续建设与

更新

按照原省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求,及时反映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科技发展的成果,持续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

3

 

 

 

 

 

2-2转型升级工作

对原省精品课程进行系统、整体改造,注重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教学和学习需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

7

 

 

 

 

 

课程定位和

教学设计

18

3-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明确,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重要的支撑或促进作用,且与前导、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4

 

 

 

 

 

3-2

课程内容选择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及时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适应开放教育和辅助学习需要,有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6

 

 

 

 

 

3-3

课程

内容

组织

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教学时数,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4

 

 

 

 

 

3-4

教学方法和

手段

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能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4

 

 

 

 

 

源①

30

4-1

资源建设

课程基本资源系统完整,能系统反映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6

 

 

 

 

 

源①

30

4-2

资源组织

课程模块结构完整,教学单元的设计和知识点、技能点的拆分或配置合理;各类基本资源均按照教学单元、专题或模块的框架,予以合理、有序的组织和配置,与知识点、技能点对应清晰,导航简明,方便各类用户查阅、使用。

6

 

 

 

 

 

4-3

全程教学录像

全程教学录像与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匹配,内容准确、完整,进程合理,能综合反映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益革新,体现主讲教师较好的风采和水平;录像拍摄和制作水平较高,播放清晰流畅。

8

 

 

 

 

 

4-4

教案或演示文稿

教案或演示文稿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内容准确、系统、完整,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了统筹、集成,应用效果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6

 

 

 

 

 

4-5

其他基本

资源

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及其他类型基本资源契合教学要求,针对性、适用性强,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实质性帮助。

4

 

 

 

 

 

拓展资源②

10分

5-1

拓展

资源建设

具有1种以上能反映本课程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应用于教或学的某一环节、支持教学或学习过程的拓展资源。

2

 

 

 

 

 

5-2

拓展资源开发水平

该拓展资源的开发基于现实的教学需求,内容充实完整,适应教或学的内在规律;体现了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的创新;具有较高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水平,开发技术先进,界面友好,兼容性强,系统性、开放性好,用户使用方便,应用于教学能产生实际效果。

8

 

 

 

 

 

知识产权保护

6分

原创

性和非原创性资源处理

知识产权清晰。

原创性资源比例较高。

非原创性资源,除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适当引用已经发表作品的非原创性资源,且已指明作品的名称和作者的姓名(名称)外,均已获得许可使用的授权。

6

 

 

 

 

 

课程特色与

预期效果

12分

7-1

课程特色

与同类课程比较,本课程在某一(些)方面有实质创新,具有鲜明特色,且这种创新和特色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显著作用。

6

 

 

 

 

 

7-2

实际效果

本课程的资源具有较好的共享性,能在高校推广应用,将对同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发挥积极作用,并对社会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有益帮助。

6

 

 

 

 

 

注:

①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在知识产权协议的约定下,基本资源免费共享。

②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

例如:

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在知识产权协议的约定下,拓展资源有条件共享。

 

3. 专家评审意见

  

 

 

 

 

 

  

 

 

 

 

高职部分

一、评审说明

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

2.评审对象为已获得省精品课程称号,且按照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完成转型升级的高职课程;本评审指标主要针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评审,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课参照执行。

3.评审依据为《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申报表》、网络课程及其教学资源、省精品课程运行监控统计数据。

4.评审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审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包括否决性指标、评分指标和专家评审意见三部分。

5. 否决性指标出现任一情况,即判定为不合格,记为“0”分,不再进行评分;评分指标总分计算:

M =∑KiMj,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j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专家评审意见为对评审对象的总体评价。

二、评审指标

1.否决性指标

(1)不是省精品课程,或虽是省精品课程但未按要求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

(2)近三年课程负责人未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

(3)有涉及国家安全、保密及其他不适合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

(4)课程内容存在思想性、导向性或严重的科学性等问题;

(5)存在严重知识产权争议;

(6)申报材料造假。

注:

如评审专家判定评审对象存在以上情形,须写明具体情况及出处。

2.评分指标及内涵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主 要

观测点

评分标准

分值

评分等级

A

B

C

D

E

1.0

0.8

0.6

0.4

0.2

1.

课程设计︵15分

1.1

课程定位

服务

对象

充分考虑高职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课程建设转型成效显著。

7

 

 

 

 

 

1.2

建设方式

校企

合作

与行业企业合作设计、开发、使用、推广,充分体现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行业企业对课程建设的贡献大。

8

 

 

 

 

 

2.

持续

更新

与共

享︵

28

2.1

吸引力

网络浏览量

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课程网站访问量大,资源下载次数多,被引用频繁。

10

 

 

 

 

 

2.2

内容更新

更新率

按照精品课程建设五年规划持续推进建设,上网课程内容每年更新率达到10%以上。

10

 

 

 

 

 

2.3

媒体应用

表现与传播方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表现形式和工具开发并汇集教学资源,便于用户浏览、下载、链接和使用,课程网站无访问限制或“无法访问”监控记录。

8

 

 

 

 

 

3.

教学

团队

17

3.1

负责人

行业影响力与教学

承担本课程主要教学任务,工学结合的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主持(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成效明显;更换负责人,也能保证后续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8

 

 

 

 

 

3.2

教学

队伍

课程建设、教学工作

及时根据课程发展要求调整“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数量和比例;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并承担一定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9

 

 

 

 

 

4.

教学

资源

30

4.1

基本资源

专业教学支撑性

系统、完整、科学,反映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资源配置及利用以与课程改革成果,有力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

10

 

 

 

 

 

4.2

拓展资源

社会服务覆盖面

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反映本课程的持续建设成效,如各类典型新技术应用、生产案例等,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12

 

 

 

 

 

4.3

资源创新

原创性

资源

原创性资源比例较高,引用非原创性资源,除指明作品的名称和作者的姓名(名称)外,均已获得许可使用的授权,知识产权清晰,符合技术标准。

8

 

 

 

 

 

5.

建设环境

10

5.1

管理支持

常态化

管理

学校建立利于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财、物管理制度,进入国家“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实现课程建设的常态化管理。

5

 

 

 

 

 

5.2

机制建设

难点突破

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间通力合作,师生与社会共建的长效建设机制,保证课程的高效使用和可持续建设与更新。

5

 

 

 

 

 

 注:

(1)课程基本资源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支撑性网络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系统、完整的教学资源保障,能与实际教学条件相结合支撑教学活动,达到本课程教学目标,应包含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习题等;拓展资源是在基本资源基础上,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扩展的自学、培训、进修、检索、科普、交流等内容,体现课程技术特点并向产业领域扩展,如素材库、培训包、工种包、企业案例等。

课程基本资源须全部上网免费共享,符合出版物标准的拓展资源按照出版协议有条件共享。

(2)视频是课程的主要资源之一,也是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重要表现方式,主要呈现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思路、工学结合的课程特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施过程以及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课程整体设计介绍、课程单元设计说明等课程设计指导,课堂授课、现场教学、实训实习等教学场景,原理结构、工作过程、业务流程、操作步骤、技术细节、安全禁忌等展示内容。

3.专家评审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