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获得第二语言能力过程中的误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030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获得第二语言能力过程中的误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获得第二语言能力过程中的误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获得第二语言能力过程中的误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获得第二语言能力过程中的误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获得第二语言能力过程中的误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获得第二语言能力过程中的误区.docx

《浅析获得第二语言能力过程中的误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获得第二语言能力过程中的误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获得第二语言能力过程中的误区.docx

浅析获得第二语言能力过程中的误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第十二届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

参选题目:

浅析学生在外语或第二语言的语言能力获得过程中的几大问题

作品类型:

人文社科类(B研究综述)

申报人:

夏宓臻彭玮君孟子琳

学号:

200810031542008100180420081002085

所在单位:

外语学院

指导老师:

王伟

2010年11月10日

目录

一、摘要,关键字······································2

二、问题综述··········································3

三、分类问题探讨······································3

(一)初学阶段····································3

(二)输入阶段····································5

(三)输出阶段····································7

四、解决办法··········································8

五、注释··············································10

六、参考文献··········································11

 

浅析学生在外语或第二语言的语言能力获得过程中的几大问题

摘要:

第二语言能力的获得伴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普遍而越来越显得重要。

而在外语与第二语言能力的获得过程中,学习者们会遇到各种难以应付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总结出解决办法。

关键字:

外语第二语言习得输入输出问题

AnalysisoftheMajorProblemsintheProcedureofStudents’ForeignorSecondLanguageAbilityAcquisition

Abstract:

Secondlanguageabilitybecomesmoreandmoreimportantwiththefrequentcommunicationsbetweencountriesaroundtheworld.Therearemanyproblemsthatcanhardlybesolvedintheprocedureofthe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Inthisessay,theseproblemswillbediscussedandsomesolutionswillbeputforward.

Keywords:

foreignlanguage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problemsininputandoutput

第二语言能力的获得伴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普遍而越来越显得重要。

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使得人们开始对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投入更多的关注。

在全球化的今天,第二语言能力的获得正在我们自身发展,与世界沟通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第二语言能力的获得过程中,我们避免不了出现一些问题,它们将阻碍我们自身的发展以及与外界的交流。

本文即是要探讨一些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误区以及形成它们的原意和解决办法,以此来促进大家第二语言的正确习得。

第二语言能力的获得过程中有着几大问题,它们在我们获得外语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下面将对这些问题及进行全面的讨论。

一.初学阶段:

难以接受甚至排斥

对于初学自己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在与第二语言初次打交道的时候都会多多少少有一定的不适应性,最直接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初学阶段根本就难以接受这种语言。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中,这点显得尤为突出。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刚接触世界不久,对事物的认识尚浅,而语言对于他们来说是除了其他知识外唯一能应用的工具,这个时期学习外语,极易因为外语中各种与母语的差异而难以对其培养出兴趣,甚至是造成排斥心理。

学习第二语言的人,难以接受一种新的语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目的语与母语的表达意思或传递信息方式的差异

一个完全不同于母语的语言中,表达意思方式很可能与母语相去甚远。

例如汉语中,所有的文字信息所承载的意思,全部是顺序的表达出来(除了在口语中出现个别的违反语法规则的情况以外);而在英语中,由于有从句的使用,使得一些“本来应该”出现在一些词句之前的意思和信息内容被延后了。

一个例证即是:

中文里我们可以说“我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在英语中,这种句子则需应用从句对应——英语的表达为“IhavesomeproblemsthatIcan’tsolve”。

此处,对应“解决不了”这个意思的修饰成分在“问题(problems)”之后。

在初学者看来,这种现象是把在母语中应该被判定为错误的表达方式在新语言或目的语中认定为合法的。

如此,要接受一种按照已有规则既定为“非法”的事物,必定会有一段曲折的路要走。

2.目的语与母语的思维逻辑差异

各个国家的语言都是由其深远的文化沉积下来的结晶,所以,受自身文化发展、进步程度的影响,各国人们在思维逻辑上的差异也很大——这便导致了不同国家的人在语言中思维逻辑上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中,简单句子的“主谓宾”格式是很相近的:

一个动作的实施者,即主语在最前,其动作或行为的描述词语作为谓语放在主语后面,而动作的承受者在谓语之后。

但是日语却迥然不同,日语里说“打网球”是“テニスをします”,“打(します)”这个对动作的描述词被安置在了短语的最后,而不是在“网球(テニス)”之前,这与汉语或拉丁语系中的大多数语言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目的语与母语思维逻辑的不同还表现在对于时间的理解的概念上。

汉语里只有“过去、现在、将来”这三种时间概念,而英语中会有“过去的过去(过去完成时)、过去(一般过去时)、现在(一般现在时、完成时)、将来(将来时)、将来的以后(将来完成时)”以及由针对这些不同时间中的假设情况而产生的“虚拟语气”(汉语中,是不存在的)。

这些思维逻辑上的不同点,让外语学习者们在与第二种语言“初次见面”的时候便晕头转向。

也许会出现,即使每个单词都去查字典找出了具体意思都理解不了外语语言的意思。

3.目的语与母语的固定用语差异

同样是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目的语与母语中一些固定用语存在着不同。

在外语语言学习者刚接触的时候也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像日语中也有汉字,有的汉字在意思上与中文里的汉字是相对应的,这些还比较好理解;而有的却不是,例如日语汉字中的“娘”,在中文里它对应的是口语里“母亲”的意思,但是日语里,它对应的是“女孩、姑娘”。

又如,同样是表达“再来一次”,法语中有两种说法“ànouveau/denouveau”,分别表示“用别的方法再来一次,结果可能会改变”和“用同样的方法再来一次,结果可能不会改变”。

这类外语和母语在固定用语上的差异,也使得新语言的学习者们在初学外语的过程中磕磕绊绊,难以下咽。

二.输入阶段:

难以理解

在第二语言学习者进入语言的输入阶段时,会出现一些意思难以理解的现象,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这种情况,对于中学阶段的外语学习者来说是最常见的。

根据武汉市200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70%以上的中学生认为阅读理解是英语测试中最难的,而其次的则是听力理解。

从语言学习的宏观角度上来看,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新语言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的输入阶段,是填充自己数据库的阶段。

而此阶段中,最大的障碍即是对于新语言一些成熟的表达方式、深厚的语言艺术、含蓄的情感把握上拿捏得不准确。

具体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不能体会外语特定表达方式中的潜在意思

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会对其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是,还是不能完全的适应崭新的表达方式。

这是在输入阶段很容易遇到的问题,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在外语的表达方式中(特别是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往往暗含着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在缺乏“语感”或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又往往被阅读者所遗漏。

例如,在英语中有这样一个的句子“Ihavetriedagain”,我们的理解可能就仅仅是“我又试了一次”。

如果仅是这样理解,那就丢掉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我又一次失败了”,try本身有“尝试”的意思,而暗含的意思是不确定是否成功,加上是完成时,即这次“尝试”是已经完成了;但如果这次尝试成功了,则会用managed(本身是“通过尝试并且成功”的意思,):

因此,这个句子实际上是在说“我又试了一次,还是失败了。

这类表达方式中潜在的意思,会对学习者在“输入阶段”的进展造成一定的阻碍——是一个需要解决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不能体会外语语言的幽默之处

每种语言都会有一些幽默风趣的说话方式,在传达意思的过程中,也会给学习者造成一定的阻碍,因为这些幽默的地方,可能会让人捉摸不透,以至于难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一期听力播报的幽默小品中有这样一个小段子:

There’s a side to President Reagan that people don’t know. When he was a young man, he read complete works of Shakespeare. Of course, when Reagan was young, Shakespeare hadn’t written all that 

这段话直译过来如下:

里根总统还有一面人们并不知道,年轻时他曾读过莎士比亚全集——当然,里根年轻时莎士比亚还没写那么多。

这样一个句子即使原原本本的翻译出来,一一对应做到位了,也还是不太清楚它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意思。

而实际上,说话人的意图是讽刺里根总统,讽刺他读的书太少,而其岁数已大。

于此,有点英语基础的学生听到这个句子很可能一脸茫然,而说英语国家的人们一听则会哈哈大笑。

语言上的艺术,在不同文化中的转换实际上是一个很难的课题,而在处于输入阶段的缺乏经验的外语学习者中间,类似这样的一种幽默的语言艺术是会成为理解语意的巨大阻碍的。

3.无法把握外语中感情的过渡

语言,除了能传递信息以外,还有表达自身情感的作用。

而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情感的模式是不一样的。

这种差异性,也会对处于输入阶段的外语学习者造成不小的干扰。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即是在对于极端表述的否定。

英语句子“Theydon’tpraisehimintheslightestway”,这一句子直接解释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他们没用最轻微的方式赞扬他”;如果仅仅是这样理解,就缺乏了对于原文陈述者所传达的感情上的理解。

说话人像表达的是“他们连最轻微的方式都没有用来赞美他”,换而言之就是“他们根本都没有赞美他”。

在这个词句中,暗含着原文陈述者的一种抱怨或是批判的态度在里面,如果不能体会出来,当然对于此文的理解也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三.输出阶段:

有“劲”使不出

在经历过8年以上的外语学习后,外语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将其重心转入语言应用阶段,或称之为输出阶段——这也是大学期间的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阶段。

在此阶段的学生会遇到的问题就是语言数据库已经建立,但是难以将库存的东西传递给外界,以至于有“劲”使不出的尴尬局面。

它总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会做题,不会作文

这样的尴尬,可能是从中学阶段就开始的。

中学里的英语考试都会有作文这一项,由于其难度很低,所以问题不会显得特别突出。

但是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对于外语语言应用的标准提高,作文的要求也水涨船高,需要像写中文的中学作文一样的进行外语的写作。

于是,外语语言学习者的压力也变得更加沉重。

这对于处于输出阶段的外语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2.能写不能说

学成了“哑巴外语”的现象在许多外语学习者中也存在很多。

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英语成绩好,做题、写作都没问题,可一旦要其用外语发言,他就像真的“发炎”了一样,难以开口,或开口了难以说出可以连成完整意思的句子或一整段的话。

这也是外语学习者到了输出阶段会遇到的一个严重问题。

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我们结合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方法,可以找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总结出一些解决办法。

这些对于我们外语或者第二语言能力的获得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要明白一点,语言能力,是“只能依靠习得而获取的,‘学得过程’只能用来检验语言能力获得的好坏程度”

(1)。

克拉申

(2)的这个观点很明确的表达出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误区,即是把语言能力的获得仅仅限于“学”的过程而不是“得”的过程。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出来,作为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是如何获得母语语言能力的。

不是靠“学”,而是靠自己自然的听觉来“感知”“领悟”的——这便是一个“获得”的过程,而不是靠“教学”“举例”等方式传给他的。

而如果我们能把外语或者第二语言像母语或者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一样,进行最初的、原始的感知与领悟,我们能即能在潜移默化中渐渐的获得这种语言能力。

这需要在习得过程中摒弃自身母语的束缚,换到目的语的思维模式和逻辑方式中来进行语言能力的获取。

其次,外语或第二语言能力的获得,环境也起到了极其关键的功效。

在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面,Lasen-Freeman和Long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论》中就探讨过语言习得环境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缺乏语言环境,一种新的语言就很难被接受,即使勉强接受了,也是难以理解的。

母语之所以能习得,也得力于自身在这一预言环境中的浸泡。

有一个浓郁的语言氛围,对于外语的前期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这点上,需要做的努力还很多。

除了外界能提供的语言环境以外,学习者还应该自己给自己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

听目的语的广播、歌曲;看它们的电影、电视(不建议就着字幕看)都不失为一种营造语言环境的方式。

于此同时,增大阅读量,将自己融入到目的语的文化环境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有了一定的文化基底,才能够完整的理解外语语言表达中的一些潜在意思和内在含义。

像这样能把自己置于目的语的氛围下,外语或第二语言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再次,母语的干扰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也是一个坎。

根据Nemser(3)的观点,第二语言系统是一个以目的语为参照的“近似系统”,而母语对于这个系统的形成会产生干扰。

这个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不应该留有母语的羁绊。

而真正的摆脱了母语的牵制之手,语言学习者们也能够真正的重新理解新语言的精髓和内涵,重塑对于目的语的认知和理解。

语言学上,将第二语言的获得过程中的外语/母语对应的现象描述为母语的迁移,有着正迁移与反迁移之分。

学习法语的人对于/i/和/y/的发音,存在着母语的正迁移,于是学起来更容易一些,而在学/a/和/u/的发音时,会出现负迁移——用汉语的普通话中类似发音将其替代,这使得学习者目的语元音框架发生了大变化,使其都更加接近于汉语发音。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避免负迁移现象的出现,这样才能更好的习得外语或者第二语言。

另一方面,在进行母语、目的语的转化过程中,切忌寻找“绝对对应”的语言。

例如把英语的desk绝对对应了汉语的“桌子”,就会出现偏差,因为汉语里把“课桌”“饭桌”都叫做“桌子”,而“饭桌”在英语里是table。

最后,语言学习者要深刻明白的是,语言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平面的只是体系。

它是柔和了文化、思想、心理活动的有机体。

要想掌握一个新的语言,不是简简单单的知道其相貌和外观就可以了。

更重要的是使用它,让其在自己的笔下、口中活灵活现。

有时候,在应用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借助母语来思维,而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需要降低自己母语的水平以求与目的语处于同一水平才能达到语意转换。

这同样也是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的一个细节问题。

注释:

(1)出自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1981)

(2)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Krashen),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

克拉申在20世纪中叶以来提出的第二语言学习得的“输入假说模式”,这是近几十年来影响广泛、解释全面又很具争议性的理论。

(3)WilliamNemser出版语言学专著ApproximativeSystemofForeignLanguageLearners

参考文献:

高霞,《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性探讨--第二语言习得和母语习得的异同》[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第17卷第2期

夏全胜,石峰,《中国学生法语元音学习中母语迁移现象的实验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斯蒂芬·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M](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1981)

Ellis,Rod.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02期

莲子心的博客《小学英语教学误区》[R]

安希孟,《汉语与外语学习不应互相排斥》[R]价值中国网

完美人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创建》[R]豆丁网

(佚名)《非英语专业硕士生语言学习策略的调查》[R]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