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
会用“居然”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学习重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
【学习难点】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学习准备】
1、老师:
PPT课件。
2、学生:
查找落花生及许地山的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引入课题,质疑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
请同学们读课题。
2、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生:
许地山)。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许地山有多少了解呢?
(学生汇报,老师追问:
你的材料从哪里找到的?
评点:
懂得搜集相关的阅读资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阅读习惯。
)
3、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落花生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落花生的特点是怎样的?
作者为什么要写落花生?
落花生给作者带来了什么启示?
)
4、大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你们很善于思考,带着问题来学习,你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刚才有同学问到“落花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大家请看屏幕——(老师稍稍讲解落花生的生长特点)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想学好一篇课文,就得先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读完后,将难读的字词圈出来,并多读几次。
2、大家读得很认真,我来考考你们,看谁能读准屏幕上的词语。
(出示PPT,检查学生读词情况。
)(先自由读,然后开火车带读,火车头读一次,全班跟读一次。
)(在这些词语中,有两个字笔画又多,又容易写错的,我们挑出来学一下:
“慕”字要注意下面小字加一点,这其实是“心字底”的变形,写的时候要注意两点要并排点;“辨”字中间是“点、竖撇”,与它相似的有“辩”、“瓣”、“辫”。
这些字写在副板书位置上。
)
3、读准了字音,老师再来考考大家能不能把下面这些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PPT出示,解释“亩”字意思;区别“园”和“院”;“播种”的“种”读第四声。
)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接下来,我们就要走进文本里,去了解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作者那样地深有感触。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着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完成填空内容。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3、经过这么一梳理,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文章的层次了。
谁能将板书上的四个小标题串起来讲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还有许多,例如——题目扩展法、要素归纳法、段意合并法等等。
四、学文品文,指导朗读
1、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他们是怎样种花生、收花生的?
我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在书上将描写种花生过程的词语下面加上“△”。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并指导:
作者用区区四个词语,就将“几个月”的辛劳简略地一笔带过,这样的写法我们称之为——略写。
3、当我们种花生的时候,就知道一定能收获花生吗?
(生:
不是。
)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
“居然”这个词说明了收获花生是件很意外的事情。
)
4、大家试试看,用“居然”说个句子。
(提示学生要注意讲清楚前提。
)
5、在第一自然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收获了新的知识。
回到课文,同样有收获的,便是作者许地山和他的家人。
当他们收获了花生后,母亲提议说要过一个——(生:
收获节。
)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
)既然是过收获节,我们的心情会是——(生:
开心、高兴!
)好,哪我们就满心欢喜地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五、抓重点句,品味含义,指导朗读
1、就在过收获节的过程中,我们一家人一边品尝着花生的美味,一边议论着花生。
这一部分从第三自然段一直写到第十五自然段。
我与大家分角色朗读,好吗?
(请三位同学分别读哥哥、姐姐和“我”的话,其他同学读父亲的话,老师来读旁白。
)
2、孩子们和父亲是怎样评价花生的?
(学生汇报,老师小结:
在写孩子们评价花生的时候,都是简单的一句话,写父亲对花生的评价,却用了一大段文字,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采取了略写和详写相结合的方法。
)
3、大家都评价了花生,谁的话最发人深思?
(生:
父亲的话。
)我们在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时候,要抓住哪个关键词?
(生:
可贵)是的,孩子们评论花生时,说的都是花生显而易见的“好处”,而父亲的话却道出了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可贵”。
4、课文写出了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花生的可贵之处?
文中那些地方能看出花生的这些可贵?
(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求名利、不图虚名……)(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
5、在这段话里,父亲把落花生与桃子、石榴和苹果的生长特点进行了——(生:
比较、对比。
)
6、指导朗读:
既然是对比着来写,那么在读的时候,语气上就要有所区分。
我请一位同学先来读一读。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读描写桃子、石榴、苹果句子的时候,要读出张扬、炫耀的语气;读描写落花生的句子时,要用平实的语气来读。
)
7、在比较过程中,父亲是不是只肯定了花生的存在价值,而否定了桃子、石榴和苹果的存在价值呢?
我们该怎样正确地理解父亲的这番话?
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8、同学们刚才谈了对父亲这段话的理解,其实就是父亲想借由花生来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
父亲说——(出示PPT,生: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
9、作者从父亲的话中得到启发,他说——(生:
人要做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
10、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点明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就是借花生来比喻那些默默奉献的人,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在下一次的语文课中我们将会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来进行习作。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
△培养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阅读。
△帮助学生辨析清楚“慕”字和“辨”的写法,并复习旧知。
△学法指导: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分析词性,寻找规律,从而确认词语的读音。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能力训练: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时复习旧知。
△知识渗透:
略写。
△能力训练:
理解“居然”词义,掌握用“居然”造句的要点——前提条件+(与前提条件相反的)结果。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孩子们和父亲对花生的评价。
△知识渗透:
略写。
△以朗读感知孩子们与父亲对花生作出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议论。
△品读句子,理解父亲对花生评价的意义。
△通过朗读,再次体会花生的质朴。
△在讨论中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
△深化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本文写出的启示。
△教授知识点:
借物喻人。
【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种花生: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收花生:
居然
尝花生:
好几样
议花生好处:
味儿美、榨油、便宜
可贵: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教学反思】
这次的课是根据学校《试行市小学语文学业评价标准与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概括与表达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而上的。
回顾教研员刘成通老师的评课,我对“概括能力”又有了新的认识。
刘老师认为,“概括”不光指我们平时让孩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实还包括其他三个方面——对文章整体印象的概括,对文章脉络、线索的概括,发言时简练、概括地表达。
刘老师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说起对“对文章整体印象的概括”和“对文章脉络、线索的概括”,这都是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来“俯视”文章的做法。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带着学生细细分析课文内容,却没有在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条理这方面下功夫。
长久下去,学生就会养成被老师牵着走的惰性。
自从我带着这个班升上四年级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带领孩子们从“整体—局部—整体”地进行学习。
每次发下新的语文书,我都是先带领大家先阅读目录,整理浏览所有的课文题目,然后将每个单元的导读粗粗读一遍,大致了解各个单元的主题。
在平时的单元学习中,我也是先从单元导入入手,整体感知单元内容与要求,让孩子们做到心中有数。
学完一个单元后,我也会让孩子们说说学习感受,总体回归一下。
我发现坚持这样做下来,孩子们在学习中就能明晰自己的学习任务,较以前相比,就更容易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而且学习主动性也大大增强了,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
将这种学习的方法落实到每一篇课文里,孩子们对一篇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清晰了文章脉络之后,就会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框架,在深入学习文章时,对语句的理解就有所依托,学习效果就更到位。
再说说“发言时简练、概括地表达”这一话题,同样也引人深思。
这个班是我从一年级带上来的,如果我能从一年级就开始注重培养在回答中的概括能力,那么到了五年级,孩子们的概括能力就会更强了。
在当天的课堂上,孩子回报作者简介时,不加筛选地将搜集到的资料一气读出,不但浪费了时间,其语言概括能力也未得到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这些细节,从点滴做起,培养孩子从筛选汇报资料开始,学习在发言前打腹稿,逐步掌握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达。
《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落花生。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回顾一下作者围绕花生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说得真好)(种、收、吃、议)
2、一次小小的花生节,让许把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心上,在他的一生中,他处处以落花生的品质要求自己,并且以落华生为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花生品格的人,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跟随作者重温一家人议花生的场面。
二、默读第三段,划出:
有哪些人谈花生?
怎么谈的?
谁谈的重要?
(板书:
我们谈,父亲谈)
1.回答前两个问题后,分角色朗读。
2.回答谁谈的重要?
(父亲谈)
3、出示句子
(一):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摹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
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2)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挂在枝头
外表
矮矮地长在地上
印象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3)汇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四:
表格)
4)让我们再来读读父亲说的这段话,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花生的可贵之处吗?
5)交流点拨:
默默无闻藏而不露朴实无华无私奉献内在秀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踏踏实实
6)三位同学读了这段话后,他们是这样理解的,是否正确,为什么?
小丁说:
“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小华说:
“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的东西
都是不好的。
”
小微说:
“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5)在现代社会中,你认为该做怎样的人?
师小结:
文中的父亲读懂花生的可贵之处,我们也读懂了。
原来,花生的可贵之处,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的品格。
6)朗读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8)教师小结:
父亲将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更加突出了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
4、师过渡:
难道父亲仅仅是想赞美花生的品格吗?
我们看父亲接下来是怎么说的。
(1)出示父亲的话: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
(2)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希望我们做怎么的人呢?
(3)点拨: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
5、教师:
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
从哪儿看出来?
(1)示“我”说的话: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
A、齐读。
B、(出示句子: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
假如去掉“只”,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讨论交流:
(2)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呢?
A、生交流。
B、师简介:
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了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
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
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许地山曾经说过的话(示句子):
“我要像落花生那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
6、填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他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
我们的( )不正像花生一样吗?
读了课文我明白了人要做( ),不要做( )。
(五)领悟借物喻人的方法:
生交流后师点拨:
善于思考的人们常常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写作时,往往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这种方法我们称为借物喻人。
今天我们学的《落花生》就是采用的借物喻人的方法。
它是借(花生)来比喻那些(默默奉献、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的人。
如果我们学会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
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七)拓展:
(出示)《山中的老杏树》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
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
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
“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
”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
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
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
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
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
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
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
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
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
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
哦!
我全明白了:
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
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
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
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
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
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
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
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
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感人的文章,他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借( )的特点,讴歌了( )的品格。
1、自己读读这篇借物喻人的文章,想想,作者是借什么来赞扬怎么的人呢?
2、这是一篇优美、感人的文章,他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借(老杏树)的特点,讴歌了(不怕寂寞、不畏艰难、扎根深山、乐于奉献、胸怀坦荡)的品格。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
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
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
“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
”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
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
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
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
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
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
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
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
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
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
哦!
我全明白了:
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
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
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
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
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
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
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
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
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感人的文章,他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借( )的特点,讴歌了( )的品格。
一、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挂在枝头
外表
矮矮地长在地上
印象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二、三位同学读了这段话后,他们是这样理解的,是否正确,为什么?
小丁说:
“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小华说:
“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的东西
都是不好的。
”
小微说:
“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三、填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他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
是( )。
我们的( )不正像花生一样吗?
读了课文我
明白了人要做( ),不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