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9539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0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案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与技能

1.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2.能列表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归纳,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回忆思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

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

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

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

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

开国君主都是谁?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一、官渡之战

1.创设情境,深入学习:

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曹操)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

(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

【问题探究】

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

答案提示:

政治上:

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

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2.观察地图,分析问题:

幻灯片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

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

(袁绍)

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3.学生活动:

教师出示教材第74页“官渡之战形势图”,认真读图,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官渡之战的大致过程?

(学生对照地图叙述战争过程,同时说出学习战争的各个要素)

学生回答:

官渡之战:

公元200元,袁绍与曹操,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了解战争,我们要知道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4.小结过渡:

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此时,如果你是曹操,统一北方后,你会有何打算呢?

(统一全国)

二、赤壁之战

教师点拨:

曹操想统一全国,此时的天下大势如何呢?

(出示天下大势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主要对手有谁?

(刘备、孙权)

提到刘备,曹操评价他说: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就是说,天下看得起的只有刘备和他自己。

提到刘备,自然而然会想到谁?

(诸葛亮)

我们来看看这幅图,大家知道画里面的人物是谁吗?

(刘备,关羽,张飞)这幅图里面蕴含着一个什么成语呢?

(三顾茅庐)

教师点拨:

曹操的另一对手是孙权。

他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手下主要将领都有谁?

(周瑜等)关于周瑜,我们一起来听听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播放课件和音频)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教师:

周瑜少年得志,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

大家再观察地图,此时天下这三方势力中谁最强大?

(曹操)面对曹军的进攻,孙权和刘备该怎么办?

(联合起来)孙权和刘备在诸葛亮的积极斡旋之下,决定联合起来对抗曹军,于是就发生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学生活动:

大家已经了解了关于战争、战役的学习方法,请大家自己阅读教材,学习“赤壁之战”,并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学生讲述,教师补充:

曹操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后,举兵南下,想一举统一全国,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

刘备派诸葛亮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令周瑜为主将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刘备军队共约五万人迎击曹军。

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

曹军将士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于是将战船首尾相连,等待时机发动决战。

周瑜采纳部将黄盖的火攻计,令人写书信给曹操诈降,曹操中计。

这天,黄盖率船乘风驶向曹军。

曹军战船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率部北退,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点拨:

谁知道赤壁之战前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评。

问题思考: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

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

你如何来看待这种不同?

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点拨,并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学作品大多是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性格出发,在大体不违背历史现实的情况下进行的虚构,和历史现实是有区别的。

战役

时间

双方

兵力

结果

作用

官渡

之战

200年

袁绍

曹操

10万

3万-4万

曹操以少胜多

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

之战

208年

曹操

孙权

刘备

20多万

约5万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让学生对比表格中两次战役的异同,知道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并且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结局却不同,学生分组讨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提示:

可以分别从两次战争中交战双方去分析)

学生1:

官渡之战袁绍骄傲轻敌;而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

学生2:

两次战争曹操的地位不一样,官渡之战中曹操实力弱,能够听取他人意见;赤壁之战中曹操实力强大,骄傲轻敌,不听别人意见。

教师补充:

官渡之战中,曹操处于劣势,袁绍自以为兵多将广,骄傲轻敌,不虚心听取部下意见,而曹操却虚心听取了许攸的建议,采用了正确的战术打败袁绍;而到了赤壁之战中,曹操兵多将广,处于优势,但是骄傲轻敌,而孙刘联军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联合起来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所以轻易地打败了曹操。

设问:

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经历给同学们带来哪些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骄兵必败”的结论。

三、三国鼎立

教师过渡: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巩固实力,孙权和刘备也分别在江东和西南地区发展自己的力量,每个政权都暂时还不具备统一全国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建立

思考回答:

一个政权的建立要从哪些方面去学习?

(时间、建立者、都城)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自制关于三个国家建立情况的表格: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

(学生对照答案,教师补充纠正:

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220年魏国建立,东汉结束)

2.发展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为了积蓄力量消灭对方,每一个政权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自己的经济,最后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三国时期的治理与开发。

教师设问:

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怎样?

他们政策的制定有什么特点呢?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特点:

能因地制宜)

补充说明: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卫温曾经到达夷洲,即今天的中国台湾。

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有紧密的联系,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问题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学生发表见解)

学生1:

我认为是历史的倒退,因为这一时期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

学生2:

我认为是历史的进步,因为虽然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但是也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为重新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师总结:

总的来说,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为西晋的短期统一乃至隋朝的大一统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

关于本课时内容,我们可以用数字来概括。

一种局面:

三国鼎立

两场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三分天下:

魏蜀吴

四个人物:

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五个时间:

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9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道魏晋南北朝的更替。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2.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出西晋速亡的原因。

3.通过研习史料增强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八王之乱”与西晋分封制是否有直接关系和西晋速亡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和民族团结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重点

西晋的建立和八王之乱。

难点

西晋兴亡的因素。

活动:

典故我知道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何人?

他有什么野心?

最终实现了吗?

学生活动:

思考,分析,提出疑问。

预期效果:

这个典故通常指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司马氏想统一天下。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他的儿子司马炎最终实现了愿望。

一、西晋的建立

1.建立

具体解读:

公元263年,三国中实力最强的魏国灭掉了蜀国。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夺了魏国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人物链接】晋武帝司马炎

【具体解读】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于河内司马氏的世族,祖父司马懿乃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都是曹魏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

司马炎于266年取代曹魏政权,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

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2.统治

材料一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材料二 (晋武)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

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而(皇)后父杨骏及弟(杨)珧、(杨)济始用事,交通请谒,势倾内外。

——《资治通鉴·晋纪》

材料三 针对西晋“唯钱是图”的现状,时人鲁褒作《钱神论》讽刺道:

“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

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是故忿争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拨,怨仇嫌恨非钱不解……”

【问题探究】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导致了什么后果?

答案提示:

西晋统治者腐败奢侈,贪图享乐,社会上唯钱是图的风气盛行,这样的社会风气必然导致统治者无心政治,社会就会道德缺失,最终国家沦丧。

二、八王之乱

【图片链接】

材料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问题探究】1.西晋为什么会爆发八王之乱?

与其实行分封制有直接关系吗?

答案提示:

西晋实行分封制使宗室诸王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一样,最终诸王的势力增大,威胁到王室的统治。

八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

所以分封制是导致八王之乱的原因之一。

2.八王之乱对西晋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

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在八王之乱中,中原人口纷纷南迁,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在中原人口不断南迁的同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不断内迁。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生活

你们知道北方游牧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

提示: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过程

活动与探究: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的相关资料且提出问题,由小组整理后班级讨论和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表现、影响。

3.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苻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

提示:

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

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及教训。

答案提示:

(1)原因:

①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

②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

皇族争夺帝位,破坏了统治秩序,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③民族矛盾激化:

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其上层人物起兵反晋,最终推翻西晋。

(2)教训:

统治者统治要开明;要团结,不要内耗;民族关系要融洽等。

西晋的灭亡可以说是统治者们咎由自取。

回顾历史,夏桀的残暴,商纣王的奢侈腐朽最终导致亡国。

大秦帝国也因施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

历史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

仁政治国,走群众路线,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1.建立:

266年,司马炎定都洛阳,建立西晋。

2.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二、八王之乱

1.概况:

封王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

2.影响:

西晋开始衰落,人口迁徒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匈奴、鲜卑、羯、氐、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东晋兴亡的史实,讲述南朝的统治,分析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图文资料、编演历史小话剧、问题探究等过程,学会观察历史地图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认识到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重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

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播放视频配乐诗朗诵《忆江南》:

白居易的诗描绘了唐朝时的江南风景如画,让我们对江南产生了无限神往,那么江南包括哪些地方?

今天,江南比北方发达,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江南地区是怎样开发的?

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江南,感受古代江南的变化。

(板书本节课题)我们先来了解东晋的历史。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

“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

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

其初谚云:

“王与马,共天下。

”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

——《南史》卷二一史

小组合作:

分析歌谣“王与马,共天下”的史实。

教师引导:

晋元帝司马睿,司马懿曾孙,公元307年(晋永嘉元年)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结交王导后,认为“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便对他“雅相器重,契同友执”。

司马睿出镇下邳,王导就担任安东司马,而王导“军谋密策,知无不为”。

在王导主谋下,司马睿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依靠中原南迁大族并联合江南大族顾先、贺循等,统治了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

316年匈奴贵族刘曜攻占长安,俘虏了晋愍帝。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2.北伐

通过观看图片,谁能讲述一下闻鸡起舞或是祖逖北伐的故事?

学生讲解:

祖逖,范阳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半夜时听到鸡鸣,他叫醒刘琨,说:

“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于是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谘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

“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帝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杀敌报国,大王假如能够派遣像我这样的人率兵出征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闻风响应!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军队。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100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

“祖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

”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组织了2000多人的队伍继续前进。

教师总结: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大将刘裕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在南方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南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二、南朝的政治

出示南朝历史更迭图

【问题探究】说出南朝统治时期的政策,其中哪些对江南地区的开发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答案提示: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比较有作为,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进入东晋南朝国力最强的时期。

梁武帝萧衍政治腐败,发生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守,江南地区遭到破坏,南朝相对于北方处于劣势。

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

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知识拓展:

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是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

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振,至此消亡。

西晋亡后,在门阀士族的拥戴下,东晋王朝得以建立。

终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

桓玄曾一度推翻司马氏统治,自立为帝,后失败被杀。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转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

随着江南地区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汉人在政治上逐渐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

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经济概况

多媒体出示表格

填写表格:

请填写关于江南地区的相关知识。

江南地区

三国以前的经济状况

东晋、南朝时期的状况

 

学生总结:

学生查找资料,填写表格,分析从三国以前到东晋、南朝时期的状况。

江南地区

是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三国以前的经济状况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部分在北方,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还非常落后

东晋、南朝时期的状况

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发展。

建康是当时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贷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想一想:

为什么《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会有这些不同?

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想一想,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第二,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第三,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3.南方经济的发展

【问题探究】

(1)请讲述江南地区在不同时期都有哪些不同程度的发展。

(2)通过观看图片,请概括出江南地区开发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观看图片而概括出:

(1)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自4世纪初起,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还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最后完成。

在江南的开发中,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加深交往,促进了交融。

(2)农业:

荒地开垦、水利工程的修建、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手工业:

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商业:

建康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教师总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时期,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南方的经济就逐渐发展并赶上北方。

南北方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南方的经济依然落后于北方。

直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

今天我们学习了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三个问题,重点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我们要认识到今天江南地区经济的发达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安定的环境,因此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反对战争,爱护和平。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

时间:

317

都城:

建康

建立者:

司马睿

2.北伐

3.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宋齐梁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表现、影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淝水之战的简况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事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2.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

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

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他的这一举动当时震动朝野,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后来成为民族交融的佳话,流传至今。

孝文帝为什么要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为了促进民族交融,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下面我们来看详细内容。

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交融的高峰时期。

西晋灭亡以后,历史又是如何发展的?

听完这位同学为我们搜集的“投鞭断流”的故事,你就会有所了解。

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