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资料大全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9023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资料大全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教育学考试资料大全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教育学考试资料大全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教育学考试资料大全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教育学考试资料大全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资料大全2.docx

《教育学考试资料大全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资料大全2.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资料大全2.docx

教育学考试资料大全2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本章重点:

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与杜威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前制度化教育(孔子);制度化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标志: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

1902《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3《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库姆斯非正规教育 伊里奇非学校化)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简答)(重点)(二战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 

(2)●印度:

婆罗门教:

森严的等级制 佛教:

关心大众

●古代埃 宫廷学校:

皇子皇孙与贵族 职官学校:

贵族 文士学校:

奴隶主 。

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西欧的中世纪:

宗教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神学和七艺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 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

“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

 

▲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 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P13—14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 

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 萌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 《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 人 的“泛智教育” 

●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 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齐 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德智体全面发展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 创始人:

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 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

●代表著作:

《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

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

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

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P18 

▲ 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年——1952年) 

▲代表作:

《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

 主张: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

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 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卷分析

试卷结构

总分:

100

时间:

150分钟

题型比例:

选择题20×2`填充20×1`简答题5×6`论述题1×10`

难度: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有六个转变:

1、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现象,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态度。

2、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3、改变课程难、繁、偏的现象,强化与现实结合。

4、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的能力。

5、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变教学实践的过程。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实现学校地方国家共同管理。

二、课程结构:

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数、外、科学或物化生、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积极实行学分制管理,05年秋天江苏省高中开始实行学分制。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综合实践活动分为: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城市普通中学要逐步开展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标准:

国家、地方、学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六、课程评价:

学生发展性评价

七、课程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八、教师的培训与培养: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技术教育改革为核心内容

新课程时间安排:

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要进入新课程。

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高中课改:

1、在课程结构上,新的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者构成,其中学习领域规定为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八个大的学习领域,在学习领域下设具体的科目,在科目下设置模块,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划分三个层面内容,从学习领域到科目再到模块不断细化。

2、在课程内容上每个科目都规定必修系列与选修系列的内容。

3、在课程评价方面

①首先要合理有序的安排课程

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

③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④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关于课程结构调整的三个基本原则:

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结构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3、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判断题练习及答案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内容安排中,在信息技术初步方面建议学生应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对)

2、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整合于课程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了条件,网络的平等性使学生可以和教师站的一样高,甚至出现“前喻”文化,教师也能从学生身上获得成长的资源,师生角色的不断互换使双方都不断成长。

(对)

3、自我调控是指在实施学习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错)

4、用软件取代教师比用个别辅导软件作补充教学效果更好。

(错)

5、在建设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以及教学软件资源库中,为了发挥硬件投资的效益,学校需要开发、购买与学校各种业务相关的应用软件平台,包括教学平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通讯平台。

(对)

6、根据教育部颁布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信息技术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错)

7、互联网为社会课程提供了广阔、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真实性的主题情境,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平台和工具,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课程中的社会探究过程,有助于社会课程的综合。

(对)

8、信息素养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具体涉及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编程和计算机态度。

(错)

9、合作讨论对于教师成长没有意义。

(错)

10、在电脑教室中,硬件的环形排列方式具有节约空间,学生之间活动灵活、便利的特点。

(错)

《教育学》复习资料-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论述题:

12分

  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的我国新时期(现阶段)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包含的主要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

  

(1)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获得发展

  (3)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材料分析:

12分

  从德育策略上分析:

(注意结合材料分析,以下是课文知识)

  学校德育的策略

  

(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并举;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发展水平的三个不同的方面,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

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一种本能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因此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引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情感发展是道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行为是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在获得道德认知,并在道德情感的促发下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可测量,可评价的。

  

(2)当代德育时效性低糜;

  当代德育实效性低糜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有道德的知、情、行三方面被孤立的结果,知德分离、缺乏情感性,从而造成道德行为的僵化。

现行德育往往将德育内容知识化、学科化,没有将情感作为其核心目标。

而众所周知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

正如马克思所说:

道德的本质精神是自由、自律。

因此只有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理解,同时使道德的话语、行为习惯等变为内心的感受、动机的一部分,才能使儿童成为真正的“道德哲学家”。

现行德育忽视在德育过程中情感的品质、状态的激发,忽略儿童德育内化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以“美德袋”的形式,通过说教,给予饯行机会以及奖励的方法,把美德交给儿童。

这种将道德中最具魅力的因素从道德教育中剥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传授的时候,使得德育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内在价值,变成套在人们身上的一副无形的枷锁。

  (3)儿童道德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促进儿童道德发展,我们不能为道德知识而灌输道德知识,为道德情感而激发道德情感,为规则而遵守规则,我们要让儿童在充分体认道德内涵的同时,激发其内在的情感因素,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体验如何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因此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忽视,要使它们从同一起跑线出发,齐头并进共同促进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

  (4)学校德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道德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道德并不是为了让人难于生活,而是让人更好的生活;并不是为了体现道德规范而生存,而是为了维护个体的权益而生存。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教育的理想并不是要约束人,而是促进人更好的发展。

但现实中的道德教育却让人们感受到约束、限制与压抑,过多的道德规范压得人们无法喘气,过于烦琐的道德礼节让人们为之而困惑,从而促使人们或多或少的对其产生厌恶之情。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理想与现实的混淆,用理想的评判标准去衡量现实的道德发展水平,难免让人产生困惑。

  如何将道德教育的理想具体化,与现实的道德教育接轨也是德育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将道德教育的理想建构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与道德学习的主体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对话、模拟、体验,才能从较为现实的角度去理解道德,去建构道德的深层意义,从而为真正达到人格的完善,实现自我。

  (5)学校德育原则内化的强化;

  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在道德哲学家中有普遍的共识,道德原则只有在主体接受它并受其制约时,他才具有约束力。

也就是说,道德原则存在的事实本身并不能保证一个原则是合理的或是有约束作用的。

道德原则能否对主体的选择产生影响、能否对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自觉接受这一原则。

从这种意义上说,道德学习主体是自己道德原则的真正确立者和创造者。

因此道德原则被看作是经个体选择的合乎理性和人类价值的普遍性选择方式。

  因此在对儿童进行道德认知训练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对道德知识的灌输,不能只是把它摆在桌面上请学生品尝,而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吃这道菜,这道菜的味道如何?

有可能的话还应该让学生明白这道菜是如何烹饪而成的?

只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解,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真正将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与自觉,才能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真正实效。

  学校德育策略的依据是道德哲学的三个公设以及各德育模式存在的缺陷。

具体策略是: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并举;学校德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学校德育原则内化的强化。

《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解答题

一、名词解释:

4*5=20分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

教育制度的规范系统包括教育传统、伦理道德及意识形态等内在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制定成文的对教育行为进行明确规范约束的政策法规。

教育制度的机构体系包括正规教育制度、非正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

2.学生成长、学生成长规律

学生成长的概念:

学生成长是指个体在学生生涯阶段中身心上的持续的规律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学生的成长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学生新的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生成长规律: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这些困惑大致来自如下五个方面:

① 元文化的选择困惑;

② “成人感”的产生;

③ 对传统价值的怀疑;

④ 交流障碍所导致的痛苦;考试文化带来的沉重压力。

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4.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的概念:

学校德育是一种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道德,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适合德育对象道德生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道德规范在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理解与建构,从而完善其品德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规范社会道德的进步,维护学校生活秩序,使学校教学顺利开展。

 

二、理解分析:

4*8分=32分

1.从逻辑学角度理解教育的涵义

从逻辑学角度看,教育存在着8个层面的涵义:

① 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

②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

③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

④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⑤ 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⑥ 教育是一种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⑦ 在学校中,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以外在表现形式,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向上发展的精神生活。

⑧ 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2. 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

“教育原理”理论体系中的“学生”是指在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的青少年。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学生是具体发展意义的人。

① 学生发展是多方面尽可能充分的发展;② 学生的发展是富有个性的发展;③ 学生的发展是持续的、终身的发展)、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是具有文化意义的人;学生是独特的生命精灵。

3.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定义

从词源分析,课程一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一般而言,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目标几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4.教学的语义

从汉语的语义考察,“教学”有四个意思:

教学即学习;教学即教授;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

从teach的语义学分析,有五种定义方式:

描述式定义;成功式定义;意向式定义;规范式定义;科学式定义。

教学就其性质而言,有三层意思:

一是教师通过教而学习;二是师生共同学习;三是学生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得到学习。

 

三、解答题4*6分=24分

1.教育功能、固有功能、派生功能

教育功能:

“功能”特指事物或方法内含的、可能实现的有效的作用。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

一般地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期望的教育功能、潜在的教育功能、现实的教育功能三个层面。

固有功能:

教育具有育人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四大固有功能。

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指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度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教育具有维系国家和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教育之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传递和保存文化、普及文化、更新文化三个方面。

派生功能:

现代学校具有6大派生功能:

1)学校具有“托管所”的照管功能;2)学校具有后勤保障的功能;3)学校具有执法的功能;4)学校具有降低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的功能;5)学校具有降低人口出生率的功能;6)学校实体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经济增长率。

2.教师素质的理想要求

21世纪教师的理想素质至少应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较高的学历水平2)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3)全面创新的能力素质;4)整体素质上的“全能型”和“完整型”。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

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

从操作角度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四个层面。

校本课程开发有5个基本特征:

1)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2)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与家长等而不是专家;4)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5)校本课程开发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学校教育哲学。

4.有效教学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具体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2)有效率;3)有效益。

有效教学有五个特点:

1)引起学习者学习的动机;2)明晰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3)基于学生的接受方式授课;4)引导学习者投入学习过程;5)指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教育学考试(中学阶段)》样卷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裴斯泰洛齐

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A.《学记》  

B.《中庸》  

C.《孟子》  

D.《大学》

3.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及代表作是(  )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4.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最主要贡献的学者是(  )

A.美国的舒尔茨    

B.前苏联的斯特鲁米林

C.中国的于光远    

D.美国的凯恩斯

5.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目的的制定具有(  )

A.定向作用    

B.决定作用  

C.影响作用  

D.促进作用 

6.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下列哪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

(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7.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  )

A.前提作用  

B.决定作用  

C.促进作用  

D.导向作用 

8.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9.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11.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  )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1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3.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14.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  )

A.新授课和巩固课    

B.讲授课和练习课

C.单一课和综合课    

D.理论课和实践课

15.《学记》中说:

“学不躐等”。

下列哪一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6.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