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博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8729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里的博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校园里的博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校园里的博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校园里的博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校园里的博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园里的博弈.docx

《校园里的博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里的博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园里的博弈.docx

校园里的博弈

校园里的博弈

一、 博弈论概述

      传统微观经济学谈到个人决策,就是在给定一个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件下最大化他的效用;而个人效用函数只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与他人无关;个人的最优选择只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

也就是说一个人决策既不考虑自己选择对别人选择的影响,也不考虑别人选择对自己选择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因此博弈论就将理性人的假设进一步实际化,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

博弈论就是以这种方式研究经济问题。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战略、支付、结果和均衡。

其中参与人、战略和支付是描述一个博弈所需要的最少的要素。

参与人指的是一个博弈中的决策主体,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行动(或战略)以最大化自己的支付水平;战略是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的情况下的行动规则,它规定参与人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而支付在博弈论中或者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战略组合下参与人得到的确定效用水平,或者是指参与人得到的期望效用水平。

下面即以校园中的几个例子应用博弈论的原理进行分析。

      

二、 校园生活中的博弈     

(一)师生之间的博弈——关于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现在许多高校出于种种想法和考虑都建立和实施了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由学生给老师打分;学校根据评估表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进而对老师的职称评选、奖金等方面产生影响。

由此产生了师生之间的博弈,如图1所示

学    生

公 正

不公正

严 格

  a,b

   0,0

不严格

 0,0

   c,d

                          图1

      在此博弈中,参与人老师和学生都分别有两种行动选择:

老师可以采取严格的教学风格,如讲课深入,难点增多,点名频繁,试题加难;也可以采取松弛的风格,如降低教学内容难度,不点名,考试方式随意,不抓人等等。

另一参与人学生,对老师也可采取公正或不公正的态度:

前者如以学好知识为主要目的,给老师打分客观公正;后者则只等着毕业,给老师打分也非常主观地以个人喜好行事。

显然,如果严格的老师教了公正的学生,老师可以得到公正的分数a,学生认为学有所获,得到效用b;但如果碰到了不公正的学生,老师得不到公正的分数,学生也会得到不理想的成绩,两败俱伤,分别得到(0,0)的效用。

同理可得,在老师不严格、学生公正和老师不严格、学生不公正的情况下,二者的支付分别为(0,0)和(a,b)。

这个博弈与性别战类似,有两个纳什均衡:

(严格,公正)(不严格,不公正)。

在性别战中,纳什均衡通过默契实现,在实际生活中一次看足球,一次看芭蕾,循环进行;而在此博弈中,笔者认为更多靠先动优势,或者说路径依赖。

一个学校的校风在这里起关键作用。

在大学里,校风更多是由学生主动形成的:

他们若积极向上,老师也会兢兢业业;他们若不以课本知识为重,老师也会"省心"上课。

而在高中,一则实行这种评估制度的不多,二则老师在校风的形成中更占主要地位,况且大多数学生还是以考个好大学为目的的,因此更多的中学会在(严格,公正)上达到均衡。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博弈

1. 关于处理与老师的关系

大学是个小社会。

到了大学,学生更多需要自己打理各种关系,其中与老师的关系更是重要一环。

因为若老师欣赏一个学生,该生将会得到老师很多的重视和照顾,而这种欣赏对该生的发展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那么学生如何处理与老师的关系呢?

假设有甲、乙学生二人,他们各自能力分别为a,b。

若他们都努力搞好与老师的关系,则分别得到老师的欣赏为(C+a,C+b)(C为一大于0的常数);若甲在这方面下功夫而乙没有,则分别为(C+a,b);若甲没有注意这方面而乙注意了,则分别为(a,C+b);若甲、乙都没有则分别为各自的原有能力(a,b)。

图2列出了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

处 理

不处理

处 理

C+a,C+b

C+a,b

不处理

  a,C+b

   a,b

                 图2

这个博弈的均衡解为两个人都努力去处理与老师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学习用功的同学认为:

不必刻意去处理与老师的关系,反正是金子总会发亮。

然而通过这个博弈的分析,我们却发现无论个人本身能力如何,都是应该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的。

即使一个同学能力再强,比如b>C+a,对方努力处理关系也比不上老师对他的欣赏,但站在自己的角度,若与老师的关系更加进一步,对自己只会更好,何乐而不为。

但其实在此博弈中之所以会得到这个均衡结果,与开始的假设有关:

因为初始的假设便是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只会对自己产生正效应(即C大于0),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

然而现实中确实有些同学不爱跟老师打交道,尤其是本科阶段。

这可能是因为认为自己与老师过分亲热容易在同学中落得不好的名声,从而减少自己的效用;或者自己性格生来不善言谈与交际,再或者是没有机会。

但上了研之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总体的趋势是走近的。

这一是因为实行了导师制,老师只带几个学生,相互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二是导师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比本科阶段要大很多。

2. 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校园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曾有这样一段颇引人深思的话:

如果甲有一个苹果,乙有一个苹果,甲乙交换,每人得到的还只是一个苹果;但如果甲有一条信息,乙有一条信息,那么两人交换之后,每人都拥有了两条信息。

这个现实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告诉我们交流的重要性。

如果用博弈论的方法,也可由下面图3表示出来:

输 出

不输出

输 出

a+b,b+a

a,b+a

不输出

a+b,b

   a,b

                            图3

图中假设甲的知识量为a,乙为b。

交流需要双方都向对方输出自己的知识。

因此只有甲乙都输出时才构成交流,双方分别得到(a+b,b+a)的知识量;而若只甲输出,乙不输出,则分别得到(a,b+a)的知识量;反之分别得到(a+b,b)的知识量;若两人都输出,则他们都只能得到原先(a,b)的知识量。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该博弈中的每个战略组合都可以达到均衡。

但若再假设,一方向另一方输出知识的同时,一则可以增加在同学中的声誉,二则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即产生正的效用,则该博弈变为如下图4所示(其中c为增加的效用)

输 出

不输出

输 出

a+b+c,b+a+c

a+c,b+a

不输出

a+b  ,b+c

  a,b

                       图4

于是该博弈的均衡解变为(输出,输出)。

而若假设一方向另一方传输知识的同时会产生负效应,比如输出者担心会被对方超过;或者某些事情的传播会降低自己的声誉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图4中的c变为负数,于是博弈的均衡解也相应变为(不输出,不输出)。

因此总体而言,在这个问题上博弈均衡的达成,因事情性质的不同和参与人性格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

3. 关于爱情的持久性

一段感情定下来之后,两个人能坚持多久,这个问题里面涉及的是背叛与否的问题。

这也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

比如有一对恋人甲和乙。

他们相爱时可以得到(a,a)的效应;若其中一人背叛,则他/她一方面可以得到正效应b,如一个更好、更合适的对象,或更多的自由去做更多的事情,而另一方面也会得到负效应-c,如声誉下降等等;而若另一个人被蒙在鼓里,则他/她只会得到负效应-d。

于是得到以下如图5的支付矩阵

背 叛

不背叛

背 叛

b-c,b-c

b-c,-d

不背叛

-d,b-c

  a,a

                       图4

任何理性人其实都是在对a,b,c,d进行衡量,之后作出自己的选择,要么继续坚持,要么毅然分手。

现在不少年轻人对感情并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也是人群中比较普遍的心理,再加上恐于不背叛时的完全负效用,因此现代人的恋爱成功率总是不高。

(三)学校与学校之间

高中的时候经常义愤填膺的批判我国的高考制度,大声呼吁"宽进严出"的大学教育方式。

然而面对不容乐观的高校师生人数比,一年比一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愈来愈严重的学术腐败、教学质量问题,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反思一下扩招的是与非。

其实伴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猛进,再加上教育产业化政策的下发,各个高校都躁动起来,无不想扩大生源,扩大地盘;尤其是种种网络排名出现之后,各校更是争先恐后的圈地买地,想尽各种办法改校名,扩生源,以扩大本校的知名度。

然而各校在竭力扩大自己影响和声名的同时,对教学质量的相应提高却无暇顾及,造成了现在教育界方面的种种问题。

总的看来,各高校其实是陷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为各自的名誉疲于奔命,却使整个国家的教学质量和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校园学习和社会博弈

  

  从前我是一个愤青,尽管不是骨灰级的,但是我对一些人凭借特权或者看起来凭借运气大富大贵,心里极其不满,可是又无处发泄,于是愤而为诗,为文,以为这也是才能之一,必将如李白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必将能“千金散尽还复来”。

可是今天,我突然意识到,我完全错了,我由于“路径依赖”,还停留在“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阶段,还在做着愚蠢的春秋大梦。

可怜中国新文化运动至今已近百年,我仍有如此严重的“路径依赖”,我不知道别人如何,反正我今天觉得这是我的巨大失败,尽管就要永远离开PKU的校园了,但这是我读书不够,长期沉浸在一些愚蠢的文字之中的结果,没有尽可能开阔自己的眼界,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的结果。

因此我在此强烈推荐大家读《博弈论的诡计》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世界并不是我原来想象中的,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而是经济、博弈意义上的。

  这里我只解释校园学习和社会博弈。

在校园里的时候,学生们根据学习成绩来排名,根据学习成绩来考大学,所以考上PKU的就有了资本,可以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了,并且根据“路径依赖”,按照咱们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老传统,当然也可以升官发财或者经商发财了,尽管不是大家都会去升官发财,但几乎每一个PKU的人都有一颗自大的心,以为只要自己愿意,当然可以发财、升官或者无论什么事。

这即是由学校的学习产生的“路径依赖”。

以为学习好就什么都好,或者学习好就意味着学习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当然就是能力强,只要他愿意学习。

然而事实却不停地打击着大部分PKU的人,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成为富翁或者高官,当然大部分的人也没有成为他们,这一点不应该成为PKU人攻击我的借口,然而问题却有一个无法解释的,即:

那些班上平时成绩远不如PKU人的,却能平步青云者,究竟该怎么解释?

(《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汤慕禹师长在和杨立仁落荒而逃中,觉得自己输得不冤,说学校时杨立青的门门功课都比他优,杨立青打败自己自己一点都不觉得丢人!

这就是典型的“路径依赖”。

  首先来看校园学习。

校园学习的过程是间接知识获得的过程,绝大多数时候考查的是记忆力,每一个经由考试(不管是高考还是奥林匹克竞赛考或者其他考试)走进大学的人,都应该承认这一点,因为在学习中,你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比如如何造一个手机这种实际问题,你不可能在学习中遇到任何此类问题(从前考试有实验操作,我记得是我中考的时候,是解剖青蛙或者制造氢气——大概是置换反应吧,但后来的考试,似乎再也没有了,至少全国的高考都没有,如果有,请一定要告诉我。

)。

在一个班里,能够取得老师欢心的,首先是成绩,假设老师的欢心是稀有资源(事实也的确如此),那么成绩高就能得到这一稀有资源,那么成绩高的学生就是这一博弈中的成功者,因为他获得了稀有资源,而成绩差的学生就很难获得这一资源(当然,如果你问一个老师,多少年后他印象最深的学生都有谁,他可能不仅记住了成绩最好的,也记住了成绩最差的,成绩最差的没有获得老师的欢心这一稀有资源,但成功获得了老师的印象——这同样是稀有资源),中等成绩的就更不可能了(看起来,这拨人最可怜)。

然而,更惨的可能还在后面,就是必然有学生家长向老师打招呼,送礼物,那些有钱人送的,当然可以让老师记忆深刻,并且博得老师的欢心这一稀有资源。

于是,最差的学生和最好的学生其实就获得了同样的资源,当然,这一获得是不平等的。

但说到不平等,上帝造人时就是不平等的,有些人智商高,有些人智商低,这已经不平等了,智商高的人成绩高于是获得了老师的欢心这一稀有资源,这难道是平等的吗?

还有勤奋,有人说我不聪明,我是因为勤奋才考进PKU的,我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汗水,可是谁说社会或者上帝就会奖励勤奋的人?

谁说耕耘一定会有收获?

谁说99%的汗水+1%的灵感=成功?

(爱因斯坦的公式是倒过来的)一些智商高的人或者勤奋的人占据了稀有资源,于是开始拒绝分享(根据霍布斯的说法,这是人类的本性,或者动物也如此,一旦占有稀有资源,就开始保护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夺得食物并一直保有它,于是才有强权,于是为了社会的和谐,才有了政府和那句“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当然,这句话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在霍布斯的年代,没有几个人同意这句话。

直到现在,在南美的一些国度,还有很多人不觉得您手里的东西就是您的,他们公开夺您的东西,并且丝毫不觉得“罪恶”。

),并且攻击那些使用其他手段来获得这一稀有资源的人,这难道是平等的吗?

况且,老师的欢心这一稀有资源并不是唯一的,您得到了别人就得不到了,而是可以共享的。

那为什么还有人愤愤不平呢?

个中缘由,不用再多说了吧。

  再说纯粹的学习。

还有人说我就是想学习好,我根本不管老师的欢心与否,您上面的分析纯粹是“强奸民意”。

好,那我们分析纯粹的。

前面说过,很多人认为学习能力强就是能力强,只要他愿意学习。

所以纯粹的学习就是凭借记忆力获得知识的过程,你记住的多,您使用老师教的解决理想问题的方法正确,那么你就得高分,于是就考上了PKU,这没什么了不起。

在高考中,这是一个零和博弈,你占有一个位置,必然会让和你争这个位置的所有人失去这个位置,你是高考博弈中的胜利者,于是你也来到了PKU,享有了这里为你提供的高等教育条件,并且拥有了一定的能力,比如英语之类的。

这个博弈简单的多,因为高考几乎不可能造假,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控制的极为严格,高考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考试了。

当然同样有造假的博弈者,比如王佳俊案,这和讨得老师欢心一样,是使用作弊手段击败其他博弈者的。

不同的是这是一场零和博弈,理论上说,他占有这个位置就挤掉了别人的位置,当然,贵州师大说每年都有考生不来,没有王佳俊案中人的作弊,将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PKU应该没有人考上不来,要是考上不来,那就是中国的头号新闻了。

所以PKU的位置是一零和博弈,使用作弊手段肯定会造成不公平。

然而,同样基于对智商和勤奋的分析,并不是因为智商或者勤奋而说不公平,而是基于PKU的零和博弈来说才是不公平的,即:

假如有人使用作弊顶替了一个人来到了PKU,那么这就是不公平。

至于王佳俊案,我认为并没有造成博弈上的不公平。

即便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博弈不公平的产生也是因为贵师大修改了游戏规则所致,它导致了整个博弈的不公平,但一个人对贵师大文凭的稀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公众所穷追不舍的,乃是所造成的“道德风险”:

如果这个缺口越开越大呢?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所谓的不平等,不过是漂亮的借口。

(有人也在质疑北大乱发毕业文凭,一些短期班的也获得了和长期班一样的文凭,还有人认为一些学院如光华占用了北大的资源,当然这些人都是PKU的人,然而,这是北大本身在稀释自己的文凭,是对所有博弈人的不公平,矛头绝不应该指向那些人,而应该指向北大。

然而,文凭重要吗?

只有那些最不自信的人才迫切的需要一个文凭。

本质上,这难道不是一旦占有资源就不愿分享的心理吗?

从下文的社会博弈可以看到,真正的社会博弈并不是文凭之战。

当然,北大这么做,或者国家扩招大学生本身,难道不是对这个社会更有利吗?

它让更多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对整个国家民族,难道不是更有利吗?

反对稀释文凭的人和愿意缴纳高额学费参加短期班德人,究竟谁是更自私的人?

究竟谁才更可恶?

有些人仅仅为了他们自己的私利,却到处用什么不平等的借口来蛊惑视听,实在让人叹息。

  然而社会博弈呢?

社会博弈是一个零和博弈。

每一个走进社会的人,都必须明白,社会博弈是一个零和博弈。

你得到这份工作,那么必有其他的博弈者失去这份工作;你得到这个提拔机会,必然意味着其他人的失去;你得到这个客户,必然意味着你的竞争对手的失去;你得到这个美女,当然也意味着其他人的失去。

假如每一个社会博弈都是高考,那么作弊者必然会极少,那么每一个凭借智商和勤奋的人都能在社会上取得成功,最聪明最勤奋的就成为比尔盖茨了,就如最勤奋者最聪明者走进了PKU一样。

但事实上呢?

几乎每一个社会博弈都不可能是高考,在中国的所有考试中,也只有一个高考,为什么?

高考可以杜绝大部分作弊行为,但是很多考试并没有这么做,当然是因为成本太高的缘故。

真正踏入社会时,必须脱离高考的“路径依赖”,必须彻底转变自己的身份,必须明白,高考博弈是这个世界上最理想的博弈,再也没有这样的博弈。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诸多社会博弈,比如追美女,找工作,都没法严格监督。

于是,每一个人,只要可能,都开始作弊。

即便是那些最聪明的最勤奋的,如果不作弊,他们也很难赢得这种社会博弈。

原因无它,乃是因为所有博弈都不再是高考博弈,而是社会博弈,当大多数的社会人(大人们,30岁以上的人)明白这一点时,社会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最终导致所有人都开始作弊,并最终形成社会博弈。

现在回过头来说说为什么学习好的人反而不如学习差的人(有些人还愤愤不平,说别人玩心眼),要知道,高考博弈是理想博弈,社会博弈是作弊博弈,那么就不难理解了。

在社会上,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学习能力或者记忆力(这些乃是最基本的条件),还有策略,包括作弊。

(当然,社会上有很多工作可以理想化为高考博弈,如研究员,如老师等,但是一旦这些研究员、老师为了职称而争夺稀有资源,就必然产生社会博弈。

)那些看起来学习差的人,不仅可能会作弊,更可能是一个策略高手,还可能极其擅长博弈。

试问一下PKU的人,你真的擅长作弊博弈吗?

  关于作弊的问题前面已经论述清楚,每一个人也都能理解什么是博弈作弊(博弈作弊是腐败产生的源头之一)。

下面再讨论一下博弈。

还是那个问题,你真的会博弈吗?

博弈难道只是实力吗?

用蒋介石和毛泽东的例子最能说明博弈问题。

毛泽东实在是博弈高手(当然很多时候也可以说是作弊高手,但兵不厌诈,这一点和社会博弈略有不同,我们当然不能用社会博弈来批评毛泽东。

)。

很明显,蒋毛博弈是零和博弈,没有划江而治的可能。

在五次大围剿中,毛泽东都是出于劣势,但他集中优势兵力的策略却让蒋介石失败了四次。

什么是集中优势兵力?

这就是博弈。

假如毛有10万人,而蒋的部队有50万人。

但蒋是要围歼毛,于是分兵包围,于是十面埋伏,每面5万人。

结果呢?

毛泽东的十万一起,一个人都不分出来,然后把蒋的人一个五万一个五万的吃掉,“活捉了张辉瓒”!

第五次为什么会失败?

王明们喊出的:

御敌于国门之外!

典型的蠢蛋!

敌强我弱时,分散兵力是自取灭亡。

考上PKU的高材生们,你们是分散学习语数外理化的吧?

在高考博弈中,你们会集中优势兵力只学语文吗?

不会。

在社会博弈中,你能不集中优势兵力吗?

当然要!

那你们怎么能陷入“路径依赖”,以为考入PKU就能赢得社会博弈?

成绩差的之所以差,是所有成绩一起来比的,你怎能知道他可能是一门极好呢?

或者他对计算机极其有天赋呢?

比如比尔盖茨这种大学都没上的人?

你怎么能把考入PKU作为你终生的资本呢?

或许,正如甲骨文的总裁说的吧:

世界财富第一是退学生,世界第二是退学生,世界第三也是退学生,世界前十有一个不是退学生,他是鲍尔默,但你们都知道他在为谁打工。

你们这帮哈佛的学生,因为你们没有退学,所以你们这辈子没希望了!

  再后来,日本侵入了中国,蒋毛博弈成了三方博弈。

谁第一个提出了“联蒋抗日”?

当然是毛泽东。

这个三方博弈其实很简单。

日本要消灭蒋毛,蒋要消灭毛,毛要消灭日本、蒋,蒋和日本也势不两立。

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周恩来也不可能想到联蒋抗日,唯有毛泽东!

如果不联蒋,那在日蒋的夹击下,必然会迅速消亡。

但是联日吗?

绝不可能!

又是谁在解释为什么发动百团大战时,说这是为了坚定蒋的心,促使他放弃联日的念想?

当然是毛泽东!

(一些人愚蠢地以为百团大战得不偿失,实在是太缺乏博弈论的缘故。

)博弈三方一旦有两方联合,第三方几乎不可能胜利,所以日本肯定会败。

当然,这只是博弈论的角度,当然还有更多其他因素。

之后呢?

谁一定要去重庆,让蒋介石担起了内战的恶名?

还是他毛泽东。

又是谁在大举进攻的敌人面前一撤再撤,直到撤离延安?

为什么?

不同样是集中优势兵力?

然后发动了孟良崮战役,一举击毙张灵甫。

在辽沈战役里,谁能有胆量拍板拿下锦州?

当然是毛泽东。

锦州一关,那就是关门打狗。

还是吴融说的好:

“要是杨立青,一定会打锦州。

”可惜杨立仁谋略太差!

只是在校园里行走的PKU学子们,你们谁曾研究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

你们谁曾运用过博弈?

可是那些在你们看来成绩差的人,那些在你们看来所谓凭借特权的人,却可能是地地道道的博弈高手。

那些成为富翁、高官的人,也许不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也许文学素养很低,然而人家是博弈高手。

是博弈高手的意思就是他们将在这个社会里平步青云,而你们当然只能在校园里叱咤风云。

  当然,博弈论都有很多假设,比如人们都是自私的。

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致力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以防止作弊,以防止腐败,以“学而优则仕”,然而效果何如呢?

历史已经证明,这收效甚微。

想通过道德来防范,就是典型的迂腐。

人本质上是动物,道德只是学校里的道貌岸然,如吴思所说的,然而进入社会,却还有无数的潜规则需要你去学习。

能反制腐败的,能最终让这个社会的假冒伪劣产品出局的,只有卓越的品牌和质量越来越多的时候,才有可能。

你无需怨天尤人,更无需抱怨别人作弊。

假如你是道德高尚者,你就应该明白,除了吃亏,你别无选择。

如果你想以牙还牙,那就必须学会博弈。

只是,再也不要活在高考的“路径依赖”里,实在那过眼云烟太不值一提了。

  而我最终不再是一个愤青,并非我不再愤怒了,而是我终于明白,我也是自私的,我也无法做一个道德高尚者:

当所有人都在高速路上高速行驶时,你的慢速行驶就是自寻死路;反之,当所有人都在人行道上缓缓行走时,您高速行驶就是蓄意杀人!

这就是逆向选择。

因为这个社会的制度设计没能鼓励道德高尚者,也没能惩罚作弊者,所以我们面临“逆向选择”:

虽然知道这个社会是黑暗和丑恶的,但是如果你不这样,那就是被淘汰。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这个社会能大部分都是道德高尚者,这样这个社会就是完美的社会了。

如果这样永不可能,那么有一天社会博弈都是高考博弈,那这个社会也是完美的了。

谁能担负起监督博弈的重任?

我想应该是群众+媒体。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我渴望着那一天的到来。

又一场双选会尘埃落定了,这里有着一张张青春朝气的面孔却泛着焦急的表情,他们期待着找到释放自己才华的空间。

这里有着正襟危坐的招聘方,他们也在期待他们能在这茫茫人海中淘出“真金”。

这里还有人在冷眼旁观,他们培养了这些人才,也招来了这些愿意充当伯乐的人。

这三方,紧密联系又甚似在相互博弈中。

 

双选会----是灵丹妙药还是无味鸡肋?

 

如今,在人们提到大学生的就业时,双选会是必不可少的话题,这是这三方的弈局。

支持者说它是求解大学生结业问题的最佳途径。

它的低成本、大规模可以使招聘单位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让招聘方充分选拔人才。

也让学生更好把握市场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挑选自己的就业岗位。

 

可现在的双选会真是如此的灵丹妙药吗?

就笔者观察以及采访毕业生时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