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较好方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8496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较好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考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较好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考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较好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考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较好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考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较好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较好方法.docx

《中考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较好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较好方法.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较好方法.docx

中考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较好方法

中考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较好方法

一、顺畅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有的字有两个以上的读音,先要弄清读什么音时是什么意思,结合句意,确定读音。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遗”字,在句中是“给予”的意思,因此应读wèi。

读准通假字的字音。

例如甲字与乙字通假,甲字就读乙字的音。

像“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通“增”,就应读zēng。

再有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保留了古音,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说”,应读yuè。

文言文中,有的字用改变读音来表示词义和词性有了变化,遇到这类现象应按变化的读音诵读,像“谨食之,时而献焉”中的“食”,表示“喂养”的意思,这时应读作sì。

2.读好停顿。

  有些文言语句,首先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

例如“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这句中“狼洞”不是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不能连读,应读成“一狼/洞其中”。

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句,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读时应读成“夫/大国,难测也……”。

二、通假字、词类活用

  通假字的读音有两种情况:

一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不同,要按本字读音读。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

“亡”通“无”,读“wú”。

另一种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同。

如《岳阳楼记》中“百废具兴”,“具”和“俱”读音相同都读jù。

对通假字的字义要按本字意义理解。

  词类活用指的是有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的别的词性。

判断一个词是否是活用,要看它处在什么位置上。

如:

“愿为市鞍马”中,“市”原是名词,意思是集市。

由于它在动词谓语位置上就活用为动词“买”句子译做“愿意为此买鞍马”。

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是另一个意义,这就叫一词多义。

  理解多义词,要了解其在古汉语中的词义,并且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特别是要注意在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多作积累。

  古今词义的变化,分几种情况:

  ①有的古今词义相同。

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什么变化。

例如:

人、土、星等。

  ②大多数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如:

“牺牲”的古义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如《曹刿论战》中的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而现在的意思是“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

  ③还有一些词古今词义相差不大,要特别注意,防止用现代的词义理解文言文意义。

例如:

“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无出路的困难境地”。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句式

  了解文言句式,可以准确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

”有的判断句没有“……者……也”的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文言中表达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

如“何以战?

”“微斯人,吾谁与归?

”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五、了解文章大意

1.学会利用注释。

  课文下边的注释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大部分的是字、词、短语,乃至句子的解释,主要是对语言的注释。

了解了这些注释的内容,再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就能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

还有一小部分注释,涉及到人、地、物等名物的注释,也是我们了解课文内容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不容忽视。

例如《愚公移山》中涉及到的一些地理位置的名词,像“冀州”“河阳”“豫南”“汉阴”“渤海”“隐土”“朔东”“雍南”等,不了解这些地名的注释,就会影响对愚公移山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理解。

但是,对这一部分的注释不要求死记硬背,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就够了。

2.了解一点文言知识。

  文言文多是单音词。

这一点同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词不同。

了解了文言文语言的这一特点,对读懂内容大意以至熟读课文都是很有用的。

  古今词义明显的变化。

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中一些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了变化。

不了解这样的特点,了解课文基本内容也会遇到困难。

例如,一些词的意义扩大了,像“江”、“河”,文言文中多指“长江”、“黄河”。

还有一些词的意义缩小了,像“金”,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在一般仅指金子。

然而,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的还是古今词义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的词。

结合句意和上下文弄懂这样词的意思,无疑对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可采用“对、换、留、删、补、调”多种办法。

1.对,就是一对一的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双音词。

如《曹刿论战》的开头:

“十年春,齐师伐我。

”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让它符合白话文的语言特点。

2.换,就是用现代的词去替换相应的古代的词。

如《曹刿论战》中的“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把句中的“未”换成“不可能”,把“弗”换成“不会”。

译成:

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民众,所以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3.留,文言文中的地名、人名,不必解释,翻译时直接保留就行了。

如《醉翁亭记》中“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译成:

修建亭子的是谁?

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4.删,就是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

如《曹刿论战》中的“夫战,勇气也”句中的“夫”是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翻译时就可删去;打仗,靠的是勇气呀。

就行了。

如果译成“大丈夫打仗”就与原文不符了。

5.补,是经常要使用的。

文言文中省略的部分,根据需要补上,有时补上的内容要用括号括起来。

比如《捕蛇者说》中的“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译成:

(这种蛇)触及草木,(草木)都会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谁(能够)抵挡得了的。

6.调:

就是把词序换成白话文习惯的顺序。

比如《陋室铭》的最后一句“何陋之有?

”就不能翻译成:

什么简陋的有?

而应该译成:

有什么简陋的呢

常见文言虚词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

宋何罪之有?

(《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

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

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

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

其真无马邪?

(《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

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对,对于。

向例:

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例: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6、被例:

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

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例: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

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注意:

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

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

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

(《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七年级(上册)

例句通假字(读音)本字出处

1、项为之强“强”(jiāng)“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只”《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又”《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qū)“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拣”《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缺”《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才”《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肢”《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披”《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具”(jù)“俱”《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嘱”《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馐”《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í)“值”《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zhé)“谪”《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唱”(chàng)“倡”《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以”(yǐ)“已”《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披”《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错”(cuò)“措”《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仓”(chāng)“苍”《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伸”《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已”(yǐ)“以”《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ǎn)“拣”《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阙”(qūe)“缺”《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说”(yuè)“悦”《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距”(jù)“拒”《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yù)“御”《公输》

51公输盘诎“诎”(qū)“屈”《公输》

52亲戚畔之“畔”(pàn)“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避”《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辨”《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é)“德”《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向”《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徧”(biàn)“遍”《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反”(fǎn)“返”《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惠”(huì)“慧”《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wǘ)“无”《愚公移山》

64一厝朔东“厝”(cuò)“措”《愚公移山》

初中1-6册文言文古今异义字

(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识:

(古义:

记今义:

知道,认识)

(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居:

古:

停留、过了。

今:

居住、住所。

(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益:

古:

更、更加。

今:

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请:

古:

“问”的意思。

今:

邀、聘、求之意。

(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走:

古:

“跑”的意思。

今:

行走。

(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故:

古:

副词,特意。

今:

事故、所以。

(7)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

古:

热水。

今:

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去:

(古义:

离。

今义:

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

(9)春社近(《游山西村》)社:

(古义:

土地神。

今义:

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1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郭:

(古义:

外城。

今义:

仅用于姓氏。

(1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

(古义:

边境。

今义:

品质低下。

(1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

古:

反而,难道。

今:

看;照管、注意。

(1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

(古义:

指“父亲”。

今义:

指“爷爷”。

(1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

(古义:

只、只不过。

今义:

转折连词)

(1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安:

古:

疑问代词“怎么”。

今:

常用于“安静”、“安全”等(1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再:

古:

专指第二次。

今:

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1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

古:

交错相通。

今:

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

(古义:

是妻子和儿女。

今义:

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

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1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

(古义:

更不必说。

今义:

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

(古义:

像这样。

今义:

就是“这样”的意思。

(21)芳草鲜美(《桃花源记》)鲜美:

(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

食物味道好。

(22)虽人有百手(《口技》)虽:

(古:

即使,表假设的连词。

今义:

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23)两股战战(《口技》)股:

(古义:

大腿。

今义:

屁股。

(2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文理:

古:

文采和道理。

今:

文章内容和词句的条理。

(25)无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

古:

无须,不要。

今:

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

(26)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儿女:

(古义:

小孩和女子。

今义:

指子女。

(27)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何苦:

古:

愁什么。

今:

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

(28)谈笑有鸿儒(《陋室铭》)鸿:

(古义:

大。

今义:

鸿雁,书信。

(29)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丝竹:

古:

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

丝绸和竹子。

(30)听妇前致词《石壕吏》致:

古:

对......说话。

今:

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31)出入无完裙(《石壕吏》)裙:

(古义:

泛指衣裳。

今义:

指裙子。

(32)烈士暮年(《龟虽寿》烈士:

古:

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

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33)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一般:

(古义:

一种。

今义:

指普通。

(34)年已蹉跎(《周处》)蹉跎:

(古义:

过时。

今义:

用于光阴白白地过去。

(35)令名不彰(《周处》)令:

(古义:

好的。

今义:

命令。

(36)何坐(《晏子故事两篇》)坐:

(古义:

犯罪。

今义:

多用于“坐下”。

(37)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其实:

古:

其:

它的;实:

果实。

今:

一个词,用来说明某一事实的连词。

(38)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小生:

古:

小青年,后生。

今:

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9)居数月(《塞翁失马》)居:

(古义:

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今义:

住。

(40)死者十九(《塞翁失马》)十九:

(古义:

十分之九。

今义:

指一个数目“十九”。

(41)请献十金(《公输》)金:

古:

古代计算金属货币单位,一两为一金。

今:

金银的金。

(42)高可二黍许(《核舟记》)可:

古:

大约。

今:

常用作表示可以、可能、许可、值得等。

(4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

(古义:

简拔,选择。

今义:

简单。

(44)休寝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休:

(古义:

吉祥。

今义:

休息。

(45)盖为不识者(《荔枝图序》)盖:

古:

句首发语词,表示推论。

今:

盖住、盖子。

(46)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