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课例研讨.docx
《《圆柱的体积》课例研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柱的体积》课例研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圆柱的体积》课例研讨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课例研讨
时间:
地点:
参加人:
主持人:
议程:
一、执教人王书霞老师说课及反思。
1.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已掌握了圆柱的特
征,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而积及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理解求长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会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结构层次清楚,让学生回忆求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提出把圆柱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正)方体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使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通过教具、媒体的演示,学生实践操作拼、摆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根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法:
观察法、比较法、探究式教学。
(五)学法: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猜测一验证一结论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使他们掌握这种学习方法。
(六)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依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学具和具体事例,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感受、学习和理解数学。
一、回顾I口知,激活基础
通过用学过的方法求圆柱形水杯内水的体积,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中,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启发他们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引导学生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
组织学生先分析圆柱的体积与哪些条件有关?
从而让学生猜测圆柱的体
积回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通过观察、验证、推理、交流,使学生深刻体验到了“圆柱是怎样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的?
”、“转化后的近似长方
体与圆柱体有什么样的关系?
”再通过讨论、归纳等形式,再现公式的形成过程,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三、达标检测,拓展迁移
精心设计练习,由易到难,逐层深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
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因此,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例4、例5,而后又安排了已知半径、高;直径、高;周长、高求体积的只列式不计算的习题,在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的情况下,我又拓展到让学生用现学的方法计算水杯内水的体积,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梳理,建构新知
该环节应用了知识树不仅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第二单元所学的知识有所梳理,更清楚知识间的联系。
2.自我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信新I口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是通过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教学
时首先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重点放在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积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转化法,在研究方法的揭示上,首先创设生活情景
(你能用学过的方法计算圆柱形水杯内水的体积吗?
)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
然后,教师揭示转化法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导入课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本节课沿着“猜想-验证”的学习流程进行,
给学生提供较充分的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数学推理能力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有力地促使了学习改善学习方式。
本课中学生“以旧推新”一大胆地进行数学的猜想;“以新转旧”一积极把新知识转化为已能解决的I口问题;“新I口交融”一合理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识结构中,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形象具体知识形成过程中得到了升华,在研究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知识背景,使用“探究提示”这种指向探索的话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索,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构建自己的数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按教学设计进行教学的,在研究圆柱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环节中,同学们大胆探索,不仅发现书本上的关系,有的小组还发现长方体长是底面周长的一半,宽是半径,高是圆柱的高,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学生的发现及汇报非常精彩,但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做好评价和引导,使全体学生都去观察思考探索,得出两种思路间的联系,更深入理解和掌握公式。
我想,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观念更新一点,目光看远一点,思维拓宽一点,“教材”吃透一点,学法注重一点,“两主”摆正一点,空间给大一点,步子迈实一点,不论是用新教材,还是用老教材,都能为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主持人总结
刘主任:
优点:
1.把握比较好。
2.式是外显特征比较明显。
3.较从容、镇定。
不足:
1.检测之前应有巩固练习。
2.课堂作业这个环节应有。
3.预设和生成的问题没有处理好。
三、课例教案设计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内容,例4、例5,处理“做一做”及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媒体准备:
课件、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回顾I口知,激活基础。
1.复习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长方体、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
2.孕伏转化的数学思想。
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
(3)教师归纳:
把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2.导入课题,揭示目标。
1.教师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能发现圆柱体积的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
(2)通过小组合作会探究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3)会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1.观察、比较,感知圆柱体积计算的相关条件。
1)课件出示两个等高不等底的圆柱体,思考并提问:
<1.甲圆柱与乙圆柱谁的体积大?
〈2.它们的什么条件是相同的?
<3.圆柱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师归纳:
在高相等的条件下,圆柱的体积大小与底而积有关。
(2)课件出示将一个圆柱截成不相等的两段,哪个圆柱体积大?
学生回答后师归纳:
在底面积相等的条件下,圆柱的体积大小与高有关。
2.猜想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3.借助学具,同桌合作探究圆柱体积的
计算公式。
(1)引导回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同桌合作
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探究提示:
1.圆柱体可以通过切拼转化成()。
2.转化前与转化后的两种形体()变了,()没变。
3.转化后与转化前的两种形体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4.怎样得出圆柱的体积?
(3)交流展示。
(4)师生共忆,强化公式。
4.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例4。
①尝试解答。
②共同订正。
③教师归纳。
(2)教学例5o(方法同例4)
(3)比较例4、例5异同点。
4.达标检测,拓展迁移。
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
2.测量并计算。
(复习题:
水杯中水的体积)
5.归纳梳理建构新知
1.回到学习目标共忆本节课知识
2.回忆并补充第二单元知识树
3.课件出示知识树。
f(斤|駆t各部分的名称
圆柱的认识y圆柱的特征
•圆柱的侧而展开图
广计算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丿
圆柱、圆
锥和球
圆柱的体积
应用
圆锥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猜想一一验证一一结论一一应用)
圆柱体的体积二底而积X高长方体的体积二底而积乂咼
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信新I口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是通过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教学
时首先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重点放在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积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转化法,在研究方法的揭示上,首先创设生活情景
(你能用学过的方法计算圆柱形水杯内水的体积吗?
)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
然后,教师揭示转化法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导入课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本节课沿着“猜想一验证”的学习流程进行,给学生提供较充分的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数学推理能力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有力地促使了学习改善学习方式。
本课中学生“以旧推新”一大胆地进行数学的猜想;“以新转|口”一积极把新知识转化为已能解决的旧问题;“新I口交融”一合理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识结构中,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形象具体知识形成过程中得到了升华,在研究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知识背景,使用“探究提示”这种指向探索的话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索,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构建自己的数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按教学设计进行教学的,在研究圆柱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环节中,同学们大胆探索,不仅发现书本上的关系,有的小组还发现长方体长是底面周长的一半,宽是半径,高是圆柱的高,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学生的发现及汇报非常精彩,但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做好评价和引导,使全体学生都去观察思考探索,得出两种思路间的联系,更深入理解和掌握公式。
我想,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观念更新一点,目光看远一点,思维拓宽一点,“教材”吃透一点,学法注重一点,“两主”摆正一点,空间给大一点,步子迈实一点,不论是用新教材,还是用老教材,都能为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