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史第六章近代后期的西方思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7080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思想史第六章近代后期的西方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西方思想史第六章近代后期的西方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西方思想史第六章近代后期的西方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西方思想史第六章近代后期的西方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西方思想史第六章近代后期的西方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思想史第六章近代后期的西方思想.docx

《西方思想史第六章近代后期的西方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思想史第六章近代后期的西方思想.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思想史第六章近代后期的西方思想.docx

西方思想史第六章近代后期的西方思想

第六章

近代后期的西方思想

第一节、牛顿

vIdon'tknowwhatImayseemtotheworld,but,astomyself,Iseemtohavebeenonlylikeaboyplayingontheseashore,anddivertingmyselfinnowandthenfindingasmootherpebbleoraprettiershellthanordinary,whilstthegreatoceanoftruthlayallundiscoveredbeforeme.  

v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v——牛顿

vIfIcanseeabitfartherthansomeothers,itisbecauseIamstandingontheshouldersofgiants.    

v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v——牛顿

v艾萨克·牛顿(SirIsaacNewtonFRS,1642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一位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

其研究领域包括了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神学、自然哲学和炼金术。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v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

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

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

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v总之,牛顿的主要贡献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实际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为了纪念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牛顿”后来成为衡量力的大小的物理单位。

v在2005年,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中,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v生平

v牛顿于1643年1月4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

1661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在1665年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1665年获文学士学位。

随后两年在家乡躲避鼠疫,他在此间制定了一生大多数重要科学创造的蓝图。

1667年牛顿回剑桥后当选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委,次年获硕士学位。

1669年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直到1701年。

1696年任皇家造币厂监督,并移居伦敦。

1703年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1706年受英国女王安娜封爵。

在晚年,牛顿潜心于自然哲学与神学。

1727年3月31日,牛顿在伦敦病逝,享年84岁。

牛顿的成就

v力学方面的贡献

v牛顿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了物体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

v①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

v②任何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通常可表述为:

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v③当物体甲给物体乙一个作用力时,物体乙必然同时给物体甲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同一直线上。

v这三个非常简单的物体运动定律,为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定律的内容伽利略曾提出过,后来R.笛卡儿作过形式上的改进,伽利略也曾非正式地提到第二定律的内容。

第三定律的内容则是牛顿在总结C·雷恩、J·沃利斯和C·惠更斯等人的结果之后得出的。

  

v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

v他在1665~1666年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1679年,R·胡克在写给他的信中提出,引力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高处抛体的轨道为椭圆,假设地球有缝,抛体将回到原处,而不是像牛顿所设想的轨道是趋向地心的螺旋线。

牛顿没有回信,但采用了胡克的见解。

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他用数学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v牛顿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中,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

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宏观运动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

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

v数学方面的贡献

v创建微积分

v微积分的出现,成了数学发展中除几何与代数以外的另一重要分支——数学分析(牛顿称之为“借助于无限多项方程的分析”),并进一步进进发展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变分法等等,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

例如瑞士J.伯努利曾征求最速降落曲线的解答,这是变分法的最初始问题,半年内全欧数学家无人能解答。

1697年,一天牛顿偶然听说此事,当天晚上一举解出,并匿名刊登在《哲学学报》上。

伯努利惊异地说:

“从这锋利的爪中我认出了雄狮”。

v微积分的创立是牛顿最卓越的数学成就。

牛顿为解决运动问题,才创立这种和物理概念直接联系的数学理论的,牛顿称之为"流数术"。

它所处理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切线问题、求积问题、瞬时速度问题以及函数的极大和极小值问题等,在牛顿前已经得到人们的研究了。

但牛顿超越了前人,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对以往分散的结论加以综合,将自古希腊以来求解无限小问题的各种技巧统一为两类普通的算法——微分和积分,并确立了这两类运算的互逆关系,从而完成了微积分发明中最关键的一步,为近代科学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

  

v牛顿没有及时发表微积分的研究成果,他研究微积分可能比莱布尼茨早一些,但是莱布尼茨所采取的表达形式更加合理,而且关于微积分的著作出版时间也比牛顿早。

 

v在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为争论谁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的时候,竟然引起了一场悍然大波,这种争吵在各自的学生、支持者和数学家中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造成了欧洲大陆的数学家和英国数学家的长期对立。

英国数学在一个时期里闭关锁国,囿于民族偏见,过于拘泥在牛顿的“流数术”中停步不前,因而数学发展整整落后了一百年。

  

v1707年,牛顿的代数讲义经整理后出版,定名为《普遍算术》。

他主要讨论了代数基础及其(通过解方程)在解决各类问题中的应用。

书中陈述了代数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用大量实例说明了如何将各类问题化为代数方程,同时对方程的根及其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出了方程论方面的丰硕成果,如:

他得出了方程的根与其判别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可以利用方程系数确定方程根之幂的和数,即“牛顿幂和公式”。

  

v牛顿对解析几何与综合几何都有贡献。

他在1736年出版的《解析几何》中引入了曲率中心,给出密切线圆(或称曲线圆)概念,提出曲率公式及计算曲线的曲率方法。

并将自己的许多研究成果总结成专论《三次曲线枚举》,于1704年发表。

此外,他的数学工作还涉及数值分析、概率论和初等数论等众多领域。

v二项式定理

v在一六六五年,刚好二十二岁的牛顿发现了二项式定理,这对于微积分的充分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项式定理在组合理论、开高次方、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以及差分法中有广泛的应用。

  

v二项式级数展开式是研究级数论、函数论、数学分析、方程理论的有力工具。

在今天我们会发觉这个方法只适用于n是正整数,当n是正整数1,2,3,.......,级数终止在正好是n+1项。

如果n不是正整数,级数就不会终止,这个方法就不适用了。

但是我们要知道那时,莱布尼茨在一六九四年才引进函数这个词,在微积分早期阶段,研究超越函数时用它们的级来处理是所用方法中最有成效的。

v光学方面的贡献

v  牛顿曾致力于颜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

1666年,他用三棱镜研究日光,得出结论:

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

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

牛顿的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揭示了光色的秘密。

牛顿还曾把一个磨得很精、曲率半径较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压在一个十分光洁的平面玻璃上,在白光照射下可看到,中心的接触点是一个暗点,周围则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圈。

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牛顿环”。

他创立了光的“微粒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光的运动性质,但牛顿对光的“波动说”并不持反对态度。

1704年,他出版了《光学》一书,系统阐述他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v热学方面的贡献

v  牛顿确定了冷却定律,即当物体表面与周围有温差时,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

v天文学方面的贡献

v  牛顿1672年创制了反射望远镜。

他用质点间的万有引力证明,密度呈球对称的球体对外的引力都可以用同质量的质点放在中心的位置来代替。

他还用万有引力原理说明潮汐的各种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月球的位相有关,而且同太阳的方位有关。

牛顿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

岁差就是由于太阳对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动造成的。

v哲学方面的贡献

v牛顿的哲学思想基本属于自发的唯物主义,他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如同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一样,牛顿虽然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也不能不受时代的限制。

例如,他把时间、空间看作是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东西,提出了所谓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他对那些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提出一切行星都是在某种外来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下才开始运动的说法。

  

v《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最重要的著作,1687年出版。

该书总结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上述关于物体运动的定律。

他说,该书“所研究的主要是关于重、轻流体抵抗力及其他吸引运动的力的状况,所以我们研究的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该书传入中国后,中国数学家李善兰曾译出一部分,但未出版,译稿也遗失了。

现有的中译本是数学家郑太朴翻译的,书名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1931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57、1958年两次重印。

v牛顿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v牛顿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连同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和一套初具规模的物理学方法论体系,给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给18世纪的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变革及机械唯物论思潮的发展以巨大影响。

这里只简略勾画一些轮廓。

  

v牛顿的哲学观点与他在力学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开的,一切自然现象他都力图力学观点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牛顿哲学上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同时也导致了机械论的盛行。

事实上,牛顿把一切化学、热、电等现象都看作“与吸引或排斥力有关的事物”。

例如他最早阐述了化学亲和力,把化学置换反应描述为两种吸引作用的相互竞争;认为“通过运动或发酵而发热”;火药爆炸也是硫磺、炭等粒子相互猛烈撞击、分解、放热、膨胀的过程,等等。

v这种机械观,即把一切的物质运动形式都归为机械运动的观点,把解释机械运动问题所必需的绝对时空观、原子论、由初始条件可以决定以后任何时刻运动状态的机械决定论、事物发展的因果律等等,作为整个物理学的通用思考模式。

可以认为,牛顿是开始比较完整地建立物理因果关系体系的第一人,而因果关系正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石。

  

v牛顿在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正如他在物理学特别是力学中的贡献一样,不只是创立了某一种或两种新方法,而是形成了一套研究事物的方法论体系,提出了几条方法论原理。

在牛顿《原理》一书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几种科学方法:

  

v①实验——理论——应用的方法。

牛顿在《原理》序言中说:

“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方法论证其他的现象。

”科学史家I.B.Cohen正确地指出,牛顿“主要是将实际世界与其简化数学表示反复加以比较”。

牛顿是从事实验和归纳实际材料的巨匠,也是将其理论应用于天体、流体、引力等实际问题的能手。

v②分析——综合方法。

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如微分、原子观点),综合是从部分到整体(如积分,也包括天与地的综合、三条运动定律的建立等)。

牛顿在《原理》中说过:

“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后才用综合的方法……。

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这就是分析的方法;而综合的方法则假定原因已找到,并且已经把它们定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去解释由它们发生的现象,并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v③归纳——演绎方法。

上述分析一综合法与归纳一演绎法是相互结合的。

牛顿从观察和实验出发。

“用归纳法去从中作出普通的结论”,即得到概念和规律,然后用演绎法推演出种种结论,再通过实验加以检验、解释和预测,这些预言的大部分都在后来得到证实。

当时牛顿表述的定律他称为公理,即表明由归纳法得出的普遍结论,又可用演绎法去推演出其他结论。

  

v④物理——数学方法。

牛顿将物理学范围中的概念和定律都“尽量用数学演出”。

爱因斯坦说:

“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只有微分定律的形式才能完全满足近代物理学家对因果性的要求,微分定律的明晰概念是牛顿最伟大的理智成就之一”。

牛顿把他的书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好说明这一点。

  

v牛顿的方法论原理集中表述在《原理》第三篇“哲学中的推理法则”中的四条法则中,此处不再转引。

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简单性原理(法则1),因果性原理(法则2),普遍性原理(法则3),否证法原理(法则4,无反例证明者即成立)。

有人还主张把牛顿在下一段话的思想称之为结构性原理:

“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的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规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v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体系被爱因斯坦赞为“理论物理学领域中每一工作者的纲领”。

这是一个指引着一代一代科学工作者前进的开放的纲领。

但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不可避免地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不彻底性,这是科学处于幼年时代的最高成就。

牛顿当时只对物质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作了初步系统研究,并且把时空、物质绝对化,企图把粒子说外推到一切领域(如连他自己也不能解释他所发现的“牛顿环”),这些都是他的致命伤。

牛顿在看到事物的“第一原因”“不一定是机械的”时,提出了“这些事情都是这样地井井有条……是否好像有一位……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问题,(《光学》,疑问29),并长期转到神学的“科学”研究中,费了大量精力。

但是,牛顿的历史局限性和他的历史成就一样,都是启迪后人不断前进的教材。

第二节

孔德与实证主义哲学

v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Xavier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创始人,1798年1月孔德出生于蒙彼利埃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整个19世纪,值得一提的法国社会学家屈指可数,但作为实证主义的创始人,社会学之父的奥古斯特·孔德却当之无愧.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v生平

v  1798年1月孔德出生于蒙彼利埃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

1817年8月,他成为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

1830年,《实证哲学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后其他各卷(共四卷)陆续出版。

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

1844年孔德遇到对其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德克洛蒂尔德·德沃。

受德沃影响,孔德创立“人道教”,并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实证主义学会”。

1857年9月,孔德在巴黎逝世。

v实证社会学理论

v孔德认为,之前的科学都摆脱了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统治,进入了实证阶段,唯独社会学还处在形而上学阶段,仍然空喊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

因此,他的历史任务就是建立实证社会学,从而结束欧洲动荡不安的混乱局面,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在孔德看来,要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这个共同的信念就是实证社会学。

他对自己在社会方面的理论特别自负,认为是他第一次把人的历史当作一个社会整体来考察,并且发现了社会的象其他领域的规律一样的规律。

孔德说自己第一次发现了社会规律固然是自我吹胀,但按照实证原则建立社会学的确实数他最早。

社会学(Sociology)这个词就是他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从而使他成为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创始人。

  

v孔德指出,既然人属于动物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么就应当纳入自然科学的轨道。

人是动物进化系统的“最终项”,社会本身像生物体一样是个“有机体”,社会生活规律是自然规律、生物进化规律的延续。

孔德把人看作是进化的产物,把社会看作是有机体,这本身并没有错,但他忽视质的差别,把人与动物、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等量齐观,就陷入了社会观上的生物学主义。

  

v孔德把社会和自然作简单的类比,在社会学中生搬硬套自然科学模式,制定了一系列实证社会学概念,论证了社会学的科学地位。

他把社会学叫做“社会物理学”,并参照力学的静态和动态概念,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v

(一)社会静力学  

v社会静力学就是从静止的状态去研究社会,是研究一般的社会关系、秩序、结构及其性质的学说。

简而言之,社会静力学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秩序的一般理论的预备性考察。

  

v孔德主张社会学研究应从经验事实出发,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个人的特性关系到社会的特性,因而个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经验事实。

v首先,人有感情和理智两种资质。

感情资质使人喜好变化、厌恶忍耐,理智资质使人为了生存而忍受长期、枯燥、单调的劳作。

前者一般处于绝对优势,所以人总是容易感到疲倦。

但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后者不断发展,削弱了前者,使人接受哪怕是最不合意的活动,并把它转变为必要的活动。

两者的关系如何,对人类社会性质具有重大影响。

孔德主张,人应发展比动物高出一筹的理智资质。

v其次,人的感情可分为个人感情和社会感情。

个人感情倾向于利己,甚至使人为了满足个人本能需要而置道德于不顾。

社会感情倾向于利他,使人爱人如爱己。

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利己本能往往占绝对优势,但不能由此认为人性从根本上是不道德的,因为个人的利己本能是现实生活中“第一个不可缺少的动因”。

孔德说,个人感情给我们的社会活动指出了目的和方向,若没有它,个人对社会生活就会漠不关心,甚至反过来抵触社会感情,有损于社会利益。

他有句名言:

人不爱己,焉能爱人。

因此他主张,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不是消除个人本能的支配地位,而是妥善协调个人感情与社会感情,使二者相得益彰。

  

v孔德十分重视对家庭的研究。

在他看来,社会起源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组织是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的调和。

家庭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所以对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具有调和作用。

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是决定社会起源、性质的东西。

这是说,社会性质不是由生产方式而是由人的意志、感情决定的,因而是明显的历史唯心主义。

v孔德认为家庭生活的协调规律是爱与感激。

关于家庭的社会学理论归总起来是研究两种关系,一是男女两性从属关系,二是长幼从属关系。

前者创造家庭,后者维系家庭。

男子在体力、智力上优于女子,所以女子从属于男子。

两性关系的凝聚力在于“爱”,而爱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女性手里。

男女关系不平等却能表现出完善的和谐。

v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子女应服从父母,长幼之间的维系力在于“感激”,家庭生活由家长调节,全家服从家长,小辈服从长辈,妇女服从男人。

家庭关系的原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在社会生活中,政府负责调节,政府是社会本能(利他心)的自然产物。

政府的职责在于防止知识和社会解体、调节社会关系和巩固社会秩序,人民必须服从政府。

在社会中,也必须贯彻家庭中的合作互爱的原则,各阶级的人们要相互友爱、相互同情,平民服从领袖,大家都遵守政府的规定,才能建立安定的社会环境。

  

v社会出现了弊病怎么办呢?

要靠精神道德的改良,用不着改变社会的物质基础,否则就会引起废除私有制的问题,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私有制可以稳定社会秩序。

言下之意,他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具体说是反对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

v

(二)社会动力学  

v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速度、方向和规律的学说。

  

v孔德认为,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特征是,人身上的动物性逐渐削弱,其知性、德性逐渐发达,并最终取得支配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文明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社会生活是由精神、道德原则决定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精神、道德的完善决定的。

v人类社会进化的总方向是:

由于文明的发展,人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不再完全受肉体需要的束缚,越来越求之于社会本能和理性,人的本质属性将得到充分展现。

  

v

v关于社会进化的速度,孔德认为是由整个自然决定的,即由作为内部自然的人的有机体和作为外部自然的人类有机体生长的环境决定的。

人的平均寿命应保持适度。

一般来说,老年人是保守的,如果平均年龄过长,老年人的保守精神就会压倒青年人的革新精神,从而阻碍社会进化。

青年人是革新的,如果平均年龄过短,革新精神过盛,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同样不利于社会进化。

另外,人口、种族、气候等外界环境也可加速或延缓社会进化。

孔德的分析有一定合理因素,但他并没有抓住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也没有揭示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因此,他的分析仍然停留在现象层面,并没有深入到本质领域。

 

v评价

v孔德认为,人类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一部精神历史,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是人类理智的进化。

既然人类理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那么社会的进化也相应地经历了三个阶段。

与神学阶段相对应的是军事时期;与形而上学阶段相对应的是抽象法权时期;与实证阶段相对应的是工业时期。

v孔德说,这种分期法是唯一的能被普遍接受的历史概念。

孔德指出,过渡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一些抽象权利如平等、自由、人权等,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和无政府状态,雅各宾专政就是这种状态的顶点。

v工业时期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这是由实证哲学决定的。

在这个阶段,有一种新的共同信念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个信念就是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体,其中各部分各司其职,相互协调,资本家和银行家既是经济领袖,又是政治领袖,负责调节工业生产,掌管政治权力。

实证哲学家担任精神领袖,用精神的感染力去调节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

v孔德把精神看作社会进化的决定性因素,把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