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7028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格教案

课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备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

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

主备人

牛黎亮、王淑芬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

板书:

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

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104+96+8888+104+96=200+88=192+96=288(千米)=288(千米)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教学反思:

 

课题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备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概括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

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

主备人

牛黎亮、王淑芬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457+457

 提问:

验算的根据是什么?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390+280=280+390       A+40+60=40+60+A  

(10+30)+50=10+(30+50)  20+50+30=20+50+30

30+(A+50)=(30+A)+50   B+900=900+B

3、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用符号来表示。

二、新授

1、谈话引入。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

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

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

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2、出示课本第30页的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115千米

B→C132千米

C→D118千米

D→E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根据题目的内容,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

115+132+118+85

(3)观察这一算式,想一想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答?

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

(4)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答:

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450千米。

小结: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1、P30/做一做。

要求学生逐题的说明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并要说明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有什么好处?

2、完成课本第32页“练习五”的第六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这里要注意了解学生是否分清哪些题目是单独应用加法结合律,哪些题目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使用。

3、解决问题。

 光明小学要组织篮球比赛,篮球队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60厘米、164厘米、158厘米、156厘米、162厘米。

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板书: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00

=400千米

答:

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400千米。

教学反思:

 

课题

P34/例1(乘法交换律)例2(乘法结合律)

备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率、结合律

教学方法

难点: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熟练使用。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

主备人

牛黎亮、王淑芬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

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

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25×(5×2)

=125×2=10×25

=250(桶)=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教学板书: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 4×25=100(人)

25×4=4×25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a×b=b×a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c=a×(b×c)

教学反思:

 

课题

乘法分配律

备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识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

主备人

牛黎亮、王淑芬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

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五、同桌之间互述乘法分配律。

六、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作业、练习册40页1、2、3题

教学板书: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4)×25=2×25+4×25

(5+3)×2=5×2+3×2

(8+1)×5=8×5+1×5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教学反思:

 

课题

P39/例1(连减的简便计算)

备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

并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发现的方法,对连减的简便计算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简便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

主备人

牛黎亮、王淑芬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如果放假一周,你最想做什么?

生1:

……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

(多媒体演示)

“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

现在是踏青的好时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

你从图上能了解到什么信息?

生1:

我了解到李叔叔正在阅读《自助旅行》这本书。

生2:

我了解到他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生3:

我还了解到这本书一共234页。

师: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

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

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生齐:

会。

师:

好,把自己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2)、小组交流,汇报。

师:

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1:

我们是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李叔叔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2:

我们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再从总页数里面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多少页没看。

生3:

我们的方法和第一组差不多,只是先技掉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随学生板书:

234-66-34234-(66+34)234-34-66

师: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

好,请拿出练习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

都算完了吗?

你是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

生:

我是用第二种方法。

师:

选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

哦,这么多同学都选择这种方法,请你来说理由。

生:

用这种方法算起来比较简便,66+34刚好是100。

师:

是吗?

谁还有不同的选择?

生:

我选的是第三个算式,我认为第三种方法算起来也比较简单,因为234-34正好得200。

师:

有道理。

选第一种的请举手?

噢,只有几个同学,“这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麻烦。

师:

同学们,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李叔叔旅行中的问题。

(3)、小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出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

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

(4)现在我们把234改成266,再想一想,你认为怎样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堂上质疑)

师:

希望同学们在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根据数据的特点,找出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堂上练习,巩固新知。

(1)、P41第一题。

(2)、判断题。

(3)、独立完成P39,做一做第一题。

(4)、独立完成P39,做一做第二题。

四、堂上作业,学以致用。

 学生在堂上完成作业,当堂批改,进行查漏补缺。

五、课堂评价,全课总结。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板书:

连减的简便计算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00-34-66

=134(页)=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a-b-c=a-(b+c)=a-c-b 

教学反思:

 

课题

连除法的简便计算

备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改写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改写成除以积里的各个因数的简便算法的算理。

2、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掌握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探讨简便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增强使用简便算法择优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难点:

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

主备人

牛黎亮、王淑芬

二次备课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

多媒体呈现复习题: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463-175-125362-(162+150)545-160-145

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2、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今天上课之前想在咱班来一次计算的竞赛,想参加吗?

这样,我们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先派一名代表到前面进行比赛。

(选两各实力相当的同学到前面来)

280÷7÷5            280÷(7×5)

7200÷(25×4)        7200÷25÷4

汇报答案,有的同学说不公平,为什么呢,第一组的题比较简单,我出题的时候可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其实第二组题也能像第一组一样简便,你们想知道方法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孩子们,知道植树节吧?

(知道3月12日)为了绿化环境同学们进行植树活动请看,例3:

同学们进行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4棵树苗。

购买树苗花了1200元,

2、请一名同学读题。

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说了解到的信息和问题)

3、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4、汇报一下你的思路。

指名答,引导说出两种方法。

(板书)1200÷25÷41200÷25÷4

=48÷4=1200÷(25×4)

=12(元)=1200÷100

=12(元)

5、比较两个算式,你发现它们是什么关系吗。

(相等)

6、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

学生举例,能举完吗,(不能)

老师这里也准备了这样的一些式子,大家仔细观察,中间应该填什么符号?

48÷6÷4○48÷(6×4)

360÷4÷9○360÷(4×9)

700÷25÷4○700÷(25×4)

16÷2÷4○16÷(2×4)

16÷3÷2○16÷(3×2)

7、你能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吗?

生: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8、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发现了这条规律,大家会不会用字母表示这两个规律呢?

a÷b÷c=a÷(b×c)a÷(b×c)=a÷b÷c

师:

同学们,这单元我们学的是简便运算,知道了这两个规律,我们在平时计算题中也可以运用它使计算简便,同学们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这两个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呢?

(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时,如果后面两个除数相乘的乘积正好是整十整百数,或者正好是被除数的前几位,就可以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9、同学们再观察这个算式,280÷5÷7

师:

同学们,像这一道题,大家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更简便呢?

指名答,280÷7÷5,说理由。

师:

是的,除法还有这样的规律,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时,如果能很快得出得数,我们也可以交换除数的位置。

会用字母表示吗?

a÷b÷c=a÷c÷b

10、大家再看看刚才课前竞赛第二组题

280÷(7×5)7200÷25÷4

11、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

生谈,使计算简便速度快等、确实是应用规律可以化繁为简,使计算变得既简便又有趣。

小朋友们真棒,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除法的规律。

老师希望你们接下去有更精彩的表现,有信心吗?

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些习题。

三、实践应用

(一)、在下列等式的()里填上运算符号

1、16÷2÷4=16÷(2×4)

2、180÷(3×6)=180÷3÷6

3、240÷5÷8=240÷8÷5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81÷3÷3=81÷(3×3)()

②210÷(7×6)=210÷7×6()

③a÷b÷c=a÷(b×c)()

④1300÷25÷4=1300÷(25×4)()

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

(三)、怎么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000÷125÷8480÷(48×5)

540÷5÷91280÷16÷8

(先独立完成,后同桌讨论哪种方法简便,最后反馈。

师:

(小结,小朋友在做简便计算时,要灵活、合理地选择方法,怎样简便就怎样做。

四、全课总结,提升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五、课后作业设计

计算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720÷8÷9560÷4÷14210÷(7×6)350÷(7×25)420÷4÷7720÷5÷9

教学板书:

除法的简便运算

1200÷25÷41200÷25÷4280÷5÷7280÷5÷7

=48÷4=1200÷(25×4)=56÷7=280÷7÷5

=12(元)=1200÷100=8=40÷5

=12(元)=8

a÷b÷c=a÷(b×c)a÷(b×c)=a÷b÷ca÷b÷c=a÷c÷b

教学反思:

 

课题

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备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乘除混合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乘除简便计算。

  2、通过探索、尝试,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简便计算算理的理解及方法的合理、灵活选用

难点:

理解算法

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

主备人

牛黎亮、王淑芬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1)12×100= 25×4=   125×8=   

16×5=  35×2=   8×25=

(2)口算,并说说它们分别运用哪个运算定律或是怎样简便的?

3×4×25=          8×7×125=

6×78+6×22=220÷5÷2=

45+29+55=          112-54-56=  

(3)12=4×(  )     32=4×()

  125=1000÷(  ) 25=100÷(  )

2、揭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读懂图中信息

师: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解决问题

1、尝试列式

2、探索简算方法

 3、展示交流各种算法,并说明算理

4、比较提升

师:

想一想,大家为什么不用竖式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