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金融专硕专业课整理部分内容请自行补充.docx
《南开金融专硕专业课整理部分内容请自行补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开金融专硕专业课整理部分内容请自行补充.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开金融专硕专业课整理部分内容请自行补充
目录
第一部分货币银行学(约占20%比例)4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4
1、货币的定义4
2、货币的统计口径4
3、货币的职能4
4、货币制度4
5、国际货币体系5
二、利息和利率5
1、货币的时间价值5
2、利息的形式5
3、利率体系(实际应用的主要利率类型)6
4、利率水平决定的理论7
5、利率的风险结构9
6、利率的期限结构10
7、利率管理体制12
三、中央银行12
1、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12
2、中央银行的业务12
四、货币供求与均衡14
1、货币需求理论14
2、商业银行系统的存款货币创造16
3、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应量形成机制16
五、货币政策17
1、货币政策目标18
2、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20
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21
第二部分投资学(约占20%比例)26
一、资产组合理论26
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28
三、因素模型与套利定价理论29
四、股票投资分析29
五、固定收益证券投资分析29
六、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理论36
1、有效市场假说36
2、行为金融理论36
第三部分公司财务(约占20%比例)38
一、公司财务概述38
二、财务报表分析40
三、长期财务规划43
四、折现与价值43
1、现金流与折现43
五、资本预算44
六、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46
七、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的结合47
第四部分国际金融(约占10%比例)47
一、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47
二、外汇与汇率的概念48
三、国际储备的概念及构成49
四、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及类型50
五、国际货币体系及改革50
第五部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约占15%比例)50
一、商业银行概述50
1、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50
2、商业银行经营目标51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51
1、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51
2、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52
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53
4、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具53
三、商业银行资本管理53
1、商业银行资本的定义与构成53
2、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55
3、巴塞尔协议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的内容55
4、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与方法55
四、商业银行贷款管理56
1、商业银行贷款的定义与分类56
2、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57
3、常见商业银行贷款的管理58
五、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59
1、商业银行存款类别及其特点59
2、商业银行非存款负债类别及其特点59
3、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分析64
第六部分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约占15%比例)64
一、货币市场64
二、债券市场64
三、股票市场65
四、抵押市场65
五、衍生证券市场65
六、非银行金融机构66
第一部分货币银行学(约占20%比例)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的定义
货币是价值符号,是交换商品劳务的手段,是持有者获取商品和劳务的代表符号。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生产关系的反应。
2、货币的统计口径
各国中央银行在实践中采取的具体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但一般的分类为:
M0:
现金,或流通的货币;M1:
M0+各种活期存款;M2:
M1+各种定期存款。
这种分类的经济意义在于,M1("狭义货币"),一般构成了现实的购买力,对当期的物价水平有直接影响;而M2("广义货币"),其中包含暂时不用的存款,它们是潜在的购买力,对于分析未来的总需求趋势较为重要。
(货币的层次)
3、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这是货币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测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时候所发挥的一种功能。
(基本职能)
流通手段:
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
(基本职能)
贮藏手段: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时执行的一种职能。
支付手段:
是指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所发挥的职能。
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作为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我们称其为世界货币。
4、货币制度
定义:
货币制度又称“货币本位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正常与稳定。
构成:
(1)规定货币材料和货币单位
规定哪种商品可以作为货币材料,不同的货币材料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
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有国家规定本国货币的含量或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固定比例;
黄金非货币形式下,币值主要表现为本币对外币的比价。
(2)规定主币和辅币
主币就是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货币,是该国法定价格标准;
(金属货币制度下,本币是指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铸成货币,是足值货币,实际价值和名义价值一致)
辅币是本位币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其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是不足值铸币。
(信用货币条件下,主币和辅币不存在足值与不足值的区别)
(3)规定货币符号
(4)规定准备制度
5、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制度是各国政府对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
包括:
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即国际交往中使用什么货币;
汇率制度的确定,即一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如何确定和维持;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方式,即弥补缺口的方式和各国之间的协调。
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二、利息和利率
1、货币的时间价值
2、利息的形式
单利:
本金在贷款期限中获得利息,不管时间多长,所生利息均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
复利:
每经过一个计息期,要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再计利息,逐期滚算。
3、利率体系(实际应用的主要利率类型)
利率体系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利率按一定规则构成的复杂系统。
包括主要内容:
(1)央行再贴现率与商业银行存贷利率(官方与市场)
⏹央行再贴现率:
是央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融通短期资金的基准利率。
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票据进行再贴现时使用,在利率体系中起着核心和主导的作用,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方向。
⏹商业银行利率:
是商业银行存贷利率,又称市场利率,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时使用的利率。
在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作用,其水平既反映货币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又对资金的融通和流向起引导作用。
其中,(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存款利率的高低可以反映社会资金供给状况,而贷款利率的高低则能够调节资金使用范围和效率,多数国家对存款利率有一定限制。
(2)拆借利率与国债利率(短期与长期)
⏹拆借利率是银行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一般是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拆借利率能灵敏反映拆借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是短期金融市场中有代表性的利率。
⏹国债利率通常是指一年期以上的政府债券利率
由于国债的政府信用特征,它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动性和收益性好的特征;
国债利率相应比较低,从而成为长期金融市场中具有代表性,是长期金融市场中的基础利率,其它中长期利率参考它来确定。
(3)一级市场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
一级市场利率是债券发行时的收益率或利率,通常作为计算债券发行价格的依据,反映债券发行成本的高低。
二级市场利率指债券流通转让时的收益率,收益率高,债券需求增加,使发行利率降低。
4、利率水平决定的理论
利率决定理论是研究利率怎样决定、哪些因素影响利率变动的利率。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货币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职能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息的量限于利润总额的限度内,利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
利率的变化在零与利润率之间,利率的高低取决于利润率及总利润在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
西方经济学家的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实际利率理论)
利率和其他的商品价格一样,都受到供给和需求的影响,资本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利率水平;
在时间偏好、节欲、等待等因素既定情况下,利率越高储蓄的报酬越多,储蓄增加,因而储蓄即资本供给是利率的增函数;
投资取决于边际生产率和利率的比较,边际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利率越高投资越少,因而投资即资本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利率的变化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
⏹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取决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由央行控制
货币需求由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决定
货币供给与需求函数的交点即均衡利率
⏹可贷资金理论
利率是由资金的供求所决定的;
资金的供给来源于:
储蓄S(r),货币供给量的净增加△M(r);
资金的需求来自于:
投资需求I(r),窖藏货币量的净增加△H(r);
资金的供给是利率的增函数,资金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如果下式成立将产生均衡利率:
⏹IS-LM理论
影响利率决定的因素有劳动生产率、储蓄、灵活偏好、收入水平和货币供给量,应将它们结合起来,运用一般均衡的方法分析利率的决定;
产品市场上,投资与利率负相关,储蓄与收入正相关
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与收入水平正相关,货币供给由央行决定
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利率为均衡利率。
5、利率的风险结构
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相同期限证券的不同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证券所承担信用风险大小等因素对其收益率的影响。
⏹违约风险
证券发行人有不能如期支付足额利率或到期时不能清偿面值的风险。
发生违约时,证券持有人可能遭受延迟付息甚至本息全无的风险,因此人们在购买有违约风险的证券是要求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有一定发风险补偿。
信用等级越高的证券,需支付的风险补偿越低。
国债通常被称为无风险债券,非国债利率与国债利率之间的差额就是风险升水。
⏹流动性
流动性是证券可以迅速变现而不发生损失的能力。
由于人们偏好流动性强的资产,流动性越强利率越低。
证券的流动性根据它的变现成本衡量,包括:
交易佣金和买卖差价。
交易活跃的证券,变现成本低,流动性高,利率低。
政府债券低利率不仅包含了低违约风险,还包括了高流动性因素。
⏹税收因素
利息所得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证券的实际收益水平,税率越高的证券,其税前利率要越高。
6、利率的期限结构
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具有相同风险及流动性的证券,其利率随到期日长短而有所不同。
⏹预期假说(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
基本假设
投资者是典型的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
投资者对证券的期限没有偏好,各种期限的证券可以互相代替;
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交易成本为零;
完全替代的证券具有相同的预期收益率;
投资者对证券的预期准确并据此进行投资。
基本命题
长期利率相当于人们预期在该期限内出现的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因而收益率曲线反映所有市场参与者的综合预期。
如果人们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上升,高于当前的市场短期利率时,收益率曲线将向上倾斜,意味着将来投资的回报要大于现在所做的投资;
当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低于或等于当前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分别向下倾斜和相应持平。
⏹市场分割假说(各期限证券利率由各自供求关系决定)
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往往不同,每个投资者一般都有自己偏好的某个特定品种的证券,导致各种期限证券的利率由该种证券的供求关系决定,而不受其它期限证券预期回报率的影响。
⏹选择停留假说
基本命题
长期证券的利率水平是整个期限内预计出现的所有与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再加上一定的风险补偿,即流动性升水。
因为:
证券的期限越长,本金价值波动的可能性越大,投资者一般倾向于选择短期证券;借款人偏向于发行稳定的长期证券,要使投资者购买长期证券,就要给投资者一定的风险补偿,造成长期利率高于当期短期利率和未来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该假说能够解释收益率曲线变化情况:
预期短期利率水平上升,未来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就好相对高于线性的短期利率水平,加上一个证的风险溢价,会使长期利率大大高于现行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比较陡峭的向上倾斜,反之则大幅度向下倾斜。
短期利率在未来的水平保持不变,由于正的时间溢价,长期利率也会高于短期利率,解释了大多数情况下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的现象。
时间溢价水平一定的前提下,短期利率上升意味着平均看来短期利率水平将会更高,因而长期利率也会随之上升,解释了不同期限证券总是共同变动的原因。
7、利率管理体制
三、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
性质:
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国家机关,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首先是国家机关,是全国金融事业的最高管理结构,是政府在金融领域内的代理人
负责制定和组织执行货币金融政策,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具有国家机构的性质
具有银行的一些特征,办理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通过日常金融业务的经营实现管理职责,以其所拥有的经济力量对经济金融活动调控。
职能:
作为一国执行货币政策和监管金融业的特殊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的职能可概括为三方面:
⏹中央银行是发型的银行
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是唯一有权发行货币的机构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特定金融业务的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实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要符合政府管理经济的总体要求,而且要:
代理国库;为国家持有和经营黄金、外汇等国际储备资产,维持汇率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证储备资产安全、增值;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交往,处理国际金融事务;特殊情况下为政府弥补财政赤字融资。
2、中央银行的业务
⏹负债业务
——货币发行业务
央行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再贴现、在贷款、购买证券、收购黄金外汇等投入市场形成流通中的货币。
必须遵循的三原则:
垄断发行
有可靠的信用保证,要有一定的黄金、外汇或证券作为保证,建立一定的发行准备制度
具有一定的弹性,即高度的伸缩性和灵活性,适应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的需求,既不过量也无不足。
——存款业务
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来自商业银行交纳的存款准备金,政府财政部的存款,外国央行或政府的存款,其它存款;不吸收个人、企业、地方政府的存款
央行吸收存款的意义在于:
吸收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有利于调节和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充当最后贷款人,有利于维护金融企业安全
成为全国资金清算中心,有利于资金清算的数量进行
⏹资产业务
—再贴现业务
商业银行将其由贴现所得票据请求央行予以贴现,称为再贴现。
央行通过对再贴现率的调节控制货币供应量。
—贷款业务
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一般为短期,以政府债券或商业票据为担保
对财政的总贷款,包括对财政部的正常借款、透支以及在二级市场购买公债
其他贷款,对外国银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
贷款业务的原则:
不以盈利为目的,只以实现货币政策为目的;避免直接对个人或工商企业贷款,集中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坚持以短期为主,一般不经营长期放贷业务,防止流动性受到影响,妨碍其有效而灵活的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应控制对财政的贷款,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证券买卖业务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主要对象是政府公债、国库券以及其它可交易性强的证券,用以调节和控制货币量;与准备金和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避免政策的震动性影响;在二级市场进行,以保持客观独立性,购买可销售性强的证券,保证流动性,一般不购买外国有价证券。
—黄金、外汇储备管理
⏹其它业务
—资金清算业务
集中票据交换,清算交换差额;组织异地之间的资金转移
—代理国库业务
办理国家预算收入入库与支出拨付。
办理退库业务国家预算、国库资金核对分析等等
四、货币供求与均衡
1、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社会经济主体为满足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不是一种纯粹的主观欲望,而是由各自客观经济变量决定的持有动机或要求;为满足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必须保存持有的货币量就是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理论研究货币需求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货币需求数量的变化规律、货币需求的动机等内容。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
马克思从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关系出发,研究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决定:
——商品价格总额对货币必要量的决定
货币与商品的关系,实质上是货币商品与普通商品的等价交换关系,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
M=Q*P
——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必要量的决定
一定时期内商品的销售总是有先有后,同一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可多次使用,分次去实现商品的价格总额;一定时期内单位货币转手使用次数(货币流通速度)越多,其承担的商品交易量越大,实现的商品价格数额越多,同样的流通规模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
所以,在一定时期流通中必要的货币量与该时期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和数量关系的解释,被认为是货币需求理论的渊源。
——创始人是16世纪法国中商主义者博丹,他认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
金银流入数量过多,价值降低。
——18世纪的代表人物休谟认为:
一国真正的财富是劳动和商品,货币只是其代表,商品数量不变货币数量增多,只能同比例提高商品价格,而不增加实际财富。
——李嘉图货币数量决定价格水平,货币的需求完全由货币的价值决定,而货币的价值又由货币的数量规定。
早期货币数量论的核心内容是:
货币数量的变动与物价或或货币价值的变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货币数量增加时物价随之正比例上涨,货币价值随之反比例下降。
⏹现金交易数量说及交易方程式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1991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
(扩大货币的范围探讨价格决定与货币量决定)
——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功能,认为货币旨在用以交易,从多少货币服务于商品交易的角度来说明货币与物价的关系。
其货币定义范围较广,包括凡具有“货币购买力”的货币。
——认为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包括:
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货币的流通速度商品交易数量
三者与物价水平的关系用费雪交易方程式表示:
为寻找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进一步提出:
货币流通速度由个人支付习惯,社会支付制度等等长期因素决定,变动很慢,在短期或中期内可视为不便的常数;实际交易量在充分就业情况下,变动极小,也可视为常数
⏹现金余额数量说及剑桥方程式
马歇尔1923年出版《货币、信用与商业》,强调货币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人们手中保有的货币量,庇古加以系统化,用方程式表示为:
M=K*P*Y或P=M/(Y*K)
K人们手中经常持有的货币量(现金余额,即货币需求)
2、商业银行系统的存款货币创造
商业银行通过特殊的存款货币创造功能在货币供给机制中发挥作用。
原始存款——发放贷款——贷款客户部分体现或不提现——转入其银行存款账户——派生存款——银行资金来源增加……银行体系存款加倍。
原始存款:
商业银行起初接受客户现金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
接受贷款的客户并不完全支取现金甚至完全不支取现金,而是将贷款存于其银行存款账户,这样形成的存款为派生贷款,表现为原始存款的一定倍数。
派生存款创造受一定限制。
3、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应量形成机制
央行的货币供给机制是通过提供基础货币来发挥的。
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通常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之和。
即:
B=C+R
B为基础货币,C为流通中的现金,R为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
央行对基础货币有直接的控制能力:
其一,央行垄断现金发行权;其二,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有较强的控制力,主要手段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改变再贴现率、再贷款条件,公开市场操作。
所以,央行控制的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过程的最初环节,首先影响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再通过银行的存款创造,完成货币的最终供应。
货币供应的全过程:
央行供应基础货币——形成银行原始存款——银行创造派生存款(漏损部分形成流通中的现金)——货币供应总量。
4、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不同观点
不同经济学派对货币供给的决定问题有不同的认识,集中于:
货币供给是有央行决定的外生变量,还是由经济体系内部决定的内生变量。
⏹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货币供给完全由政府通过央行所控制,货币供给的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不受经济内在因素影响;
—由经济内在因素引起的货币需求和利率变动,与货币供给没有市场联系。
货币供给只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和货币需求情况的认识及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新剑桥学派的观点
在肯定央行具有控制货币能力的同时,分析了诸多使央行控制力降低的因素,如商业银行与央行调控目标不一致的贷款活动导致存款货币增减,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活动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说明央行对货币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货币供给并不是完全由外生变量决定的。
⏹新古典综合派
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提出内生货币供给论,强调银行和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作用,突出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功能,突出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如信贷资产证券化),突出非中介化融资对银行贷款的替代作用(如债券融资增加)。
⏹货币学派等
货币供给应当与相对稳定的货币需求相适应,主张实行货币供给的“单一规则”。
5、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
财政支出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财政支出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工具,与货币供应有密切的联系;
—财政的各项收入与支出都是以货币形式进行的,而且都是与存款账户直接联系,决定了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必然联系;
—央行代理国家财政收支,因此财政收支的变化引起央行资产负债的变化,有财政收支的机构在商业银行开户,财政收支变化引起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变化;
—其基本关系是:
财政收入增加,货币有商业银行账户流入央行账户,货币供给收缩,财政支出增加则货币供给扩张。
(中国近年货币供给量增加)
6、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7、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五、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是央行通过各种控制货币信用的手段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主要有:
⏹物价稳定
通常指设法促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波动,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鉴于通货膨胀的诸多负面影响,各国将稳定物价作为一项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物价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要求将一般物价水平上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西方国家一般要求物价上涨率在2%到3%之间;同时也有反通货紧缩的任务。
⏹充分就业
充分就是是有能力有意愿工作者,能在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充分就业不是零失业率,而是大于零失业率的自然失业率。
严重的失业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容易导致社会和政治危机,各国政府一般将充分就业作为优先政策目标。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商品和劳动总量增加或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商品和劳动的内力提高;
央行以其能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创造和维持一个适应经济增长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指一国对其它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略有顺差逆差;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对国内宏观政策实施的影响越来越大。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单一目标论
各目标之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