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经典资料终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6644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经典资料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医学心理学经典资料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医学心理学经典资料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医学心理学经典资料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医学心理学经典资料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经典资料终版.docx

《医学心理学经典资料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经典资料终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心理学经典资料终版.docx

医学心理学经典资料终版

医学心理学经典资料

一、名解(前5个为去年考的)

1.感觉:

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特征:

感受性和感受阈限、感觉后像、感觉的适应、感觉对比和联觉。

2.个性:

是指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一,通过社会影响而形成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特征。

3.信度:

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它反映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心身疾病:

狭义:

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

特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5.意识:

是指与语言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意识使个体保持对环境和自我状态的知觉,对人的适应有重要的作用。

6.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特征:

相对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记忆:

是从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8.遗忘:

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的再认或再现.

9.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10.心境:

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11.激情:

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12.意志:

是指人们自觉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3.挫折:

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14.能力:

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特征的综合表现。

15.人格: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6.需要:

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17.健康:

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18.医学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19.医学模式:

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20.心理健康:

就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21.潜意识:

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

潜意识是整个心理活动中最具动力性的部分。

在正常和变态心理机能中均占有非常大的优势。

22.前意识:

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地带。

23.本我:

存在于潜意识,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生物性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

24.自我:

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25.超我:

类似于良心与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

是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

26.医患关系:

指医务人员在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病人建立的关系。

27.性格:

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这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28.生物医学模式:

是指建立在经典的西方医学基础之上尤其是细菌论基础之上的医学模式,重视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并用该理论来解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以及制定健康保健制度。

29.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指建立在系统论和整体观之上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无论是致病、治病,还是预防及康复等方面都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要综合考虑生物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30.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1.心理评估:

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32.效度:

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东西的真实程度。

反映工具的有效性、正确性。

33.遵医行为:

是指病人遵从医务人员开列的处方和遵照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复发的行为。

34.转化反应:

将不能为意识接受的无意识的冲动象征性地转化为躯体症状。

35.心理干预:

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36.健康促进:

是指在普通人群中建立适应良好的行为、思想和生活方式,也称为一级干预。

37.常规:

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38.离差智商:

Wechsler为了改进率智商的缺陷而提出了离差智商,认为人的智商在任何年龄阶段均呈正态分布,可以用标准分的方法计算智商。

39.心理应激:

应激是一种刺激物、应激是一种反应,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环境变化对机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过程。

40.应对:

又称应付。

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41.社会角色:

与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心理状态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42.角色期望:

是指社会、他人或者自我对某一社会角色所应具有的一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期望。

43.角色扮演:

指行为者根据自我对各种社会角色观念的理解,按照他人或社会的期望采取的实际行为。

44.角色冲突:

指当个体的角色行为与角色期待产生不协调状态时的内心体验。

45.病人角色:

又称病人身份,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46.心理治疗:

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47.行为治疗:

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心理治疗方法。

48.想象:

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49.表象:

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映象。

50.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51.动机:

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52.自我防御机制:

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包括:

压抑,反向作用、置换作用、退行、投射、升华。

53.行为:

狭义:

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广义:

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54.行为的强化:

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

(泛化:

某些与US相近的刺激也产生条件反应的效果。

消退:

如果US长期不与CS结合,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

55.应对:

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是人们用来控制应激事件或对它们的反应的对策。

56.心理防御机制:

是自我减轻焦虑及其他消极情绪的一种方法,是当个体在应激情况下难以作出直接应对时,由潜意识自动采用的防御性策略。

57.社会支持:

指由他人提供的有益于应对应激的帮助。

是个体与社会方面所产生的精神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58.心身反应:

在刺激作用或威胁情境消失后躯体功能就随之恢复的称为心身反应。

59.气质:

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0.自我意识:

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亦即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

61.心理卫生:

是指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

62.心理疲劳:

表现为晨起乏力、懒怠(学习、工作不起劲,工作错误多、效率低)、暴躁(情感易冲动,神经过敏)、身体不适(眼睛易疲劳,全身感到不舒服,晕眩、头痛、腰酸背痛、恶心等)、困乏疲倦、食欲不振。

63.暗示疗法:

是指治疗师有意识地使用暗示去影响或改变个体的行为,以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方法。

64.催眠疗法:

是借助暗示使患者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控制患者的心身活动,从而解除和治疗患者的心身问题的心理疗法。

65.危机:

指超越个体或者群体承受力的事件或境遇,以个体精神结构为媒介,最终导致个体处于心理失衡状态。

66.学习焦虑:

指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期望过高、竞争过激烈、好胜心强及心理脆弱而发生的焦虑状态。

67.离退休综合征:

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甚至出现强迫性行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经常出错;性情急躁,爱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总是怀旧;易猜疑和产生偏见;情绪忧郁,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燥热等。

68.心身医学:

是指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维度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问题的科学。

69.应激:

是指个体“察觉”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的或适应不良的。

70.应激源:

是指机体内、外环境向机体提出的适应或应对的要求,经个体认识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和(或)生理反应的紧张刺激物。

71.认知评价:

是指个体对遇到的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的估计。

72.心身障碍:

心理刺激过强或作用较久则使反应持续存在,但仍属功能性改变的称为心身障碍。

73.变态心理:

又称病理心理,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偏离了常态的标准,行为失去了常态的表现,出现了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异常。

74.病人角色冲突:

是指有的病人在角色转换时不能够或者是不愿意放弃原来的角色行为,因而与其病人的角色行为相互冲突。

75.病人角色强化:

是指在进入病人角色以后,表现出对疾病状态的过分认同,病人角色行为固着,甚至对疾病痊愈以后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感到惶恐不安。

76.病人角色缺如:

是指病人意识不到或者不承认自己是病人,对自己疾病的严重程度过于忽视,拒绝对病人角色的认同,有的病人病还没好就急于脱离病人角色等。

77.病人角色消退:

是指病人进入病人角色后,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病人过早地退出病人角色回到社会常态角色。

78.病人角色恐惧:

是指病人不能正确地认识疾病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对疾病的后果夸大其词,对进一步治疗缺乏信心,对康复悲观失望。

79.病人角色隐瞒:

是指由于某种原因病人不能或不愿承担疾病所造成的影响及后果,故而隐瞒疾病真相。

80.病人角色假冒:

是指为了逃脱社会责任和义务或为获得某些利益,采取诈称自己有病的方式,假冒病人角色。

81.求医行为:

是指人得知自己处于疾病状态后寻求医疗机构或医生帮助的行为。

82.人格障碍:

又称为病态人格、变态人格、人格异常等,是指人格发展的畸形与偏离状态,常从儿童或少年期开始延续到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时期,进入中老年期以后其明显程度有所减弱。

83.癔症:

又称歇斯底里或癔病型神经症,是一类由心理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暴发等心理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病理基础。

84.心理测验:

是指在标准情境下,取出个人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85.心理咨询:

是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特殊的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提高适应

86.沟通:

具有交流信息、传播情感和调节行为三大功能,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

87.问题病人:

是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易合作、特别难以相处的病人。

88.医患关系模式:

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相互作用的方式。

89.神经衰弱:

是指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使心理活动能力减弱,其主要特征是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动、失眠、头痛、抑郁、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等。

90.心理防御机制:

是自我减轻焦虑及其他消极情绪的一种方法,是当个体在应激情况下难以作出直接应对时,由潜意识自动采用的防御性策略。

91.助人自助:

是指通过咨询者的帮助,来访者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咨询者代替来访者解决问题。

92.心理测验:

是指在标准情境下,取出个人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93.灰色区:

指人的心理正常与异常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

如果把心理正常比作白色。

94.团体咨询:

亦称集体咨询、小组咨询,指根据来访者问题的相似性,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咨询者对一个小组的来访者同时进行咨询。

95.宣泄:

指来访者将其郁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变态行为倾诉给咨询者的过程。

它是一种发泄痛苦的形式,可给人以极大的精神解脱,使人感到由衷的舒畅。

96.领悟:

指来访者在咨询者的帮助下,全面、深刻地认识其心理不适与情绪障碍的过程。

它常伴有深刻的认识飞跃,使人得以积极地协调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改变其中的某些偏见与消极的行为方式,防止和减弱不良情绪对心身的危害。

97.安慰剂效应:

是指对于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在心理上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

98.言语沟通:

是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主要是指以口头语交往方式即交谈或称晤谈,交谈前准确地表达和传递信息,是医患间最主要的交往方式,医生询问病情,了解病变,进行治疗及健康指导一般都是通过交谈来实现的。

99.体态表情:

指身体各部分的姿态与动作等。

100.副语言:

指说话时所用的语调、语气、音质、速度、抑扬顿挫以及伴随哭或笑等情绪反应。

二、填空题(前5个为去年考题)

1、弗洛伊德(S.Freud)认为人格是由_本我_、自我和超我组成。

2、影响记忆的因素:

①识记有无明确目的和任务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③遗忘因素④识记方法。

3、气质的类型: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4、医患关系类型:

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和共同参与型

5、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和实验法。

6、知觉具有四种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人格的特点:

稳定性与可变性、独特性与共同性和整体性

8、思维的主要特征有:

间接性和概括性。

9、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

情绪、性格、生活事件、个体易感性

10、病人角色的基本特征:

社会角色退化,自控能力下降,求助愿望强烈,合作意愿增强

11、临床常见的病人情绪问题有:

焦虑,恐惧,抑郁,愤怒

12、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对疾病的认识,经济因素,求医动机,就医条件,求医经历,社会支持,心理因素

13、病人的心理需要包括:

心身康复的需要,确保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

14、意志不仅调节人的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人的_心理状态___。

15、心理学家魏特曼于189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

16、心理能力的继续增长和体力的逐渐衰减,是中年人的心身特点。

17、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可将记忆分为:

瞬时记忆(或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8、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的科学。

19、LCU是生活事件心理社会应激的_单位。

20、小儿个性形成的初步时期是在学前期。

21、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类,即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

22、聋人的交往手段主要有手势语、看话和手指语_____。

23、护士应具备良好的_语言(或音语)_沟通技巧和非语言(或非言语)_沟通技巧。

24、思维具有概括性和__间接性__两个重要特征。

25、惊奇感、怀疑感、自信感是与学习密切联系的理智感。

26、一般而言,人们常把气质分为:

胆汁质、多血质、_粘液质和抑郁质。

27、人类心理行为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是生物属性,其二是__社会__属性。

28、在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必须对心理社会因素给以足够的n重视,不应偏离生物-心理-社会。

29、疼痛是一种特殊的躯体感觉,它总是伴随着不愉快的情绪。

30、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三、问答题(前5个为去年考题)

1.气质和性格的区别:

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它反映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征。

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其次,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而性格形成晚,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比气质变化要快。

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区别:

感觉是在刺激作用下个别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在刺激作用下多个分析器协同作用的结果。

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越清晰越丰富,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

3.病人角色包括哪些?

①四个要素:

病人可从常规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病人对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负有恢复健康的责任、负有寻求医疗协助的责任。

②权利:

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享有被尊重、被了解的权利;享有对疾病诊治的知情同意权;享有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享有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实现的权利;享有免除病前社会责任的权利。

③病人角色的义务:

及时就医,争取早日康复;寻求有效的医疗帮助,遵医嘱;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支付医疗费用;与医护人员合作,配合诊治护理工作。

④角色适应不良:

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减退、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异常。

4.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区别

情绪

情感

种属

人和动物共有

人特有

需要

生理需要

社会需要

稳定性

情境性、暂时性

稳定性、持久性

强度

比情志更强烈,具有较多的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在表现

深刻性、表现有时不如情绪明显

5.心身疾病特点及治疗原则:

特点:

①.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②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④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⑤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⑥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治疗原则:

①心理干预目标: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消除生物学症状②心、身同治原则:

对于急性发病并且躯体症状严重的患者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部分患者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过程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

6.医学心理学:

研究范围: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研究身心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研究内容:

病因学研究、心理社会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临床心理评估方法的研究和心理干预方法及其疗效的研究。

7.动机种类和冲突:

种类:

①根据其内容分为生理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

②据其性质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

③据其作用分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④根据其维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暂的动机和长远的动机

⑤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冲突: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双重趋避式冲突。

8.挫折的影响因素:

①抱负水平②个人容忍力③外部因素。

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定势、功能固着、迁移、动机、个性。

10.气质的类型:

①多血质:

注意力易转移,志趣容易变化,灵活好动,感染力强,直爽热情,行动敏捷,精力充沛

②胆汁质:

动作迅速,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缺乏耐心,可塑性差

③粘液质:

安静稳重,注意力稳定但难以转移,喜怒不形于色,缺乏创新精神

④抑郁质:

对事物体验深刻,善于观察细节,动作迟钝,孤僻内向。

11.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智力正常②情绪良好③人际合谐④适应环境⑤人格完整。

12.心理健康:

婴儿心理健康: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增进母爱,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运动与智力的发展。

儿童期心理健康:

科学合理安排学习,组织社会劳动,培养开拓创造性思维,注意“情商”的培养。

青少年期心理特点:

认知活动具有一定的精确性和概括性,意义识记增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所发展,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同时自我意识存在矛盾。

青少年心理健康:

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保持情绪稳定;预防性意识困扰;消除心理代沟。

青年期的心理特点:

情绪情感丰富强烈但不稳定,意志发展迅速,人格逐渐成熟,认知语言能力成熟。

青年期心理健康:

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防止性的困扰。

老年期生理心理特点:

①生理功能衰退②心理特征发生变化:

感知觉功能下降,记忆力下降,情绪和人格的发生改变。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

适应退休的生活(把退休看做一个成功生活历程的一

部分、坚持学习、培养和坚持各种兴趣爱好、保持必要的人际交往积极投身社会活动)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

13.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神分析基本理论: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童年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突,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1理生理学的理论:

心身是统一的;神经系统、内分系统、免疫系统是三大生理中介。

2为主义理论:

人的一切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社会观察学习。

3本主义理论:

人的本性是善的、向上的、是要自我实现的。

各种心理障碍都是自我实现受到阻碍不能实现的结果。

4知学派理论:

人的行为是个人理性认识、评价的结果。

只有矫正错误观念,才能除心理障碍。

14.人格:

心理结构:

倾向性、心理特征、自我调节系统影响其形成的因素:

遗传素质、社会生活环境、时间活动和自我教育。

15.马洛斯的需要理论:

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16.个性心理的结构:

人格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人格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和性格自我调节系统(自我意识)

17.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

Ellis的ABC理论:

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代表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Beck的认知行为治疗假说:

①极端思维②主观臆断③选择性概括④过度引申⑤夸大和缩小⑥个性化。

18.个性与应激的关系:

个性是应激系统中的核心因素,个性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个性影响认知评价,个性影响应对方式,个性与社会支持有联系,个性与应激反应的形成和程度有关。

19.影响记忆的因素:

①识记有无明确目的和任务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③遗忘因素④识记方法。

20.遗忘规律:

①遗忘进程先快后慢②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从性质上说,抽象的材料遗忘快于形象的材料;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快于有意义的材料;言语材料遗忘快于形象材料;熟练的技能遗忘最慢。

从长度上说,记忆材料长度越长就越容易遗忘③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

不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没有意义的材料易遗忘;能引起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易遗忘④遗忘与个休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

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越不容易遗忘,从学习方式来说,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反复阅读记忆保持的效果好。

21.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认知活动特征(感知觉异常、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情绪特征(焦虑、抑郁、愤怒)意志行为特征(意志行为的主动性降低,对他人的依赖增加)个性的改变(独立性降低而依赖性增加,被动、顺从,缺乏自尊等)。

22.不同病期病人的心理特征:

急性期病人的心理特征(焦虑、恐惧)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征(主管感觉异常、抑郁心境、怀疑心理、病人角色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