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届高中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6438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2 大小:2.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届高中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三维设计届高中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三维设计届高中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三维设计届高中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三维设计届高中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届高中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

《三维设计届高中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届高中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1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维设计届高中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

三维设计届高中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纲要求]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一、荒漠化的含义

1.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3.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温馨提示]

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

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

所以荒漠化的成因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

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

(4)使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三、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防治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温馨提示] 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及防治示意图

我国西北地区不同生产状况下产生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分析如下:

1.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1)自然原因:

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考点

常考题型

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

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以我国某区域城镇变迁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

[例1] (2010·安徽高考)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

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

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森林锐减 B.土地沙漠化 C.土地盐渍化 D.物种灭绝

[思维流程]

第一步:

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要想判断出图示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明确图示区域的位置,以及开采铁矿的直接结果。

第二步:

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第三步:

用方法,快速锁定答案

可用直选法,由以上分析可直接锁定答案B。

[答案] B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三看法判断一个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

一看位置,经纬度位置在四个沙漠带中。

二看年降水量,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地区易发生荒漠化。

三看土地覆被和利用类型,土地覆被类型以沙地为主的地区,土地利用中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等可引起荒漠化。

考点

常考题型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对教材图示进行迁移变式,考查荒漠化应对措施的作用

[例2] (2011·浙江高考节选)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思维流程]

第一步:

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1)要准确说出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需准确判断出该区域的名称,还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描述一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2)要回答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分别采取的措施,需明确两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步:

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答案] 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牧草地。

沙地:

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

旱地:

水土保持。

迁移交汇能力(八)——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地理特征、人类生产活动及

          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的交汇

[命题者说]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是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我国则是全球荒漠化、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对这一热点问题常常涉及。

但命题背景变式较多,主要包括区域图判读(2012年四川高考)、数据表格分析(2013年重庆高考、2012年海南高考)、景观图分析(2011年山东高考)等,主要综合考查区域地理特征,人类生产活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命题多结合热点区域及新颖图表资料,巧妙设问,但落点较低,分析此类问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将有助于学生在考场上对此类问题进行快速准确地解答。

[考向多维探究]

角度一:

区域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

1.(2013·重庆高考)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

(1)~

(2)题。

(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

(2)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1)B 

(2)A

角度二:

人类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问题

2.(2013·安徽高考节选)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

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突出。

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3.(2012·重庆高考节选)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

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资源合作开发战略。

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下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

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

下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

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①土壤盐渍化;②土地荒漠化;③水资源短缺加剧;④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角度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

4.(2012·海南高考)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

(1)~

(2)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104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

(2)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

答案:

(1)B 

(2)D

5.(2012·四川高考)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答案:

D

[备考技法归纳]

一、通性

1.试题多以世界或我国的热点区域图为载体,以简短的文字资料为切入点,考生审题障碍不大,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出资料和设问中的关键词语,便可快速解答。

例如,第2题中“陕北高原南部”“种粮”;第3题中“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第4题“草地”;第5题中的“年降水量分布”。

2.这类试题命题背景变式较多,但设问简单,考查知识也相对稳定,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及治理措施等。

很好地体现出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一命题理念。

二、通法

1.确定考查范围

首先认真审题,审图表,审资料,提取关键信息;再审设问,弄清题目考查的是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地理特征的关系,还是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明确思考方向

(1)考查区域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确定区域的位置,其次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再次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侧重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2)考查人类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问题,首先确定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其次分析人类活动的特点,再次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3)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侧重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来分析。

[课堂对点练习]

题组一 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

读下图,回答1~3题。

1.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2.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3.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

解析:

1.D 2.B 3.B 本题组考查影响聚落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区域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该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分布及数量制约城镇的分布和城镇人口规模。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古城遗址多位于现在的沙漠之中,而当代的城镇相对于古代而言,向河流的上游迁移了,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水资源。

第3题,该区域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短缺,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问题。

题组二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

读图回答4~5题。

(双选)

4.P地与Q地相比,P地(  )

A.年大风日数少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数少D.沙尘暴日数多

解析:

选AB 我国降水量的分布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点,主要原因是受东南季风的影响,越往内陆东南季风影响越弱,其降水也越少。

贺兰山略呈东北—西南走向,P位于贺兰山东侧,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的影响小;而贺兰山西北部的Q点处在沙漠地带,根据新月形沙丘可知该地多大风、沙尘暴天气,降水较少。

5.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A.截留水分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D.改变植被类型

解析:

选AC 草方格沙障的生态作用是防风固沙,削弱风力,截留水分,增加植被覆盖,调节小气候,但不能改变当地大陆性气候的类型,植被类型也不会有较大的改变。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

下图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

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

导致该区域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

你倾向于哪一种?

请说明理由。

解析: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大于200mm,小于400mm,属半干旱地区;小于200mm的地区属干旱地区。

该地区自西向东,距海洋越近,降水越多。

(2)题,生态建设应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

答案:

(1)干旱、半干旱 距海远近

(2)选②或③,理由:

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树,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

[课时跟踪检测]

(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图为我国各种荒漠化类型比重图,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对应地区正确的为(  )

A.风蚀荒漠化——东北平原

B.水蚀荒漠化——西北地区

C.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

D.冻融荒漠化——青藏高原

解析:

选D 在我国,风蚀荒漠化多见于西北地区;水蚀荒漠化多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和西南喀斯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区和华北半湿润区。

读我国西北地区某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示意图,回答2~3题。

2.该流域最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D.地面沉降

解析:

选A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耕地大幅度增加,而水体大幅度减少;在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水体的减少最有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产生。

3.有关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沙尘暴强度和频率降低B.气温日较差增大

C.城镇面积增长幅度最大D.河流流量增大

解析:

选B 该地区林地、草地和水体的减少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干旱加剧,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增大。

(2014·衡水中学第一次模拟)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

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

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4~5题。

4.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农垦 ④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选B 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过渡地带,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

5.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加

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林带

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

D.推广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

解析:

选A 全球变暖,短时间内冰雪融水会增加,但蒸发愈加旺盛,会愈加干旱,加重荒漠化,故全球变暖不会使“沙绿民富”。

★6.(2014·绍兴一中高三检测)下图是我国四个限制开发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关于其生态建设主要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封沙育草,涵养水源

B.②控制开发强度,改善湿地

C.③大力植树造林,提高草场载畜量

D.④禁止超载过牧,退牧还草

解析:

选B 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大、小兴安岭地区大力植树造林;②三江平原改善湿地;③阴山北部禁止超载放牧,退牧还草;④黄土高原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7~8题。

7.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B.生物多样性减少

C.草地退化D.土壤侵蚀

解析:

选D 结合图例,根据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范围和广度,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

8.甲、乙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甲,其理由不包括(  )

A.地形起伏大,土层薄

B.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C.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D.土地生产能力高

解析:

选B 甲为东南丘陵地区,这里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是对黄土高原特征的描述。

(2014·临沂一模)下图为我国50°N附近某牧区的土地利用图。

该区域最高海拔1480m,区内最大高差小于300m。

读图回答9~10题。

★9.近年来,该区域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是(  )

①土地沙漠化扩大 ②水环境恶化 ③洪涝灾害频发

④水土流失增加 ⑤地面大幅沉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⑤D.②④⑤

解析:

选B 从题干提供的纬度和海拔来看,图示区域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北部。

该地区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等)破坏植被,由此导致土地荒漠化扩大、水土流失增加,进而河流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加和农耕中的化肥、农药带来的水污染,使水环境恶化。

因地处高原,且位于半干旱区,不会导致洪涝灾害。

10.该区域的干流河谷地带没有形成林区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  )

A.河道弯曲,冻土广布B.地势较低,降水量多

C.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D.山地阳坡,水分蒸发

解析:

选A 河谷地带没有形成林区是由于河谷内为沼泽地,不利于树木生长。

沼泽地多的自然原因是纬度高,蒸发弱;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冻土广布,水不易下渗等。

(2014·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向的草地退化率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据图判断,退化率最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坡向为(  )

A.南坡与北坡B.南坡与西南坡

C.东坡与东南坡D.东南坡与南坡

12.下列对图示信息解读和分析,正确的是(  )

A.降水越少,草场退化率越高

B.草地退化率与海拔高度总体呈负相关

C.该地的居民活动主要集中在海拔约4700~4900m左右的南坡附近

D.该地区居民冬季放牧会选择地势较低的北坡草场进行

解析:

11.D 12.B 第11题,从图中可见,退化率在25%~30%的最高区域主要分布于东南坡与南坡。

第12题,降水是退化率高低的一个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从图中看,总体退化率会随高度上升而降低;4700~4900m左右南坡退化率较高,可能是人类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但不是居民主要活动区域,主要活动区域应在海拔更低的南坡地带。

冬季地势较低的南坡山地气温相对较高,是牧场的理想选择。

二、综合题(共52分)

13.(2014·广州模拟)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104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32分)

材料一 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

(1)西辽河属于________(内、外)流河。

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

(8分)

(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_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

(6分)

(3)请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8分)

(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10分)

解析:

(1)题,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

(2)题,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第(3)题,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第(4)题,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答案:

(1)外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

(2)“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14.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

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

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根据材料,分析图1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8分)

(2)图1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化”?

(6分)

解析:

(1)题,“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

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

(2)题,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的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对河流下游地区洪涝、航运的影响。

第(3)题,图示区域的资源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这里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

(1)“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

其形成原因如下:

自然原因:

①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

人为原因:

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