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幼小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6381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幼小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幼小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幼小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幼小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幼小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幼小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1.docx

《农村小学幼小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幼小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幼小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1.docx

农村小学幼小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1

农村小学幼小衔接问题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人生经历的第一个重大转折,面对着陌生的环境、相对严厉的老师、家长的殷切期望,儿童会出现很多的不适应。

如学生从幼儿园那种以游戏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到小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又如学生对幼儿园时期如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到小学上下级明显的师生关系的不适应;还有学生对幼儿园宽松的生活制度到小学严格的作息时间的不适应;更有从幼儿园里无作业、无负担,到小学每天要完成一定量作业的不适应。

这许许多多的不适应,如不能迅速扭转的话,就会使儿童感到陌生和恐惧,从而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增加了隐性负担或造成学生惧怕上学的心理隐患。

“幼小衔接”研究的目的,是确保幼小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衔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缩短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使一年级新生尽早适应小学生活。

本人多年从事小学低段教育,也曾执教过幼儿园。

对于幼小衔接,本人摸索出一些自己的浅见。

1、幼小衔接的关键在于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

2、要顺利实现幼小衔接,教师工作要紧抓两个字。

一是“新”,充分利用学生新入学的新鲜感、新身份,引起学生对小学阶段学习的兴趣,赢得他们对小学生身份的认同并树立自豪感。

二是“心”,我自己的女儿也在城南上幼儿园,本人不得不承认,相对小学教师而言,幼儿教师与儿童更贴心。

很大一部分小学生新生入学不适应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他们在一年级教师身上找不到与幼儿教师那样贴心、亲近的感觉,久而久之就可能发展为惧怕、厌恶了。

因此,在新生入学阶段,教师如此与学生接近距离,取得儿童心灵的认同,是值得我们每位一年级教师永远思考与交流的话题。

怎样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怎样让孩子从幼儿园平滑过渡到小学、健康、快乐的成长,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对我们开展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长期以来,教育的衔接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据有关资料记载:

日本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考虑,而不是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

日本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续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在小学教育方面,重要的是如何将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十分注意儿童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将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4-6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未来学校生活中的成功取决于生理、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

其中包括:

健康的体质,语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周围世界的基本认知能力,对外界环境较成熟的适应能力等。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1990年至1994年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原国家教委幼教处联合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于1995年完成。

原国家教委于同年发文向全国推广此项研究成果。

在这一研究的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均存在着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中的种种不适应的问题。

而农村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是该项目在全面推广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我们发现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上存在着下列问题:

1、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幼儿园教育要求与小学教育要求不同,幼儿在常规管理方面缺乏过渡期,进入小学阶段后,有些学生明显不能适应小学生活。

2、部分农村幼儿教师为了迎合家长,只注重短期效益,为尽早尽快地做出所谓的成绩,拼命地教儿童识字、算术,反复片面训练幼儿某些方面,而废弃了幼儿基本素质。

于是拔苗助长与压迫抑制并存,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3、幼儿角色转换,心理上需要一个过渡期,当前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均缺乏过渡培训期。

4、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法、要求对幼儿而言是太突然,教者、学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不能融为一体。

上述问题主要表现在多数幼儿入学后感到陌生、恐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情感受压抑,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以上情况表明,农村小学幼小衔接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理论依据

1、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侧重在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上。

学生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需求规律。

每个学段的教育必须遵循孩子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身心规律,创设适合孩子的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首先了解和研究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形成新的理论思考。

2、研究各学段教育发展的规律。

突出表现在:

学习任务强度的变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教育环境的变化(学校管理理念和形式的变化)、家庭教育的变化等等。

如何顺利地完成幼小教育的衔接,让学生在历经上述种种变化的过程中自然平稳地适应和过渡,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四、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2009年5月——2010年10月),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

(2009年5月——7月)

1、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语文新课程的理论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作好资料收集工作;

2、课题设计、申报与制定方案,明确人员分工,作好各自相应的准备工作,课题组老师共同修改和完善研究方案,上报审批。

(二)、实施阶段:

(2009年8月—2010年7月)

1、组建课题研究组,进行研究人员的学习,结合日常教学开展初步的实验工作,及时交流研究心得,调整、改进研究内容和方法,注重资料积累。

2、实验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观摩研究课,交流研究论文等等,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以及资料的收集和成果的整理。

(三)、总结阶段:

(2010年8月——10月)

在实验案例的基础上,分析本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成效,分析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五、研究方法

1、实验法:

我们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一年级新生入学阶段身心发展情况进行各方面的测、查,并进行归档,建立档案。

2、个案研究法。

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断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通过案例研究,不仅发现问题,而且要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找出多种途径,然后求佳。

六、幼小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为孩子做好各种准备

幼儿园教育模式与小学的教育模式并不统一,并且两者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角色发生了转变,不能过多的依赖父母与老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保育的色彩逐渐降低,而教育的成分逐渐增加,随着学习任务的出现,孩子入学后会出现的种种不适应,我们可以利用入学教育为孩子做一些准备:

1.思想上的准备

孩子在幼儿园里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后以“学习”为主,尤其是语文和数学有繁重的学习任务。

要求孩子由随意的“动”转为目标明确的“静”,确实很难一下子适应过来。

特别是汉语拼音要会认、会读,会拼读,感觉一开始就给了孩子一个下马威,有的孩子会感到没兴趣,负担重。

为了使孩子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我们的入学教育就显得相当的重要。

首先,老师要带领这些一年级的新生熟悉自己的“第二个家”,说第二个家其实一点也不违过,学校和家庭都是他们生活的两个重要地方。

只有他们了解了自己所处的地方,才不会有恐惧感,才会如鱼得水。

厕所这个地方非常的重要,因为有些幼儿园办在民房当中,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男女分厕,小朋友上厕所是在一起的。

进入小学,环境变了,事情也发生了变化,在入学教育时,必须跟孩子们讲清楚如何上厕所。

万一出现问题,孩子的心里会有压力,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的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偶尔带带他们,当当小保姆也不妨,让他们知道有事可以找老师帮忙。

2、学习上的准备

新生刚入学,还有好多小学的基本学习生活,是他们要从头学习的。

比如如何区别各种不同的铃声,教师要在入学教育中告诉孩子各种铃声的含义,如“当、当、当”长时间的铃声,是上课铃,小朋友要进教室准备上课了;“丁零零”很急促的零声是下课了,小朋友可以出去活动活动,做好课前准备,去上厕所、喝水等等,经过两三天的反复提醒,学生基本上都能明白各种“指令”了。

但是40分钟的课堂时间,对刚刚跨入小学校门的孩子来说还是很难熬,,所以在第一周的入学教育中,教师在上课时间基本上训练儿童如何坐正(最起码是坚持坐正十分钟)、传递本子、起立等各种常规动作,一节课穿插好几个练习环节,主要是提高学习兴趣,反之学生也易产生厌烦心理。

另外,下课10分钟对于儿童来说普遍较短,学生除了玩,不会关注其他事情,如。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编出一系列儿歌来提醒儿童下课十分中该做的事情,如“下课铃声响,凳子往里塞,做好课前准备,再来喝口水,上完厕所,才和小朋友们玩”等等。

3.生活上的准备

孩子们在幼儿园时,大部分的事情都靠大人们帮着完成。

进入小学后,情况一下子发生变化。

要自己整理书包,上完厕所自己整理衣裤。

大部分的孩子,中午在学校食堂统一就餐,不仅没有人喂,还要自己洗餐具。

放学后,要知道跟着队伍出校门。

因此,入学教育时,老师要教孩子们认识各种课本,手把手教他们整理自己的书包。

教孩子们排队伍,认识前后的同学,带着他们去食堂吃饭,安排他们吃饭的座位,教他们自己洗碗。

幼儿园课间有早点,进入小学后,是没有的,所以让孩子们早餐吃饱。

课间也不允许吃零食,午睡时间相对也要少一些。

晚上早一些睡觉,少看电视。

还可以教会孩子认识钟点,使他养成时间概念,学会掌握时间,以后上学不致于迟到。

4.物质上的准备主要是准备好必要的文具用品。

一切用品以实用为主。

(举铅笔盒的例子,什么带轮子的汽车形,有很多按钮的多功能型,最好不用,孩子上课分心)提醒:

铅笔在家里削好,不提倡带小刀,卷笔器。

哪个老师喜欢孩子在课堂上“嘎啦嘎啦”地卷铅笔呢?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两者具体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同,但是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相同的。

习惯教育是教育的第一职能,但恰恰是现实生活中最容易给疏忽和遗漏的。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小学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切勿错过。

进入小学的头一个月很重要,是学生最不适应的一个月,也是最不稳定的一个月,一些习惯的培养,最佳时期就在这一个月。

也是最容易形成差异的一个阶段。

这时的孩子需要关心、需要鼓励(激励)、需要理解、需要帮助,更需要规范,而这些需求和渴望,孩子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来,等待老师去解读,作为老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兴趣、身体的变化,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通过倾听来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从而有的放矢进行引导。

这时的引导对他们的一生有极大的影响。

1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习惯

使学生做到:

读书写字时身体重心落在坐骨和凳(椅)支撑点范围内,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保持在30—35厘米之间,胸部与桌缘距离保持在6—8厘米之间,始终做到坐姿端正,读书时要使视线与课本平面所成的夹角接近直角:

写字时左右手臂平放在桌面上,笔杆与练习本平面成6()‘左右的夹角。

握笔时食指较大拇指稍低,握笔处与笔尖保持3—4厘米距离。

2养成立刻做作业的好习惯

学习自觉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这是孩子自控能力培养的根本,不能忽视。

同时,在孩子刚上学时,要养成孩子坐到桌前就立刻开始做作业的习惯,是立刻,而不是坐在桌前磨蹭。

最初,可以制订几条规则,在做作业前让孩子检查:

(1)收起桌子上一切与做作业无关的东西。

(2)准备好必需的文具。

(3)坐在椅子上,把课本、练习本打开,拿起笔开始写……(4)不能上厕所,不喝水,不下位子,……。

3培养认真倾听的能力

丹尼斯•沃克拉迪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说过:

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在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倾听时,讲课就开始了。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孩子进入学校,只要智力正常都会倾听,认为倾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许多教师也就想当然地确认了学生都会听课,混淆了能听和会听。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重视学生的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但倾听习惯的养成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因此,课堂上出现爱说话的学生多,认真倾听的学生少,也就不足为奇。

我们反思一下,如果孩子不会倾听,怎么去思考,怎么能与他人合作交流?

这样的课堂效率会高吗?

可见倾听的能力和习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

因此,我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四心”,即在“听”时做到:

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

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

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

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光靠说教,倾听的习惯还难以落到实处。

教师还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始终贯彻有效的倾听指导。

平时,我总是要求学生等别人的发言结束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

针对学生没有听完别人的话就举手抢着发言的现象,我没有大声地呵斥,而是善意地提醒他们:

“请等一下!

”课堂上,我尽量利用手势和眼神提醒学生注意倾听,以免中断教学或影响发言的学生。

有些学生既不打断别人的讲话,也听不进别人的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我则有意识地“设疑布阵”:

“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你听懂了?

”这么一问往往就会刺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

我还经常让学生以“小评委”的身份,对其他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及时表扬会听、会评的同学,让学生体味到学会倾听的喜悦,产生不竭的动力,更加注意倾听。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评价时,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再有礼貌地进行指正、补充。

(三)、教学方法上的过度

幼儿园和小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系统化学习。

幼儿园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游戏来渗透,是游戏为主,而小学的学习却是按部就班、由浅入深的系统化过程,游戏只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手段。

当然,小学低年级教学中也大量的使用图片、游戏、小故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

”朱彩萍老师在教授一年级拼音时,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ɡ、k、h》教学案例

片断一

导入新课:

师:

今天天气好极了,阳光明媚,拼音王国的拼音娃娃们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到儿童公园去秋游,小朋友们想去吗?

生:

想去!

师:

准备好了吗?

让我们坐上汽车出发吧!

(播放音乐)

师:

嘟嘟嘟,儿童公园到了,请小朋友们下车。

空气真新鲜呀(深呼吸状)。

小朋友们,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生:

我看到了3只白色的鸽子。

教学(g)

生:

我看到了河里有许多小蝌蚪。

教学(k)

生:

我看到有两个小朋友在喝水。

教学(h)

片断

(一)是导入环节,朱老师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去秋游的情境,为整节课孩子们快乐地学习拼音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片断

(二)巩固练习:

师:

小朋友们看,河岸上走来了几只可爱的小鸭子,它们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份礼物,是很多的拼音卡片,只要你能把它们拼出来,就可以领养一只小鸭子回家了.

生小组内合作拼读拼音卡片。

片断

(二)中运用小鸭子这一情境人物引出音节的拼读,孩子们在领养小鸭子这一强烈的感官刺激下拼读得更认真,更开心了。

这是在执教汉语拼音《ɡ、k、h》一课中的几个片断。

对小学生来说,汉语

拼音极其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拼音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知识巩固上的衔接

经我们调查,在幼儿园的大班或学前班阶段,老师们就或早或晚的开始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

所谓的学前教育,就是把一年级的知识提早教授。

当然,这跟家长的期盼有关。

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幼儿园,这种现象来得更早。

一个老师从早教到晚,一年级的知识教下去了,对家长有交代,在幼儿做作业的时间里,自己才能忙里偷闲,休息一会。

晚上偶尔还有作业带回家,双休日的作业会多一些,一个字写一页或五行,一个数字写一页,数学题目做一页等等。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和年龄特点,我们对作业布置做了以下设计:

1、拼音部分

(1)、一堂课上,要求学生会写的拼音,每一个要求在拼音本上写一行,做到书写正确,会认读。

给老师批改时,读给老师听,过不了关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过关。

(2)、一课当中,要求会拼读的拼音,除课堂上跟老师拼读之外,早自修时间,老师要带读,放学回家要进行认读的巩固。

(3)、整课拼音的认读,每个学生要到老师去那里过关。

2、生字部分

根据学生的遗忘规律及年龄特点,生字要勤复习,防止回生。

同时为避免不必要的机械劳动,生字的读与记,我们采用少量多次识记、书写的方法。

一个生字一次书写最多不超过4个,课堂上、作业整理课、早读课等时间,进行多次的重复识记。

两三天之后,对这些生字进行巩固性听写,再次识记生字。

一个单元学习完之后,再次对这些生字进行巩固。

(五)、发挥评价、表扬的作用

评价:

评价是一种导向,评价不能急功近利。

现代的学习观指出:

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知识、技能并不是第一位的,而自信心、兴趣和责任心将影响到孩子继续学习乃至终身。

因而,对孩子学习的评价不能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应该片面到孩子的考试分数。

1、评价不是为了判别,而是一种鼓励。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更严格的学习习惯、更高的要求,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困难,感受到学习的苦闷与单调。

其它不说,单单一个b、p的拼音,一些小孩可能就要单调的读上半小时以上才能掌握。

因此,适当的表扬及鼓励就是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能继续学习下去最好的动力。

记得曾有人说过,学生是夸出来的。

老师怎样夸学生,要夸的是哪些学生,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我觉得一年级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比好学生更需要教师的表扬及鼓励。

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否则就会是揠苗助长,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正所谓“因材施教”,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适合学生的高度,恰当地对他提出要求,鼓励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一年级班里有一个学生,姐姐已经考上了江中,作为家里的男孩,父母当然也希望他好好学习,长大有一个好前途。

因此,刚一入学,父母就要求他做到怎么样、怎么样……,每天都会打电话过问他的学习情况,有时,他母亲还会坐在班里与他一起听课。

但他的学习天赋是属于那种慢而稳固型的。

母亲越催促,他就越紧张,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他在课堂上就偶尔会昏到,原来,他原本就患有癫癎。

此后,在学习上老师不去苛求他。

在其他方面,尽可能去寻找他的优点。

有一次课间,老师发现他在擦黑板,在下一堂课上,立刻表扬了他。

发现他捡起地上的纸团,马上竖起拇指夸奖他。

虽然学习不是他的强项,但我们从他脸上的笑容可以知道,学校生活没有再来为难他,他是快乐的。

2、对学生的评价应向幼儿园看齐,追求评价内容多样化。

多角度去评价学生,发现每个人值得肯定的地方。

曾看过一篇报道,说有一位老教授,别人为他女儿介绍了对象,第一次见小伙子,发现他竟是自己以前的得意门生。

可一餐饭后,却发现自己曾经的骄傲,却怎么也达不到“选婿”的要求。

这大概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与“岳父眼中的好女婿”之间的不同吧!

而如今部分教师,却只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想把学生变成了一个个方方正正的“规格品”,却不知社会更需要学生的个性及创造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的孩子其实也一样。

他们各有特色,有的喜欢发言,有的喜欢听讲,有的喜欢动手,有的喜欢动脑,有的一心两用、两不耽误,有的花两倍的时间也不能完成一半的作业。

像班里的刘夏珍同学,开学一个月了,只要老师没催她,作业就一样也交不上来,即使是在办公室完成作业,你不盯着她,她也就是在那儿转着笔头,一节课下来,还没写两个字,而且从不做家庭作业。

但她在音乐课、美术课上却是老师表扬的常客,表演唱、领唱、画图都是拿手好戏。

有一次,她套了一件奇特的“外套”来学校,有点像肚兜,也有点像时髦的披肩,但更像是一块裁了一个大口子的花布。

把她叫过来一问,还真是她从家里找来的花布,自己动手剪了一个口子,直接套在头上做成“衣服”。

不说她“设计”的好坏如何!

单单是那份勇气,让人都自愧不如。

这样的孩子,你对她的评价能一贬再贬吗?

你能以成绩来衡量她吗?

你能断定她将来没有出息吗?

不!

不能!

3、幼儿园时期的亲近式评价不能丢,评价的方式可多样化。

口头表扬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式,说一声“表扬”,“啪!

啪!

啪!

”齐刷刷的掌声也能迷晕不少孩子。

曾经在很多地方听过“老师像妈妈一样”。

“妈妈”那是对我们老师多高的荣誉,如果,我们真的是妈妈的话,我想至少会给个拥抱吧。

在9月某一期的《教育信息报》上读过一篇文章“给你一个拥抱”,说的是XX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在公开课上积极发言。

许诺说,要给表现最好的十位小朋友一个特殊的礼物。

课后,谜底揭晓,礼物是老师的一个拥抱。

得到的,欢呼雀跃,没得到的,羡慕不已。

“拥抱”在母子之间是非常平常的行为,却会在孩子们之间引起如此大的震动。

这是不是在提醒我们,表扬的方式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如幼儿园教师的亲近式评价,可以从心理上给学生表扬、鼓励,也可以从情感上让师生之间彼此靠得更近。

在我们的课堂上,对此也有所体会。

有一堂语文课识记“朋”字,郑老师请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忆。

一生说“月月朋”,另一生说“月月是好朋友”,郑老师马上接上说“好朋友,手拉手”,并伸出了手要与他拉手,这个学生开始还不好意思,郑老师就主动地拉过他的手,引得其他的同学哈哈大笑,之后争相与我握手,课堂气氛顿时变得轻松和谐。

七、课题研究成效分析

1、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在新生入学阶段,迅速适应小学生活,保养、呵护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帮助他们养成乐于学习、享受学习的心态。

2、新生入学习惯养成方法探索初有成效,习惯养成循序渐进,包括正确的读写姿势培养,课堂基本习惯培养,专心倾听的习惯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的培养,独立作业能力的培养等各个方面。

3、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见下表)

怒笑皆因你

江山市2009年中小学教育教学主题论文一等奖

“此时无声胜有声”学会倾听

江山市2010年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三等奖

由幼儿向小学生角色转变的问题初探

《科教导刊》2009年06期发表

新生入学适应浅谈

2009年江山市优秀德育研究成果三等奖

八、问题和思考

1、一年级新生在学习的开始阶段会呈现千差万别的情况(有的在幼儿园已经较系统学习过拼音、计算、说话等内容,而有的孩子这些都还未涉及)。

而这时,教师或家长一视同仁,不注意因材施教,会挫伤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进而使学生不堪重负,厌学心理严重。

2、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村儿童,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由祖辈抚养,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祖辈又过于溺爱孩子,对于初入学儿童的习惯养成不利,儿童的习惯养成反复情况较重,往往是在校做得很好,一回家又恢复原样。

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并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并巩固初入学儿童已形成的良好习惯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