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亳州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6255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5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亳州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亳州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亳州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亳州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亳州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亳州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ocx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亳州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亳州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亳州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ocx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亳州市城镇化发展研究

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并且在新时期形成了相当一致的共识:

“只有当城市成功的时候,整个地域和国家才会成功”。

新世纪迎来了三个席卷全球的潮流,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世界的新形势而赋予了新的内容。

这三大世界潮流分别是:

其一,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社会变革,均受到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影响。

其二,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不可阻挡。

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培植生产力要素并且进行从结构到功能的优化重组,是进一步深化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其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在全世界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将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平衡,作为包括城市在内的各类区域发展的中心要点,贯穿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整体协调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给城镇化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提供了转变发展思路的新理念,城镇化战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到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有一个词得到了一以贯之的强调,那就是“城镇化”。

纵观这一系列决策走向,站在决策者的宏观高度,不难发现,“城镇化”不仅成为在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有效扩展国内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得力手段,更是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的一剂良药。

七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涉农,然而最终人们却发现,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并不在“三农”本身,而在于城镇,在于由农村到城镇的这个过程,也就是——城镇化。

随着亳州市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统筹下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越来越重,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亳州市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研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镇化发展动力、路径,为正在修编的《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前期研究,并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因此亳州市政府决定开展此项课题研究。

亳州市2000年设立地级市,在此前后,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平台、政策平台以及统计范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课题主要研究亳州市设立地级市以后,在深入分析亳州市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基于亳州市城镇化发展的宏观背景、动力机制、潜力因素,对亳州市城镇化趋势作了分析,试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新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探索一条亳州市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道路,并以城镇化健康发展推动工业化发展。

最后对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科学发展观相关政策对城镇化发展的指导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城乡建设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统领城乡规划工作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变化,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我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社会经济追求发展,更追求全面的发展。

让轻的重起来、冷的热起来,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

2004年以来连续7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

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被免除,财政支农力度持续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建设现代农业速度明显加快。

我国追求发展,更追求协调发展。

东部率先、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针对性导向政策先后出台。

我国追求发展,更追求可持续的发展。

国家出台节能减排措施,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

2006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实现3年来的首次由升转降。

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首次出现的8个约束性指标,格外引人注目。

这8个指标,不仅包括“十五”未实现的能源和环保指标,还覆盖了人口控制、养老保险、农村医疗等民生社会领域,以往被看重的经济增长等则列入预期指标。

约束性指标的出现,给发展的质量和方式做出了硬性的规定,也使各级政府树立新的政绩观有了具体内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了新“抓手”。

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

城乡规划必须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战略部署和重要决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城乡规划作为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公共政策,必须按照新的形势和要求,重新审视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建立强制性内容和指标,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要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宜居环境;坚持合理控制城市规模,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集约化发展道路。

3、城乡规划应更加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原则。

要转变传统的追求经济增长目标为主的规划理念,从资源、环境条件入手,科学分析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特点和承载能力,寻求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科学发展的技术路径。

依靠技术进步和资源整合,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科学发展观与推动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5年9月29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会议明确,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要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通过市场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要坚持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合理确定各地城镇化发展的目标。

(四)十七大关于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政策指导

十七大指出:

“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十七大指出: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实现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五)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城镇化的指引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镇化推进要把握两个重点:

一是要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二是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过程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第一个重点是明确了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地区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大其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第二个重点是明确了重点任务,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效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

二、亳州市城镇化发展评述

(一)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1、城镇化水平增长较快,城镇体系更趋合理

亳州市2000年设立地级市以来。

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18.81%发展到2009年的33.1%,年均增长1.59%,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95.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68.1万人,年均增长8.1万人,年均增长率6.48%。

2000年底,市域内106个城镇中小城镇102个,占城镇总数的96.2%,小城镇的城镇人口40.3万人,占城镇人口总数的42.5%,平均规模不足4千人。

2009年,市域内85个城镇中小城镇81个,占城镇总数的95.3%,小城镇的城镇人口77.1万人,占城镇人口总数的45.9%,平均规模接近1万人。

中心城区人口达到40万人,三个县城(涡阳、蒙城、利辛)人口分别达到19.5万人、18万人、13.5万人,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呈较为合理的金字塔结构。

2、城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镇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

设立地级市以来,亳州市注重发挥中心城市和县城的集散、辐射、管理、服务和创新功能,大大促进了城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其中作为城镇经济主体部分的城市经济比较活跃,增长强劲,占全市经济的比重持续提高。

以集中在城镇的二、三产业为计算依据,2000年二、三产业经济总量93.8亿元,占GDP总量的58.6%;2009年二、三产业经济总量309.4亿元,占GDP总量的71.6%;无论从城镇经济总量还是从占GDP总量的比重,均有大幅提高。

3、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设立地级市以来,城镇供水、供气、供电、通讯、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道路、环卫、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相继建成。

2009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19平方公里。

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一批重点区域性基础设施已建或正在建设中。

亳阜、界阜蚌高速建成通车;泗许高速、济广正在建设中;商杭高速铁路、郑州-蚌埠客运专线正在抓紧推进中。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竞争力得到增强,也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042元,比2000年的4803元增加9239元,年均增长12.7%。

4、城镇建设市场化步伐加快,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09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1026万美元,是2000年(169万美元)的65.2倍,年平均增长59.1%;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被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房地产开发,大大增强了城镇功能,也为城镇化的发展拓充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

5、城镇规划工作得到加强,规划的指导作用日益显现

城镇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关系城镇化战略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工作。

经过近年努力,全市完成了大量的城镇规划编制工作。

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于2001年修编完成,2006年进行局部调整,2009年启动新一轮总规修改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三县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其中蒙城于2008年完成,涡阳和利辛正在进行中,全市小城镇绝大部分均有总体规划。

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城镇还开展了大量的城市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如城市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燃气、环境卫生、城市防洪工程等专项规划和一系列的控制性规划。

这些规划对引导城市发展、改善城市面貌发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6、有关城镇化的政策措施落实较好,政策导向作用显著

为加快城镇化的发展,《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纲要》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人口迁移、土地利用、社会保障、投融资、组织领导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亳州市相应制定了有关的配套办法,这些政策措施和配套办法的出台大大促进了亳州市的城镇化步伐,对于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城镇集聚、做大做强有潜力的城镇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征

1、城镇化的阶段性:

进入城镇化第二阶段前期

2009年,亳州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3.1%,对照世界发展模型(如下图),可以看出,目前亳州市刚迈入城镇化第二阶段的前期(城镇化水平超过30%)。

这与用人均GDP(亳州市2009年人均GDP8477元,折合1241美元)判断的经济发展阶段基本一致。

图1-2世界发展模型――工业化与城镇化阶段性对应关系图

城镇化率曲线城镇化第三阶段

60工业化率曲线  城镇化第二阶段

  前期后期

40后工业化时期

城镇化第一阶段

20工业化后期

10工业化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是城镇化的加速阶段,城镇化率每年提高的幅度较大(一般可达1.5个百分点),经济社会结构处在转轨、大变革时期。

这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经过资金、技术的积累后,开始加速,人均GDP进入800美元门槛,并大踏步地向3000美元迈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农业劳动力急剧减少,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十分稳固。

技术进步明显加快,新的技术如化学技术、医药技术、电子技术等得到普遍采用。

轻纺工业的地位受到挑战,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大行其道。

这时期的城镇化加速发展,传统城镇得到改造,城镇功能更加齐备。

城镇职能特别是其经济职能和其集聚人口、技术创新的职能继续得到拓展,同时,其人性化的居住职能进一步体现。

城镇建设开始进入以完善功能、塑造品牌、提供人性化的居住环境方向演变,逐步与工业化的推进和人们对物质文化增长的需要相适应。

2、城镇规模等级特点:

大致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序列

设立地级市以来,亳州市结合新一轮的行政区划调整(2006年),加大了撤乡并镇力度,一批规模小、特色不突出、发展潜力不大的乡镇相继被撤并。

由此,城镇数量有所减少,乡镇数由2000年的98个减少至2009年的81个,城镇规模有所扩大,一些中心镇的集聚、辐射能力得到增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三个县城为骨干,扩权强镇镇和中心镇为纽带,一般乡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

城镇类别

人口规模(万人)

城镇个数(个)

城镇名称

城市

40

1

亳州市中心城区

县城

10-20

3

涡阳、蒙城、利辛

城镇

0.3-5

81

谯城区(22个)

古井镇、芦庙镇、华佗镇、魏岗镇、牛集镇、颜集镇、五马镇、十八里镇、谯东镇、十九里镇、沙土镇、观堂镇、大杨镇、城父镇、十河镇、双淘镇、淝河镇、古城镇、龙扬镇、张店乡、赵桥乡、立德乡

涡阳县(20个)

西阳镇、双庙镇、楚店镇、高公镇、高炉镇、曹市镇、青疃镇、石弓镇、龙山镇、义门镇、新兴镇、临湖镇、丹城镇、马店集镇、花沟镇、店集镇、陈大镇、牌坊镇、公吉寺镇、标里镇

蒙城县(14个)

小辛集乡、许疃镇、岳坊镇、王集乡、双涧镇、乐土镇、马集镇、板桥集镇、小涧镇、篱笆镇、立仓镇、楚村镇、坛城镇、三义镇

利辛县(25个)

阚疃镇、张村镇、江集镇、旧城镇、西潘楼镇、孙集镇、汝集镇、巩店镇、王人镇、王市镇、永兴镇、马店孜镇、大李集镇、胡集镇、展沟镇、程家集镇、中疃镇、望疃镇、双桥乡、春店乡、刘家集乡、纪王场乡、孙庙乡、新张集乡、丹风乡

3、城镇职能特点:

综合性职能明显,经济中心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亳州市域城镇职能主要概括为行政职能(市政府、县政府、乡镇政府驻地)、经济职能(矿业、加工业、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等)和文化职能(文化、科教等),具有以下几种职能类型:

(1)综合型中心城市

亳州市: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华药都,市域的行政、文化、科教、金融中心、商贸和食品、医药工业城市。

(2)县级综合型城镇

蒙城、涡阳、利辛3个县城,既是县域的行政、文化、科教、交通、金融中心,又是各具工业特色的小城市,同时,涡阳、蒙城又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3)多种类型的小城镇

大多数建制均为镇域的行政、商贸、服务中心和乡镇企业基地,属于综合型小城镇,少数属典型的工矿型、商贸型、旅游型、交通型小城镇。

从市域城镇职能类型整体分析,以行政、商贸服务、工业、乡镇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占绝大多数,城镇的行政职能明显,工业、乡镇企业大多数从本地资源出发,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新的工业项目雷同,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外向度低、市场占有份额少。

由此,城镇普遍存在经济中心职能较弱的特点,尚未摆脱工业化初期城镇发展低水平状态。

4、城镇空间分布特点:

相对较低水平的均衡发展

从城镇分布形态上来说,市域内的城镇呈现均衡分布。

中心城市亳州城,次中心城镇蒙城、涡阳、利辛3座县城不仅空间分布均衡,其经济中心的地位与作用差异不大,中心城市的极核度较低,与其他各级城镇之间经济协作较弱。

这种均衡型城镇体系产生,是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工业、交通、资源等因素决定的,在现状条件下是与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5、城镇化动力模式的特点: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共同发展

自上而下的城镇化是指政府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运用计划手段发展若干城市并安排落实城市建设投资的一种政府包办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则是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家庭或个人等民间力量发动的一种由市场力量诱导的自发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它是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亳州市城镇化发展表现为由政府积极主导与地区自发增长相结合的特征。

另外,外资也成为亳州市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一个多元化动力型的城镇化道路正在形成。

(三)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亳州市城镇化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中心城市总体竞争力较弱,迫切需要做大做强

亳州市中心城区和全省、全国同类型城市相比竞争力偏弱,从右表可以看出,在安徽省17个地级市中,亳州市GDP位列13位,在区域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亳州市面临问题是如何巩固自身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

再从城市规模来看,亳州市中心城区比皖北地区阜阳、宿州、淮北等市均小,并且由于其规模不够大,对全市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有限。

因此,扩大市域中心城市规模,增强市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显得十分迫切。

2、城镇化质量不高,迫切需要实行集约发展模式

首先,转变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实行集约发展是城镇化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目前,亳州市从总体上已经进入城镇化第二阶段的前期。

这一时期,既是城镇化的加速时期,更是城镇化的素质及质量提高期。

到了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在我省已经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人们对城镇生活、工作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城镇工业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工业产品的技术、资本含量亟待提高,并承担着向城镇化提供大量建设资金的重任;城镇职能特别是其经济职能和其集聚人口、资源、资金的职能得到了大大拓展,但城镇功能还不够完善,不少城镇功能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不相适应。

其次,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实行集约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城镇化客观上要求城镇要向个性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城镇的个性化、专业化恰是城镇集约发展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竞争,城镇之间的竞争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样,同样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基本准则,同样要遵循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基本准则。

那些个性突出的城镇,比较优势才有可能得到发挥,也才有可能在城镇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中确立自己应有的地位,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再次,转变城镇化模式,实行集约发展是改变我省城镇面貌的现实要求。

城镇化除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聚外,也包括区域的资源与产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以城镇为主导重新进行空间配置的过程,其间伴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

亳州市小城镇总体外观仍是“一条街、一个集市、几幢机关办公楼”,部分城市也仅是“低层次”的政府驻地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

城镇作为凝聚生产要素、实现规模经济、转变生活方式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城镇的环境质量、文化品位、社区建设以及城市品牌、形象等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体现。

3、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城镇经营需要迈出更大步伐

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加上自然灾害较多,县及县以下地方财政十分困难,多数仅够维持正常运转,难以挤出资金支持城镇建设。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挪用国家和省、市规定收缴的城镇建设资金,一些本该返还用于建设城镇的资金如土地出让金、市场管理费等不能全额返还,严重影响城镇的正常维护。

随着城镇建设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城镇经营得到了各地的高度重视,但客观上由于众多乡镇发展潜力不大、人气不旺等原因,城镇经营未能收到明显成效,如何寻找新的城镇经营之路、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是安徽众多乡镇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

4、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不足

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带动作用。

特别是在城镇密集区,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显得更加重要,这对实现密集区城镇化集约发展,提高区域城镇化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显著的功效。

但亳州市近年来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缺口仍然很大,阻碍了部分城镇的合理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镇化的向前发展。

高速公路、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

5、小城镇缺乏引导,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亳州市小城镇数量众多,大部分小城镇经济规模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些镇政府规划意识淡薄,一些镇缺乏规划资金。

而且各镇的城建管理机构尚不完善,城镇管理工作严重跟不上发展的形式。

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

第一,城镇建设沿着公路两侧无序蔓延、散乱布局,加之一些乡镇企业和农民住所也在公路沿线分散布局,形成了“马路经济带”,浪费了大量耕地,破坏了城乡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城镇缺乏必要的功能分区,城镇居民建房仍然沿袭农村的单家独院形式,城镇普遍缺乏环境基础设施,即使一些县城或中心镇的环境基础设施也很落后,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城镇水污染也较严重。

第三,城镇之间的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缺乏必要的协调、衔接和共享。

这主要表现在各镇的村镇公路建设上的各自为政的局面。

第四,城镇缺乏特色,不少城镇不重视地方特色的塑造,盲目攀比,不断大拆大建,导致了大量有价值的、反映本地历史与文化的历史街区和建筑物被拆去地方特色难以恢复,城镇特色风貌也逐渐消失。

第五,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设施水平差,文化站、影剧院、体育馆、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十分缺乏,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观念行为还不适应城市社会的要求,城镇的文化、科技、教育的建设急需加强。

6、城镇化制度安排不适应城镇化的要求

亳州市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制度安排不完全适应城镇化的要求也是影响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原因之一。

如原有的户籍制度较大限制了人口的合理流动;城镇缺乏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对进城望而却步;资本市场发育不良制约了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完善,许多城镇建设资金缺乏,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城镇产业发展政策定位不准,平均用力,城镇职能雷同;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也制约了各城镇自身的发展和整体优势的发挥,等等。

这都不利于城乡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要素聚集的相关制度安排,造成了一系列结构性、体制性和政策性失衡,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制约了城镇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发展。

(四)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分析设立地级市以来,城镇化所经历的过程,将为亳州市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借鉴。

处于崛起中的亳州市城镇化无论从它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还是从它的发展内涵和发展动力,都注入了与过去很不相同的新鲜内容。

推进亳州市城镇化战略应进一步深化对城镇化发展趋势的认识,增强推进城镇化的自觉性。

1、加快城镇化,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在看到亳州市城镇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亳州市城镇化进程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城镇整体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市发展模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口增加、资源环境制约加大等客观原因,也有认识不足、管理不适应等主观原因。

未来城镇化进程必须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相关要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引导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有序发展,才能克服资源环境对人口增长的约束,创造人类的文明。

2、加快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的进程,是农民向城镇迁移的过程,是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