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975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docx

《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docx

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化德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2013—2017年)

   为加快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依照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县域经济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2013)4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化德县县域经济2013—2017年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化德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东部,东与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接壤,南与河北省康保县毗邻,西与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相连,北与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交界。

处于阴山北麓东端,属于剥蚀低山丘陵区,境内平均海拔1500米。

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30毫米左右,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平均气温2.8℃,无霜期102天。

全年日照总时数3076.7小时,日照百分率69%,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37.38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总量为48千卡/平方厘米,属光资源丰富区。

年平均风速4.4米/秒,最大风速为29米/秒,平均大风(风速≥17米/秒)日数70天,最高年份达97天。

   全县无常年性河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时令河流四条,汇水总面积2647.29平方公里。

地下水丰缺不均,平均水资源总量3548.08万立方米/年,地下水可开采量2169.15万立方米/年,目前,合计用水量为1204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余量为965.15万立方米。

   化德县东西长108.50千米,南北宽72.00千米,总土地面积2568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积1080362亩,林地面积409400亩,草地面积1994067亩,林草覆盖度为45%,植被类型为干旱草原植被类型、草甸草原植被类型和盐生植被类型。

境内生态保存完好,植物、动物品种多样,草原广阔,风光旖旎,蒙汉两种文化交融,具备以草原民族风情和回归自然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区的基本条件,旅游业开发潜力巨大。

   化德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藏有钨、金、银、铁、铜、硅藻土、石英、萤石等20余种。

石英石储量在2亿吨以上,铁矿储量1000万吨以上,为发展合金产业提供了丰富资源。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化德县现辖3镇3乡,93个村委会,8个社区,355个自然村。

全县在册人口17.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2.35万人,是一个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等多民族居住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1亿元,占全市比重的5.2%,列全市第10位,全区第90位;三次产业之比为17:

58:

25;财政收入完成2.33亿元,占全市比重的3.5%,列全市第9位,全区第9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2亿元,占全市比重的5.9%,列全市第6位,全区第80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4亿元,列全市第10位,全区第80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67元,列全市第3位,全区第6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7元,列全市第10位,全区第94位。

   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1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2亿元,占全市比重的5.7%。

服装产量达到2300万件,实现产值16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5000人。

协议引进合金矿热炉60台,已开工建设28台,建成8台,初步形成一个硅、锰、镍、铬、镍精粉、不锈钢等合金系列循环产业链。

先后引进中海油、华能等5家大型风电企业,风机并网达到70万千瓦,发展速度居全市第二,年可发电20亿度,实现产值10亿多元。

开展探矿项目34个,多金属和非金属探矿进展顺利。

农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肉、薯、草等优势资源开始实现转化增值。

同时,围绕“服装、合金、物流”三大产业规划建设三大园区,开工建设了羊驼绒絮片服装城、物流园;规划建设了占地13.3平方公里的合金循环产业园。

   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累计建成日光能温室760座、塑料大棚1200座。

建成年出栏千只肉羊规模育肥场25处、年出栏500口以上的养猪场8处、存栏5000只以上的肉(蛋)鸡养殖场7处、牧场式奶牛园区4个,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

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12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后续项目22.3万亩、通道绿化89公里;完成流域治理31.6万亩,现有林地面积84万亩,草地面积6.9万亩,林草覆盖度达到40%。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

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5万亩,解决了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建成35千伏变电站4座,全县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建成通村砂石路470公里、通村油路140公里,实现了通村砂石路行政村全覆盖;县域无线广播电视覆盖面达到90%以上;完成131个村、4620户沼气池建设工程;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为重点,对全县27个村进行扶贫整体开发,解决了1.6万多人的脱贫问题。

   城镇建设跨越发展。

建城区面积达到12.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1%,城区道路达到38公里,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集中供热能力达到25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70%。

实施了西山森林公园、人民广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基础性公益工程,城镇绿化率达到35%。

   民生得到切实改善。

通过“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惠及2360户、5433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到6.6万人,养老金发放标准人均每年13631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农村低保对象达26725人,约占常住人口的1/3,年人均保障水平2000元;城镇低保对象达5418人,月人均保障水平306元;建成农村敬老院、中心敬老院和福寿福利院6处,建成养老互助幸福院29所,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农村老年人“无缝隙”养老。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现有普通中学3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3所,公办办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1.5万人,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8%、97%;现有县级医院两所,乡镇卫生院11所,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村卫生室90个(达标23个);全县建成综合文化站6个、草原书屋89个;6个乡镇已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网。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贫困人口多,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

   按照自治区确定的贫困人口标准,全县尚有81个行政村、1.7万户、4.89万贫困人口需扶持脱贫,占农村户籍人口的33%;近1/2的人口仍居住在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困境中。

有160个自然村不通公路,有184个自然村、10549户、33757人、88925头(只)牲畜饮水困难,8000多人生活在高氟缺碘地方病多发区。

同时,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常住人口只占农村户籍人口的41%,常住农户不足30户的自然村达到102个;大量青壮年外出,1.2万多60岁以上留守老人占了农村常住人口20%以上。

   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

   201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了23150元和7611元,而我县只有18167元和3867元,分别低于全区4983元和3744元;全县用电负荷全部集中在兴广变220千伏变电站,电站最大容量仅有25万千伏安,随着我县合金产业逐步发展,电力负荷将在2014年达到75万KVA,2017年达到195万KVA,电力建设滞后;我县人均地下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41m³,远远低于全国、全区水平,已建成水库总容量仅为648万m³,工业用水仍使用地下水,地表水利用率不足10%,水利设施薄弱;域内没有高速,93个行政村只有20多个村建成了通村油路,通村公路多为沙石路,路网建设水平明显较低。

   3.经济总量小、资源优势开发缓慢

   全县生产总值不足50亿,财政收入刚过两亿,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区位次最前的仍在60名以后。

加快发展,最便捷的途径是转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我县风能、太阳能、矿产资源丰富,风电可开发量300万千瓦、由于资源配置、项目审批、并网输出困难,目前装机容量仅为70万千瓦。

我县已开展地勘项目39项,已探明矿藏20个,由于矿权审批困难,开发步伐缓慢。

   4.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教育设施建设滞后,师资力量薄弱,农牧民素质低,教育支出大,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设备相对落后,服务能力不强,尚有23个行政村没有卫生室。

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服务人员不足。

上学难、看病贵现象还比较突出。

   二、发展思路

  

(一)战略定位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扩大会精神,围绕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和市委“构筑三个基地、打造三个中心、建设五个区、实现两个同步三个翻番”的战略要求,确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即:

   实施“一项工程”:

以服装为主导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富民工程。

   坚定“一个战略”:

“三三制”城乡统筹一体化扶贫攻坚战略。

   壮大“三大产业”:

羊驼绒服装、百万吨级合金循环产业和百万千瓦级清洁能源。

 

    始终保持与区、市同频共振,努力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国内客观环境看,国家产业转移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转移步伐加快,京津冀地区产业投资集中向中西部转移,立足化德区位交通优势,构筑内蒙古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的时机日益成熟。

同时,随着国家呼包银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家出台《关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将为我县加快产业发展,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差距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从全区形势看,自治区提出打造蒙西经济区的战略,同时将乌兰察布列入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予以重点支持,将有利于我县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从全市情况看,打造集宁——前旗——丰镇——兴和经济圈,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同时全市实施赶超战略,把我县主导产业列入全市“十二五”规划重点,有利于我县快速发展。

   从我县发展优势和条件看,一是我县区位优越,地处蒙、冀交界,位于省际通道与二连——天津口岸通道交汇处,集通铁路贯穿全县东西,为承接项目提供了便利。

二是我县气候独特,发展特色种植业具备条件。

三是我县土地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将充分发挥,有利于我县实现经济崛起。

  

(二)目标和任务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力争到2017年主要经济指标在201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5.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达到

14∶51∶35,年均增长16%。

   ——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3亿元,年均增长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8亿元,年均增长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394元,年均增长1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88元,年均增长17%。

   2.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公共服务均等受惠,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力争到2017年,县城人口达到8万人,城镇化率达66%,城镇绿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面积达到89平方米;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到2017年发展中心村58个,建设幸福院56处,撤并自然村累计达到201个,全面消灭“空心村、老龄村”,中心村基本实现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家”,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3.产业特色优势凸显

   农牧业结构显著优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工业总产值达到116.4亿元。

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旅游业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总收入达到1亿元。

三大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经济优势凸显。

   4.公共事业加快发展

   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民生事业体系。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5.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到201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草场植被覆盖率保持在7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控制在全市预期目标之内。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下降。

   6.基层组织注入新血液

   全县58个中心村党支部全部建成标准的活动场所,每个党支部配齐一名大学生村官,班子成员最低文化水平达到高中以上,平均年龄不超出45岁。

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明显增强。

   (三)空间布局

   依据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的总体框架,结合我县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结合扶贫攻坚工作,按照分区规划的原则,将全县分为“限制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两大重点区域。

   1.人口布局

   按照“三个转移、三个集中”的“532”扶贫工程,将占贫困人口50%的2.4万多人向城镇转移,由一产向二三产业集中,由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将占贫困人口30%的1.4万多人向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转移,集中从事现代农牧业;将占贫困人口20%的9774名孤寡病残等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弱势群体向村级幸福院转移集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体系。

   2.村镇布局

   按照集约发展的原则,加大对基础条件好、有产业优势村庄的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中心村,撤并环境恶劣、资源缺乏、人口少的自然村,五年内,规划撤并自然村201个,建设中心村58个。

 

   三、主要建设任务

   按照我县的实际情况,在基础设施建设、优势特色产业、社会公共事业、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六方面进行了规划,具体规划情况如下:

  

(一)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瓶颈”,统筹推进县城、乡镇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保障能力,解决好群众最急需、最期盼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

   1.公路建设

   建立县际、城乡、乡村相连相通的公路网状框架,形成外联内畅的公路格局。

一是修建高速公路;二是配建园区路;三是畅通出口路;四是打通断头路;五是建设幸福路(中心村、幸福院),六是建设机场路;到2017年,境内省际道路达到一级,县级公路达到二级,建制村通油路率达到100%,自然村通公路率达到80%。

2013年拟建完成通村四级油路或水泥路6条84.8公里,总投资4200万元;完成物流园区“三纵三横”路层建设。

   2014年完成秦皇岛至二连高速化德段35公里,投资17亿元,完成省际通道—化德支线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全长5.4公里,投资1.1亿元;完成化德至康保二级公路改建工程25公里,投资2.7亿元;完成县城西出口平交改立桥一处,预计投资1.28亿元,完成物流园区北与秦二高速、化康二级公路相连,南与S208新毛线赛汉塔拉至张北二级公路相连,全长28公里,投资1.8亿元。

建设通村四级油路或水泥路9条184.8公里,投资1.58亿元。

   2015年建设工业园区一级公路38公里,投资9.88亿元,完成化德—商都县道改建工程,全长33.2公里,投资1.7亿元。

完成县内村村通公路16条、107.1公里,投资0.43亿元,

   2016年完成S208赛汉塔拉—张北高速公路改建工程化德段70公里,投资17.3亿元;完成安业—大六号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全长106.1公里,投资3.7亿元;完成全县境内5条乡道61公里油路全部升级改造为二级公路,投资2.1亿元。

2017年建设断头路、连接路56公里,投资1.04亿元。

建设新农村公路4条21.8公里,投资0.26亿元;完成通用机场路的设计、申报工作。

   2.水利建设:

   坚持“四维治水”原则,一是加大小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加快水库、小塘坝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二是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原则,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切实改善城乡供水质量,让群众吃上放心水、干净水;三是坚持保护与节约并重的原则,依法进行水源地保护,在水源地范围内严禁水地开发,对农业灌溉用水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四是争取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项目,科学合理调节城镇供水,适时开展第二水源地的调研论证与勘探开发。

   重点工程:

   ①兴德水库建设及其他水库除险加固;

   ②中水利用工程;

   ③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④中心村饮水安全工程;

   ⑤完善新旧区给排水管网工程;

   ⑥现有水源地保护及第二水源地开发;

   ⑦城镇防洪体系建设。

   3.能源建设:

   加快电网扩容改造步伐,完善电力网络结构,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全面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输变电工程,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新建50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各一座,完善城网、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完成2×15万千伏安热电联产自备电厂建设,改造110千伏变电站2座、线路65公里、主变2台容量10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5座、线路125公里、主变5台容量2.105万千伏安;10千伏线路902公里,配变131台容量1.8万千伏安,新增无功补偿3.6万千瓦,城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改造,城关变电站、六十顷变电站、朝阳变电站无人值守改造等。

   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灯新能源,使群众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减少家庭支出,同时能够改变农村的能源消耗结构,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4.通讯:

   建立数字广播电视平台,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程全网,全数字化、双向交互传输,电视台实现高清(标清)化。

到2015年,投资1.475亿元,全县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完成五个乡镇的有线电视数字网络化工程和1000W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项目,所有的行政村基本通宽带,使全县广播覆盖率达到100%,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到2017年,健全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

   5.城镇基础设施:

   突出以县城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水、电、路、气、房、垃圾处理、节能减排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坚持“西引、南优、北扩、东跨”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旧区继续实行“三减三增”(减人口、减危房、减污染;增功能、增绿化、增硬化),不断优化提升宜居环境;新区继续实行“提质与扩容并举”的原则,不断提升建设品位,一是着力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力度,拉开城镇发展框架;二是着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配套,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三是着力加强“五化”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宜居宜业水平。

到2017年长顺镇城区面积由现在的12.8平方公里将扩大到17.8平方公里,城区规划增加5平方公里将重点打造我县长安大街以北高端北新区,城镇化率达到66%。

   

(1)在城镇道路建设方面,结合新区北扩工程,从2013年到2017年计划完成道路建设28.6公里,并配套完善道路给排水、绿化、亮化等工程。

到2017年城区将形成“十二横八纵”道路主框架,城镇人口将达到8万人。

   

(2)在城镇绿化方面,把“生态立县”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栽植各类苗木500万株(丛),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家园,实现“天空增蓝、大地增绿、城镇增水、百姓增福”的目标。

到2017年全县城镇绿化率将达到40%。

   (3)2017年全县新旧区的全部街道都安装照明路灯,规划安装各类路灯、景观灯2000余盏。

   (4)在城镇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方面,规划建设高质量的市政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居民吃水难的问题。

2017年全县供水普及率达到100%。

新建垃圾处理厂一座,提高污水及垃圾处理能力。

到2017年全县污水、垃圾处理率达到70%。

   (5)目前城区供热面积为120万平方米,到2017年全县供热面积达到18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将达到85%,供气率达到60%。

   (6)2017年建成综合商场、建材市场、德胜广场、文化中心及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2013年-2015年,主要规划建设长福大街、工业路延伸、长华大街及旧区部分道路改造及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德盛广场、综合商城、建材市场各一处。

   2016年-2017年,主要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厂一座、长宁大街、长虹大街及八纵道路向北延伸,配套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旧区部分道路改造,新建商贸核心区、文化核心区和公共卫生室等公用设施等配套工程。

  

(二)优势特色产业

   ——特色农牧业

   围绕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实施马铃薯良种扩繁、苗木培育、畜种改良“三大工程”,打造马铃薯、冷凉蔬菜以及生猪、肉鸡、肉羊等产业示范乡、示范村、示范园(种植园、养殖园)、示范户。

   1.发展重点

  

(1)现代农业:

发展好马铃薯、特色蔬菜、无公害蔬菜、甜菜、旱地覆膜瓜类的种植;加快土地流转,转换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引进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形成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2)现代畜牧业:

发展生猪、肉鸡、肉羊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园建设,加快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推动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推进畜牧业保障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2.发展目标

  

(1)现代农业:

到2017年,耕地面积稳定在99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9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2万亩,新增膜下滴灌4万亩,新建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1000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00亩,粮食产量达到10万吨,人均占有水浇地2亩。

  

(2)现代畜牧业:

到2017年,年出栏各类畜禽953万头(只)(其中:

生猪30万头、肉鸡800万只、肉羊120万只、肉牛3万头),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152处(生猪养殖场31处、肉鸡养殖场26处、肉羊养殖场50处,其他45处),肉类总产量达到6.8万吨、奶产量5万吨、绒毛产量0.1万吨、禽蛋产量0.15万吨。

   3.建设内容

  

(1)现代农业:

   特色蔬菜业分布在白音特拉、德善、民乐三个园区;优质蔬菜分布在补龙湾、欣荣、特布、民乐园区;马铃薯连片种植分布在毕力克、九号、林场、崩红等村;马铃薯良种繁育、大棚、冷凉蔬菜分布在德善、德胜片区;商品薯种植和覆膜糖菜分布在S208省道和呼满大通道十字轴心地带;旱作覆膜玉米和青饲作物分布在朝阳镇以南和公腊、德包图、七号三个乡镇北部和白音特拉东部;高效设施农业分布在白音特拉园区和德善园区。

具体建设任务为:

 

   ①结合马铃薯良繁和专用薯基地建设项目,整合项目资金,在推广站基地、繁殖场集中建设600亩原原种生产基地,并且在水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建设6000亩原种繁育田,满足我县三年更换一次种薯的计划。

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扩大覆膜种植面积,覆膜马铃薯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0万亩,在七号、长顺、朝阳镇大力推广微喷节水灌溉技术亩。

  2在稳定以朝阳民乐为中心的万亩蔬菜种植园区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以机械化膜下滴灌为重点的节水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