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956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海南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卷(阅读题)和第

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9-2020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多是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开始。

陈氏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探及进步与保守时认定“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

之后,几乎整个20世纪,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祀等,都成了落后消极封建保守的东西。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相关场景着实不少,稍加检点,或能借此一窥祠堂文化的命运及其当下困境。

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年轻时思想激进到去“城隍”庙拔圣像的胡子;吉光屯里有个狂热的“疯子”,一心要灭了“社庙”里那盏守护全村百姓的“长明灯”,全忘了他的祖先还捐过钱。

这个被村人骂作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终于引起公愤,连“四爷”大人都“严肃悲悯”起来,整个村庄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

上无片瓦寄居于土谷祠的阿Q突然想要“姓赵”了,似乎有那么点认祖归宗的小意思,更有可能是赵氏宗族在村里地位最显赫。

五四小说中的祠堂社庙村规家谱,好比一个个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文化隐喻,祠堂隐喻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昏暗阴森,却如铁罩一般冷酷强大地屹立着,代表现代文明的“疯子”则势单力薄,难以撼动,最终还要成为它的祭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大家族纷纷走向衰败。

写实的作家不再停留于封建宗法社会的文学象征,他们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

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祠堂开始上演种种现实人生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

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吴组缃《一千八百担》,副标题赫然是“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这一天,荒年里的农民暴动摧枯拉朽,宋氏祠堂一千八百担粮食遭抢,宗族各支各室表面和气,但在利益面前是各怀心事,暗中斗法,地方望族至此气数已尽。

吴祖缃这位“客观主义”者眼光犀利,非要揭开给人看,由社学、义仓、乡约、防御等构成的宗族组织,如何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国内的高赋税和农民暴动中毫无招架之力。

这是宣告“封建宗法社会”的末路吧,字里行间藏了作者多少奚落与嘲讽!

后半个世纪不用说了,白毛仙姑由鬼变人,小二黑的婚事由区长作主,装神弄鬼神神叨叨都得“改造”,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连最小单位的家庭秩序都要改变,何况这“封建制度之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写实又让位于象征。

祠堂庙宇书院再一次与传统文化划起等号,只是这次意象的情感内涵完全与五四悖反。

《白鹿原》广受好评缘于它把祠堂、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说是新历史主义,实在与鲁迅当年的写作一样,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

当然,20世纪文化与社会巨变带来的结果是21世纪“拆哪”的加速度,配合着城镇化的步子,迅疾,凶猛,无所顾忌。

一个世纪里,文学中的那座祠堂,似乎走了一个圈,但并非回到原点。

宗法社会的崩颓是历史的必然,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却未必没有可资使用的价值。

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是从一宗一姓的历史认知与情感需求出发,发现我们身上共同的文化基因,最终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乃至于建构起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想象。

如此说来,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送上最后一段不归路,也就等于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我们这代人,岂不真的成了“不孝子孙”了么?

(选自2014年4月13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关于“文学中的那座祠堂”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时期文学中的那座祠堂隐喻着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它对抗着

势单力薄的现代文明的“疯子”而屹立不倒。

B.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纷纷走向衰败,历经文化变革与社会

变革双管齐下的淘洗,已得到彻底的改造。

C.文学中的那座祠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与传统文化画等号,配合着城镇化

的步子,仍旧迅疾、凶猛、无所顾忌地肆虐着。

D.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一个轮回,在揭示宗法社会崩颓的历

史必然性的同时,似乎又回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独秀的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敬告青年》一文猛烈抨击了旧的伦理、

法律、学术和礼俗,被人们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

B.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吉光屯里那个狂热的“疯子”以及阿Q思想激进,将祠堂

社庙村规家谱看作是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标志。

C.“客观主义”作家吴组缃创作的《一千八百担》以“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

写”为副标题,反映了地方望族在农民暴动的打击下毫无招架之力的现实。

D.陈忠实的《白鹿原》秉持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把祠堂、书院、乡约等

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从而广受好

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祀等场景触目可见,展示了祠

堂文化的全貌,让读者能够充分了解这种文化的命运及其面临的困境。

B.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家不再停留于封建宗法社会的文学象征,他们发现传统

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开始在祠堂上演。

C.宗法社会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仍有相当可观的价值,我们对民族未来的共

同想象是建立在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以及共同的文化基因的基础之

上的。

D.如果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拆毁,意味着我们已经拆解了文化

认同的“基石”,那么我们这代人真的会变成“不孝子孙”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燧,字德成,余姚人。

弘治六年进士。

宁王宸濠有逆谋,结中官幸臣,日夜诇中朝事,幸有变。

恶巡抚王哲不附己,毒之,得疾,逾年死。

董杰代哲,仅八月亦死。

自是,官其地者惴惴,以得去为幸。

燧以才节著治声,廷臣推之代。

 

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时宸濠逆状已大露,南昌人汹汹,谓宸濠旦暮得天子。

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窥。

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燧念讼言于朝无益,乃托御他寇预为备。

先城进贤,次城南康、瑞州。

又恐宸濠劫兵器,假讨贼,尽出之他所。

宸濠瞷燧图己,使人赂朝中幸臣去燧,而遗燧枣梨姜芥以示意,燧笑却之。

十三年,江西大水,宸濠素所蓄贼凌十一、吴十三等出没鄱阳湖,燧与副使许逵谋捕之。

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于是密疏白其状,且言宸濠必反。

章七上,辄为宸濠遮狱,不得达。

明年,宸濠胁镇巡官奏其孝行。

朝议方降旨责燧等,会御史萧淮尽发宸濠不轨状,诏重臣宣谕,宸濠闻,遂决计反。

 

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镇巡三司。

明日,燧及诸大吏入谢,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

“孝宗为李广所误,抱民间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

今太后有诏,令我起兵讨贼,亦知之乎?

”众相顾愕眙,燧直前曰:

“安得此言!

请出诏示我。

”宸濠曰:

“毋多言,我往南京,汝当扈驾。

”燧大怒曰:

“汝速死耳。

天无二日,吾岂从汝为逆哉!

”宸濠怒叱燧,麾兵缚燧。

逵奋曰:

“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

”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

二人且缚且骂,不绝口,贼击燧,折左臂,与逵同曳出。

逵谓燧曰:

“我劝公先发者,知有今日故也。

”燧、逵同遇害惠民门外。

 

燧生有异质,两目烁烁,夜有光。

死之日,天忽阴惨,烈风骤起凡数日,城中民大恐。

走收两人尸,尸未变,黑云蔽之,蝇蚋无近者。

明年,守臣上其事于朝,未报。

世宗即位,赠礼部尚书,谥忠烈,与逵并祀南昌,赐祠名旌忠。

(节选自《明史·列传·忠义一》)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夜诇中朝事     诇:

窥探,打探 

B.我往南京,汝当扈驾扈:

随从 

C.乃托御他寇预为备   托:

推卸 

D.燧笑却之         却:

拒绝 

5.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3分) 

A.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

/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B.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

/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C.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

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D.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

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副使胡世宁因为报告宁王的逆谋而获罪离开,孙燧认为再向朝廷上奏也无济于

事,于是开始修筑城池防范宁王。

 

B.得知孙燧谋划对付自己后,宁王一方面贿赂朝中宠臣排挤孙燧,一方面送“枣

梨姜芥”暗示孙燧离去,却遭到了孙燧的拒绝。

 

C.在追捕逆贼凌十一等人过程中,孙燧发现了他们与宁王勾结,于是多次上奏朝

廷揭发宁王,却因朝廷的不够重视,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

D.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孙燧没有听从副使许逵先发制人的建议,最终在与宁王的

斗争中失败被杀。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于是密疏白其状。

(5分) 

(2)逵奋曰:

“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

”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8-9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①,东风辇路②,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③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离宫:

行宫,古代帝王出巡暂住之地。

②辇路:

宫中的路,多供帝王的辇车行走。

③繁华镜:

有细致花纹的铜镜。

 

8.这首词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词人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慨?

(5分)

9.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齐王纳谏一年后,群臣吏民的情况是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3)李煜在《虞美人》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的诗句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老爱情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

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对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

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栽,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

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

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番的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

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太多,穿得也太多。

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

“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

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

过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着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

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

他们看见平日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

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

外孙不懂事,就问:

“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

“外公不会哭。

外婆死了,外公也死的,外公今天也死的。

孩子说:

“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

老人摇摇头,说:

“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

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

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心眼,小心地看着他。

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

他一直坐在椅子上。

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

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

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

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

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对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天。

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拔转就是一动也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节选自《现代青年》2011年03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中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运用肖像、细节、语言、动

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

B.作者在开篇就说“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结尾说“这

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突出了这个故事的大众性,强调平凡更能打

动人心。

C.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

般配,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D.老妇人因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大家都奇怪老人为什么不哭,其实老人是把

生死之事看开了,认为人都是会死的,自己也一样。

E.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

一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

总是相依相随。

(2)小说的标题“老爱情”有什么含义?

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6分)

(3)小说中的“女儿”这个形象有何特点?

小说安排这个人物有何作用?

(6分)

(4)小说结尾说老人没有自寻短见,守在亡妻身边,夜里12点陪着老妻去了。

有人

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

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

请结合全文谈淡自已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特立独行梁漱溟余世存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

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

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

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

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

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

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

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

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

“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

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

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

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

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

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的,才称得上知识。

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

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溟一直沉默不语。

众人追问他对“批林批孔”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

l974午9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

“‘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

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

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

他一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

梁漱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

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5元钱。

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

“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

”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

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梁漱溟说:

“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累了,我要休息!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梁漱溟先生虽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却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差不多做到了个性十足,实践着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

C.梁先生不像一般中国人那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

他在著作中以极大的勇气批评西方文化,宣称要“向东走”。

D.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

E.梁先生的品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要休息!

”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

(2)梁漱溟的“特立独行”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说明。

(6分)

(3)文章说梁漱溟先生是“重视行动的仁者”,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原因。

(6分)

(4)梁漱溟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在他身上有许多言行品格值得我们去学习,请

你从“治学”和“做人”中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8分)

 

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是个固执的主教练,当人们期待这位以构建进攻体系见长的主教练给火箭

队带来实质性变化时,他却萧规曹随,完全沿用了前任主教练的打法。

B.当今世界,科技与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科技教育

化与教育科技化形成鼎足之势,成为21世纪中国两大支柱。

C.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火石,让小余心头淤积的阴霾顿时消散,

再次燃起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

D.这则笑话因为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们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

很有力量,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广,几乎家户喻晓。

1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表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新生代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

将关心新生代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B.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思考如何提高女孩自身安全防范态度,避免女孩出行随

时成为“死亡之旅”的悲剧一再发生。

C.从2010年微博盛行,到2013年微信风靡移动客户端,国内高校招办紧跟脚

步,纷纷在新浪、腾讯开设微博,在微信注册公众号,及时公布招生资讯。

D.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

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传统笔墨根基”,一般人总是想到皴染、斧劈、刮铁、乱柴、乱麻等等一类的笔墨技法;但是人们却往往忘记了,“中国画”之所谓“中国画”的最根基性的东西:

诗书画合一,与诗书画同步。

前者,指的是画幅的文本呈现:

,。

也就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

后者,则是要求创作者的“内外兼修”,,使形式与内容同步俱进,因之,作者笔墨传送的就不仅仅只是山水具象,而且是意幽境远的精神文化内涵。

①即把诗、书、画放在同一个技法层面上去追求、去训练、去经营

②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

③诗境是绘画的内容

④以诗境为灵魂

⑤而书法是绘画的形式表现手段

⑥诗、书、画同在一境层

A.③⑤②④⑥①B.①④③⑤⑥②

C.③①②④⑤⑥D.①③⑥②④⑤

16.关于孩子应该具有哪些重要的品质,中国、美国、日本三国接受问卷调查的民众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请根据下面的调查数据,概括中、美、日三国民众对孩子应具备的“重要品质”的看法。

要求:

①语言表达准确、简明;②不超过60字。

(5分)

重要品质

努力奋斗

责任心

包容

想象力

节约

独立

中国

75.3%

65.8%

52.2%

17%

50.7%

69.7%

美国

66.4%

65.2%

71%

30.5%

31.6%

53.6%

日本

35.1%

87.3%

64.6%

31.6%

47.8%

67.7%

17.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