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解脱道次第 12 空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902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含解脱道次第 12 空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12 空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12 空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12 空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12 空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含解脱道次第 12 空海.docx

《阿含解脱道次第 12 空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含解脱道次第 12 空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含解脱道次第 12 空海.docx

阿含解脱道次第12空海

阿含解脱道次第12空海

土拔鼠在生的时候,也是一直吃、一直吃,如果我们没有学佛、没有开发智慧,我们一般也是这样,“四种食”就是不断在吃、吃、吃、吃啊!

到最后就是四脚朝天、回归大地。

所以,我们要把生命的意义找寻出来啊!

  

这是西藏的天葬,把尸体带到天葬场,天葬师的责任就是把人的尸体解剖开,让秃鹰来吃,它们展翅是两、三公尺大的秃鹰,你的死亡就是它们的美食,它们就把头骨啄破,它们的嘴巴都很坚硬,可以把骨头啄破,然后吃里面的脑髓。

你们不要想说“这是他们,跟我无关啊!

”错了!

你要去看看他们代表我们自己啊!

当你死亡的时候,不是被这个鸟吃掉,不然就是让火烧掉,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到后来都是回归大自然,这就是食物链的循环,我们的身体来自地、水、火、风,死后一样回归地、水、火、风,让秃鹰来吃他们的尸体。

以后当秃鹰死亡,又是提供它的尸体出来,成为别人的食物。

 所以,我们学佛,佛陀要我们去体悟:

你要在食物链里面一直循环吗?

还是要提高你的视野、提高你的智慧,去跳脱这个循环呢?

不然整个众生就是在四种食里面,一直在吃、吃……,吃跟被吃啊!

学佛就是要能够有智慧,去看清整个实相,然后跳脱那个循环,绝对不是消极的,是一个非常正面、非常积极的人生观。

这是黑洞,黑洞可以装得下你的一切财产,可以装得下你的一切名利,可以装得下你的国土江山……。

只要认为是你的一切,全部都可以装得下,因此“你的”那些,都只是梦幻泡影啊!

空啊!

所以,真正学佛就一定要去探讨那个苦,尤其是老、病、死,不要逃避啊!

如果我们逃避这些,修行无法导入核心,一定要去体会到老、病、死,才会真正走在“出世间”的解脱道上。

黑洞里面慢慢让一个英俊潇洒的人,成为这一堆白骨。

如果我们没有走上“出世间”的解脱道也是一样,再多的财产、再多的金银财宝、再多赫赫的功名,到最后就是“荒冢一堆草没了”。

  

学佛,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负面的,事实上它是非常正面积极,能够让我们从众生的食物链之中跳脱出来,契入不生不死。

我们要去深度体会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如何把生命的意义活出来?

如何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

……。

要先去看看这些墓冢,然后慢慢经过闻思、再进入实修,就要体会到很细腻的“无常”,当你的心越来越柔软,就能够进入“无常”的法流,那个“流”,它是个流动的、流体的。

心要柔软,然后去看这世间的苦,让我们学佛的闻思动力积极发挥出来,等于说“欲神足”才会出来。

如果你有种种界线,就会被很多界线外的这些压得很苦,如果还有“我慢”,后面的死神就跟在后面,唯有“自我”消失,你才会跟这整个溶为一体,苦才会消失。

所以,为什么真正的解脱就是要把那十个结一一解开?

最深层的就是“我慢”跟“无明”,只要还有“我慢”,你的苦就不会消失,死神就是不会消失。

  

这是朝露、露珠,彩色的,生命如朝露,如果没有好好珍惜,七、八十年的生命,真的很快就会过啦!

很快!

所以,好好学佛修行就要趁现在。

现在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该做的工作,我们要认真负责、尽心去做,然后把其余时间做一些筛选、过滤,腾出更多的时间探讨生命哲学、生命意义,这是最深奥、最重要的一门课程。

面对的人生苦海,这就像一个新生代,好像现在的你、我,然后看到前一辈、老一辈这样,当他们面对茫茫的人生苦海,兴起一种茫茫然的无力感。

  

你现在是否要思考:

“我面对茫茫人生大海,该怎么样去走呢?

”这就是茫茫人生大海啊!

众生就是在苦海之中头出头没啊!

浪起浪落啊!

所以,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方向要找寻出来,这样生命才会过得很有意义。

我们要从狭小的胸襟逐渐拉开,拉开我们的视野,拉开我们的视线,那种“自大”、“我慢”,才会渐渐地降伏。

你要把视野拉开,从台湾拉到整个地球,然后再看到整个太阳系,在整个太阳系里面,你只是地球里面的一个小细菌而已,你的存在是有很多、很多的因缘聚合而成,这就是“缘起”!

你才会存在!

不是“我能”!

佛教所讲的“无我”,因为要有很多因缘聚合而成,你才能够做,不是我单独能够决定什么,能够做什么,我们以后要慢慢去看到背后的因缘。

《金刚经》有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也就是你要去看到那个背景,你要去看到很多的因缘,诸相非相。

再来,你要把你的视野逐渐拉开,我们整个太阳系,也只是银河系里面的一粒沙,在这一粒沙里面,你又在哪里呢?

所以,如果我们“自我”膨大的时候,就要把心胸拉开,让那个“自我”缩小。

但是,绝对不是那种消极悲观,而是你慢慢去认清这是事实、实相。

  

当你慢慢认清事实、实相之后,你的“自我”才会愿意放,才会愿意放下!

才会愿意死掉!

当“自我”真的死掉之后,你才会溶入不生不死。

天地虽大,但在整个空旷的宇宙中,却只是沧海一粟,你在这一粟上,又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细菌而已。

如果更深入的讲,净土是在哪里?

正确的讲,是在你的心中。

  

假如这是地球,你说西方在哪里?

而且地球是每分每秒都在自转,现在这一秒钟,我的西方在这里,但是下一小时,你的西方是在这里啊!

再来你的西方是在这边,再来到这边、再这边、、再这边……。

事实上,在整个宇宙存在的实相里面,并没有西方这个名词,只是我们将它做出一个定义说有东、西、南、北方,如果向心外要去求个西方,哪里是西方?

因为每一分每一秒它都在自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动,整个太阳系也都在动,没有一个定点。

  

所以,冷静去看这个实相,就会知道没有一个固定的西方,而且整个的全部都可以称做西方,我也可以称做东方,也可以称做南方,因为整个地球它都在绕。

因此,“净土”的深层意思,净土就在我们的心中,你心净,佛土净啊!

心净,众生净啊!

把那十个结一一断除掉,贪、嗔、痴止息掉,你就在极乐世界里面,极乐世界就现前,涅槃彼岸就现前。

身体上免不了会有死,但是你的心境上,没有生没有死,这个涵义很深,以后我们会再讲到。

如果没有证到初果以上,谈这些都会变成只是空谈,所以我降低标准,我们以后在经典里面会讲到。

为什么我们前面要先有这些法义闻思,再实修实证过来?

佛陀也有讲,你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

龙树也有讲过,你要先从世俗谛,才能够见到第一义谛。

如果“三法印”、“世俗谛”的“法住智”方面,你没有彻底了悟,没有亲证“无常法印”,要讲涅槃那些,都变成是抽象的,原始佛法就是有一个次第上来。

  

大乘佛法里面所讲的涅槃、空,有两种情况:

有的人误解以为涅槃就是死的,所以很多大师都在劝人家说“你不要入涅槃啊!

不可以入涅槃啊!

”这是对涅槃不了解。

有的把涅槃只是当作一个抽象的名相在讲解,这些都变成落入一种空谈。

但是,原始佛法里面,你只要照著步骤逐步上来,一定是可修可证可达,以后大家有因缘,我们这方面会慢慢再跟大家分享。

如果你要心外去找个西方,是没有一个地方叫做西方。

  

阿罗汉就是没有时空的局限,心净佛土净,解脱者、阿罗汉的心净,到哪里都是极乐世界。

这些必须要慢慢去实修实证,不必向心外去求净土。

前面有提过连银河系都会相撞,如果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星球,则佛陀所讲的“三法印”中的“无常法印”就推翻掉了。

再讲深入一点,没有一个存在的现象界,没有存在的一个星球,或是任何一个银河系,它会恒常不灭,没有这样的一个地方。

  

现象界一切的存在,它一定就是诸行无常、生灭变异,大家要去求真求证。

在这茫茫苦海里面,你要有求真求证找寻真理的魄力、决心。

只要还没有真正安心,还没有真正了悟生死大事,就要认真去找!

在黑暗之中,茫茫黑夜之中,“灯塔”就好像一个善知识、一部经典,就像那佛陀告诉我们解脱道,他就是一座灯塔,可以指引我们一个方向,告诉我们哪里是解脱道,哪里是涅槃寂静的世界,“灯塔”就是能够在黑暗中指引我们,就像一个善知识、一座灯塔,可以协助众生从苦海、从黑暗中,找到涅槃彼岸,找到解脱的彼岸。

但是,灯塔只是协助你,不是要你把他当作偶像崇拜。

善知识也只是协助你去找到法,去自依止、法依止,不是要你去抓他,善知识他只是协助你。

今天所讲的章节是“亲近善知识”,他只是协助你从此岸到彼岸,协助你看到现象界的一切,也协助你看到“空”,看到涅槃彼岸。

善知识就像一座桥,协助你从此岸到达彼岸,但是这一座桥不是要你停留在上面,不是要你去抓住这个人。

  

所以,不要抓住任何人,不要抓住任何山头,你要依法不依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样才能够到达彼岸。

我们对于善知识,当然是存著一种感恩,但是不会去抓住他,这座桥只是协助你通过,以后课程逐步解析“五蕴”、“六根”、“六界”,就是要进一步了解我们身心“无常”的实相。

我们前面课程有讲述过,如果以麻雀的智慧,没办法看到“稻草人”是假的,但是以人的智慧,却可以看到“稻草人”是假的,所以我们人不会被这个“假象”吓到,但是麻雀却会被这个“假象”惊吓到。

  

同样的,我们在修行,就是要慢慢去深入,把我们原来抓得很牢紧的身、我、我所……这些,慢慢去体悟到“无常”,体悟到“无我”,就是智慧不断的提升,从麻雀的智慧,提升到人类的智慧,再从人类的智慧,提升到佛陀的智慧。

当我们闻思佛法之后,有时候可以到溪边,一方面去净化身心,好好来过滤、来思惟,就是进入“止观双运”实修。

溪流水有很多、很深的启示,以后我们再来分享,溪声尽是广长舌,处处都在讲经说法,流水它有很深的含意、很深的启示,都在讲经说法,你会看吗?

看得到吗?

所以,要去看到法。

我们修行进入闻、思、修,这是进入“修”的阶段,大家有因缘要进入实修实证。

如果你的视野心胸是在这里,就会排斥旁边这个,认为你跟他是不同的。

但是,如果把你的视野心胸提升,就会跟他有一体的感觉,“一体世界”就能够体悟出来。

所以,你不会去排斥它。

但是,当你提升到这里,认为这个跟你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于是你就会排斥这个,所以就是“二元对立”。

当你慢慢再提升,提升上来到这里,还是会排斥另一个……,这样知道吗?

  

所以,我们很多的“二元对立”,我们被很多框框架构套住,那十层十层就是这样,你要一层一层的上去,一层一层的突破,你越突破一层,视野心胸就会越来越宽广、越宽大,到后来整个的“二元对立”,都可以消失,这样才能够真正进入一体世界。

当你慢慢地进入“一体世界”,才会真正的大慈大悲悯众生,没有“身见”、“我见”。

当大家了悟“无常法印”之后,还要再去体证到“缘起甚深”的缘起,不是说一加一等于二,实相的存在是一加一之后变化无穷。

“五蕴”不是五个“一”加起来就等于五,那个是死的,真正活的,它是一加一加一加……,五个“一”加起来,它是变化无穷的。

  

你要先看到法,然后再去看到“缘起甚深”的甚深,如果没有去看到那个“甚深”,有的人学佛之后会变得很死板或是很僵化,就是没有去看到那个活的。

所以,这里面都蕴藏著很多“缘起甚深”,蕴藏著很多的秘密、密码、电脑条码,竹子的每一枝、每一节都不同,这里面有很多奥秘,都像是电脑条码、密码。

我们学佛就像从地面上看的,跟在比较高层次看的,视野不会相同,因此我们要超越原来的视野,提升到比较高层的视野来看,看到前景、也要看到背景,要看到诸相、也要看到非相,含意很深!

以后我们解析五蕴、六界、六入处,都会继续再深入介绍。

要看到前景、背景,看到诸相非相。

原来所讨厌、所不喜欢、所排斥的,当我们慢慢心胸打开之后,你不吃它、你不要它,没关系!

但是你也尊重它,因为在宇宙中、在地球上,也有它的意义存在。

所以,从原来不喜欢的这一种世界,也能够以平等心来尊重它。

  

这是蝉壳、蝉蜕,蝉就是要剥掉原来的框框,才会飞起来啊!

所以,让我们能够脱胎换骨,放下过去种种的执著,放下过去种种的知见,以无限的胸襟、无限的雅量,这样我们才能够接触到无限的真理。

  

这是河流的尽头,这边是大海,河流流到大海,就像一个“自我”流入大海之后,如果你的“自我”不死,在茫茫大海里面还是很苦啊!

你是大海里面的一个小点,只要你有“自我”,你只是一个小点,当“自我”消失之后,你流入大海,是跟整个大海溶为一体,你就会进入到“无所在、无所不在”,只要“自我”还抓著、没有溶入,你在大海里面就只是一直抓著那个“我”,在那个界线一直抓著,只是里面的一个小点,整个大海都是变成是你的界线之外的敌人,死神都在外面等著。

如果那个“自我”消失,你就溶为一体。

  

这一张是在佳洛水拍到的,很像一个人的骨头,这里有两个眼睛、鼻子、嘴唇,然后这样躺著,好像一个人进入涅槃。

这一张就像一个人的“自我”死亡,然后一个新生命飞起来、脱胎换骨,也就是你要大死一番,才能够进入不生不死,才能够解脱自在。

如果你有“身见”这些,就会排斥它,说“你怎么跟我不一样啊?

”如果“身见”消失之后,大家就是一体、和平共存。

同一棵玫瑰,然后不同的颜色。

这是木棉,只要大家好好的闻思,生命就会不断的开花,心花怒放啊!

所谓“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开”就是智慧展开,你的心是无限的开展,解开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方向、生死大事,所以有的不安,所有的苦一定会消失,于是你的生命就是不断的开花,就会这样“花开见佛悟无生”。

“花开见佛”就是把你过去种种框框,都不断破除掉,你的心花朵朵开啊!

那些界线不断一直破除掉。

  

当你去体悟到法,“见佛”就是见到法,不是看到佛陀的法身、法相,不是看到一个相,是去见到法,去体证到“三法印”,体证到“四圣谛”,花开见佛,然后逐步的在修行,一直闻思修证进去。

“悟无生”,就会体证到“无生”,就是进入到不生不死、没有生死。

所以,原始佛法所讲的解脱,都是可修、可证、可达,不是抽象的。

  

有人问:

“‘末法’的分野是谁在划分的?

为什么会有“末法”的名相、分野出来?

”这是后来在佛法流变上的区分,以原始佛法方面来讲,是没有所谓的末法之分。

因为真正的法,它就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然如此,法就是真理,真理就是超越时空。

只是说,如果这一条解脱道没有厘清出来,你见不到法,纵然法呈现在你眼前,你见不到,也等于是“末法”,“莫法度”啦!

法、真理实相,它就呈现在大家眼前,如果你没有看到,有、等于没有,于是就变成“末法”。

所以,真正“末法”,就是没有见到法,都是活在末法时期,不管你学哪一个法门,都一样啦!

但是,如果我们纯粹以原始佛法方面来讲,法是没有末法之分,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这样,我们今天的修行,今天的闻、思、修,主要就是透过正确的闻思再实修,然后就是要去体证活生生、每分每秒,都呈现在大家身、口、意,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这个法。

当你真正认清“法”的时候,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所以这个法没有末法之分。

  

有人问“释迦牟尼佛是否真的由右胁出生,然后走七步指天、指地,说:

唯我独尊?

……这是文学的赞美?

还是奇人轶事?

”坦白讲,这是属于宗教信仰的问题,你是怎么样出生的,佛陀就是怎么出生的,耶稣也是怎么出生的。

但是,以宗教信仰方面,会变成要把我的偶像神圣化、崇高化、要与众不同……,这样才可以。

我们这样出生,他不可以这样出生,他要特别的一些现象,这样才能够显现出他与众不同,这是属于宗教信仰的层面。

  

我们以冷静、智慧来面对这种事实,你怎么样出生,佛陀就怎么样出生,就是这样!

有传说说我们的神不是从子宫出来,我们的神是从右胁的,于是佛教就认为释迦牟尼佛,我们的大偶像,怎么可以跟我们凡夫同样都是从子宫、从阴道出来呢?

因此,才会有这些穿凿附会的说法。

所以,大家要回归到理智的了解。

有人问“所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僧一定是出家人吗?

还是只要宣示法的人,都可以叫做僧?

”这个僧,并不限出家人,事实上讲的就是四双八辈。

什么叫做“四双八辈”?

“四双”就是向初果、证初果,在证初果以前,你要努力积极精进闻、思、修,这样才能够到达证初果。

以各位来讲,在还没有证到初果以前,现在大家在闻、思、修的过程,都是在向初果。

向初果、证初果,叫做“一双”,“一双”就是八辈里面的两种人。

事实上,“四双八辈”的意思是相同,只是不同的用词而已,然后再来向二果、证二果,这是一双,这样就是四种人了。

再来向三果、证三果,这样就是第三双,这有六种人了,再来是向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叫做“四双八辈”。

  

真正能够让众生皈依做善知识的,以佛陀的高标准要求,是要证到阿罗汉才可以。

你要阿罗汉,才可以真正做众生的善知识,以及众生的皈依处,这只是一个引导的皈依而已,不是真正究竟的皈依。

所以,僧讲的不是说理一个光头之后,然后现个出家相,就是属于那个僧、僧团,然后就可以收弟子,接受人家的皈依顶礼,不可以这样!

至少要证到初果的最低标准,否则绝对不可以收任何弟子,不可以让人家顶礼,因为你自己的路、方向,该怎么走都还不懂,什么叫做正法,什么叫做解脱道,都还不知道,你怎么去引导别人呢?

就很容易以盲引盲。

  

僧,就是有修有证的修行人,当然出家人会占比较多,因为他们等于说是专业,以佛陀当年,出家人会占比较多,当然在家居士也会有,但是比例会比较少一点。

然而今天已经是本末颠倒了,看到很多事实呈现在眼前,很多出家人反而忙于一些法会、法务,都是属于“在家法”。

曾经有一位比丘到慈莲寺找我,就很感慨讲说,他这五年来很喜欢研究原始佛法,看了这本书之后,很喜欢!

就感慨的讲:

今天研究《阿含》、原始佛法的,竟然大部分都是在家人在研究;而真正研究有成的,也大部分都是在家人,出家人反而占的很少。

当然,因为他本身是出家众,也是很感慨,于是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他也笑一笑说:

因为出家人太忙了!

太忙啊!

一出家之后,就忙著很多的法务,真正实实在在去闻思修的很少。

没有真正走在阿含解脱道上,没有真正走在“出世间法”的修行,你随便现个出家相,然后就在收弟子,往往很容易以盲引盲。

  

“是不是宣示法的人,都可以叫做僧?

”以高标准而言,不是说你会讲法,就可以叫做僧,而是你要有真修实证,要真正有所体悟体证的,这样才可以,不然你光是闻思,这样都还不可以。

第23章出入息念  

(180页第一节)“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如果具足五种前缘、五种因缘,对你在修“安那般那”,也就是“出入息念”,会有很具体的帮忙。

“何等为五?

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第一个要持戒,持戒就是让你增加善缘、减少恶缘。

事实上,“修出入息”是在闻思具足之后,更微细去实际深层体悟、体证。

当你要进一步去实修体证,你的外缘要渐渐减少,如果你在禅修的时候,还担心很多事情,内心还在拉拉扯扯,就没办法真正进入实修实证。

所以,第一个要持戒,是为了增加善缘、减少恶缘。

  

“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畏怖,受持学戒,是名第一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具体讲,就是大家平常多具足慈悲心,因为在慈悲心里面就有持戒,而且会让我们的心量逐渐扩展。

“慈悲喜舍”本身就是持戒的一个很好、很重要原则,重要的原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自净其意”就是进入实修,然后再实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持戒的总原则,这些恶缘减少、善缘增加之后,才有好的因缘进入“自净其意”,就是去净化,不断去体悟法,然后不断开悟。

  

“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少欲、少事、少务”就是放下很多的攀缘,并不是说什么事情都不可以做,而是你该上班、该工作的,一样要正常的做,该负责的一样正常负责,该承担的一样要去承担,但是你要尽量减少、过滤不必要的攀缘,把外缘单纯化。

如果这半年把不必要的外缘渐渐减少,你才会有更多的时间进入闻思,体会的深度就会加深。

“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因为吃太饱、吃太多,我们身体的血液循环,很多会集中在胃肠,脑部会比较缺血、缺氧,打坐就容易产生昏沉。

一方面肚子撑胀著,你要坐也不好坐,因此在禅修的时候,饮食是知量,只要可以这样就好,这样精神会比较好。

  

“初夜、后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初夜后夜,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初夜”是晚上六点到晚上十点,晚上十点到凌晨两点是“中夜”,清晨的两点到六点就是“后夜”,如果精进再用功,一般睡四、五个小时就可以,当然它这里是订一个比较高的标准,佛陀以前带领弟子,都是以比丘为主,他们都是专修,没有世间的俗事、杂务,是满单纯的,像这种情况是可以。

  但是一般我们都有在上班,说只睡四个小时,打坐都还是会昏沉。

所以,大家要灵活应用,是不要懒睡、不要贪睡,但是睡眠量不够,打坐更容易昏沉,而且常常又会对抗。

打坐,又不让它昏沉,但是身心又疲倦,常常在那里拉拉扯扯,这样你反而更苦。

当然不要贪睡,但是睡眠也要适量、适当。

  

“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找个安静的地方,初学是需要比较宁静的地方,接近大自然修行有相当好的优点,如果因缘不具足,就像我们在会议室里面,大家一样可以打坐,这样也很好!

如果因缘许可,在接近大自然的郊外环境打坐,品质又更不一样。

但是,也不要说就等以后有因缘,再去那边打坐,现在好像都没什么,疏忽了眼前这些,这样也很浪费眼前的这些福报。

其实能够在台北市的黄金地段,有这么大的教室,大家一起来闻思,真的是大家的福报,所以要好好珍惜,感恩很多因缘形成,才有这样的因缘共聚一堂认真来闻思。

为什么要在“空闲林中”?

以后大家因缘许可,在教室里面就可以打坐,当你慢慢运用成熟,在上班之中一样可以打坐,在工作之中只要短短的几秒钟,或是一两分钟,都可以让你打坐充电,让你的头脑更清醒,随时随地都可以是你打坐、观呼吸的好所在。

  

为什么以前佛陀他们修行大部分都在森林里面?

有关于佛陀,示现一个满有趣的问题:

第一,他出生的地方是在花园的树下;第二,他修道、悟道的地方,也是在菩提树下;第三,他讲经说法的地方,常常也是树下;第四,最重要的,他入涅槃的时候也是选择在树下。

后来当我想到这些问题,然后把它串联起来,当后来我从大自然见到法的时候,才体会到:

哇!

原来佛陀他一生所示现的,都是在告诉我们:

法,就在大自然中;法,就在大家的眼前。

所以,我们所播放的很多幻灯片,都是从实际的例子让大家来看到,大自然这些活生生的法。

  

“安那般那”就是出入息念,也就是观呼吸,这是非常重要一种修行法门。

“观呼吸”主要是将散乱的心渐渐收摄下来、让心澄静下来,以便对身心内外、对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深观,最初大多要参加为期数天的集体专修,以便进行实修实证。

我们一般观呼吸,在北传佛教有的人教观呼吸,都会教那个数、再来随、再来处,很多人修观呼吸方面,他修了好几年了,但是还常常每次打坐都是在那里数,每次打坐都还是在那里数,至于怎么样进入“随”,怎么样进入“处”,真的也不知道怎么样进入。

你纵然在“数、随、处”上面下工夫,后来渐渐禅相这些会出来,也就是“寻、伺、喜、乐、一心”这些会出来。

但是,你在这些方面下多少工夫,都只是在“世间定”而已,都只有在修“止”上面下工夫而已。

  

所以,目标不是在那里“数”数目,或是说把呼吸看得多清楚,这些都只是“工具”。

“观呼吸”重要的就是让你“止”下来,然后要进入去观法义、体悟法义,以后大家因缘情况可以,实际在修“出入息念”的时候,就要“止观双运”。

至于你要怎么样“止观双运”,如果在这种“数、随、处”方法,都是属于“有为法”,亦即有意识在操控,我们要把有为法、有意识这些操控,全部都要放下,才能够一开始就进入“止观双运”,这是很重要的关键诀窍。

  

(第二节)“世尊告诸比丘:

‘我欲二月坐禅,诸比丘勿复往来,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

’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即二月坐禅,无一比丘敢往来者”佛陀一样要给自己独处的时间,也要闭关专修充电,亦即佛陀闭关专修两个月。

“布萨”就是半月诵戒,每半个月会有一个诵戒,以及提供大家检讨、改过的聚会,在基督教是叫做“告解”。

“尔时世尊坐禅二月过已,从禅觉,于比丘僧前坐,告诸比丘”如果有人来问佛陀是怎么样打坐?

佛陀是怎么样在闭关呢?

“汝应答言:

‘如来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当佛陀当闭关专修的时候,一样是采用“安那般那”,这是非常重要的。

“多住思惟,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若长若短,一切身觉入息念如实知,一切身觉出息如实知……”。

“佛告诸比丘:

‘若有正说,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来住,学人所不得当得,不到当到,不证当证,无学人现法乐住者,谓安那般那,此则正说’。

此处经文告诉我们一个满重要的讯息,就是所有的修行人,不管你是初学或是老参,或是你已经解脱自在,像佛陀这样的人,一样都可以适用“安那般那”的修法。

所以,所有的学人,向初果到证四果,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