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研究教育问题孩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771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研究教育问题孩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怎样研究教育问题孩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怎样研究教育问题孩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怎样研究教育问题孩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怎样研究教育问题孩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研究教育问题孩子.docx

《怎样研究教育问题孩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研究教育问题孩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研究教育问题孩子.docx

怎样研究教育问题孩子

怎样研究、教育“问题孩子”

王晓春

作者简介:

王晓春男。

1943年生。

北京人,祖籍沈阳。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

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转变,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

已发表的教育专著有15部。

本人做过20多年中学教师,后来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可以说搞了一辈子教育。

一、什么是问题学生(即问题生的界定)

问题学生、差生、落后生、后进生、个别生、闹点儿,这几个概念相近,好像谁都知道说的是什么,但是又不是很精确。

问题学生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要想把这个概念弄得十分精确,是比较困难的,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必要。

专家王晓春给问题学生的界定是:

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问题生。

问题学生一般都不止一个方面的问题。

在我看来,单纯因为智力原因造成的学习成绩不好,不能认为是问题生,问题生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成绩不好,一般不是他们问题的起始原因。

还有,一般的好动和散漫不易认定为问题生。

现在,很多老师的问题生概念太宽了,就凭一般的好动和散漫就认为这个学生是差生,这是不妥当的,问题生的面不要太宽。

下面说一下问题生的常见类型,五种:

(一)、厌学型的问题生,主要问题是厌学,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都有问题,不听讲,不写作业,有的迷恋网络,有的干脆辍学,但是品德方面没有大问题,有的老师和家长生动地叙述这样的孩子属于只要不说学习就是好孩子的类型。

这种孩子,如果他学习态度严重不好,我们也认为是问题生。

(二)、纪律型的问题生,最主要特点是不守纪律。

他们有严重的小动作,和老师发生冲突,不参加集体活动,迟到早退,对集体影响比较大,学习成绩问题不大,有的能跟上,有的还不错,品德方面也没有大问题,用老师的话说,就是不是坏孩子,就是闹,如果他严重地闹的话,我们也把他认定为问题生。

(三)、品德型的问题生,最主要的问题在品德方面,比如欺负同学,劫钱,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抽烟喝酒,和异性同学有不正当的交往,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有联系,离家出走,不孝顺父母,这些孩子多数学习成绩不好,纪律不好,这类学生有很多是边缘生,他们一只脚踩在学校,一只脚踩在社会或家庭,他们好像随时有可能从学校辍学,我们管他们叫边缘学生,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四)、心理障碍型问题生,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比如自闭、忧虑、退缩、躁动、有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人沟通等等。

这种学生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多数不好,品德方面并无劣迹。

他们有些问题貌似是品德问题,细分析,实际不是,比如他攻击别人,这明显的是欺负人,但有的情况不是,有的时候是他自己恐惧,不能控制自己,是心理问题。

(五)、“好学生”型问题生,这种问题生值得我们注意,因为他们在学校是公认的好学生,他们各方面都不错,他们的毛病处在隐蔽状态,他们常见的问题有双重人格(即两面派);自我消失(即带着面具活着),他老想给老师、家长留下好的印象,然后找不到自我了,这是很危险的;还有就是自我中心,处处替自己着想,而不替别人着想,有自私的倾向;还有就是虚荣心和抗挫折能力比较差,因为一贯是在掌声和鲜花中长大的,所以一旦不被重视,那就会有严重的挫折感。

请注意这种孩子会突然闯大祸,比如说早恋,比如说出走,比如说自杀,比如说犯罪。

这种学生处在比较隐蔽的状态,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太注意,出了问题之后,家长和老师目瞪口呆,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他们早就隐藏了问题,所以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水平,才能看出他们是隐蔽的问题生。

二、处理问题生的思路(即到底怎么处理问题生)(重点)

(一)、整体教育问题生的思路:

从整体上看,专家王晓春认为问题生最好分三级来处理。

在中小学,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问题生,他们是麻烦制造者,是拖班级后腿的人,班主任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是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放在他们身上,但是成效甚微,于是他们就成了老师的心病,这是一些需要个别教育和特殊指导的学生。

对于一般的学生,常用的管理方式,比如表扬、批评、评比、关爱、请家长,对于一般的学生,这些都是管事的,但是对于问题生,这些办法常常没有效果,或者效果很小,或者当时有效果,但是马上就反复,也就是说,教育问题生,需要更专门的知识,需要会诊断,需要会治疗,但是多数老师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所以他们就往往碰钉子,甚至于束手无策,牢骚满腹,怨气冲天。

我们可以吧问题学生分为三级,一级问题生的问题,班主任就可以解决,或者可以在校园专家的指导下解决。

什么是校园专家呢?

这只是我的设想:

校园专家是经过专门培训的人,比如说政教处的主任,某些副校长,团队干部,辅导员,心理教师就可以被培训为校园专家,每个学校最好有一个或两个这样的专家,当班主任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就要出马,他们指导班主任,给他出招,解决问题生的问题。

比如说这个孩子不听讲,专家就要去分析孩子不听讲的可能性原因,然后告诉班主任,对症下药,开药方。

一级的问题生,我们希望在校园专家的指导下,由班主任解决。

第二级的问题生,就是比较严重的,班主任指导半天解决不了,那就要校园专家直接出马,和孩子和其家长打交道,对他进行个别的教育。

第三级的问题学生是问题最严重的,这种孩子一般是非常厉害或者校外有路子,学校解决不了,那就应该交给社区工作者,交给心理医生,交给公安机关来解决,或者由他们协助解决,或者还有一个办法,我希望咱们国家,能够试办一些特殊类型的学校,我把它叫做特许学校,就是有些孩子,他已经不适合在普通学校里上学,如果换一个特殊学校,用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他可能学的不错,这种孩子并不是工读学校的学生,工读学校是特殊学校,但是只有工读学校是不够的,还应有其他类型的,比如有的孩子是心理问题,他没有品德问题,就不适宜送到工读学校,如果我们由专家来办这种学校,我们会挽救更多的孩子,并且学校的压力会大大的减轻。

有这样一个三级的系统,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班主任,让他们能把主要精力用来做普通学生和多数学生的工作,避免被很多无用功搞的筋疲力尽,实际上妨碍整体的教育效果,我们不能要求班主任都是专家,我们也不能指望单靠检查评比、奖优惩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些常见的管理方式能解决特殊学生的问题,特殊学生需要心理治疗,不能要求每个班主任都会,班主任的工作是有边际的,我们不能要求班主任干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能要求他们去做还不内行的事情。

现在教育界有一个流行的口号: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等于宣布所有的教师都是教育专家,我觉得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提法,勉强这样要求老师,其结果是他们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做他们办不到的事情,而本来能够做的事情,却没有精力去做,两头都没有弄好,我觉得这是不明智的,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分层把关,大家各自做各自擅长的事情,把确实做不了的事情留给别人,就好像县医院治不好的病人送到省城,省城治不了的病人送到北京、上海。

其道理是一样的,你不能说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把病人放在这里给耽误了,这样医生压力也太大了。

教师和专家是有区别的,教师和教授是有区别的,不是你非得让他做的好,他就做的好,但是我们总是希望很多问题解决在第一层,如果班主任把很多问题学生推给学校和社会,学校和社会也承载不了这样的负担,这样下去,班主任的专业教育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班主任都是教育专家,但是我们希望专家型的班主任多起来,就好像乡镇医院的医疗水平,都能达到大城市的医疗水平,那么会水涨船高,推动大城市的医疗水平走向更高的境界,那对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班主任的素质决定未来民族的素质。

可以设想,如果每个学校成立有几个人组成的审查委员会,这个组织的作用就是审查哪些学生的确是要交给学校来解决的,哪些是班主任就可以解决的,而学校也不能解决,则可以把他们交给社会或其他部门,否则,这些学生只会让班级日常工作无法正常运行。

(二)、作为教师个人教育问题生的思路

具体到一个班主任,具体到一个校园专家,你面对一个学生的时候,你教育他,正确思路是什么?

具体诊疗问题学生的正确思路:

(1)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如果师生发生剧烈冲突,要先隔离,不要急于处理,问题学生是善于制造问题的,他们特别容易招老师反感、发脾气,有些人一向不是省油的灯,老师本来对他们就没有什么好印象,如果他们惹是生非,教师特别容易急躁,失控。

经验告诉我们,对待问题学生,只要教师一急躁,就容易把事情搞僵,陷入被动,因为人在激动的时候,很难理智地思考问题。

而问题学生,也多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多数是任性的,能控制自己感情的当问题生是少见的,他们冲动起来可以忘乎所以,可以胡搅蛮缠,可以任性而为,他是孩子,老师如果对着干,不仅没有效果,而且有失身份。

如果要对问题生进行诊疗,前提教师要冷静,一般说来问题生发生的问题,大多不适合热处理,最好先放一放,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处理也不迟。

他和老师发生冲突时,是咄咄逼人的,不礼貌的,所以当老师和问题生发生问题时,老师要学会体面的下台阶,否则只会弄得自己特别狼狈,要随时准备撤出战斗,让对方的怒气再而衰,三而竭,然后再教育他、

我要是校长,就组织班主任讨论如果一旦和问题生发生冲突时,该如何体面的撤退。

不会撤退的教师不是优秀教师,不会撤退的军队不是好军队,只有会撤退才会进攻。

注意,撤退不是败退。

那问题生可不可以热处理呢?

如果这个老师的威信特别高,应变能力强,辩论能力非常强,说话非常到位,遇到问题生,当时就可以把它先摁下去,但是这种老师不多,我认为多数老师和问题生发生冲突时要先撤。

(2)不急于做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应。

很多老师在处理问题生问题时,总是急于告诉他们:

你这样做是错的,是不应该的,是给班级抹黑的之类的话,我们都称为是是非判断道德归应。

经验告诉我们这类教育基本属于废话,请问哪个问题生不知道上课不听讲是错误的?

哪个问题生不知道不写作业是错误的?

哪个问题生不知道迟到旷课是错误的?

哪个问题生不知道打架骂人偷东西是错误的?

哪个问题生不知道迷恋网吧是错误的?

他们基本上就是明知故犯,明知为什么还要犯呢?

学生犯错,多数情况下知道这是不对的,如果教师以为问题生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么做是错的,如果教师这么认为,那基本上是错的,世界上没有这么简单的事。

比如有很多孩子完全明白听讲是正确的,不听讲是错误的,但是他们就是没听讲,这不是你讲道理能解决的。

那么问题生犯了错误,是不是就是不要分个是非呢?

不是的,他们的问题总要分个是非,如果有是非的话。

但如果是心理问题就不能分个是非,因为他不是道德问题。

不过问题生的很多问题是可以分出是非的,比如你打人了,肯定不对,肯定要分是非,但是不能从分清是非入手。

正确的方法是:

他犯了错误,先不说对错,而先研究他为什么犯了这个错,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他非这么做不可,搞清他的思路,才可以下次在适当的时候切断他的思路,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比如说学生看课外书,老师把它没收了,学生趁老师不注意,把书从办公室偷回去了。

这肯定是错的,如果老师一来就说你知不知道这么做是错的,你不应该这样做。

这种方法是错的。

如果是我,我会先问他你为什么着急拿走这本书?

他肯定告诉你,老师我这书,是我跟人借的,我跟人家说今天要还,如果不还,人家说要来打我,我说那你先拿回去还给人家,下次你是不是能够做到上课不看课外书?

这样说就是找到门了,这是诊断和治疗,你不诊断,就说他错,这种方法太廉价了,我发现很多老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不想问背后的原因,这是不行的。

请各位老师注意,做是非判断是很容易的,不是老师也能判断,不需要专业本领,所以一个老师想证明自己是有专业知识的,那就不要在是非判断上唠唠叨叨,应该在诊疗上下功夫。

(3)在处理问题生时不搞态度挂帅,问题生闯祸的时候常常会顶撞老师,态度常常很不礼貌,甚至蛮横,老师出于自尊,或者是碍于面子,就可能会怒火万丈,可能会不顾一切的要压倒问题生的气焰,你必须要给我道歉,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弄不好,会转移教师的注意力,从此以后,这个老师就不可能冷静地调查和分析问题了,教师身份也变了,他不是老师了,他变成学生的打架对手了,和学生打起来了。

有时闹的不得已了,只好第三方出面,比如,校长、政教处出面,把他隔离开,我把这种老师的态度叫做态度挂帅,学生必须尊敬老师,学生如果对老师无礼,必须道歉,问题是此事不必着急,你不能要求学生在气头上立刻道歉,这恐怕违反人之常情,通常道歉是在冷静之后,就算是成年人在气头上时也难以立即道歉。

并且教师也是活人,在气头上就会说过头的话,做过头的事,比如骂了学生,打了学生,这时候如果强迫学生道歉,学生就会说老师也打我的,也骂我的,为什么他不给我道歉?

学校领导如果这个时候要求学生向老师低头,那学校就有偏袒老师的嫌疑,家长就会有疑问。

所以我主张,学生出了问题,先不要急于弄清态度问题,我先调查问题,调查事实,你会发现,当你平静地向他询问事情的经过时,他立刻会缓和下来,他知道自己是学生,不会和老师作对,他会冷静下来,情况也会好转,当然,只要你用询问的方式而不是审问的方式,等到事实澄清了,是非分清了,学生只好承认错误。

经验告诉我们,他承认错误后,再要求他向老师道歉,那是顺水推舟的事情,如果在气头上让他向老师道歉,那是逆水行舟,非常困难,有的孩子非常失控后,骂完老师骂校长,能怎么办?

他毕竟是孩子。

如果孩子道歉后,教师如果有不当的行为,侮辱了学生的人格,教师也一定要道歉,在这点上师生是平等的,如果要照顾老师的面子,我们可以让孩子先道歉。

(4)先问为什么,而不是先问怎么办,要先问为什么,不停的追问原因。

问题生出问题,教师的第一反应态度决定了他后来的行动方向,比如教师的第一反应是又是他,教师肯定要发脾气,如果教师的第一反应是他昨天刚刚对我做过保证,今天又犯事,这个骗子,那教师肯定要批评学生不诚实,如果教师第一反应是这可该如何是好,那他的反应肯定是对这个学生厌恶,上述几种态度的共同问题是,不会引导教师去研究问题,只会激化矛盾,对问题无济于事,并且这些态度无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并且这种第一反应,会严重损害教师的心理健康。

那该怎么办呢?

我主张教师遇到问题生犯事时,就该像科学家看到不明飞行物一样,怀着好奇心问道,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反应导向疑问和研究,利于问题的解决,并且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如,一个四年级学生,考试时和他后面的男生说话,老师非常生气,第一反应是你怎么能作弊呢?

回去喊你家长来,家长还要把孩子打一顿。

我见过这个孩子,我的第一反应和那个老师不一样,我非常好奇,我问他,你考试时回头了没有?

他说有。

(这是核对事实)我说,你说话了没?

他说说了。

我说这算是作弊的行为吗?

他说算。

我说老师给你卷子得零分,冤不冤?

他说冤。

我这就奇怪了,我说这怎么冤呢?

他说我不跟老师说,也不和我爸妈说,我就和你说,我后面的那个大个子他捅我,如果我不告诉他答案,他下课要打我、掐我。

大家看,我能找出事情的真相。

为什么家长和老师得不到真相呢?

就是因为他们的第一反应使他们得不到真相,所以遇到事以后的第一反应太重要了。

后来我给这孩子出了几招,因为他不想和家长和老师说这件事,他想自己解决,我给他出了四招。

在老师眼里他是问题生,但是在我眼里,至少在这件事上,他不是。

他有他的苦衷、难处,他没有办法,他也是活人。

我承认,问题生的言行有的时候确实让人反感,甚至是厌恶,老师有这种心理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这种心理不利于你工作。

我发现,当我们冷静地把一个问题生当研究对象的时候,反感和厌恶立刻就减轻了,因为你不太可能讨厌你想了解的东西,因为一旦你想了解,就顾不得去讨厌了,也就是说好奇心能冲淡厌恶。

认知的欲望越强烈,那么态度就越冷静。

科学家就是这种人。

所以你看哪儿发生地震,他们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怎么回事,我要研究,下次能不能预报。

另外,光有第一个为什么是不够的,后面应该有一连串的为什么,这才是科学的态度,比如说一学生早恋,我会好奇的问他为什么早恋,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后,我发现他是想表现自己,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方式呢,经调查,是因为他其他方面没有优势。

他真的在其他方面没有优势吗?

不是的,经我调查,他画画还行,如果让他在班里组个漫画组,他是否就会心情变好呢?

他是否就不必要通过早恋来给自己争面子呢?

我就试试,结果发现还行,我把他早恋的感情迁移到漫画组,这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就是必须有一连串的为什么,自己问自己。

没有为什么,就没有研究,没有联系的为什么,就没有研究成果。

(5)怎么了解情况。

我们要想问为什么,必须了解背景材料,背景资料该怎么了解呢?

即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和心理测验法都要。

了解学生情况,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自然观察法,眼看耳听。

但教师注意,千万不要迷信于自己的眼睛,好比刚才教师看学生作弊,其实那是眼睛骗了你,你的眼睛看不到这件事背后的原因,所以光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不够的。

教师和学生接触,一般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比如上课、课间操、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但是一个人的真正心理表现,往往是在非正式场合才能看得更清楚。

在游戏中,在聊天中,在休闲时,看得更清楚。

可是这些非正式场合,教师一般不在场。

不知道改怎么办呢?

让小干部汇报,且不说公不公平,毕竟小干部,只能看到他所能看到的。

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出了事,老师和校长都不能相信,居然是他,他怎么会作出这种事?

其实他就会这样,只是你不知道,你看到的只是其他的一面。

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初三的学生自杀,在成绩单寄到家之前就已经自杀了,他自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他希望去做一个音乐家,可他父母非逼他上普通高中,老师、校长都不明白,可一问同学,同学都知道,同学说了,我看见好几次,教室里没人的时候,他在黑板上写好多字,来抒发自己的郁闷,还有同学说,他曾经在这个窗台上站过,还和其他人说,如果自杀,就从这个窗台往下跳,我们还以为他在开玩笑。

这个孩子已经在非正式场合把自己的意图暴露的非常清楚了。

心理学家称这种行为为求救,自杀的人一种求救的方式。

但老师校长都看不见,你所看见的是他在正式场合的一面,但人是立体的。

如果你发现一个学生离家出走了,你问他们家长,问同学,他们知道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的真实心理一般都在非正式场合暴露,所以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非常注意我不在的时候,学生怎么样,学生不当着我的面说什么话。

如果两个同学关系很好,他们两个不在我面前时关系是怎么样的,这个更真实,而且可能更有用。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在正式场合或是在领导面前总带有表演的成分,有些人还演的很熟练,很投入,所以从官方角度往往得不到真实的情况。

可见采用观察法,要注意学生在非正式场合的表现,还要注意通过学生了解学生。

不要完全相信教师自己看到的,学生有学生的视角,他们的观察往往对教师帮助很大。

观察法之外,还可以适当的弄些心理测验法,我个人常用的心理测验法,是小学生常用的画图法,中学生用词语联想法,中小学生都可以用早期记忆回忆法。

画图:

让小学生画一颗果树,完全由他们做主,有白纸、铅笔、彩笔。

等他们画好后,你会发现完全不一样,有的只有几个果子,有的是果实累累,我们就可以判断,或可以猜测,那画满果子的人,是一个比较有进取心的人或是比较贪心的人,如果有的学生画的树干比较粗,但是树冠比较小,这种心态可能是不太开放的,一般树冠比较大的孩子是心态比较开放,追求进取的,而有的孩子画的树特别小,这个孩子的心态是收敛的,他很可能自卑,缺乏自信心。

而有的树干是直的,而有的是弯的,还有的树上画有虫子,这种孩子心理健康可能有问题。

还可以让小学生画他们的全家福,你可以从里面看到他们家有谁没有谁,他爸妈放在什么样的位置,里面有很多丰富的信息,如果他和爸爸关系好,就会把自己和爸爸放在一起,如果和奶奶好,则把自己和奶奶放在一起。

画得非常清楚,关键是看你怎么解读,当然解读前你要问问孩子画的是什么,有一次,我见一孩子在果树上画的是莫名其妙的东西,我就问他,他说,这都是鸟窝,我让小鸟在那里安家,我一下就很感动,这个孩子有爱心和同情心。

词语联想的方法一般用在中学生身上,就是你随便想一个词,让中学看着这个词进行联想,并且把联想到的词按照顺序写下来,写20个,这种练习做三次,然后把六十个词放在一起,你就会发现,他们有一定的规律和倾向,任何人绝不会对同样的词汇印象深刻,他的选择就暴露了他的智力倾向,情绪状态甚至是人格特征。

我到一学校去,发现一个学生选择的词语都非常灰暗,有的连自杀这类词都出来了,这孩子的心理肯定有问题。

而一些阳光的孩子,他选择的词语就特亮。

早期记忆回忆法,中小学生都可以用,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记忆,一直到最初的记忆,甭管学生回忆到两三岁还是三四岁,你只要问他你记起什么事,让他把当时的画面描述出来,把当时的感觉说出来,这些非常重要,因为它包含的信息极其丰富,甚至可以说它是个人精神发展的胚胎,我们从一个人的早期记忆,可以发现这个人这辈子的大致发展方向。

比如,有的孩子早期记忆里没有人,都是一些景物、房屋,那这个孩子的长大后的性格倾向就不是太适合做人际交往之类的工作,而有的孩子那画面里都是别人,而自己在哪里则记不起来了,那这个孩子是注意别人的人,他比较外向,而且一般来说,他一辈子都会如此。

这个对我们分析孩子的情况,了解其病因,再加以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就是释梦,这个对中小学生都适用,一个人的梦,尤其是反复出现的梦,对了解某一个人的当前情形或某一阶段的情形很有用,这里释梦不是迷信。

梦是人的灵魂的窗口,不是上天的预兆,有一初二的学生对我说他的梦,他说他表哥开着一辆汽车到他家门口,当我一回头的时候,我看见我妈妈,她马上变成了一个机器人,他重复做了好几次。

我就开始猜测,于是我问他妈妈,我说,你是不是老是在他面前表扬他的表哥?

他妈说是。

我说你在表扬他表哥的时候,是不是总是批评他?

他妈说是。

我说这个梦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这个孩子对你的失望情绪和不满。

孩子认为你不爱他,而是爱他的表哥。

这个家长大吃一惊,我说你自己想想有没有这种现象,两个孩子要一碗水端平,你不能用一个孩子来压迫另一个孩子,这样会给另一个孩子造成心理创伤,这种梦,我们解读过很多,如果解读的好,效果是相当好的。

这四种方法操作起来都很简单,困难的是解读,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当然,有的时候你还需要询问本人。

(6)了解情况时,横向,要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纵向,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有一位年轻的高一班主任问我,他说,我们班有一个不好的风气,不少学生浮躁,不少任课老师反映课堂上过于活跃。

我在班级里也强调过,个人谈话也谈了,但是起不了多大作用,不知道该怎样整顿才有切实的效果?

我回答他说,你别着急,会有方法的。

但是你得先研究情况,办法应该产生于研究之后,而不是研究之前,我建议你先研究一下这些学生,现在最热衷的话题是什么,他们对个人的前途设计是什么,他们对老师的看法是什么。

班里浮躁的学生占多大比例,踏实的学生占多大比例,哪几门课比较浮躁,哪门课相对比较踏实,这个班级是一进校就浮躁,还是后来才浮躁,男女生浮躁的比例有没有差别,这些学生在初中表现如何,还有你们平行班有没有浮躁的,你们学校是什么类型的,是普通高中?

重点高中?

还是技校?

你们学生的家长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结构如何?

这些问题不搞清楚,那些教育方法恐怕不能落到实处。

大家知道,如果有学生在这门课上浮躁,但是在那门课上不浮躁,你就得研究为什么。

我就可以掌握孩子的心理,然后对症下药,我这里谈的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功,遇到问题一定要展开思维,要发散思维,我发现相当多的教师遇到事情没有把它展开的习惯和方法,我在网上遇到很多老师,他们提的问题,都是他眼睛看到的事,横向,他不会,纵向也不会,比如一学生在他课上老和他顶嘴,后来一打听,在别的课上根本没有这种现象。

那么很可能就是你教师有问题。

那不展开的老师工作一般就是批评、惩罚、送教务处,给家长打电话,就这几招,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没思路,有思路就有办法。

所以要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必须结合具体的事例来分析,多次练习之后,教师遇到事情就能展开,就会有办法了,要重新培养思考的习惯。

(7)诊断之前要提出多种假设,问题生发生的问题有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