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与复习精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764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与复习精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与复习精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与复习精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与复习精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与复习精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与复习精要.docx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与复习精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与复习精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与复习精要.docx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与复习精要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渊源与成绩。

二教学要求

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三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

(二)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一教学目的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了解其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为以后学习其他基本理论和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了解阴阳五行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名词解释:

1、精气:

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也是的推动宇宙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形质:

气有无形和有形两种基本状态,以凝聚状态存在而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称之为“形质”。

3、三宝:

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与表现,故称之为人身之三宝。

4、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况。

5、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6、阴阳可分:

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可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中有阴阳可分,阳中也有阴阳可分,如此分下去,以至无穷。

7、阴阳制约:

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对抗,在相互制约之中达到动态平衡。

8、阴阳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9、阴阳消长:

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10、阴阳互根:

指阴阳之间不仅是相互对立,而且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11、阴阳转化:

是指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12、阴阳交感:

交,即接触交合;感,即感应相错。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3、阴平阳秘:

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14、阳胜则阴病:

阳长则阴消,阳偏胜必然导致阴液的损伤。

15、阴胜则阳病:

阴长则阳消,阴偏胜必然导致阳气的损伤。

16、阳盛则热:

指阳气偏胜,则可产生热性的病变。

17、阴盛则寒:

指阴气偏胜,则可产生寒性的病变。

18、五行: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19、五行学说:

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规律的一种方法论。

20、木曰曲直

第三章藏象学说

一教学目的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一)脏腑

1掌握脏腑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连属。

2熟悉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

3了解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二)精气血津液神

1掌握精气血津液神功能。

2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分类、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3了解精气血津液生成及运行。

三教学内容

(一)藏象学说的概述。

(二)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系统连属。

(三)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四)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六)精的基本概念、生成及功能。

(七)气的概念、生成、运动、分类及功能。

(八)血的概念、生成、循行和功能。

(九)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排泄及功能。

(十)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及作用。

(十一)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经络(自学)

第五章病因病机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从病因病机两方面了解中医的病理观,理解中医致病因素及病因分类,六淫致病的性质和特点,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外伤致病因素的特点、以及痰饮、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病因的概念、分类及认识病因的方法。

(二)了解六淫的含义,掌握六淫各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三)了解七情内伤的概念、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及致病特点。

(四)了解饮食失宜及劳逸失常的病理。

(五)了解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的原因;熟悉痰饮、瘀血的征候特征。

(六)了解其他因素。

(七)熟悉正邪概念;了解邪正相争病机规律及其内容

(八)了解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病机规律及其内容。

三教学内容

(一)病因的概念。

(二)六淫的概念和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三)七情内伤、痰饮、瘀血的含义、致病特点。

(四)病机的概念。

(五)虚实的概念及虚实的病机特点。

邪正盛衰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六)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特点。

(七)气机失调的病机。

第六章诊法

一教学目的

中医诊法是中医获取病人信息,提供诊断依据的核心渠道。

通过对中医诊法的教学,要求熟悉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及各种病理征象的意义,了解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诊法运用原则等内容。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中医诊法概念、望神技巧及得神、失神、少神和假神的鉴别要点、常色和各种病色所主病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二)了解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五官、望肢体皮肤、望二阴、望小儿指纹和望排出物的基本内容。

(三)熟悉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舌诊原理。

(四)了解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了解各种病室、病体气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五)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了解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六)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了解脉诊的原理及诊脉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

(七)熟悉正常脉象的特征及常见病脉(浮、沉、迟、数、洪、细、弦、紧、滑、涩、濡、不规则脉)的特征与临床意义;了解相兼脉的主病规律。

(八)了解按诊的意义、方法、按胸腹、按肌肤、按手足、伤科局部按诊、按腧穴的内容及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二)中医诊法的运用原则。

(三)各种神、色的临床辨识。

(四)望舌苔、望舌质。

(五)问诊的主要内容。

(六)脉象形成的原理、寸口诊脉的方法,常脉的特征及客观变化,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第七章辨证

一教学目的

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

中医辨证体系主要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

通过对中医辨证体系的学习,要求熟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常见证侯的临床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初步学会运用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一般证候的表现。

熟悉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了解里证、实证各自包括的内容。

掌握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的概念与证候表现。

(二)掌握气血津液常见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剂;了解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方法、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三)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剂;了解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病变范围、病机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一)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辨证。

(二)气血津液不足和运行障碍常见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

(三)心、肺、脾、肝、肾病常见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

第八章防治原则

一教学目的

中医治疗学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

预防、治则和治法。

学习本章应对预防、治则和治法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熟悉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含义及内容。

(二)了解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和三因制宜的含义和内容。

(三)了解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的内容。

三教学内容

(一)预防的概念。

(二)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的具体方法。

(三)标本的概念;治标与治本的应用原则。

(四)扶正与袪邪。

(五)调整阴阳。

(六)三因制宜。

第九章中药学概述

一教学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及临床应用,为学习方剂学及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中药的含义、毒性、炮制目的、用药禁忌、用量的一般规律、中药的煎服法。

(二)熟悉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理论。

(三)了解中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的功效、临床应用。

三教学内容

(一)中药的概念。

(二)中药的性能。

(三)中药的应用。

(四)各类常用中药的功效。

第十章方剂学概述

一教学目的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的基础课之一。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方原则和配伍规律,培养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二)熟悉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

(三)了解各类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临床运用。

三教学内容

(一)治法与方剂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及组成变化。

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

1.金元四大家中,属攻下派的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丹溪

2.下列哪项属阳消阴长()。

A.由春及夏B.由秋及冬C.由冬及春D.由慢变快

3.下列何项属子病犯母()。

A.肺病及脾B.肝病及心C.水不涵木D.心病及肺

4.“孤阴”、“孤阳”是下列何项关系被破坏()。

A.阴阳对立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消长D.阴阳制约

5.下列不属小肠生理功能的是()。

A.主受盛B.化物C.泌别清浊D.腐熟

6.与胃相为表里的脏是()。

A.心B.脾C.心包络D.肝

7.“水火既济”指()。

A.心肝关系B.心肾关系C.肝肾关系D.脾肾关系

8.心主神志之神是指()。

A.广义之神B.狭义之神C.广义与狭义兼有D.眼神

9.下列何项不属于津液()。

A.泪B.尿C.涎D.痰

10.下列哪项不属气的主要功能()。

A.温煦B.气化C.固摄D.气机

11.循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

A.胃经B.胆经C.膀胱经D.三焦经

12.十二经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

A.经别B.奇经八脉C.脾经D.经筋

13.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张仲景B.吴又可C.陈元择D.《内经》

14.大怒可致()。

A.呕血B.头痛C.歹食泄D.以上都可以

15.以下哪项不属升降失常的病变()。

A.心血瘀阻B.肺气不降C.腑气不通D.心肾不交

16.易阻气机、损伤阳气的病因是()。

A.燥B.湿C.思D.忧

17.出现胃中嘈杂,消谷善饥的病理是()。

A.胃寒B.胃热C.胃阴虚D.胃气虚

18.肺气失宣可表现为()。

A.自汗B.无汗C.鼻塞D.以上都可以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于治疗()。

A.虚热证B.虚寒证C.实寒证D.真热假寒证

20.叶天士治温热病伤及胃阴时,主张甘寒养胃中加咸寒补肾之品,此属哪项原则()。

A.补不足B.既病防变C.治本D.调整阴阳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医学基本特点中的整体观念包括了以下哪些内容()。

A.形与神俱B.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C.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D.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E.恒动观

2.下列同属五行之火的是()。

A.肝B.脉C.肉D.舌E.耳

3.五行关系中,其次序相同的是()。

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制化

4.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A.调畅气机B.促进脾胃运化C.调畅情志D.与妇女排经、排卵有关E.与男子排精有关

5.脾的生理功能有()。

A.主运化水谷B.主运化水液C.主统血D.主升清E.主藏血

6.以下哪项是对的()。

A.手太阴经络大肠B.手太阳经属三焦C.手少阴经属心D.足阳明经起于鼻旁

E.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

7.可属生理之火是()。

A.壮火B.少火C.相火D.君火E.命门之火

8.血热的临床表现特征有()。

A.失神B.动血C.伤阴D.热象E.耗血

9.大便难的病理可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

A.胃失通降B.肺失肃降C.湿热下注D.脾气下陷E.气虚不运

10.慎用温热之剂的体质是()。

A.阳盛体质B.阳虚体质C.热性体质D.阴盛体质E.阴虚体质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4分)

1.佐金平木2.后天之精3.血府4.气能生血5.十二经别6.阴损及阳7.因人制宜

四、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证包括了病变的部位、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

2.滋水涵木法是滋养_______以养_______的方法。

3.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4.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_______,二为_______。

5.疠气致病,具有_______,_______,易于流行等特点。

6.阳偏胜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_______证,如果阳盛而耗伤阴液,此时阴由相对不足转而绝对不足,则见_______证,或_______证。

7.所谓扶正,即是_______;祛邪,即是_______。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何谓阴阳相互转化?

试举例说明。

2.简述津和液的联系与区别。

3.何谓阴盛格阳?

简述其病理表现及治疗法则。

4.何谓虚实错杂?

导致虚实错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简述标本治法在临床的应用原则。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何谓肺主宣发?

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哪三个方面?

2.试述寒、湿邪的异同点。

练习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0.5分,共20分)

1、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

A、《难经》B、《内经》C、《伤寒论》D、《神农本草经》

2、金元时期重视脾胃的医家是()

A、刘完素B、李中梓C、李东垣D、叶天士

3、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A、阳中之阴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

4、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B、后半夜C、下午D、前半夜

5、心脏病人,面见黑色是()

A、水克火B、水侮火C、水乘火D、火克水

6、泻南补北法是指()

A、泻肝补肺法B、泻心健脾法C、泻心补肾法D、疏肝健脾法

7、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

A、心B、肝C、脾D、肺

8、“筋之余”是()

A、爪B、齿C、发D、脉

9、五更泄泻的原因是()

A、脾气虚弱B、脾肾阳虚C、脾气下陷D、肾气不固

10、“乙癸同源”指()

A、肺肾关系B、心肝关系C、肝肾关系D、心肺关系

11、与大肠构成表里的脏是()

A、心B、肝C、肺D、肾

12、心在液为()

A、汗B、涎C、涕D、泪

13、藏与象的关系哪项是错误的()

A、藏决定象B、藏变决定象变C、象反映藏D、象变决定藏变

14、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府的是()

A、脉B、髓C、胆D、脑

15、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

16、行气利水并用治水肿的依据是()

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

17、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

A、精B、气C、血D、津

18、下列何项不属气的固摄作用()

A、固摄血液B、固摄尿液C、控制汗液D、控制痰液

19、手三阴经的走向是()

A、从头走手B、从手走头C、从胸走手D、从手走胸

20、按十二经流液次序手太阳小肠经上接()

A、手少阴心经B、手厥阴心包经C、足太阳膀胱经D、手阳明大肠经

21、循行中不经过大椎的经脉是()

A、督脉B、胆经C、胃经D、脾经

22、一源而分为三支的经脉是()

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

23、在体质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先天因素B、后天因素C、心理因素D、环境因素

24、决定人体对某些疾病易感性的因素是()

A、体质B、素质C、气质D、性格

25、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B、陶弘景C、陈无择D、钱乙

26、六淫中易伤人体阳气的邪是()

A、寒湿B、寒风C、风湿D、寒燥

27、六淫中最易耗气伤津的病邪是()

A、燥邪B、暑邪C、火邪D、热邪

28、六淫中最易扰乱神明的邪是()

A、暑邪B、风邪C、火邪D、燥邪

29、七情内伤致病首先影响()

A、气机B、气血C、气化D、精血

30、疠气致病最主要的特点是()

A、明显的季节性B、强烈的传染性C、明显的地方性D、严重的危害性

31、大怒可以导致()

A、呕血B、飱泄C、昏厥D、以上都是

32、六淫七情中具有收引闭合特性的是()

A、湿惊B、寒思C、寒湿D、湿思

33、劳神过度主要损伤()

A、心肝B、心肾C、心脾D、脾胃

34、瘀血疼痛的特点是()

A、抽痛B、胀痛C、灼痛D、刺痛

35、痰饮形成与哪组脏腑失常有关()

A、肺脾肝三焦B、肺脾肾肝三焦C、肝脾肾三焦D、脾胃肾三焦

36、下列何项不属亡阳的症状()

A、大汗淋漓B、神情淡漠C、脉数疾躁动D、四肢逆冷

37、“气逆”常见何组脏器()

A、肺脾肾B、肺胃肝C、肺胃肾D、肝胃肾

38、下列何项不属治则()

A、治病求本B、三因制宜C、调整阴阳D、热因热用

39、急则治其标适用于()

A、神昏B、大出血C、尿闭D、以上都是

40、男女异诊,老少异治是指()

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以上都是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能组成一对阴阳的是()

A、上B、降C、水D、左E、下

2、按相克规律确定的法则是()

A、培土制水法B、培土生金法C、滋水涵木法D、益火补土法E、抑木扶土法

3、属心之体、窍的是()

A、筋B、脉C、口D、舌E、唇

4、“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明哪两种物质的密切关系()

A、气B、血C、津D、精E、神

5、互为表里的经脉是()

A、足厥阴肝经B、足太阴脾经C、足少阴肾经D、手阳明大肠经E、足少阳胆经

6、人一生中的两个转折期是()

A、幼年期B、青春期C、壮年期D、衰老期E、更年期

7、中医学的火有生理与病理之分,分别是()

A、命门B、相火C、君火D、少火E、壮火

8、以下哪两种病变可互为因果()

A、血逆B、血寒C、血瘀D、血热E、出血

9、因阴阳盛衰而表现为寒象的病理是()

A、阳盛B、阴盛C、阳虚D、阴虚E、阴阳互损

10、以下哪两种病证可用标本同治法()

A、高热神昏B、气虚感冒C、风寒头痛D、风热咳嗽E、阴虚便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证2、肝主疏泄3、水火既济4、神5、阳脉之海6、天人一体观7、正气8、药邪

9、阴中求阳10、至虚有盛候

四、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20空,每空0.5分,共10分)

1、按五行生克规律,火的生我者是,金的所胜者是。

2、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

3、宗气由和相合而成,分布于。

4、按十二经交接规律,六条阳经在相交接,六条阴经在

相交接。

5、人体的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6、寒性凝滞临床表现为。

7、中医发病学说强调在发病中的决定作用,又不排除

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8、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最终以为主要病变。

9、“阴虚则热”出现虚热证,可采用《内经》的“”的原则。

10、预防,《内经》称为“治未病”。

它包括、。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谓阳盛格阴?

试述其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

2、试述肾精的来源及生理功能。

3、血液运行与哪些因素有关?

试述之。

4、何谓通因通用?

试举例运用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