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697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是已经发现的甲骨文中的部分文字,其中直接描述分封制度的是(  )

A.四手共抬一物件B.巡行以卫城安全

C.阡陌纵横之农田D.执干戈以卫社稷

【解析】四手共抬一物反映出大家同心,与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王室以藩屏周不符,故A项错误;巡行以卫城安全,与分封制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阡陌纵横的农田反映的是井田制,与分封制这一政治制度不符,故C项错误;分封制是周王分封诸侯,镇守边疆保卫王室的制度,故执干戈以卫社稷与其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

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

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  )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施行不可以不慬,见有鬼神视之”

C.“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D.“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解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为一个人不懂与“人”相处的道理,那么怎么能够知道与“鬼神”打交道的规矩,是儒家孔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施行不可以不慬,见有鬼神视之”意为?

施行不可不谨慎,现有鬼神在监视着,属于墨家思想,故B项错误;“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意为死后在上没有君主,在下没有臣子,反映出死后没有等级界线的淡然思想,是道家庄子的思想,故C项正确;“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意为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

”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其直接因素是当时(  )

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B.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

C.分封制转为郡县制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

【解析】科举制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开始,故C项正确;独尊儒术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举措,不是“化家为国”的直接因素,故D项错误。

【答案】C

4.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名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

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

”这表明唐代(  )

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D.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

【解析】中国古代一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富商供养名士成为朝中名僚,体现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的内容,故C项错误;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B

5.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

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解析】从“怀种族之奇耻”,可知反映的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由于清军入关,明朝覆灭,才开始“究兴亡之要因”、“批评专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三大思想家认为改朝换代是历史必然趋势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大思想家因主张民主才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三大思想家都带有排斥夷狄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

6.有学者认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交融的复杂关系中。

”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印痕有着淋漓尽致体现的是(  )

A.《西游记》B.《水浒传》C.《三国演义》D.《红楼梦》

【解析】《西游记》是西天取经,宏扬佛法的佛教题材小说,又融入了儒家的道德伦理纲常,夹杂了道家养性修真的思想,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体现,故A项正确;故B、C、D项错误。

【答案】A

7.英国的鸦片商人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中,获得了“今后只服从本国的法律和规章,而不必受中国管辖”(基辛格《论中国》)的权利。

这项权利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

A.关税主权B.司法主权C.领土主权D.贸易主权

【解析】关税自主是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商人获得只服从本国法律的权利是对中国司法管辖权的破坏,故B项正确;领土主权是指中国领土被侵占掠夺,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法律方面的内容,与贸易主权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8.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

请判断图中由G到I这段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

A.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B.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D.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解析】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产生对应的是AB段,故A项错误;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与材料KG段第一次高峰曲线相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与GI段第二个高峰曲线相符,故C项正确;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困境,应是民族工业发展下降的阶段,与GI曲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9.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D.实业派提出的“实业救国”主张

【解析】从“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可知,“世俗理性的觉醒”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明末清初是鸦片战争之前,故A项错误;林则徐、魏源是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思想觉醒的开始,符合材料“世俗理性的觉醒”,故B项正确;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故C项错误;实业派的“实业救国”主张出现在19世纪末,故D项错误。

【答案】B

10.“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航海事业B.铁路运输C.航空事业D.电报电讯

【解析】从“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反映的是与通讯有关的电报电讯业,故D项正确;故A、B、C项错误。

【答案】D

11.电视台曾经采访了山东莱东县农民唐和恩老人,在他使用过的一节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所经过的路线:

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地。

包括了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的有关城镇和村庄的地名。

从以上路线可知,唐和恩老人参加的是(  )

A.平津战役B.淮海战役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

【解析】平津战役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淮海战役涉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故B项正确;辽沈战役主要在东北三省,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主要战场在长江以南,故D项错误。

【答案】B

12.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

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有(  )

①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②实现了西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③促进了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中央人民政府设立的最早的民族区域自治区是1947年设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故开创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与史实不符,故①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区实行少数民族自治,故有利于当地人民当家作主,故②正确;少数民族人民自治能更好的发挥当地的优势,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故③正确;民族自治区接受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3.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ChinaWatch》一书中写道:

“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

……”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B.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C.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D.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解析】从“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可知是文化大革命,其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故A项错误;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与文化大革命不符,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破坏了文化教育事业,故C项错误;文化大革命破坏法纪、民主,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故D项正确。

【答案】D

14.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

“弓”喻指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喻指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

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喻指(  )

A.深圳B.宁波C.海南D.浦东

【解析】深圳是80年代首批经济特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宁波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与问题不符,故B项错误;海南是1988年建立的经济特区,但地理位置在中国最南端,与“箭头”的位置不符,故C项错误;浦东在长江三角洲东缘,开发浦东在20世纪90年代,符合材料,故D项正确。

【答案】D

15.《十二铜表法》规定: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

”这表明该法律(  )

A.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含保护私有财产的思想

C.以调节经济纠纷为主要内容D.主要是维护平民的利益

【解析】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树枝不可越界影响邻地,反映出保护私有财产,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属于经济纠纷,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主要维护平民利益,故D项错误。

【答案】B

16.右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剥削②传染性疾病的肆虐

③大批土著被贩卖到欧洲④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图表体现出海地岛人口锐减,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剥削是导致该岛人口大量减少的原因,故①正确;西方殖民侵略到美洲大陆,带去了美洲人民无法抵抗的病毒和疾病,是该岛人口减少的原因,故②正确;殖民扩张时期,被贩卖的主要是非洲黑人,不是美洲人,故③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7.有学者认为西方文明一个特点就是,它通过与外部民族的接触获得促进自身转变的动力。

下列重要事件,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欧洲新航路开辟B.殖民扩张与掠夺

C.文艺复兴的兴起D.工业革命的开展

【解析】抓住材料“与外部民族的接触”来分析。

开辟新航路是开辟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航线,符合材料“与外部民族的接触”,同时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殖民扩张与掠夺符合材料“与外部民族的接触”,促进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没有借助外部民族,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工业革命是为满足广阔的海外市场需求而兴起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8.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院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一规定主要违背了下列选项中的哪一学说(  )

A.三权分立说B.自然权利说C.社会契约说D.人民主权说

【解析】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三权分立学说,故A项错误;材料中各州人口数的规定有自由人和其他人口之分,反映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违背了天赋人权的自然权利说,故B项正确;社会契约论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人民主权符合材料内容,与问题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19.右图是某同学在学习《英国工业革命》时所作的笔记,内容出现了疏漏。

请结合所学知识,a、b处应该补上的内容是(  )

A.冶炼业/城市化进程加快派B.交通运输业/阶级产生分化

C.服务业/用机器制造机器D.交通运输业/用机器制造机器

【解析】城市化进程加快不是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标志,故A项错误;阶级产生分化不是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标志,故B项错误;服务业是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逐渐兴起的行业,故C项错误;动力蒸汽机的出现带来了蒸汽机车,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着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故D项正确。

【答案】D

20.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的政策,一些人就讥笑他抄袭了一本书,另一些人称他以社会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

这“一本书”可能是(  )

A.《社会契约论》B.《共产党宣言》C.《国富论》D.《四月提纲》

【解析】《社会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不符,故A项错误;《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与“另一些人称他以社会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相符,故B项正确;《国富论》是亚当斯密宣传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著作,与国家干预经济不符,故C项错误;《四月提纲》是列宁主张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著作,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21.美国参加二战后,丘吉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假如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本来永远不会降在我们的头上。

”这是(  )

A.对过去反苏反共立场的辩解B.对美国过去对德政策的指责

C.为英国外交场合的形象作秀D.对于绥靖政策的懊恢与反思

【解析】苏联没有对英国造成威胁,故对反苏反共立场的辩解与“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不符,故A项错误;丘吉尔的言论不是一种对美国的指责,故B项错误;丘吉尔的言论不属于外交作秀,故C项错误;美国参战与英国一起对抗法西斯,丘吉尔言论是对当初德意法西斯纵容姑息的懊悔,故D项正确。

【答案】D

2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曾经扩展疆域,把国界向西推移了几百千米,建立了所谓“东方战线”。

此事始于(  )

A.德军侵入波兰之际B.法国被迫投降之际

C.英国遭受空袭之际D.苏德战争爆发之际

【解析】苏联建立了所谓“东方战线”是在德国入侵波兰后,故A项正确;故B、C、D项错误。

【答案】A

23.1950年法国外长发表声明称“法国政府提议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这一机构同时向欧洲其他国家开放”。

联邦德国总理也说该计划“是法国及其外交部长舒曼对德国和欧洲问题所采取的一个宽宏大量的步骤”。

这表明(  )

A.法德两国都倾向于联合B.法德两国的矛盾彻底消除

C.法德以此来与美苏抗衡D.法德两国摆脱了美国控制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和德国都主张两国煤钢共管,故A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出两国主张联合,不能体现出两国矛盾彻底消除,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两国以此对抗美苏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法德主张联合,不能反映出两国摆脱了美国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24.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解析】日本主导日美同盟不是日本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步伐的原因,故A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原因在于经济实力的上升,故B项正确;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不是其加快政治大国步伐的原因,故C项错误;日本军国主义不利于日本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B

25.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下列国际组织的成立不能反映这一趋势的是(  )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是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符合经济区域集团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美洲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欧盟是当今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世界贸易组织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26.【加试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的注释里说:

“历史上的晚期时代对早期时代的认识当然与后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同,例如,希腊人是作为古希腊人认识自己的,而不像我们对他们的认识那样,如果指责古希腊人对自己没有像我们对他们的这种认识,就等于指责他们为什么是古希腊人。

”下列与此观点相符合的评述是(  )

A.对历史的认识都是从现实出发的B.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没有规律可寻

C.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一定高过前人D.历史认识应还原到历史时空中去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认识历史应从现实出发,故A项错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有规律可循的,故B项错误;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一定高过前人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从“历史上的晚期时代对早期时代的认识当然与后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同”可知,反映的是历史认识应与当时的时代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27.【加试题】某皇帝在一道谕旨中说:

“……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疆尤复任意残害,草菅人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

……”为此,他(  )

A.设置了羁糜府州B.平定了三藩之乱

C.实行了改土归流D.建立了密折制度

【解析】羁糜府州是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体现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与材料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改土归流是清朝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土司世袭,恣肆虐杀百姓,为患边境,甚至土司家族内部发生械斗或是战争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密折制度是清朝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8.【加试题】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B

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当时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成果

C

马丁·路德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

开启随意解释《圣经》的先河

D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明引发了发电机、无线电的发明

促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解析】印度与中国人均消费英国商品的价格差别,不能体现出中国经济水平低于印度,故A项错误;李鸿章出的考题中带有西方化学知识,反映出李鸿章等人对西方科技的重视,故B项正确;马丁·路德主张信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不应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但并不主张随意解释圣经,故C项错误;信息化时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B

29.【加试题】近代以来,科学的进步与艺术、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有着紧密的关系。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牛顿经典力学影响了启蒙运动的进程②光学促进了印象派绘画的产生

③相对论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进化论影响了殖民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经典力学不但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社会科学方面,特别是对哲学和人类思想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利于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兴起,故①正确;印象画派主要特点是注重光和色的变化,可以体现受光学产生的影响,故②正确;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经济体制,二者没有联系,故③错误;受进化论影响,产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西方殖民扩张的借口,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0.【加试题】G20杭州峰会期间,只要写下对G20峰会的祝福,就能在“六和钟声”免费敲钟。

这是六和塔文化公园“助力G20·文明我先行”推出的特别活动。

右图为北京颐和园建筑布局的中心,它是仿照杭州“六和塔”建造的,为古代建筑的精品。

它是(  )

A.仁寿殿B.智慧海 C.佛香阁D.玉澜堂

【解析】从“右图为北京颐和园建筑布局的中心,它是仿照杭州“六和塔”建造的”,可知反映的是颐和园中的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故C项正确;故A、B、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

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保守方面”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的思想有何不同?

(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四次转型”中后三次转型的表现。

(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表现,结合孔子思想主张,总结孔子思想中保守落后的一面是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第二小问不同,结合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和朱熹“天理”学说,总结二者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的不同主张。

(2)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相关史实,归纳“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三个转型在此阶段所对应的相关历史事件。

【答案】

(1)表现:

克已复礼。

(或恢复周礼;或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分)

不同:

前者通过神化皇权(或“君权神授”即君主受命于天)来加强君主专制;后者从“天理”这一哲学高度(或三纲五常、道统论、正君心等)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2分)

(2)表现:

经济起步——洋务运动;近代工业兴起。

政体变革——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

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6分)

32.(10分)矛盾和分歧的存在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回避的事实,国际政治的智慧在于如何处理分歧、化解矛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斯大林在给丘吉尔的信中说:

“在法国北部开辟战场,不仅能牵制希特勒在东线的兵力,而且使希特勒无法入侵英国。

”丘吉尔同意开辟第二战场,但极力主张从欧洲柔软的下腹发动进攻的“地中海战略”。

罗斯福对他儿子说:

“每当首相坚持经过巴尔干进攻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十分清楚他实际上想要干什么。

材料二战后政治力量的新的组合和两个阵营,……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