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边塞诗歌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686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园边塞诗歌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田园边塞诗歌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田园边塞诗歌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田园边塞诗歌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田园边塞诗歌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田园边塞诗歌资料.docx

《田园边塞诗歌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园边塞诗歌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田园边塞诗歌资料.docx

田园边塞诗歌资料

《唐诗宋词》

第一单元气势恢宏的初唐诗歌

课外自读孟浩然诗二首、王维诗三首的集备资料

一、山水田园诗的相关资料

(一)唐代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来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

(2)佛、道的兴盛和知识分子漫游隐逸的风气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

(3)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二)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三)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二、作者的相关资料

(一)孟浩然及其他山水诗人

1、生平: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湖北襄阳人,是大诗人李白的挚友。

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和隐居中度过的。

在青年时期,他“漫游五湖、三湘”,饱览了祖国的山川胜景,从而不断地扩大艺术视野,丰富了诗作的内容。

孟浩然的诗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抱负,给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公认他是从初唐陈子昂到盛唐李白、王维这个过渡时期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诗人。

2、孟浩然诗:

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自然山水见长的是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的山水诗,贴近生活,将净化的情思、清淡的语言、明秀的诗境融为一体。

自然平淡,清旷冲逸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但也有少数诗写得气象壮阔,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3、其他山水诗人。

以王、孟为中心,还有一批诗风与他们相近的诗人,如裴迪、储光仪、常建等。

(二)王维及其生平

1、王维的生平: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

安史之乱,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

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

后官至尚书右丞。

 2、王维的诗歌创作。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一生以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有政治热情,诗多慷慨英发之气,风格雄浑博大,后期则消极避世,隐逸山林,多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趣。

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可大致分为四类:

其一,山水、田园诗:

名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山》、《渭川田家》、《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其二,游侠、边塞诗:

有《使至塞上》、《观猎》、《少年行》、《老将行》、《陇西行》等,意境雄浑,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其三,乡情、友情、爱情诗:

名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杂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之福之江东》、《相思》等;其四,政治感遇诗:

有《寓言》其一、《偶然作》其五等。

3、山水田园诗。

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诗中有画”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王维山水诗的创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化意蕴,饶有禅意和禅趣。

王维山水诗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禅境,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

三、孟诗二首、王诗三首的赏析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叙述老朋友杀鸡做饭,邀请诗人到他家去做客。

“田家”没有山珍海味,一盘肥鸡就成了老朋友待客的佳肴。

这朴实自然的诗句,既表现了诗人与故人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诚友谊,又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清淡,开篇就给人以亲切友好的感觉。

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的是诗人进庄之所见。

这两句,上句描绘近景,葱茏茂密的绿树环绕村庄,清幽宁静;下句勾勒远景,雄伟的青山给田园筑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给人的眼界以开阔感。

诗人就是用这平凡而自然的景物,表现出山水的美丽和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另外,这两句诗也暗示了孟浩然与其故人的友谊是建立在对理想和生活情趣的共同追求之上的,为下文的开怀畅谈作了感情的铺垫。

颈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的是宴饮。

诗人在老朋友家中,临窗把盏,看到窗外的打谷场和青葱的菜园,不觉引起了诗人和老朋友对田园农作物收成的关切之情,年景收成也就成了饮宴的主要话题。

这里,家常的菜肴,家酿的美酒,田园的风光,再辅之以家常的高谈,就使诗境完全沉浸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诗歌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连描述的层次也完全顺乎自然,就是在这无雕无饰的“天然”之中,诗人大巧若拙地把艺术美巧妙地融入整个诗篇的血肉中,用平淡而蕴含着深厚韵味的口头语,勾勒了一个浑然天成的诗的境界,读后令人心旷神怡,回味绵长。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

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岘山,又称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南。

晋代名将羊祜镇荆襄,死后百姓于岘山为其建碑立庙,以纪念其功业。

此诗凭吊岘山羊祜遗迹,由古人功业,触身世之感。

首联凭空着笔,似不切题,实则正是置身历史遗迹时对宇宙时空、自然规律的理悟,对人生暂促、时不我待的浩叹。

颔联“江山胜迹”与“我辈登临”分承首联之“古”、“今”二字。

颈联登山所见,极言秋景之苍凉寥廓。

尾联直点羊公碑,一个“尚”字包含着巨大的历史内涵,即怀慕前贤,又悲悯自身。

此诗风骨劲健,在孟诗中为别调,而情、景、理的兼具,则造成“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的效果。

《与诸子登蚬山》,是游岘山而作的诗。

“诸子”是“诸君子”的省略,意思是“几个朋友”,不可解作“几个儿子”。

岘山在襄阳城外汉水上,是一处与羊祜有关的古迹。

我们必须先了解羊祜的故事,才能了解这首诗。

羊祜是晋朝人,做褰阳太守的时候,常到岘山上与同僚饮酒游玩。

一天,他感慨地对朋友们说:

“自古以来,就有这个山;自古以来,有过许多贤人名士在这里游玩,可是这些人都默默无闻地消灭了,真使人悲伤。

如果我死了之后,魂魄也将留恋这个山呢。

”后来,羊祜果然死在襄阳,百姓追悼他,在岘山上为他立了一块碑。

来读这块碑文的人,都欷歔感慨,不觉下泪。

因此,人们就把这块碑称为堕泪碑。

孟浩然这首诗的前四旬,就是概括羊祜的话。

"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

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

这就成为古今。

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

第三联写眼前所见景色:

冬季水落,鱼梁中水浅了,在山上看,云梦泽因水浅而觉得深了。

这个“深”字,不是说水深,而是形容从山顶到湖面的距离深远。

这里用“梦泽”,只是表示江水、湖水,并不实指洞庭湖。

在唐代,襄阳已看不到洞庭湖了。

鱼粱是在江水中竖竹积石,做成一道堰,用以捕鱼。

利用这道堰,作为一个渡口,就称为鱼粱渡。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有句云:

“鱼梁渡头争渡喧。

”即指此处。

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

接下去说:

羊祜的碑至今还在,使我读了碑文,也为之感伤得掉泪。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当然是感生命之短促,精神状态很空虚、消沉,大约是诗人在极不得意的时候所作。

陈子昂有一首古诗,和孟浩然这首诗是同一种情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夏,诗人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作此诗。

"大漠"两句历来为人传诵:

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之广袤和深长。

"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

"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

诗人用四种景物对比构图:

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着直逼霄汉的一束孤烟。

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

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都护在燕然",这是一种未言艰辛而艰辛之事已毕,未见英雄而英雄之业已出的衬托式写法。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宗臣曰:

"阔大悲壮"。

《而庵说唐诗》:

"'大漠''长河'一联,独绝千古。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

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新唐书·王维传》:

“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这首诗即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

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

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联写山中秋景。

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

“转”和“日”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颈联写原野暮色。

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

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

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

“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

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

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

“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

“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

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

请看颔联: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这就是诗人的形象。

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

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

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

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

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

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

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

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

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

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难怪王世贞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说得很中肯。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

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

《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

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四、拓展练习

(一)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答案:

1、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二)

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答案:

(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五、创新拓展

比较孟浩然、王维田园诗的意象、意境的异同

盛唐边塞诗集备资料

一、边塞诗的相关资料

(一)、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二)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唐边塞诗的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

境界阔大,气势雄伟,景物奇丽,情调激昂,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壮健的生命力,体现了当时高扬宏壮的民族精神。

清人姚鼐说: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复鲁絜非书》)这正可以用来形容唐边塞诗。

有人将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特征,简拟为“骏马西风塞北”与“杏花春雨江南”,更是直接从边塞诗中得到的启发。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

当时天下甫定,一统王朝的元气正徐徐上升。

但整个说来,尚觉力不从心,国家时遭侵袭,因而边塞诗中常常充盈着一种强烈的愤激之情,同时伴有沉重的压抑之感。

这种郁勃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

前者的代表是骆宾王,后者的代表是陈子昂。

他们都不止一次地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描绘逼真,感触深沉。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

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1、雄大气象。

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

2、尚武风习。

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

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

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

3、自信观念。

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

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

4、开创心理。

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

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

另外还常看到一种无畏的“拿来”精神,对塞外的乐舞、风俗、物产等多所赞美,对民族友谊有许多感人的描写。

以上诸端,使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

(三)、边塞诗的特征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家乡思乡念亲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四)、常用词语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

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豪迈豪气豪情

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二、作者的相关资料

(一)盛唐边塞诗人的相关情况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过著名的边塞诗派,可以直接归入这一诗派的作家并不多,创作过边塞诗的盛唐作家则是一个颇为庞大的群体,其作家人数之广、作品数量之多,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一些精妙绝伦的边塞诗作,而成为其代表作的一个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战城南》、《北风行》、《幽州胡马客歌》、《塞下曲》六首……,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高都护骢马行》,王昌龄的《从军行》、《出塞》……。

盛唐一些诗人如陶翰、刘长卿、常建、储光羲、祖咏、刘湾、王之涣等,也都写过一定数量的边塞之作。

这些作品塑造了边庭将士英勇杀敌、保卫边疆的英雄形象,写出了边地艰苦、将士报国献身的精神。

而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则为王(维)、李(颀)、高(适)、岑(参)及王昌龄。

其中王维、高适、岑参都有过较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

高适开元十九年(731)至次年曾送兵北上蓟门,并曾出卢龙塞;天宝九载(750)又曾送兵蓟北,北使归来,也曾经燕赵之境;天宝十一年(752)曾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之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亲见次年哥舒翰收河西九曲,天宝十五年(756),从哥舒翰守潼关,同年底任淮南节度使,后任彭州、蜀州刺使,又任剑南节度使……,这些经历,使他有较丰富的军旅和对外战争的经验……。

王维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曾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使兼节度判官。

岑参在边塞生活的经历更为丰富,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