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18届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447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18届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18届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18届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18届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18届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18届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18届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18届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18届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18届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武昌区2018届高三5月调研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

孔子的态度说明

A.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

B.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

C.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

D.血缘关系失去政治意义

【答案】B

【解析】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而是以违背还是符合礼乐文明作为标准,说明文化认同已经成为民族间的纽带。

故答案为B项。

材料阐述的是辨别华夷的标准,说明华夷观念仍然存在,排除A项;礼乐文明是华夏文明,接受礼乐文明只能说明周边民族被华夏同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血缘关系的意义,排除D项。

2.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

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

D.《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

【答案】C

【解析】东晋时期豪强势力强大,与政府矛盾尖锐;东晋时期的庄园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比北方更大。

因此《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的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故答案为C项。

A项“直接说明”说法错误,作为文学作品,可以有虚构的成分,排除;B项说法绝对,排除;《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的二手史料,排除D项。

3.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

南宋书院的繁荣

A.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

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

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来看,理学通过这种书院教学的模式得到大力宣传,说明南宋书院的繁荣推动了理学的传播和发展,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理学属于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D项说法错误,排除。

点睛:

宋代书院是中国古代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是我国古代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士子的地方。

南宋时期,理学和书院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

理学家倡导复兴儒学,以儒家明体达用、内圣外王作为书院教育宗旨,推动了南宋书院的发展,为书院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

4.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

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

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

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

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

【答案】D

【解析】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甚至爆发“反科举”运动,表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经阻碍了政治发展进程,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故答案为D项。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反科举,不是针对八股文,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公平性问题,排除B项;生员、监生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并非操纵国家政权,排除C项。

5.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

这一叙述意在论证

A.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

B.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

C.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

D.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弊端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来看,早期维新派并没有提出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只是在坚持君主专制的前提下主张作出改变。

故答案为C项。

从材料中的“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来看,体现出儒家的民本观念,排除A项;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西方议会制的做法,排除D项。

6.1929年,国民政府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余云岫、汪精卫等人提出的废止中医案。

随即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口号有“打倒余汪提案就是打倒帝国主义”、“提倡中国医药就是保全中国文化经济”。

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关乎民族生存发展

B.中医团体抗议国民政府专制

C.民国中医投身反帝爱国运动

D.保存中医强化传统经济结构

【答案】A

【解析】中医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余云岫、汪精卫等人提出废止中医案,遭到全国医药界的反对。

从大会口号“打倒余汪提案就是打倒帝国主义”来看,人们把废止中医等同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径,因此材料信息表明传统文化关乎民族生存发展。

故答案为A项。

中医团体抗议废止中医案,不是抗议国民政府专制,排除B项;材料中的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不是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项;保存中医与强化传统经济结构无关,排除D项。

7.1939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游击干部训练班在衡山开班,叶剑英为副主任。

中共先后派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

这体现出国民党

A.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

B.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

C.正为战略反攻做最后准备

D.已彻底放弃片面抗战方针

【答案】B

【解析】从“叶剑英为副主任”和“中共先后派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来看,国民党认同了中国共产党抵抗日本侵略的游击战术,因此材料信息体现出国民政府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故答案为B项。

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中国抗战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当时尚未明确进行战略反攻,排除;D项说法绝对,实行片面抗战方针并不表明不能采用游击战术,排除。

8.1953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即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

这一措施表明

A.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代购代销制度

B.工人阶级获得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权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完成

D.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

【答案】D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点睛: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公元前454年后的雅典是一个控制二三百个同盟城邦的海上霸国。

雅典是统治者,一切盟邦是程度不等的被统治属国,雅典对盟邦是军事独裁、武力统治。

有人将这一现象称为希腊帝国主义。

此时的雅典

A.直接民主体制面临崩溃危险

B.已发展成疆域广阔的大帝国

C.小国寡民的体制基础已动摇

D.整个社会正被引向穷兵黩武

【答案】C

【解析】雅典控制二三百个同盟城邦,人口增多,面积扩大,表明小国寡民的体制基础已经动摇。

故答案为C项。

雅典是对盟邦实行军事独裁,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直接民主体制面临崩溃危险,排除A项;B项中的“疆域广阔”说法夸张,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0.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英国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烟稀少、村舍为墟,人口大量流失,而1801年英格兰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见下表。

这一情况说明

类别

未圈地地区

圈地地区

小麦

大麦

燕麦

小麦

大麦

燕麦

单位面积产量:

蒲式耳/英亩

18.5

25.9

33.3

22.8

31.8

36.8

 

A.英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

B.圈地运动导致了英国种植业的全面衰退

C.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

D.更多富余农产品为工业化提供坚实基础

【答案】D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圈地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更多的富余农产品,从而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故答案为D项。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排除A项;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实行圈地运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圈地运动带来的影响,不是工业革命开展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

11.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

这一制度

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

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实行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故答案为A项。

小组包工奖励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这种方式是在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12.1973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就巴拿马从美国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问题召开会议。

会上第三世界国家对巴拿马的要求一致表示支持,没有一个国家的代表为美国的立场辩护,但美国行使了否决权。

后经美巴谈判,巴拿马最终于1982年4月收回运河主权。

巴拿马成功收回运河得益于

A.美国身陷越战国力严重衰退

B.第三世界对美国霸权的冲击

C.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全力支持

D.巴拿马运河地位作用的下降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会上第三世界国家对巴拿马的要求一致表示支持,没有一个国家的代表为美国的立场辩护”来看,尽管美国当时行使否决权,但从最终结果来看,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巴拿马成功收回运河得益于第三世界对美国霸权的冲击。

故答案为B项。

巴拿马最终收回运河主权的1982年越战早已结束,排除A项;安理会决议由于美国的否决,没有通过,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

……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

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城市的规模扩大了。

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

——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

材料二清朝统治末期,原有秩序渐渐松动,被突破的禁令越来越多,地域空间的划分逐渐模糊,内外城的区隔,甚至皇城与京城的界限也被打破,民人进入内城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城市内部的流动性明显增强。

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百业杂处的城市新形态。

……早在清未,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

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选择香厂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名“香厂新市区”,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

——摘编自王健伟《清末民初北京的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市区的形成有何特点。

并简要分析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维护社会秩序;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

(2)特点:

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

影响:

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近代新市区形成的特点和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城市的规模扩大了”“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等信息分析得出。

(2)近代新市区形成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和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等特点。

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等方面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1年,英国海军大臣约翰·费希尔爵士在写给一位友人的信中写道:

“石油燃料绝对会彻底改变海洋战略。

这是‘唤醒英国’的机会!

”他坚信,海战的未来以及对海洋的控制将从煤炭向石油转移。

同年,在海军部的帮助下,英国商人诺克斯·达西从波斯国王那里获得了为期60年的,在波斯帝国全境勘探、获得、开采、开发、运输和销售天然气、石油、沥青和石蜡等产品的特属专有权利。

它在全球层面的意义,可以与哥伦布在1492年横越大西洋发现美洲相媲美。

——据《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解读材料,从“能源与国家的发展”或“能源与国际关系的变化”等角度,提炼出一个与“能源”有关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要求:

所提炼观点合理、明确,源于材料;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应为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

观点: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论述: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各国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普及蒸汽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壮大了海上力量,加剧殖民扩张,使更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各国开发、利用石油,发展内燃机技术,进一步壮大了军事力量,也使各强国之间对殖民地、对能源的争夺更加激烈,从而爆发一战。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壮大国家实力,但也会引起对新能源的争夺,从而给国际社会增加一些不确定的动荡因素。

其他观点,如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英国的发展;对新能源的争夺造成国际社会的动荡;对新能源的开发给国家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它在全球层面的意义,可以与哥伦布在1492年横越大西洋发现美洲相媲美”,说明新能源的利用对英国、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可以确定论题如“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英国的发展”“新能源的开发给国家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等等。

如果选择“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论题,可以联系所学,从两次工业革命对新能源的开采和利用,以及所带来的重大变化来说明,特别是欧美国家利用新能源增强国力后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对于本题的解答,首先所提炼观点必须合理、明确,且源于材料;其次论据必须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应为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再次论证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点睛: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这类试题往往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总结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

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

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

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

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请考生从给出的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的题号涂黑。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大量政府官职被总统和政党作为犒赏和馈赠的“礼品”分发给同党亲信和追随者,甚至国会议员手中也有大量的联邦政府职务可以出售和馈赠,许多官员把公职权力作为交换条件,中饱私囊。

1883年,联邦政府签署了由议员彭德尔顿提交的改革议案——《彭德尔顿法》。

法案规定:

第一,文官必须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第二,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也不得强迫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提供政治捐款;第三,文官在政治上要保持“中立”。

该法案第一次确立了联邦政府用人制度的三项基本原则:

即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

通过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联邦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界定了官员的身份和权限,对用人上的腐败进行了强有力的治理;同时强化舆论监督,对腐败发起强大攻势,使其难以藏身,腐败逐渐呈现下降趋势。

——摘编自石庆环《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

(1)背景: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两党制形成,政治斗争激烈;旧文官制度弊端导致腐败滋生。

(2)影响:

提高了文官系统中官员的文化素质;增强了政府的执政水平;协调了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其他国家治理腐败提供了经验借鉴。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中后期”涉及到的社会背景,以及材料中的“许多官员把公职权力作为交换条件,中饱私囊”等信息,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两党制形成政治斗争激烈和旧文官制度弊端导致腐败滋生等方面来回答。

(2)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通过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联邦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界定了官员的身份和权限,对用人上的腐败进行了强有力的治理”“同时强化舆论监督,对腐败发起强大攻势,使其难以藏身,腐败逐渐呈现下降趋势”等信息,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增强政府执政水平、协调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以及为其他国家治理腐败提供经验借鉴等方面来回答。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对于中日如何解决“山东问题”,首先在谈判方式上,美国提出了“边缘会谈”的方案,即“在海军裁军会议之外,另行组织会谈”,“所达成的协议,应载入华府会议记录,作为会议所接受的记录的一部分”。

为了避免中日直接对话,派观察员列席会谈,观察以及必要时出面调解纠纷以弥合分歧。

这种谈判方式不仅把会谈与会议紧密相连,也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避免了在会外直接交涉中可能遇到的威胁和逼迫,保证了山东问题交涉的正常进行。

在山东铁路的赎回问题上,日本曾避过英美,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直接交涉,遭到英美强烈反对。

美国随后提出四种赎路方案:

一是用债券赎路,二是借款赎路,三是现款赎路,四是用国库券赎路,“期限12年,3年后得一次还清,还清前聘日本人为车务长、会计长”。

日本代表在第四种方案基础上修改出新方案。

最终,在英美的调解、安排之下,中日两国达成协议,初步“解决”山东问题。

——摘编自邢欣欣《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对华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主动调解中日“山东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华盛顿会议上“山东问题”初步“解决”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损害美国在华利益;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悬而未决不利于远东地区局势稳定矛盾;美国一贯奉行“门户开放”政策;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情绪空前高涨。

(2)影响:

遏制了日本独霸中国,使中国重新回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促成华盛顿会议的顺利进行;推动战后远东及太平洋地区政治秩序的确立;为美日矛盾埋下种子。

【解析】本题考查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主动调解中日“山东问题”的原因,以及“山东问题”初步“解决”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主动调解中日“山东问题”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损害美国在华利益、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悬而未决不利于远东地区局势稳定矛盾、美国一贯奉行“门户开放”政策和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情绪空前高涨等方面来回答。

(2)华盛顿会议上“山东问题”初步“解决”的影响,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遏制日本独霸中国使中国重新回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促成华盛顿会议的顺利进行、推动战后远东及太平洋地区政治秩序的确立,以及为美日矛盾埋下种子等方面来回答。

点睛:

本大题的两小题基本上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

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吴与弼(公元1391—1469年)字子傅,号康斋,是有明一代心性儒学的开山祖师,也是继孔子之后“述而不著、信而好古”少数几位儒家之一。

为求圣贤之道,吴与弼放弃科举功名,远离都市便利和繁华,亲耕于偏僻之乡,“五谷能分,四体能勤,安于其乐,身体力行、涵养功夫”。

吴与弼认为治学入道在于不断地反复品味、琢磨和反诸于自我身心,在诗中他经常提到他自身的资质比较愚钝,这样给好学青年很好的鼓励和信心,做到“人皆可以为尧舜”、“满街都是圣人”、“人人心中有仲尼”。

他讲学不辍,子弟遍天下。

著名弟子有胡居仁、陈献章、娄凉、胡九韶、魏庄渠等,稍后的哲学家王阳明、湛若水等,都是吴与弼的再传弟子。

黄宗羲说“推轮为大格之始,增冰为积水所成,微康斋,焉得有后时之盛哉!

”由此可见,吴与弼对哲学思想在明代的传播和发展,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邹建锋《进入吴康斋先生的世界:

生命儒学的工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与弼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吴与弼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历史作用。

【答案】

(1)背景:

明初专制强化;八股取士,厉行文化专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求学以谋取功名的风气盛行

(2)内涵:

向内自省,追求独立人格

作用:

有利于净化明代教育追逐名利的风气;对王阳明心学的产生具有启蒙作用;促进了儒学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吴与弼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基本内涵和历史作用,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