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台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344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3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台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二讲台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二讲台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二讲台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二讲台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讲台风.docx

《第二讲台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台风.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台风.docx

第二讲台风

第二讲台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台风的概念,掌握台风的时空分布的一般规律,了解特殊个例,认识台风的危害,掌握防台抗台的必要措施与途径。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收集厦门本地台风资料的一般途径与方法;懂得利用卫星云图和观察当地云况、风速风向变化,并据此判断台风中心位置和移动方向;能正确描述一次台风过程所造成的种种破坏,深刻认识台风灾害的程度与防灾避灾抗灾减灾的必然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意识到台风的重大危害性,以及提高学生面对灾害天气时的自我保护能力,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帮助他人。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案例分析、观看影视、过程观察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内容

一、台风的定义、范围和强度、结构和天气、等级划分与命名

二、观云察风识台风---台风来临前的天气特征

三、影响厦门的台风路径

四、厦门台风发生的频率、多发季节与早台晚台

五、台风的功与过

六、防台抗台的必要措施与途径

七、典型案例(5903、9914台风)观察、分析、讨论(经验与教训)

教学过程

引言:

厦门是一个受台风天气影响显著的城市,每年死于台风及其诱发的灾害居各种灾害之首。

台风,是每一个生活在厦门的人不能回避、必须认真对待的一种自然灾害。

因为它的每一次光临,都必定要给我们造成或多或少的损失。

历史上,曾经的无知、落后、错误,留给厦门人太多的伤痛记忆,如1959年8月23日5903台风一次带走800多条生命,俗称823。

面对台风这样的自然灾害,我们不能无知无畏。

珍爱生命、减少损失,通过学习你我都可以做得到。

那么,什么是台风呢?

台风有名字吗?

板书:

一、台风的定义、范围和强度、结构和天气、等级划分与命名

1、台风的定义与等级划分

说起台风,应先从气旋说起。

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涡旋。

在北半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则相反。

在气压场上,气旋又称为低气压(简称低压)。

所以气旋和低压只是同一系统的两个不同名称。

我们将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天气系统称为热带气旋。

据统计,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热带海洋上都有热带气旋生成。

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差异很大。

1989年以前,我国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称为强台风。

自1989年起,我国也采用了国际分类标准,即:

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8级 时称为热带低压,8和9级风力的称为热带风暴,10和11级风力的为强热带风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才称为台风或飓风。

由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热带气旋是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总称。

但由于热带低压破坏力不强等原因习惯上所指的热带气旋一般不包括热带低压。

2、台风的范围和强度

热带风暴、台风近似圆形,直径一般为 600 ~1000公里,最大的>2000公里,最小的<100公里,近中心的风速愈大,中心的气压愈低,则热带风暴、台风就愈强。

3、、台风的结构和天气

一个成熟的典型的热带风暴、台风的结构是由眼、眼壁和螺旋雨带3个区域组成:

    ⑴、眼区:

直径平均为40公里左右,大多呈圆型,风雨很小,甚至有的台风眼区内天气晴好。

台风强度愈强,眼区愈小,愈明显,当台风强度减弱时,眼区扩大,甚至会显得模糊不清。

  ⑵、旋涡区:

是围绕台风眼的最大风速区,宽度一般在一、二百公里。

破坏力最大的降雨和狂风也都集中在这一区域。

    ⑶、大风圈:

由最大风速区至台风外圈的地区。

范围大小视不同的台风差异很大,最大的可达八百至上千公里。

台风登陆后,风速随台风减弱而变小。

其眼多为圆形,一般有 5~50公里,眼区的气流下沉,风小碧空;而眼壁是由数十公里宽的云墙组成,气流强烈的上升,是天气最恶劣的地区,并出现最大风速和暴雨及暴雨以上大降水天气;螺旋雨带内的气流对流旺盛,是宽约几十到几百公里,长达数千公里的降水系统,常带来降水和大风天气。

4、热带气旋的不同称谓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热带气旋有不同的称谓,中国和东亚地区称为台风,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东部地区称为飓风,墨西哥人称为“鞭打”,在孟加拉湾叫风暴,澳大利亚地区称为畏来风。

有趣的是厦门方言管台风叫“风台”,据考证系闽南语"风筛"演变而来,"所云台者,乃土人见飓风挟雨四面环至,空中旋舞如筛",因曰风筛,谓飓风筛雨,闽南语“筛”音同普通话“台”,写的时候加风作台。

不仅如此,厦门人还把每年夏秋季节的热带气旋都通称“风台”。

5、台风的编号与命名

⑴台风的编号

中国把进入东经l50度以西、北纬l0度以北、近中心最大风力大干8级的热带低压、按每年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这就是我们从广播、电视里听到或看到的“今年第×号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

台风的编号也就是热带气旋的编号。

人们之所以要对热带气旋进行编号,一方面是因为一个热带气旋常持续一周以上,在大洋上同时可能出现几个热带气旋,有了序号,就不会混淆;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因而,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我国从1959年起开始对每年发生或进入赤道以北、东经150度经线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的热带气旋(强度在热带风暴及以上)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

近海的热带气旋,当其云系结构和环流清楚时,只要获得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为7级及以上的报告,也进行编号。

编号由四位数码组成,前两位表示年份,后两位是当年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的序号。

如2003年第13号台风“杜鹃”,其编号为O313,表示的就是2003年发生的第13个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

⑵台风的命名

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澳大利亚预报员,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

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

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

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O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

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

但现在的台风命名表,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动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还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词或美丽的传说,如玉兔、悟空等。

“杜鹃”这个名字是中国提供的,就是我们熟悉的杜鹃花。

前一段在我国登陆的“科罗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种树的名字。

“莫拉克”是泰国提供的,意为绿宝石。

“伊布都”是菲律宾提供的名字,意为烟囱或将雨水从屋顶排至水沟的水管。

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如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

为了防止它与其它的台风同名,便从现行命名表中将这个名字删除,换以新名字。

二、观云察风识台风---台风来临前的天气特征

台风在水平移行方向上的云系分布为:

卷云、高积云、高层云、雨层云和积雨云。

台风移行过程中,以云为先导,接着是雨和狂风。

随着台风靠近,受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更大,在台风到来之前两三天尤其明显:

风速很小、降雨量低,同时常常出现有霾天气,因此,云量大、能见度很低,相应空气污染指数很高。

台风来前一天,热带风暴气旋前端登陆,风速开始加大,降水增多。

台风登陆前后数小时,往往狂风夹杂着暴雨倾泻而下。

1、台母:

这是福建等沿海渔民根据天空现象测台的一种经验。

当台风中心距离海岸大约五、六百公里时,沿海渔民可以看到东方天边散布着象乱丝一样有光的云彩,从地平线象扇子一样四散开来(这在气象上称辐辏状卷云),约有六、七千米高,且在早晨或晚上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霞。

群众称做“台母”,意思是说,看到这种云霞,台风就要来了。

2、风缆:

沿海渔民习惯把天空中的辉线,即从东方地平线向上辐射出的三、五条横贯天穹的蓝色条纹,称为(风缆)。

这是由于台风区内有许多高耸的对流云带,当台风接近时,阳光受地平线附近或地平线以下这种成行的积雨云或浓积云单体的遮蔽,就会在天空中出现一条条暗蓝色条纹,有时它会横穿天空,在太阳相对方向汇聚,随着太阳上升而很快模糊消失。

因此,看到“风缆”也是台风将临的征兆。

3、断虹:

闽粤沿海渔民中流传一句谚语“断虹现,天要变”。

这个“天要变”是指台风将袭击并带来狂风暴雨。

断虹也称短虹,是出现于东南方海面上的半截虹。

它没有常见雨虹的孤状弯曲,色彩也不鲜艳,通常在黄昏出现。

因为断虹是由于台风外围低空中的水滴折射阳光而形成的,所以看到断虹则预示台风将来临。

4、风向:

渔民中流传着“一斗东风三斗雨”,“六月北风,水浸鸡笼”等看风报台风的经验。

谚语中所指的“三斗雨”和“水浸鸡笼”均是指台风雨。

这是因为台风多半是来自东南方的广大洋面上。

当某地受到台风前半圈外围气流影响时,就常出现西、北、东这三个方位的风向,且要持续半天到一天以上时,即成为台风的预兆。

“东风转北,搓绳缚屋”的谚语也是这个意思。

然而,有时台风来临前,有的地方几乎是静风,海面上平静如镜,月影清晰地倒映于海中,故也有“海底照月主大风”的经验流传于民间。

这大风也是指因台风侵袭时造成的。

  

相关谚语

   ·“无风起长浪,不久狂风降”

   长浪也称涌浪,其传播速度比台风移动速度快2~3倍,在台风到来之前即可观测到,因而可提醒沿海居民做好抵御台风侵袭的准备。

 ·“跑马云,台风临”

   跑马云学名“碎积云”,高度为1~2公里,属低云,由形状近似馒头的积云破碎而成。

碎积云从东南沿海方向移向本地天顶,速度快,势如跑马。

这种云发生在热带气旋的外围,其出现预示着本地将受台风侵袭。

   

就风向变化而言,台风登陆前一般为偏北风,登陆过境后往往转为偏南风。

台风来临前的火烧云,无风,闷热异常台风不同部位风向示意图

三、影响厦门的台风路径

1、什么是台风路径?

从卫星云图上看,台风就像是一个正在旋转的陀螺,这个虚拟陀螺的尖顶在移动过程中的轨迹,就是台风路径。

2、为什么要研究台风路径呢?

台风是可怕的,它的摧枯拉朽、不可一世的巨大破坏力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类的弱小。

虽然,目前我们还无力于改变它,但至少可以看到它的存在;虽惹不起,但总可以躲得起,也就是防。

3、影响厦门台风的4种路径

纵观台风历史,台风路径多种多样,还没出现过路径相同的台风。

造成台风路径多种多样的原因,主要是台风在大气运动过程中,受到复杂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说大气环境是一个大调色盘,刚生成的台风就像一张画布,在运动的过程中被大气涂上不同的色彩,就会产生不同的路径。

目前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西太平洋上,其常见路径有:

    西移路径。

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他周围的基本气流很弱,这时候台风中心的移动主要是内力运动,方向往西北。

由于遭受高空的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深厚的偏东气流会引导台风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动。

一直到广东西部沿海、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沿此路径移动的台风,对我国海南、广东、广西沿海地区影响最大,经常在春、秋季发生。

    西北移路径。

这类对厦门影响最大。

台风在菲律宾东部海域生成后,会遭遇一股轴线是东南向西北的南风,台风在这股深厚气流的引导下,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经巴士海峡登陆台湾,再穿过台湾海峡向广东东部或者福建沿海靠近,在台湾、福建、广东等一带沿海登陆。

如果台风的起点纬度较高,就会穿过琉球群岛,在我国浙江、上海、江苏一带沿海登陆,甚至到达山东、辽宁一带。

沿此路径移动的台风对我国台湾省、广东省东部和福建省影响最大,这类台风多见于7月下半月到9月的上半月。

    转向路径。

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在海上遇到西太平洋副高或西风槽的阻挡,就会转向东北,向朝鲜半岛或日本方向移去。

这种转向台风又可以分为三类:

东转向、中转向、西转向。

其中的西转向类,特别是到了近海才向西转的台风,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移去,路径呈抛物线状,这也是最常见的路径。

沿此路径移动的台风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影响最大,这类台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只是转向点的纬度因季节而异,盛夏在最北,春季在最南。

    特殊路径。

当台风所处的环境形势变化很快,或是海上有多个台风相互影响时,台风的移动路径会变得比较怪异,这就像陀螺在旋转时受到外力的影响,中心将作一气旋式圆弧运动。

当这种运动正好和原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就会导致台风的停滞和打转,如果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平衡,便会左右摇摆,像一条运动的蛇一样。

这样的移动路径很复杂,也更难以预测,所以更容易成灾。

如发生在2001年的台风"百合",其移动路径就是一种特殊路径,生成以后,就像一条蛇缓慢地在台湾的北部海面原地转了一圈半后,在台湾宜兰附近登陆后,肆虐了44个小时又窜到台湾海峡,最后在潮阳、惠来再次登陆,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和极大的损失。

"百合"台风历时14天,3次加强为台风,3次减弱为热带风暴,其怪异路径给人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北太平洋西部台风移动路径图

问题探究:

有人说台风一词的由来,是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从大陆方向上看,这种风暴来自台湾,试分析台湾山脉在减弱台风对厦门的影响。

9914号台风移动路径图

5903号台风移动路径图

四、厦门台风发生的频率、多发季节与早台晚台

常年每年约有3-4个热带气旋袭击和影响厦门,统计1956年—1999年对厦门有影响的台风共221例,其中,正面登陆厦门的台风共9例,占4.1%。

从时间上看,袭击厦门的热带风暴、台风常发生在5~11月,以7~9月为最多,占全年登陆数的87.8%,初台平均时间是6月20日前后。

建国以来,在厦门最早登陆台风是7102号台风(于4月登陆),最晚登陆的台风是7427号台风(于11月登陆)。

影响厦门最早的台风为9902号台风,4月30日就开始影响,而有影响的早台风登陆点主要集中于香港至广东惠来之间,且强度一般较强,中心最大风力达12级的台风占75%,影响厦门的过程降水量约50~170ram,平均影响风力6~9级,阵风8~11,;0428号台风“南玛都”于2004年12月3~4日影响厦门,是有记录以来影响厦门最晚的一个台风,但风力不大,也没什么降水。

厦门上李家具厂被淹 武警官兵救援

武警官兵进行抢救(2006年05月18日12:

56)

今年今年第1号台风“珍珠”(CHANCHU)5月18日凌晨两点十五分已经在广东省饶平到澄海之间沿海登陆。

台风“珍珠”登陆后继续向北偏东方向移动,于凌晨3时前后进入福建省境内,凌晨4时在福建省境内减弱为强热带风暴。

受其影响,福建沿海的局部地区有特大暴雨。

厦门市上李一家具厂被暴雨带来的泥水淹没,损失惨重,武警官兵赶往抢救。

武警官兵抢救受灾物资

五、台风的功与过

台风灾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起。

 1、强风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

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因此,台风常引起建筑物及设施的破坏和倒塌,并造成车辆的颠覆、失控、无法运行,船舶的流失、沉没,电线杆的折断、损坏,树木、农作物的倒伏和落果。

 2、暴雨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

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

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

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券走居住地的一切物品。

洪水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

洪水还会破坏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损毁水利工程,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破坏。

洪涝灾害还造成继发性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等的出现。

 3、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

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

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在山区台风外围带来的强降雨还会引发山洪暴发、河水暴涨等。

问题探究:

台风一定带来暴雨吗?

有没有不产生暴雨甚至降水的台风?

台风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益处,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提供大量淡水资源。

现在全世界水荒严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均感到不足,而台风这一热带风暴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

台风能给日本、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雨水,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25%。

    二是起到调温作用。

赤道地区接受日照量最多,气候炎热,如果没有台风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会消失。

福建省夏季如无台风,将造成严重的干旱,天气炎热,有台风时福建夏季则带来凉爽。

    三是保持热平衡。

台风最大的时速可达每小时200公里左右,其能量相当于400枚2000吨级的氢弹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地球全凭着这个能量保持热平衡。

六、防台抗台的必要措施与途径

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台风灾害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设法将其减轻到最低限度。

坚持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的方针,采取行之有效的的各项防抗救综合措施。

1、台风到来之前,突出一个“防”字诀,有备无患。

台风来临12小时前要加固门窗,不要到临时再去关门窗或者修房屋。

预防重点时间是台风登陆前1~6小时,尤其是登陆前3~4小时,而不是登陆时。

因此一切准备工作要在台风登陆前12小时完成,台风登陆前1~6小时应避免外出,尽量留在屋内。

预防重点是男性和老年人,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

预防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制订防御台风预案,落实防台风责任制;开展防台风科学宣传教育;组织防汛防台情况调查检查;落实人员、物资安全转移措施;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除险加固抢修;储备必要数量的抢险物资等。

为防台风引发的强降雨,有时一些水库要提前预泄洪。

2、台风到来时,突出一个“避”字诀,避其锋芒,及时撤离人员,转移物资。

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台风最新信息,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当发布台风警报时,按照制订好预案,作好人员、物资转移准备,通知出海船只回港避风;当发布台风紧急警报时,在预报台风登陆地点的北侧150公里、南则50公里的范围内,按照人员、物资转移预案,在台风登陆前6小时做好转移工作;如台风袭击,出现电力、通讯、交通中断等严重状态时,要村自为战、厂自为战,以减少人员伤亡为主,完成转移、避风、避潮工作;要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水库山塘的观测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报警措施,尽快组织人员转移和抢险;坚持一线岗位的指挥干部、值班人员、抢救人员,必须穿带救生衣,配备电筒等。

台风来临时,容易发生一些大型广告牌掉落、树木被刮倒、电线杆倒地的事情,请车辆不要停靠在树下、海岸等地,请行人远离危房、危墙、广告牌、电杆等易造成倒塌的地方。

 

  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1.做好防风准备,有关部门启动防御工作预案;

2.注意有关媒体报道的热带低压最新消息和有关防风通知;

3.固紧门窗、围板、棚架、户外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热带低压影响的室外物品。

 

 

 

 

 

 

  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风暴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1.进入防风状态,有关部门启动防御工作预案;

2.关紧门窗,处于危险地带和危房中的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高空、滩涂、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应停止作业,危险地带工作人员应及时撤离,露天集体活动应及时停止,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

3.危险的户外电源应及时切断。

其他同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12小时内可能受强热带风暴或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强热带风暴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

 

1.进入紧急防风状态,有关部门启动防御工作预案,应急处置与抢险单位应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落实应对措施;

2.居民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

3.室内活动应及时停止,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

4.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

其他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6小时内可能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1.进入特别紧急防风状态,有关部门启动防御工作预案,应急处置与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2.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

其他同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3、台风过后,突出一个“抢”字诀,抢救受灾群众,抢救水毁工程,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要注意以下几点:

山区要继续注意地质灾害发生,特别是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加强观测检查,避免再次受灾;全力抢救受伤人员,对遇难人员妥善处理,迅速安置灾民生活,做好防疫工作;组织进行灾情调查统计,及时向上级政府和防汛指挥部报告;总结防抗救的经验教

训,修订完善防台预案。

    

 

问题探究:

结合新闻报道,实地观察一次台风从源地生成、发展到衰亡全过程(移动路径、登陆前后本地风力风向变化、云况气温变化、降水过程及其强度变化、最大降水量及过程降水量、过程破坏及政府、各行业、家庭个人的防抗措施。

板书设计

七、典型案例(5903、9914台风)观察、分析、讨论(经验与教训)

1、忽从天降的悲剧 5903号台风(IRIS,艾瑞丝)登陆厦门 965HPA(JMA)90KT(2级,JTWC) 45M/S(中度,CWB)

 自从海南新闻网刊出了7314号台风夜袭琼海的长篇通讯后,许多人才知道小风圈热带气旋在科技落后,信息不通的年代会带来多大的灾难。

但是可能很少人记得,在7314号台风侵袭十四年以前,福建省也曾经遭遇过一场十分相似的台风的凶猛袭击。

5903号台风躲过了气象人的法眼,狂风暴潮半夜齐发,让实际并未发生风暴潮的中国第一台风也黯然失色。

从记载来看,它同时也很可能是50年代仅次于5612号台风的特大风灾,是福建气象史,甚至是中国气象史上都具有历史意义的台风 

  8月19日,IRIS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形成,初期向偏西方向移动,一天以后加强为台风并且转向西北方向移动,掠过吕宋北部进入巴士海峡并于8月22日在海峡里达到最强,此后维持路径,直到8月23日凌晨在厦门登陆。

50年代,我国预报天气主要靠天气图,而天气图的资料来源于各地气象台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