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必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317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历史必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必修一历史必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必修一历史必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必修一历史必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必修一历史必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历史必背.docx

《必修一历史必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历史必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历史必背.docx

必修一历史必背

XX首页|XX知道|登录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文库帮助|设置

XX知道>文化/艺术>历史话题添加到搜藏已解决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必背内容

悬赏分:

5-解决时间:

2009-12-1908:

08

提问者:

chengjiwoaini-一级最佳答案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

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

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

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

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

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

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

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A.春秋争霸B.战国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

时间:

前221年;人物:

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皇帝制”:

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三公九卿制:

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

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

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集权措施:

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

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

“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

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

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

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

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

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

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

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

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君主专制特点:

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

二者关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

三公制度

隋唐:

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

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

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中央机构特点中央机构地方机构

秦传承开创三公九卿郡县制

汉汉承秦制中朝外朝(三公九卿)郡、国并行

隋唐承前启后,有所创新三省六部道州县三级

宋进一步加强二府三司路州县三级

元有新发展一省二院行省制

明空前加强废丞相、设内阁省府县

清达到顶峰设军机处省府县

6.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

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

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

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

1.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过程

(2)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和西征《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5)新思想的萌发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黄海、辽东、威海之战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马关条约》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3)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4)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2)辛亥革命的爆发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4.北洋军阀的统治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北洋军阀政权;“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5.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1)新文化运动

(2)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5)北伐战争北伐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帝国主义的干涉;“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6.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工农武装起义;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土地革命

(2)日本大举侵华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红军的战略转移(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和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和皖南事变;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一党专政和官僚资本的膨胀(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8.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9.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新中国的诞生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严峻的经济形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10.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动乱中的国民经济;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1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伟大的历史转折;关于真理标准同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第三部分世界近代、现代史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2)文艺复兴

2.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与进程;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2)欧洲启蒙运动(3)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革命的进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4)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5)亚洲革命风暴

4.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垄断组织的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

(2)亚洲的觉醒(3)列宁主义的诞生(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5.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2)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建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国际联盟的成立;华盛顿会议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3)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西班牙内战

8.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战后的国际关系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两极格局的形成

(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西欧、日本,矛盾与问题(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战后初期的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东欧的变革;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5)亚洲经济的发展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10.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冷战后的国际形势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3)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现代科学技术

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2)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3)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华侨与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6)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进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

45回答者:

冰现残影-五级2009-12-1317:

04

我来评论>>相关内容

?

高一历史需背内容详细92009-10-16

?

二期课改高一历史第一学期的必背知识点,摆脱了,急!

52006-1-8

?

高一历史。

第一章节内容。

12009-11-15

?

求高一历史题,尽量靠近书本内容2009-11-1

?

急!

高一历史下册要打小抄打哪内容12009-7-1

查看同主题问题:

高一历史必修内容

等待您来回答

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设用焦炭为燃料,热化学方程式为:

CaCO3(s)CaO(s)+CO2(g);△H=+159KJ/mol上海高一化学练习册第二学期7.3答案

脑触摸板关不了,按fn+F9无效,我的f9原来应该是关闭触摸屏的,我的电脑型号是华硕x57v

日照哪个饭店有可乐鸡翅?

关于佛教的缘起论,请问第一因是什么?

简单明了的,不要空谈。

从化到海珠区石榴岗七星岗工业区18栋怎么走,急!

有关氯的化合物,化学式以及名称?

特别是有氯的酸?

我是一个大同高一的学生,要选选修课,然后德语和化学竞赛两个冲突,应该选哪个?

其他回答共3条

这个不好说的啦。

如果将来你学的是文,那么就必须将所有的都背过,尤其是你们老师说过的重点。

如果你将来学理的话,你就要轻松一些了,背过老师说过的重点,了解其他的,这个只是为了会考可以通过就可以的。

而且上了高中就不可以像初中那么学历了,像看小说一样。

高中历史有初中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个东西还要靠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啦。

祝你学业有成!

回答者:

独一无二的王者-三级2009-12-1313:

57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

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

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

4.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的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

②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改变了大国的均势。

③人民经受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

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条件: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力量。

3、统一的过程:

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内容: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

②特征: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

①“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虚职),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②“九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③特征:

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由来: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②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①,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2、设置机构: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②,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秦朝行政机构的特征:

秦朝通过郡县制,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4、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两汉时期:

①汉初:

郡县、封国并存。

封国有时也会于朝廷对抗。

②汉武帝后期:

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隋唐时期: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

3、北宋时期:

①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④结果: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

①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影响:

行省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两汉时期: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朝:

①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①、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宋初:

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强化。

5、元朝:

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6、总体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

3、隋朝:

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4、影响: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①明初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1、出现的原因:

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

②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③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成祖时期确立内阁制度)

2、内阁的地位: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内阁与丞相的本质区别:

是否限制皇权)

三、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