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精讲班13章美工版109pptConvertor.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274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精讲班13章美工版109pptConvertor.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精讲班13章美工版109pptConvertor.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精讲班13章美工版109pptConvertor.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精讲班13章美工版109pptConvertor.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精讲班13章美工版109pptConvertor.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精讲班13章美工版109pptConvertor.docx

《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精讲班13章美工版109pptConvertor.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精讲班13章美工版109pptConvertor.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精讲班13章美工版109pptConvertor.docx

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精讲班13章美工版109pptConvertor

前言

第1章职业理念

本章是教育素质的最基本的内容。

本章学习目的主要是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与教师观。

具体如下:

教育观的学习主要是形成素质教育的理念,包括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第1章职业理念

本章是教育素质的最基本的内容。

本章学习目的主要是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与教师观。

具体如下:

教育观的学习主要是形成素质教育的理念,包括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本章是教育素质的最基本的内容。

本章学习目的主要是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与教师观。

具体如下:

教育观的学习主要是形成素质教育的理念,包括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第一章职业理念

学习学生观的主要内容是指如何正确看待与对待学生。

包括

(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4)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一章职业理念

学习教师观要求

(1)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4)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第一章职业理念

这一章的学习目标大多是理解、掌握、运用,对内容的学习熟练程度要求较高。

因此,要求各位在理解基础上记住相应的要点。

考题表现为选择题和材料分析。

基本内容: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第一章职业理念

1、什么是教育观?

教育观就是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体现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即体现在教育目的观上。

教育观对教育者的观念和行为有直接影响作用。

2、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观应该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成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全面发展教育与实施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思想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即促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即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观念,促进其身心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层次的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

具体表现为:

1、全体性。

2、全面性。

3、主动性。

4、和谐性。

5、充分性。

6、可持续性。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它们各有特定的内涵、任务和作用。

只有把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一节教育观

例: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是()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答:

C体育。

(四)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坚持基础教育的性质(为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打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

●认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危害:

(1)使基础教育变成纯粹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2)关注少数学生;(3)单纯抓智育忽视其它各育,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4)加重学生负担,封闭学生生活,剥夺学生快乐。

2、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其中关系,发挥较高的整体功能

一是各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应是一体的。

3、坚持统一目标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全面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五)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通过课堂教学实施。

包括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通过课外活动实施。

第三,通过学生集体组织活动实施。

三者密切配合,相互补充。

二、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二者是一致的。

(一)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历史沿革: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历史上和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为基础的。

本质特征:

是一致的,都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教育目的具有定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

素质教育的提出,发挥了教育目的的调控功能。

全面发展——针对片面发展提出;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提出。

三、素质教育与实施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进一步被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

它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

“应试教育”——偏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片面追求升学率,过于注重学生智育(过于注重知识而忽视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

这是一种典型的功利教育价值观念。

具体体现:

教育对象方面——抓少数学生,以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和企业家作为人才标准作为学校培养目标;

促进发展方面——只重视个别学生的个别方面,“重知不重能,重理不重文,重智不重德,重才不重人”

课程方面——偏重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

教学组织形式——“满堂灌”;死记硬背;

师生关系方面——非对等的“主客”关系;

教育价值观念——以分数论英雄。

结果:

给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造成莫大伤害,严重影响基础教育质量,影响培养人的目标实现。

例1、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

A、应试教育B、基础教育C、启蒙教育D、升学教育答:

A、应试教育。

例:

2、素质教育的提出,发挥了教育目的的()。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答:

C、调控功能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共同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

要做到:

(1)普遍提高教育质量,实施教育公平,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儿童都享受平等的教育。

第一节教育观

(2)要求全体适龄儿童入学接受现代学校教育,防止流失,更反对以学生智力、成绩、行为等为借口强迫学生退学。

(3)要求普遍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现代人和现代公民。

(4)要求根据不同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儿童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也包括各方面与潜能的自由、充分地发展;既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也包括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发展。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个性发展:

个体素质的各个方面在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了差别性,造成“一刀切”。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使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其天赋允许范围内得到健康、完善的发展。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应试教育”按考试要求片面强调知识传授,采用“填鸭式”教学,扼杀天性,忽视创新。

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身素质,从而内在地要求教育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体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素质教育是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学习的教育。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特长——忽视学科课的改革,盲目增加活动课;刻意追求特长培养,忽视全面发展教育。

误区二:

认为搞一些文体活动就是素质教育——甚至有时发生文体活动冲击正常“智育”活动的情况,喧宾夺主。

误区三:

认为素质教育就可以不考试。

误区四:

认为素质教育应突出实践能力,可以削弱理论知识的学习。

误区五:

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负担——追求学习的简单化和玩玩乐乐,追求机械式地不留作业。

误区六:

认为反传统、藐视纪律就是素质教育倡导的个性

第一节教育观

例1、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B)

A、提高个人素质B、提高国民素质C、培养精英D、培养有特长的人

例:

2、着眼于当今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答:

B、素质教育)

A、高等教育B、素质教育C、职业教育D、特殊教育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2)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3)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基本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转变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从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重点转向教育学生做人、做文明人。

2、加强教育改革。

从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3、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是完善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

改革:

由单一的课程结构转向整合性的课程结构;由偏重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转向人文、自然科学并重;由学科课程为主转向学科、活动、综合等课程相结合。

4、改革考试制度,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的科学化

一是全面评价;

二是使用多方面评价标准和多种评价方法。

5、提高校长、教师素质

例:

近两年,在广州、海南举行的歌唱大赛和模特大赛爆出“冷门”:

夺冠的分别是两位15岁和16岁的学生。

从两项比赛的参赛情况来看,选手呈低龄化趋势。

一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对此,许多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答: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

而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和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艺术教育说到底是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如果把艺术教育看做是素质教育的“特长”教育,一种专门的本领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导地位,放弃其特有的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培养创造美的功能,那么,艺术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本质,走入“误区”,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应试教育”的变种形式。

有些人,把孩子硬性地捆在钢琴或者小提琴房,既不明白这么干的目的,又妨害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什么是学生观?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的重要因素。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教育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第二节学生观

2、应树立什么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一、“以人为本"的涵义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他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他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人,是现实社会有成员之一

1、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认识: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2、学生是有思想感情的人——学生需要尊重

3、学生是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身心发展最迅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1)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

(2)要允许学生有错误;

(3)要着眼于学生的潜能并促进其实现。

2、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学生是完整的人——坚持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些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和能力的时间和空间。

(四)学生是责权主体(略)

简言之,对待学生我们要做到正确的学生观,即:

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差异观——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

整体观——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三、“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以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公平不是形式上的公平,应该是在个别教学和集体教育中做到教育公正。

在兼顾全体的基础上给个别学生个别的关照,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尊重热爱学生

1、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的承认即理解学生

2、关心学生、信任学生

3、爱而不溺,严而有格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年龄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寓“以人为本”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五)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例: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我原来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是每次提问都被否定了。

记得有一次,甲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我问:

“老师,诗人说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知道,那他夜里怎么会听见风雨声呢?

”老师很不以为然:

“这有什么奇怪的?

早上起来到外面一看不就知道了?

”然后嘲笑着对全班同学说:

“是他对还是教师对?

”同学毫不犹豫地回答:

“老师对!

”当时我觉得很尴尬,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以后就很少提问了。

材料二:

在上阅读课《灰姑娘》时,乙老师提了很多问题让大家独立思考回答。

最后的问题是:

“这个故事里有一处错误,谁能把它找出来?

”大家纷纷认真读书。

一个孩子说:

“老师,我发现了。

明明说好到午夜十二点的时候,一切东西都变回原来的样子,可灰姑娘的水晶鞋去没有变。

”“太棒了!

”老师说:

“孩子们,你们看,伟大的作家也会犯错误。

我敢肯定,将来你们中间如果有人成为作家,一定比他还棒,我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同学们激情高涨,非常兴奋。

请从学生观角度,分析甲乙两位老师不同的教育行为。

答:

乙老师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而甲老师没有。

正确的学生观认为

1、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教育对学生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给予,不是移植。

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实现。

教师只要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主动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开拓进取,有所贡献。

2、学生是有思想感情的人,学生需要尊重。

3、学生是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5、学生是完整的人。

要坚持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乙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尊重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甲老师却压制学生主动性、不尊重学生人格,讽刺挖苦学生,极大伤害学生自尊心,阻碍学生正常发展。

一、教师职业性质和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关于教师的地位》:

教师是具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职业。

1999年《中华人国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

例:

在我国,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B)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

C、《教师资格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教师职业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职业的产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首先,规定了教师是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人员的资格、要求。

其次,规定了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

再次,规定了教师人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

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

例:

我国教师的身份是(B)

A、国家干部B、专业人员C、公务员D、一般工作人员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与价值)

教师的职业责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的。

教师职业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现在这一职业可以满足作为教师的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其二,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现在这一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的作用与意义上。

教师职业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主要方面,居于首要地位。

传统的对教师角色的看法: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授业解惑者)

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者)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三)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是引导者(人类智慧的开启者)

2、教师是课程开发者

3、教师是心理医生

例1、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A)

A、多样化B、专业化C、单一化D、崇高化

例:

2、新课程重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体现了教师是(B)角色。

A、引导者B、课程开发者C、心理医生D、传道授业解惑者

补充:

教师劳动的特点:

1、特殊的复杂性。

(1)劳动对象的主体性;

(2)影响的复杂性。

2、独特的创造性。

3、鲜明的示范性。

4、显效的长期性和滞后性。

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与这句话有关的教师劳动的特点是(C)

A、复杂性B、间接性C、示范性D、创造性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含义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成为合格的专业人员的过程。

1、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新的教育观

●新的学生观

●新的教育活动观

强调教育活动的“双边共时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

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交往能力

●应用媒体的能力。

●了解学生身心特点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教师的人格特征

●积极乐观的情绪

●豁达开朗的心胸

●坚忍不拔的毅力

●坚强的自我控制

●优良的个性品质:

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3、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略)

例:

1、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A)

A、研究能力B、学习能力C、管理能力D、交往能力

例:

2、教师要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这是对教师(D)

A、学科知识素养的要求B、文化素养的要求

C、身体素养的要求D、教育专业素养的要求

(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1、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

2、拓展专业知识

3、提高专业能力

(三)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科学规划,确立发展思路

2、制度激励,强化发展动力

3、评价导向,促进自主发展

4、终身学习,建立发展基石

教师始终要有一种提高自身学习的紧迫感,面对教学改革千变万化的危机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终身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些教师认为学习只是学生的事,教师的任务只是“教”。

其实学习对教师来说同样重要。

因此.教师要走终身学习之路.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终身学习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

●教师终身学习,累积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

一是学会学习。

二是通晓自己所教的学科,成为学科专家。

三是学习有关教育的学问。

四是学习信息技术。

●教师终身学习的途径

终身学习可通过两条途径来进行,一是系统教学,二是自学。

●教师终身学习的方法

一是参加系统的终身学习。

二是参加校本学习。

三是参加各类成人教育。

四是借助媒体学习。

具体专业发展策略

1、教研结合

2、协同合作

3、反思经验

例:

1、(B)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

A、师范教育学习B、终身学习C、教育研究D、反思

例:

2、传统教育倾向于把师生关系看作是单一的传与受的关系,不适当地强调教师的权威和意志。

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儿童中心主义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教师降到从属地位。

请从学生观和教师观的角度针对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

这两种观点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前一种观点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忽视了学生是有思想感情的人,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