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4114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docx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docx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课文详解: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9鱼我所欲也/《孟子》

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11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2词四首

09

9鱼我所欲也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此篇需背诵。

二、全文展示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主题概述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即“羞恶之心”。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先前)

(二)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

可以用来;今义:

表示可能或者能够。

2.一豆羹

古义: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

豆子。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

古代一种量器;今义:

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4.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益处、好处;今义:

增加。

 

5.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

停止;今义:

已经。

 

(三)一词多义

1.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给予)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指某种方法)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所欲有甚于生者(表比较,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表对象,对)

5.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四)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作动词,感恩、感激)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也”表判断)

2.倒装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所欲有于生甚者”)

3.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完整句子应为:

“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六)成语积累

1.舍生取义:

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

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2.嗟来之食:

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3.不屑一顾:

认为不值得一看。

形容极端轻视。

 

五、鉴赏品读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作者又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本文的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本文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主旨就在这一劝勉上。

2.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事例:

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后被杀害,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②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③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④闻一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能见义勇为,不去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更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造成损害。

 全文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会放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会放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坏的事,所以有祸患(我)就不躲避了。

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让人)得以生存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如果人们所憎恶的没有比死亡让他更憎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活下来的方法)就可以活着,却有人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避患的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做。

因此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即义),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即非义)。

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坚守这种思想不至于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

(如果)无礼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遭轻视而不屑接受。

丰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如今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

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

(如果不停止,)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天性。

10

10唐雎不辱使命

 预习重点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该书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当时各国政治、外交的情况。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互相独立的单篇。

二、全文展示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三、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讲述唐雎受命出使秦国的故事,表现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揭露了秦王的蛮横狡诈、欺软怕硬、色厉内荏的本质。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秦王不说(“说”通“悦”,喜悦,高兴)

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

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二)古今异义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

交换;今义:

容易。

2.大王加惠

古义:

施予;今义:

增加。

3.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

虽然如此;今义:

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常与“但是”连用。

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古义:

于是;今义:

因为。

 

5.非若是也

古义:

这样,如此;今义:

对,正确。

 

6.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

只,只是;今义:

成直线的。

 

7.以头抢地耳

古义:

撞;今义:

抢夺。

 

8.休祲降于天

古义:

吉祥;今义:

休息。

 

9.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

一种坐姿;今义:

双膝着地。

 

古义:

道歉;今义:

感谢。

 

10.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

仅仅,只是;今义:

徒弟。

 

(三)一词多义

1.免冠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是)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3.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实义)

4.此庸夫之怒也(生气,发怒)

怀怒未发(愤怒)

(四)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增广,扩充)

2.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4.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5.亦免冠徒跣(使动用法,使……免,使……徒)

6.与臣而将四矣(数词做动词,变成四个人)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也”表判断)

2.倒装句 

①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于先王受地”)

②请广于君(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请于君广”)

(六)成语积累

1.不辱使命:

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

2.免冠徒跣:

摘掉帽子,光着脚。

五、鉴赏品读

1.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2.本文通过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选取一例加以分析。

示例一: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

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

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辞严,有理有节。

示例二: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

但他却不做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

他首先肯定这是秦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意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

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

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

 全文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的国君说:

“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安陵君说:

“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小地盘,非常好;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着它,不敢交换!

”秦王不高兴。

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

“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

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原因就是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比安陵大十倍的土地,请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看不起我吗?

”唐雎回答说:

“不,并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继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

“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

”唐雎回答说:

“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

“天子发怒(的时候),倒下的尸体有近百万,鲜血流淌数千里。

”唐雎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秦王说:

“百姓发怒(的时候),也不过就是脱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才能的士人发怒。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色的虹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加上我将是四个人了(我将成为第四个这样的人)。

假若这个士人(我)一定发怒了,倒下的尸体两个,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

”说完,拔剑出鞘站起来。

秦王显出屈服的神色(脸色变了),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先生请坐!

为何要到这种(地步)!

我明白了:

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在啊。

11

 11送东阳马生序 

 预习重点

一、作者介绍和背诵提示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

此篇需背诵前两段。

二、全文展示

送回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三、主题概述

本文作者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说明能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和专心,以此勉励马生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应德业双修,有所成就。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二)古今异义

1.余幼时即嗜学

古义:

我;今义:

剩下。

2.走送之

古义:

跑;今义:

走路,步行。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借;今义:

跟“真”相对。

4.尝趋百里外

古义:

曾经;今义:

品尝,尝试。

5.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热水;今义: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6.日再食

古义:

两次;今义:

表示又一次。

7.右备容臭

古义:

香气;今义:

(气味)难闻,跟“香”相对。

(三)一词多义

1.无从致书以观(书籍)

撰长书以为贽(信)

2.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

求而不得者也(得到)

3.益慕圣贤之道(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谈论)

4.援疑质理(询问)

非天质之卑(资质)

5.今诸生学于太学(各,众多)

假诸人而后见也(之于)

(四)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名词作动词,动手)

2.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笔)

3.寓逆旅(名词作动词,住)

4.戴朱缨宝饰之帽(名词作形容词,装饰着朱缨的)

5.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弗之怠。

(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

“弗怠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五、鉴赏品读

1.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

目的在于激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2.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3.本文采用对比的写法,请举出一例,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将同舍生的豪华衣饰和自己的蕴袍敝衣做对比,更加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他不慕虚荣、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精神。

4.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以及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

①学习要勤奋;②求师要诚心;③学习中需要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④学习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

 全文翻译

我年幼时就很好学。

(因为)家里穷,无法买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特别冷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

抄写完后,赶紧快步跑去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读遍各类书籍。

(我)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又苦于不能与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士交往,曾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手拿着经书向有德行和学问的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不稍微把言辞说得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倾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节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

严冬季节,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不知道。

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浸泡,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只给我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亮,如同神仙;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之意,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列入君子的行列中,受到天子的恩宠,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各位太学生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送来冬衣夏装,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宽敞的书斋之中诵读经书,没有奔波劳顿的辛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汇集在这里,不必再像我那样用手抄录,去向别人借书然后才能阅读。

要是还有学业不精通、道德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县的马君则,到太学来已有两年,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

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

同他一起交流讨论,言语温和而神色谦逊。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好学者吧。

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

如果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努力学习,那确是我的意愿;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优裕境遇而在同乡前骄傲炫耀,那又怎么能知道我的用心呢?

12

12词四首 

 预习重点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词人借凄凉的秋景来抒发自己戍边时思乡的愁苦之情。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也描写了戍边将士功业未成、思乡念亲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三、词作赏析

1.参考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2.赏析下列词句。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只有一个“异”字。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

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身负重责,要坚守边塞。

②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表现出边塞的安稳。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

它是坚固的、结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