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智慧数学教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4076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智慧数学教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智慧数学教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智慧数学教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智慧数学教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智慧数学教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智慧数学教本.docx

《四年级上册智慧数学教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智慧数学教本.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智慧数学教本.docx

四年级上册智慧数学教本

第一讲平均数

同学们,计算平均数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数学问题。

我们常用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来比较班级之间,同学之间成绩的高低,求出各科成绩的平均数就是求平均数。

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应用很广泛,例如,求平均身高问题,求某天的平均气温等。

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解答平均数问题的关键是要确定“总数量”以及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然后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出平均数。

例1:

(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8人,共植树80棵;第二组有6人,共植树66棵;第三组有6人,共植树54棵。

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思路导航】因为二

(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由问题可知“平均范围”是三个组,是按人数平均,因此所需条件是三个组植树的总棵数和三个组的总人数。

三个组植树的总棵数为:

80+66+54=200棵,总人数为:

8+6+6=20人,所以平均每人植树200÷20=10棵。

80+66+54=200(棵)

8+6+6=20(人)

200÷20=10(棵)

答:

平均每人植树10棵。

 

试一试1:

电视机厂四月份前10天共生产电视机3300台,后20天共生产电视机6300台。

这个月平均每天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例2:

王老师为四年级羽毛球队的同学测量身高。

其中两个同学身高153厘米,一个同学身高152厘米,有两个同学身高149厘米,还有两个同学身高147厘米。

求四年级羽毛球队同学的平均身高。

【思路导航】这道题可以按照一般思路解,即用身高总和除以总人数。

这道题还可以采用假设平均数的方法求解,容易发现,同学们的身高都在150厘米左右,可以假设平均身高为150厘米,把它当作基准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平均数”。

解法一:

153×2+152+149×2+147×2=1050(厘米)

2+1+2+2=7(人)

1050÷7=150(厘米)

答:

四年级羽毛球队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50厘米。

解法二:

3×2+2-1×2-3×2=0(厘米)

2+1+2+2=7(人)

0÷7=0(厘米)

150+0=150(厘米)

答:

四年级羽毛球队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50厘米。

试一试2:

(1)班有7个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其中有两个同学得了99分,还有三个同学得了96分,另外两个同学分别得了97、89分。

这7个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例3:

从山顶到山脚的路长36千米,一辆汽车上山,需要4小时到达山顶,下山沿原路返回,只用2小时到达山脚。

这辆汽车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思路导航】求往返的平均速度,要用往返的路程除以往返的时间,往返的路程是36×2=72千米,往返的时间是4+2=6小时。

所以,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行72÷6=12千米。

36×2=72(千米)4+2=6(时)72÷6=12(千米)

答:

这辆汽车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12千米。

试一试3:

小强家离学校有1200米,早上上学,他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放学回家,他从学校到家用了10分钟。

求小强往返的平均速度。

 

第二讲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存在着以下几种基本情形。

1、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植树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应比要分的段数多1,即:

棵数=段数+1;

(2)如果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那么棵数与段数相等,即:

棵数=段数;

(3)如果两端都不植树,那么棵数应比段数少1,即:

棵数=段数-1。

2、在封闭的路线上植数,棵数与段数相等,即:

棵数=段数。

例1:

城中小学在一条大路边从头至尾栽树28棵,每隔6米栽一棵。

这条路长多少米?

【思路导航】题中已知栽树28棵,28棵树之间有28-1=27(段),每隔6米为一段,所以这条大路长6×27=162(米)。

28-1=27(段)6×27=162(米)

答:

这条路长162米。

试一试1:

在一条马路一边从头至尾植树36棵,每相邻两棵树之间隔8米,这长马路有多长?

例2:

在一个周长是240米的游泳池周围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思路导航】这道题是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植树的棵数和段数相等。

240÷5=48(棵)

答:

一共要栽48棵树。

试一试2:

在圆形的水池边,每隔3米种一棵树,共种树60棵,这个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例3:

在一座长800米的大桥两边挂彩灯,起点和终点都挂,一共挂了202盏,相邻两盏之间的距离都相等。

求相邻两盏彩灯之间的距离。

【思路导航】大桥两边一共挂了202盏彩灯,每边各挂202÷2=101(盏),101盏彩灯把800米长的大桥分成101-1=100(段),所以,相邻两盏彩灯之间的距离是800÷100=8(米)。

202÷2=101(盏)101-1=100(段)800÷100=8(米)

答:

相邻两盏彩灯之间的距离是8米。

试一试3:

在一条长100米的大路两旁各栽一行树,起点和终点都栽,一共栽52棵,相邻的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

求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第三讲和差问题

同学们,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分别求出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我们通常把它们称为和差应用题。

解答和差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和-差)÷2=小数

小数+差=大数(和-小数=大数)

或:

(和+差)÷2=大数

大数-差=小数(和-大数=小数)

解答和差应用题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数作为标准,设法把若干个不相等的数变为相等的数,某些复杂的应用题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两个数的和与差,可以通过转化求它们的和与差,再按照和差问题的解法来解答。

例1:

两筐水果共重150千克,第一筐比第二筐多8千克,两筐水果各多少千克?

【思路导航】此题是四年级数学考试中常见题型,只要我们分析出了题中数量关系,很好解答。

 

方法一:

两筐合起来150千克,第一筐比第二筐重,把重的部分拿掉就等于两个第二筐的重量了,150-8=142(千克),142÷2=71(千克),即为第二筐的重量。

方法二:

我再拿8千克放到第二筐里,那么第二筐就和第一筐相等了,此时合起来共重为:

150+8=158(千克),是两个第一筐的重量,158÷2=79(千克),即为第一筐的重量。

试一试1:

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50棵,桃树比梨树多20棵,两种果树各有多少棵?

例2:

今年小强7岁,爸爸35岁,当两人年龄和是58岁时,两人年龄各多少岁?

【思路导航】题中没有给出小强和爸爸年龄之差,但是已知两人今年的年龄,那么今年两人的年龄差是35-7=28(岁).不论过多少年,两人的年龄差是保持不变的.所以,当两人年龄和为58岁时他们年龄差仍是28岁.。

 

方法一:

爸爸与小强的年龄差为:

35-7=28(岁)

58-28=30(岁)————2个小强的年龄

30÷2=15(岁)—————小强的年龄

58-15=43(岁)————爸爸的年龄

方法二:

根据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快速解此题。

知道年龄和为58,

计算年龄差为:

35-7=28,

利用:

(和+差)÷2=较大数,得:

(58+28)÷2=43(岁)——爸爸

(和-差)÷2=较小数,得:

(58-28)÷2=15(岁)——小强

试一试2:

黄茜与胡敏两人今年的年龄和是23岁,4年后,黄茜比胡敏大3岁,问黄茜和胡敏今年各是多少岁?

例3:

小明期末考试时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数是94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问语文和数学各得了几分?

【思路导航】解和差问题的关键就是求得和与差,这道题中数学与语文成绩之差是8分,但是数学和语文成绩之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可是,条件中给出了两科的平均成绩是94分,这就可以求得这两科的总成绩.

 

解:

语文与数学成绩和为:

94×2=188

语文与数学成绩差为:

8

数学得分(即大数)为:

(188+8)÷2=196÷2=98(分)

语文得分(即小数)为:

(188-8)÷2=190÷2=90(分)

试一试3:

某工厂去年与今年的平均产值为96万元,今年比去年多10万元,今年与去年的产值各是多少万元?

 

第四讲周期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出现。

如:

人的12生肖,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个星期有七天等等。

像这些问题,我们称为“简单周期问题”。

这一类问题一般要利用余数的知识来解答。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题目要仔细审题,判断其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也就是找出循环的固定数,然后利用除法算式求出余数,最后根据余数得出正确的结果。

例1:

2001年10月1日是星期一,问10月25日是星期几?

【思路导航】:

我们知道,每个星期有7天,也就是说以7天为一个周期不断地重复。

那么从10月1日到10月25日经过了25—1=24(天)。

因此用除法算式解答。

(1)、从10月1日到10月25日有:

25—1=24(天)

(2)、24天里有多少个星期余多少天?

24÷7=3(个星期)……3(天)

(说明24天中包含3个星期还多3天,最后一天起,再过3天就应是星期四)

答:

10月25日是星期四。

试一试1:

1、2001年5月3日是星期四,问5月20日是星期几?

例2:

100个3相乘,积的个位数字是几?

【思路导航】:

我们只需考虑积的个位数的排列规律就可以了。

(1)、1×3=3……1个3相乘积的个位数字是:

3

(2)、3×3=9……2个3相乘积的个位数字是:

9

(3)、3×3×3=27……3个3相乘积的个位数字是:

7

(4)、3×3×3×3=81……4个3相乘积的个位数字是:

1

(5)、3×3×3×3×3=243……5个3相乘积的个位数字是:

3(已经重复出现)

(说明:

可以发现积的个位数分别以3、9、7、1不断出重复出现的。

即每4个3的积的个位数为一个周期。

所以100个有多少个周期?

100÷4=25(个)(整除说明是最后一个即个位为1)

答:

积的个位数字是1。

试一试2:

1、23个3相乘,积的个位数字是几?

答:

例3:

A

B

C

A

B

C

A

B

……

……

上表中,每一列两个符号组成一组,如第一组“A万”,第二组“B事”,……问第20个组是什么?

【思路导航】:

观察上表,发现有两个独立的排列规律。

上面一组是以“A、B、C”三个字母为一个周期重复出现的,下一组是以“万、事、如、意”四个字为一个周期重复出现的。

要求出第20个组是什么,就要分别求出上下两行各是什么才行。

解:

(1)、上面一组:

20÷3=6(组)……2(个)(说明第20个字母是:

“B”)

(2)、下面一组:

20÷4=5(组)(说明第20个字是:

“意”)

答:

第20个组是“B意”两个符号。

试一试3:

A

B

C

D

A

B

C

D

……

1

2

3

1

2

3

1

2

……

上表中每一列两个符号为一组,如:

第一组为“A1”,第二组为“B2”,……问第25组是什么?

第五讲还原问题

同学们,用倒推法计算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数学问题。

已知某个数经过加、减、乘、除运算后所得的结果,要求原数,这类问题叫做还原问题,还原问题又叫逆运算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通常运用倒推法。

遇到比较复杂的还原问题,可以借助画图和列表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1:

小刚的奶奶今年年龄减去7后,缩小9倍,再加上2之后,扩大10倍,恰好是100岁。

小刚的奶奶今年多少岁?

【思路导航】从最后一个条件恰好是100岁向前推算,扩大10倍后是100岁,没有扩大10倍之前应是100÷10=10岁;加上2之后是10岁,没有加2之前应是10-2=8岁;缩小9倍之后是8岁,没有缩小9倍之前应是8×9=72岁;减去7之后是72岁,没有减去7前应是72+7=79岁。

所以,小刚的奶奶今年是79岁。

试一试1:

一个数的3倍加上6,再减去9,最后乘上2,结果得60。

这个数是多少?

例2:

某商场出售洗衣机,上午售出总数的一半多10台,下午售出剩下的一半多20台,还剩95台。

这个商场原来有洗衣机多少台?

【思路导航】从“下午售出剩下的一半还多20台”和“还剩95台”向前倒推,从图中可以看出,剩下的95台和下午多卖的20台合起来,即95+20=115台正好是上午售后剩下的一半,那么115×2=230台就是上午售出后剩下的台数。

而230台和10台合起来,即230+10=240台又正好是总数的一半。

那么,240×2=480台就是原有洗衣机的台数。

 

试一试2:

粮库内有一批大米,第一次运出总数的一半多3吨,第二次运出剩下的一半多5吨,还剩下4吨。

粮库原有大米多少吨?

例3:

小明、小强和小勇三个人共有故事书60本。

如果小强向小明借3本后,又借给小勇5本,结果三个人有的故事书的本数正好相等。

这三个人原来各有故事书多少本?

【思路导航】不管这三个人如何借来借去,故事书的总本数是60本,根据结果三个人故事书本数相同,可以求最后三个人每人都有故事书60÷3=20本。

如果小强不借给小勇5本,那么小强有20+5=25本,小勇有20-5=15本;如果小强不向小明借3本,那么小强有25-3=22本,小明有20+3=23本。

试一试3:

甲、乙、丙三个小朋友共有贺年卡90张。

如果甲给乙3张后,乙又送给丙5张,那么三个人的贺年卡张数刚好相同。

问三人原来各有贺年卡多少张?

 

第六讲错中求解

在加、减、乘、除式的计算中,如果粗心大意将算式中的一些运算数或符号抄错,就会导致计算结果发生错误。

这一讲,我们就来讨论怎样利用错误的答案求出正确的结论。

例1:

小玲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65写成56,结果得到的商是13.还余52。

正确的商是多少?

【思路导航】要求出正确的商,必须先求出被除数是多少。

我们可以先抓住错误的得数,求出被除数:

13×56+52=780。

所以,正确的商是:

780÷65=12。

试一试1:

小星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87错写成78,结果得到的商是5,余数是45。

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例2:

小芳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32错写成320,结果得到商是48。

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把除数32改成320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又因为被除数不变,根据商的变化规律,正确的商应该是错误商的10倍。

所以正确的商应该是48×10=480。

试一试2:

小丽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530末尾的0漏写了,得到的商是40。

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例3:

小龙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字4错当作1.乘得的结果是525,实际应为600。

这两个两位数各是多少?

【思路导航】一个因数的个位4错当作1.所得的结果比原来少了(4-1)个另一个因数;实际的结果与错误的结果相差600-525=75,75÷3=25,600÷25=24。

所以一个因数是24,另一个因数是25。

试一试3:

小锋在计算乘法时,把一个因数的个位数8错当作3.得345,实际应为420。

这两个因数各是多少?

 

第七讲加减法巧算

(1)

速算与巧算是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一些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一讲我们学习加、减法的巧算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根据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通过对算式适当变形从而使计算简便。

在巧算方法里,蕴含着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问题法即把所给的算式,根据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或改变它的运算顺序,或减整从而变成一个易于算出结果的算式。

例1:

计算9+99+999+9999

【思路导航】这四个加数分别接近10、100、1000、10000。

在计算这类题目时,常使用减整法,例如将99转化为100-1。

这是小学数学计算中常用的一种技巧。

9+99+999+9999

=(10-1)+(100-1)+(1000-1)+(10000-1)

=10+100+1000+10000-4

=11106

试一试1:

计算99999+9999+999+99+9

例2:

计算489+487+483+485+484+486+488

【思路导航】认真观察每个加数,发现它们都和整数490接近,所以选490为基准数。

489+487+483+485+484+486+488

=490×7-1-3-7-5-6-4-2

=3430-28

=3402

想一想:

如果选480为基准数,可以怎样计算?

试一试2:

262+266+270+268+264

例3:

计算下面各题。

(1)632-156-232

(2)128+186+72-86

【思路导航】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如果只有第一级运算,计算时可以根据运算定律和性质调换加数或减数的位置。

(1)632-156-232

(2)128+186+72-86

=632-232-156=128+72+186-86

=400-156=(128+72)+(186-86)

=244=200+100=300

试一试3:

1208-569-208283+69-183

 

第八讲加减法巧算

(2)

同学们,速算与巧算是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一些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一讲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巧算方法,在小括号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巧妙计算的方法。

括号前面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

括号前面是加号,添上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减号,添上括号要变号。

掌握这些规律,我们可以进行更多的简便计算。

例1:

计算下面各题。

1.248+(152-127)2.283+(358-183)

【思路导航】在计算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有时为了使计算简便可以去括号,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符号不变;

我们可以把上面的计算方法概括为:

括号前面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

1.248+(152-127)2.283+(358-183)

=248+152-127=283+358-183

=400-127=283-183+358

=273=100+358

=458

试一试1:

348+(252-166)

 

例2:

计算下面各题。

1.324-(124-97)

【思路导航】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符号要改变;

我们可以把例1例2的计算方法概括为:

括号前面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

324-(124-97)

=324-124+97

=200+97

=297

试一试2:

462-(262-129)

例3:

计算下面各题。

(1)286+879-679

(2)812-593+193

【思路导航】在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式题时,有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采用添括号的方法使计算简便,与前面去括号的方法类似,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概括为:

括号前面是加号,添上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减号,添上括号要变号。

(1)286+879-679

(2)812-593+193

=286+(879-679)=812-(593-193)

=286+200=812-400

=868=412

试一试3:

368+1859-859582+393-2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