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长征精神 微党课讲稿.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2361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弘扬长征精神 微党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弘扬长征精神 微党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弘扬长征精神 微党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弘扬长征精神 微党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弘扬长征精神 微党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弘扬长征精神 微党课讲稿.docx

《弘扬长征精神 微党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扬长征精神 微党课讲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弘扬长征精神 微党课讲稿.docx

弘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

 弘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

 按照局机关党委微党课活动的安排,根据个人近期所学、所知、所悟,今天向各位领导汇报讲解“长征精神”,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长征的整体介绍;二是长征的背景及其原因;三是长征的会师地点为什么选在了陕北?

四是长征精神及其重要意义。

 2019年5月20日,在江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

在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

时代变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今天,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一、长征的整体介绍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陕北红军,是指徐海东、刘志丹、程子华领导的红十五军团。

 红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总指挥是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

 红四方面军是工农红军主力之一,由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领导。

 1、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

 最初,是在1929年1月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创建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

到1931年9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革命根据地扩展到35个县,在24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府。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

 2、长征的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3、长征中的重要事件

 1)长征前毛主席在一直赋闲。

1932年10月,在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期间,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召开“宁都会议”,左倾领导人王明、博古批评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为“纯粹防御路线”和右倾路线危险,随后毛泽东被解兵权。

虽仍然是中央政府主席兼人民委员会主席,但博古指派张闻天“分管”政府工作,后来又安排张闻天出任人民委员会主席,由此,毛泽东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政府首脑了。

 当时,王明因顾顺章叛变、总书记向忠发被捕感觉危险,已随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兼国际代表米夫去了苏联。

苏区党、政、军、民一切事物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团”组成。

政治上博古作主,军事上李德作主,周恩来负责监督军事计划的实行。

“三人团”开会时,不用翻译。

博古精通俄语,李德会将德、英、饿三种语言,周恩来英语最为流利,法语、日语次之。

 博古原名秦邦宪,无锡人,出身书香家庭,他极具学习天赋。

李德掌握军事大权,在军事方面的特长是能言善辩,举例时可以引用凯撒、塔西佗、拿破仑、费雷德里克大帝等一连串名人的话,他决定问题从不犹豫不决,不只知道堑壕战、阵地战。

 2、湘江战役。

蒋介石妄图阻止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师,他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欲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

于是在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由此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

 3、通道会议。

在红军长征的初期,毛泽东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但他并没有终日自怨自艾,而是在行军中积极思考着使党和红军摆脱当下困境的出路。

在1934年12月12日的通道会议时,毛泽东建议放弃原定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避免进入敌人的包围圈,得到大多数与会人员的认可,史称“通道转兵”。

 4、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15日,红军攻占贵州黎平。

周恩来和大多数与会者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确定向贵州转兵的战略方针。

 12月20日,军委纵队到达乌江边一个叫黄平的橘子园地里,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均因身体有恙而坐着担架行军,每当休息时,三人的担架常常被放在一起,这就让他们有了更多深入交谈的机会。

毛泽东向张闻天和王稼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党和红军要想转危为安,必须首先改变最高军事指挥“三人团”所执行的错误军事路线。

他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思考以及对红军战略方针的分析,逐渐赢得了张闻天、王稼祥的认同。

当天晚上,两个人就将商议结果分别致电告知了彭德怀及其他领导同志。

这些开会前的“个别酝酿”及“通气吹风”,为党之后纠正自身的左倾路线错误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橘子园中担架上的谈话,使原来在黎平会议决定的在遵义地区召开会议又增添了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请毛泽东同志出来指挥,即要求进行人事上的变动。

由此,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五是猴场会议。

1935年1月1日,红军长征到达贵州瓮安的猴场。

作出的《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指出:

“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

”这加强了中央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实际上等于开始动议限制博古、李德指挥权。

事实上认可了毛泽东的军事方针,基本结束“三人团”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政治局决定重大问题的原则,为遵义会议奠定基础。

 六是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会议对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犯的错误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将毛泽东重新纳入核心决策层,实际上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这次会议的决定深刻影响了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是扎西会议。

1935年2月5日到9日,中央红军在被称为“鸡鸣三省”的云南威信县水田寨、大河滩、扎西镇,连续召开三次政治局会议,统称为扎西会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和经验教训决议大纲,以及传达遵义会议精神的决定。

扎西会议充分肯定并决定贯彻实施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完成了遵义会议关于调整常委分工的决定,开创以党中央总负责人张闻天与红军实际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相互配合、共同领导全党全军的新局面,为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周毛谈话,他们认为由博古继续领导有困难,如果调整党的总负责人,按当时的形势理所当然应该由毛泽东担任。

但是,毛泽东提出由张闻天做党的总负责。

这个考虑顾及了各个方面,包括共产国际因素。

周博谈话。

遵义会议后,博古对会上的一些发言一直想不通。

为此,周恩来同博古有一次长谈。

周恩来认为党必须找一个熟悉农村革命的人当统帅,他和博古都不合适当领袖。

毛泽东搞农民运动出身,熟悉中国国情,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也是很有智慧的帅才。

因此,建议博古摒弃前嫌,同心同德,一切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个大局。

最终,解开了他的思想疙瘩。

周张谈话。

毛泽东从多方面考虑认为应该由张闻天担任党的总负责,据此周恩来与张闻天进行了一次谈话。

 八是苟坝会议。

1935年2月20日前后,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并取得娄山关战斗胜利。

2月28日,二次夺取遵义。

3月8日,毛泽东和军委纵队进驻苟坝。

3月10日,红一军团林彪和聂荣臻致电中革军委,建议攻打打鼓新场。

但毛泽东却根据最近破译敌军电报,推断敌军已准备向打鼓新场集结。

由于不少领导人都赞同进攻打鼓新场的建议,双方由此引发了较长时间的激烈争论。

尽管毛泽东再三阐述自己的见解,无奈众人未被说服,争论的结果还是同意进攻打鼓新场,毛泽东负气离开会场,会议随后表决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

虽然出于一时激愤而辞职不干,但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他在这天深夜提着马灯出发,决定再找周恩来争取一下。

二人交流过后,又一起去找朱德进行详细讨论。

3月11日早,周恩来提议继续开会讨论攻打打鼓新场问题,并和毛泽东一起最终说服与会者放弃这一主张,使红军避免遭受重大损失。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县枫香镇的苟坝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放弃攻打打鼓新场。

事实很快证明,毛泽东的军事预见是正确的,红军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现的失败。

 这次会议同时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新“三人团”,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其后的半个多月内,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中央红军先后完成了三渡、四渡赤水,继而强渡乌江威逼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待蒋将滇军调来“救驾”之际又向西直插云南,趁敌回援造成金沙江防线空虚之时越江北上,最终将几十万追兵甩在南岸,从而赢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毛泽东在受排挤的人生低潮期,毛泽东既没有心灰意冷,也没有随波逐流,更没有作壁上观甚至于改换门庭,他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彰显出他因坚定信仰和坚强信念而生、不因个人荣辱利益而移的强大政治定力。

正是这种定力,让党和红军重新走上了正确的路线,于低谷处迎来了新生。

 二、长征的背景及其原因

 1、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五次“围剿”

 随着军阀之间混战的结束,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红军兵力不足4万。

 1931年2月,国民党调集20万大军发动第二次“围剿”,红军兵力仍不足4万。

 1931年7月至9月,国民党调集30万大军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军兵力3万多。

 1932年12月至1933年3月,国民党调集40万兵力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兵力4万多。

 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3年9月~1934年10月,国民党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

围剿和反围剿争夺一整年。

 第五次围剿,蒋介石采用堡垒战术,在根据地周围构筑大量的碉堡,包围圈平均每天推进两三里,甚至几百米,一面前进,一面筑碉堡,达到“抽干塘中水,捉住塘中鱼”,一举消灭红军的目的。

 在此期间,被剥夺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曾建议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但被李德否定。

李德指挥以堡垒对堡垒,敌人修碉堡我们也修碉堡,战术上采用“短促突击”,打“阵地战”和“堡垒战”,但是一打,敌人进碉堡,我军暴露在外,尽遭敌人飞机、大炮的轰击,十分被动,加上军力悬殊,节节失利。

主要看以下数据:

 一是林彪、寻淮洲、罗炳辉的红1、7、9军团,在福建与敌蒋鼎文、汤恩伯第2陆军6个师拼杀一个星期,无力抗衡,失守建宁城。

 二是彭德怀红3军团与敌刘和鼎第9总队4个师交战永安失利,永安城陷落。

 三是敌南路军陈济棠占领会场筠门要塞,敌李延年第4纵队占领福建连城,敌薛岳、吴奇伟第6路军占领江西永丰龙岗。

 四是彭德怀、董振堂的红3、5军团,以步枪、机枪、手榴弹和大刀,组织汤恩伯、樊菘甫第10、第3纵队5个师近8万人的进攻,红军伤亡2300人,其中干部就达600余人,广昌以南全部失守。

 中央苏区仅剩瑞金、会昌、于都、宁都、长汀等狭小地区,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