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备课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备课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备课教案
科目:
三年级下册语文
课题
9.《古诗三首》——《元日》
课型
精读
授课
时间
主备
学校
主备教师
授课
学校
授课教师
集体备课成员
三年级组全体语文教师
审稿人
教学
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
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内容
分析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
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课时安排
共3课时第1课时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板
书
设
计
元 日
燃 放 爆 竹
喝 屠 苏 酒
新 —— 旧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二、三次备课
(二次备课用黑色、三次备课用红色)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
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
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
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扩词:
元宵、元日。
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
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
(一边书写一边说明:
半包围结构)
2.师:
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
尝试读出诗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
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
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
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
3.交流、评议、完善。
师:
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
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
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
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
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
(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
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
是啊!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
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
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
(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
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
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
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
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
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
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
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
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
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
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
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教后
反思
科目:
三年级下册语文
课题
9.《古诗三首》——《清明》
课型
精读
授课
时间
主备
学校
主备教师
授课
学校
授课教师
集体备课成员
三年级组全体语文教师
审稿人
教学
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
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内容
分析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
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课时安排
共3课时第2课时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板
书
设
计
清明
画面:
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二、三次备课
(二次备课用黑色、三次备课用红色)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
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
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
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
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
春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
夏雨:
“如倾如注”
秋雨:
“淅淅沥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
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
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教师:
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四、小结
教师提问:
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
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
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
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教后
反思
科目:
三年级下册语文
课题
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型
精读
授课
时间
主备
学校
主备教师
授课
学校
授课教师
集体备课成员
三年级组全体语文教师
审稿人
教学
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
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
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内容
分析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
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课时安排
共3课时第3课时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板
书
设
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家人登高插茱萸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二、三次备课
(二次备课用黑色、三次备课用红色)
一、抒发情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
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为什么呢?
2.师:
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
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
它是哪一天?
(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
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
(课件展示出:
“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
(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
(课件出示:
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
以求长寿。
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
课件出示茱萸:
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
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
)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
见过吗?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
(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
(山东:
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简介王维: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
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
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
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
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
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
生交流。
(师板书课件出示:
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课件: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课件出示:
独:
独自一个人。
异乡:
他乡。
异客:
外地生活的人。
逢:
遇到。
倍:
加倍。
整句诗意:
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
4.交流:
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
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
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
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
多久?
心情如何?
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
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
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
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指名读)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
(指名读: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
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
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
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教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