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2946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第一节一般规定

钢材应符合普通碳素钢钢号和一般技术条件(GB700-79)中的3号钢标准

本材应符合木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6-83)中的承重结构选择标准,其树种可按各地区实际情况选用,材质不宜低于等材

一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的正确;

二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重量和侧压力,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

三构造简单,装拆方便,并便于钢筋的绑扎与安装和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等工艺要求;

四模板接缝应严密,不得漏浆

第二节模板的设计

木模板及其支架的设计应符合木结构设计规范(GBJ5-73)的规定,当木材含水率小于25%时,容许应力值可提高15%

其他材料的模板及支架应符合相应的有关规定

计算模板及其支架的荷载组合表2.2.3

一模板自重及其支架自重;

二新浇筑混凝土重量;

三钢筋重量;

四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的重量;

五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六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侧面的压力;

七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荷载计算见附录一

一结构表面外露的模板,为模板构件跨度的1/400;

二结构表面隐蔽的模板,为模板构件跨度的1/250;

三支架的压缩变形值或弹性挠度,为相应的结构自由跨度的1/1000

第三节模板的安装

一下层楼板应达到足够的强度或具有足够的支架支撑;

二如采用悬吊模板桁架支模方法时,其支撑结构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三上层支架的立柱应对准下层支架的立柱,并铺设垫板

采用多层支架支模时,支架的模垫板应平整,支柱应垂直,上下层支柱应在同一竖向中心线上

一模板必须固定在承重焊接钢筋骨架的结点上;

二安装钢筋模板组合体时,吊索应按模板设计的吊点位置绑扎

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允许偏差表2.3.6

整体式结构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表2.3.9

注:

L为构件长度(毫米)

第四节模板的拆除

一不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

整体式结构拆模时所需混凝土强度表2.4.1

注:

如需预先估计拆模时间,可参见附录三

一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构件不变形,棱角完整时,方可拆除

二芯模或预留孔洞的内模,应在混凝土强度难保证构件和孔洞表面不发生坍陷和裂缝时,方可拆除

三承重底模,其构件跨度等于和小于4米时,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号的50%;构件跨度大于4米时,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号的70%,方可拆除

第一节一般规定

钢筋在加工过程中发现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机械性能显着不正常等现象时,应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他专项的检验

预制构件的吊环,必须采用未经冷拉的级热轧钢筋制作,不得以其他钢筋代换

第二节钢筋的冷拉和冷拔

冷拉钢筋的机械性能表3.2.1

注:

表中冷拉钢筋的屈服点值,系参照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试行)中冷拉控制应力采取单控时的数值如有条件采取双控时,其数值可根据该设计规范提高

钢筋直径大于25毫米的冷拉级钢筋,冷弯弯曲直径庆增加1d0

冷变后不得有裂纹裂断或起层等现象

冷拉控制应力及最大冷拉率表3.2.3

测定冷拉率时钢筋的冷拉应力表3.2.4

注:

如钢筋强度偏高,平均冷拉率低于1%时,仍应按1%进行冷拉

采用控制应力方法冷拉钢筋时,对所使用的测力计,应定期维护校核

一应分批进行验收,每批由不大于20吨的同级别同直径冷拉钢筋组成;

二钢筋表面不得有裂纹和局部缩颈作预应力筋时,应逐根检查;

注:

1.计算冷拉钢筋的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应采用冷拉前的截面面积;

2.拉力试验包括屈服点抗拉强度和伸长率三个指标

甲级钢丝应采用符合级热轧钢筋票标准的圆盘条拔制

冷拔低碳钢丝的机械性能表3.2.7

一逐盘检查外观钢丝表面不得有裂纹和机械损伤;

二甲线钢丝的机械性能应逐盘检验从每盘钢丝上任一端截取两个试样,分别做拉力和反复变曲试验,并按其抗拉强度确定该盘钢丝的组别;

三乙级钢丝的机械性能可分批抽样检验以同一直径的钢丝互吨为一批,从中选取三盘,每盘各截取两个试样,分别做拉力和反复弯曲试验如有一个试样不合格,应在未取过试样的钢丝盘中,另取双倍数量的试样,再做各项试验;如仍有一个试样不合格,则该批钢丝应逐盘试验,合格者方可使用

注:

拉力试验包括抗拉强度和伸长率两个指标

第三节钢筋的加工

一采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

二冷拔低碳钢丝在调直机上调直后,其表面不得有明显擦伤,抗拉强度不得低于设计要求

一级钢筋末端需要作180°

二级钢筋末端需作90°或135°弯折时,级钢筋的弯曲直径(D)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

°弯钩示意图

°或135°弯折示意图

(a)加工

图3.3.4箍筋示意图

(a)135°/135°;(b)90°/180;(c)90°/90°

加工钢筋的允许偏差表3.3.5

第四节钢筋的焊接

钢筋与钢板的T型连接,宜采用埋弧压力焊或电弧焊

钢筋焊接的接头形式,焊接工艺和质量验收,应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84)的规定

焊工必须有考试合格证

一冷拉钢筋的闪光对焊或电弧焊,应在冷拉前进行;

二冷拔低碳钢丝的接头,不得采用闪光对焊和电弧焊

一非预应力钢筋

1.受拉区--不宜超过50%;

2.受压区和装配式结构节点-不限制

二预应力筋

1.受拉区--不宜超过25%;当采用闪光对焊且有保证焊接技师的可靠措施时,可放宽至50%;

2.受压区和后张法的螺丝端杆--不限制

构件全长钢筋应尽量少设焊接接头

图3.4.5焊接接头位置区段示意图

(a)闪光对焊接头;(b)电弧焊接头

如设计允许采用闪光对焊,对非预应力筋和预应力筋均应除去焊接的毛刺和卷边在钢筋直径的45倍区段范围内,焊接接头的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不得超过25%

需要进行疲劳验算的构件,不得采用有焊接接头的冷拉级钢筋

预制柱钢筋外露长度表3.4.8

注:

焊缝长度参照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84)规定

一当焊接网的受力钢筋为级钢筋时,网内焊点的数目和位置,可根据运输和安装条件决定;

二当焊接网的受力钢筋为级或冷拉级钢筋时,如焊接网只有一个方向为受力钢筋,网端边缘的两根锚固横向钢筋的全部相交点,必须焊接;如焊接网的两个方向增多为受力钢筋,则沿网四周边缘的两根钢筋的全部相交点,均应焊接,其余的相交点,可根据运输和安装条件决定;

三当焊接网的受力钢筋为冷拔低碳钢丝,而另一方向的钢筋间距小于100毫米时,除网两端边缘的两根锚固横向钢筋的全部相交点必须焊接外,中间部分的焊点距离可增大至250毫米

注:

承受重复荷载并需进行疲劳验算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非预应力筋,不得采用焊接网及焊接骨架

第五节钢筋的绑扎与安装

一钢筋的交叉点应采用铁丝扎牢;

二板和墙的钢筋网,除靠近外围两行钢筋的相交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的相交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受力的钢筋,须全部扎牢;

三梁和柱的箍筋,除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应与受力钢筋垂直设置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设置;

四柱中的竖向钢筋搭接时,角部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45°(多边形柱为模板内角的平分角:

圆形柱应与模板切线垂直);中间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90°如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浇筑小型截面柱时,弯钩与模板的角度最小不得小于15°

绑扎网和绑扎骨架的允许偏差表3.5.2

一搭接长度的末端与钢筋弯曲处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变矩处;

二受拉区域内,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级钢筋可不做弯钩;

三直径等于和小于12毫米的受压级钢筋的末端,以及轴心受压构件中任意直径的受力钢筋的末端,可不做弯钩但搭接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0倍;

四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

钢筋绑扎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表3.5.3

注:

d0为钢筋直径;

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除应符合本表要求外,在受拉区不得小于250毫米,在受压区不得小于

200毫米轻骨料混凝土均应分别增加50毫米;

当混凝土标号为150号时,除冷拔低碳钢丝外,最小搭接长度应按表中数值增加5d0

一焊接网的搭接头,不宜位于构件的最大变矩处;

三焊接网在非受力方向的搭接长度,宜为100毫米

焊接网绑扎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表3.5.4

注:

d0为受4力钢筋直径

当混凝土标号为150号时,除冷拔低碳钢丝外,搭接长度应按表中数值增加5d0

搭接长度除应符合本表要求外,在受拉区不得小于250毫米,在受压区不得小于200毫米轻骨料混凝土均应分别增加60毫米

0毫米),有绑扎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受拉区痘得超过25%;

二受压区不得超过50%

焊接网在构件宽度内,其接头位置应错开在受力钢筋直径30倍区段范围内(不小于500毫米),有绑扎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不得超过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50%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表3.5.6

注:

轻骨料混凝土的钢筋保护层接钢筋轻骨料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12-82)规定

混凝土标号大于200号的预制构件,保护层厚度可按照本表减少5毫米,但墙板和环形构件,应保持不小于10毫米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保护层厚度:

应按设计要求施工

在侵蚀性环境中的构件,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按设计要求采用

为了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必须厚度,应在钢筋下设置水泥砂浆垫块或塑料卡

钢筋位置的允许偏差表3.5.7

续表

第一节一般规定

注:

采用普通砂作细骨料的的轻骨料混凝土,为砂轻混凝土;采用轻细骨料的为全轻混凝土

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为一个月)时,应复查试验,并按其试验结果使用

一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79);

二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79)

轻骨料应符合下列标准:

一粉煤灰陶粒和陶砂(GB2838-81);

二粘土陶粒和陶砂(GB2839-81);

三页岩陶粒和陶砂(GB2840-81);

四天然轻骨料(GB2841-81);

五轻骨料试验方法(GB2842-81);

注:

混凝土实心板,允许采用最大粒径为1/2板厚的颗粒级配,但最大粒径不得超过50毫米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均不得用海水拌制

在预应力混凝土中,不得掺用加气剂,亦不宜掺用引气型外加剂

一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矿渣(GB203-78);

二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79);

三用于水泥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GB2847-81)

第二节混凝土配合比

式中R配--混凝土的试配强度;

R标--混凝土标号;

0--施工单位的混凝土标准差的历史统计水平(千克力/平方厘米)

配合比设计方法,应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规程(JGJ55-81)执行

注:

1.施工单位如具有30组以上混凝土试配强度的历史统计资料时,0可按下式求得:

式中Ri--第i组的试块强度;

-n组试块强度的平均值

2.施工单位如无历史统计资料时,0可按下表取值:

n取值表

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表表4.2.4

注:

本表所列水灰比,普通混凝土系指水与水泥(包括外掺混合材料)用量之比;轻骨料混凝土系指水与水泥的净水灰比(水:

不包括轻骨料1小时吸水量;水泥不包括外掺混合材料);

表中最小水泥用量(普通混凝土包括外掺混合材料;轻骨料混凝土不包括外掺混合材料);当用人工捣实时应增加25千克/立方米;当掺用外加剂,且能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时,水泥用量可减少25千克/立方米;

标号为100号的混凝土,其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可不受本表的限制;

寒冷地区系指最冷月份的月平均温度在-5~15之间;严寒地区则指最冷月份的月平均温度低于-15

混凝土浇筑时的坍落度表4.2.6

注:

本表系指采用机械振捣的坍落度,采用人工捣实时可适当增大;

需要配制大坍落度混凝土时,应掺用外加剂;

曲面或斜面结构的混凝土,其坍落度值,应根据实际需要另行选定;

轻骨料混凝土的坍落度,宜比表中数值减少1~2厘米

一碎石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内径之比,宜小于或等于13;卵石宜小于或等于12.5,通过0.315毫米筛孔的砂应不少于15%,砂率宜控制在40~50%;

二最小水泥用量宜为300千克/立方米;

三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为8~18厘米;

四混凝土内宜掺加适量的外加剂

注:

泵送轻骨料混凝土的原材料选用及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

第三节混凝土的拌制

一水泥外掺混合材料±2%;

二粗细骨料±3%;

三水外加剂溶液±2%

注:

各种衡器应定期校验,经常保持准确

骨料含水率应经常测定雨天施工时,应增加测定次数

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秒)表4.3.2

注:

掺有外加剂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全轻混凝土宜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砂轻混凝土可用自落式搅拌机搅拌,但搅拌时间均应延长6

0~90秒

轻骨料宜在搅拌前预湿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的加料顺序是:

先加粗细骨料和水泥搅拌1分钟,再加水继续搅拌;采用自落式搅拌机的加料顺序是:

先加1/2的用水量,然后加粗细骨料和水泥,无效关搅拌1分钟,再加剩余用水量继续搅拌

第四节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

运送的容器应严密,其内壁应平整光洁粘附的混凝土残渣应经常清除

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分钟)表4.4.3

注:

掺用外加剂或采用快硬水泥拌制混凝土时,应按试验确定;

轻骨料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延续时间应适当缩短

一混凝土的供应,必须保证混凝土泵能连续工作;

二输送管线宜直,转变宜缓,接头应严密如管道向下倾斜,应防止混入空气产生阻塞;

三泵送前,应先用适量的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润滑输送管内壁预计泵送间歇时间超过45分钟或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时,应立即用压力水或其他方法冲洗管内残留的混凝土;

四泵送时,受料斗内应经常有足够的混凝土,防止吸入空气形成阻塞

对干燥的非粘性土,应用水湿润;对未风化的岩石,应用水清洗,但其表面不得留有积水

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应予堵严

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底部应先填以50~100毫米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混凝土的水灰比和坍落度,应随浇筑高度的上升,酌予递减

注:

本表数值包括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时间

一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应使混凝土捣实(即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

二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普通混凝土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作用半径的1.5倍;捣实轻骨料混凝土的间距,不宜大于作用半径的1倍;振捣器距离模板,不应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2;并应尽量避免碰撞钢筋模板芯管吊环预埋件或空心胶囊;

为使上下层混凝土结合成整体,振捣器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厘米;

三表面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

四附着式振动器的设置间距,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与模板紧密连接;

五采用振动台振实干硬性混凝土和轻骨料混凝土时,宜采用加压振动的方法,加压重理为10~30克/平方厘米

较大尺寸的梁(梁的高度大于1米)拱和类似的结构,可单独浇筑施工缝的位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64.17条第二款的规定

一柱子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二和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毫米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

三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五双向受力楼板厚大结构拱穹拱薄壳蓄水池斗仓多层刚架及其它结构复杂的工程,施工缝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

一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应不小于12千克力/平方厘米;

二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不得积水;

三在浇筑前,施工缝处宜先铺水泥浆或与混凝土成分相贩水泥砂浆一层;

四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注:

混凝土强度达到12千克力/平方厘米的时间可通过试块试验决定

一水平施工缝必须留在低于地脚螺栓底端处,其距离应大于15厘米;

当地脚螺栓直径小于30毫米时,水平施工缝可以留在不小于地脚螺栓埋入混凝土部分总长度的四分之三处;

二垂直施工缝应留在距地脚螺栓中心线大于25厘米处,并不小于5倍螺栓直径

一标高不同的两个水平施工缝,其高低接合处应留成台阶形,台阶的高宽比不得大于1;

二在水平施工缝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对地脚螺栓进行一次观测校正;

三垂直施工缝处应补插钢筋,其直径为12~16毫米,长度为500~60毫米,间距为500毫米,在台阶式施工缝的垂直面上亦应补插钢筋;

四施工缝的混凝土表面应凿毛,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水冲洗干净,湿润后在表面上抹10~15毫米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一层

第五节混凝土的自然养护

一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庆在12小时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

二混凝土的浇水养护日期,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昼夜;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昼夜;

三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润湿状态;

四养护用水与拌制用水相同

注:

如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

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水泥技术性能确定:

混凝土的表面不便浇水时,应涂刷保护层(如薄膜养生液等),以防止混凝土内水分蒸发;

厚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在炎热气候条件下,应采取降温措施

第六节混凝土质量的检查

一检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和用量,每一工作班至少两次;

二检查混凝土在拌制地点及浇筑地点的坍落度,每一工作班至少两次;

三在每一工作班内,如混凝土配合比由于外界影响而有变动时,应及时检查;

四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随时检查

±

注:

1.试块的最小尺寸,应根据骨料的最大粒径,按下列规定选定:

骨料的最大粒径30毫米--10厘米的立方体;

骨料的最大粒径40毫米--15厘米的立方体;

骨料的最大粒径60毫米--20厘米的立方体;

2.当采用非标准尺寸的试块时,应将抗压极限强度折算成标准试块强度,其折算系数分别为:

边长为10厘米的立方体试块--0.95;

边长为20厘米的立方体试块--1.05

3.试块应用钢模制作

4.蒸汽养护的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其试块应随同结构和构个养护,再转入标准条件下养护共28天

标准养护的试块组数,应按下列规定留置:

一每工作班不少于一组;

二每拌制100立方米混凝土不少于一组;

三现浇楼层,每层不少于一组

注:

同条件养护的试块,在不同温度不同龄期可能达到的强度百分比(与标准条件养护的试块相比),可参阅附录三如试验结果与附录三的数值相养较大时,则应检查原因,确定处理办法

一原材料和配合比基本一致的混凝土才能组成同一验收批同一验收批的混凝土强度,应以同批内全部标准试块的强度代表值来评定;

二重要结构的混凝土,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按下述条件评定:

式中R--n组试块强度的平均值;

K--合格判定系数按下表取值

表4.6.6

Sn--n组试块强度的标准差;

R小--n组试块强度中最小一组的值

三一般结构的混凝土,当验收批的试块少于10组时,可用非统计方法按下述条件评定:

1.同批混凝土试块强度的平均值,不得低于1.05R标;

2.同批混凝土试块强度中最小一组的值不得低于0.9R标

一取三个试块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块强度代表值,其单位为千克力/平方厘米;

二当三个试块中的过大或过小的强度值,与中间值相比超过15%时,以中间值代表该组的混凝土试块的强度

注:

试块外形或试验方法不符合标准要求者,其试验结果不应采用

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允许偏差表4.6.9

注:

H结构全高

第七节缺隐的修整

一面积小且数量不多的蜂窝或露石的混凝土表面,可用12~12.5的水泥砂浆抹平在抹砂浆之前,必须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洗刷基层;

二较大面积的蜂窝露石和露筋应按其全部深度凿去薄弱的混凝土层和个别突出的骨料颗粒,然后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洗刷表面,再用细骨料混凝土(比原标号提高一级)填塞,并仔细捣实

第一节构件的制作

制作构件的场地应平整坚实,并应有排水措施

台座表面应光滑平整,平整度用2米靠尺检查,不得超过±2毫米,在气温变化较大的地区应留有伸缩缝

一升温速度:

薄壁构件(如多肋楼板多孔楼板等),每小时不得超过25;其他构件不得超过20;用干硬性混凝土制作的构件,不得超过40;

二降温速度:

每小时不得超过10;出池后,构件表面与外界温差,不得大于20;

三恒温加热阶段应保持90~100%的相对湿度;最高温度不得大于95;

四先张法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其最高允许温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允许温度差(张拉钢筋时的温度与养护温度的差)经计算确定当混凝土强度养护至75千克力/平方厘米(粗钢筋配筋)或10

0千克力/平方厘米(钢丝钢绞线配筋)以上时,则可不受设计要求的温度差限制,按一般构件的蒸汽养护规定进行

注:

1.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构件,宜先在常温不静停2~6小时

2.采用模腔通蒸汽的成组立模所制作的混凝土构件,出池后的温度差,可不受限制

大批生产或重要的构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荷载试验

三合格构件,应有证明书及合格的印记

构件的允许偏差表5.1.6

续表

注:

受力钢筋保护层的偏差,仅在必要时进行检查

L为构件长度(毫米)

第二节构件的运输和堆放

一构件运输时的混凝土强度,如设计无要求时,不应低于设计标号的70%;

二构件的支承位置和方法,应符合构件的受力情况,不应引起混凝土的超应力和损伤构件

一堆放构件的场地,应平整夯实,并有排水措施;

二应按构件的刚应及受力情况,平放或立放,并应保持稳定;

三重叠堆放的构件,应吊环向上,标志向外其堆垛高度应按构件强度地面承载力垫土强度及堆垛的稳定性确定各层垫木的位置,应在一条垂直线上;

四采用靠放架立放的构件,必须对称靠放和使用其倾斜度应保持在80左右,构件上部宜用木块隔开

第三节构件的安装

支承结构的尺寸标高平面位置和强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用仪器校核支承结构和预埋件的标高及平面位置在支承结构上划上中心线和标高,必要时尚应标出轴线位置,并作好记录

一起吊点,如设计无要求时,应根据计算决定;

二在起吊大型空间构件或薄壁(板)构件前,应采取临时加固措施,以免构件变形和损伤;

如起吊方法与设计要求不同时,应对构件在起吊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力加以复核;

三构件起吊时,绳索与构件水平面所成角度不宜小于45°如小于45°时,应经过验算或采用吊架起吊

结构构件的校正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应依据水准点和主轴线进行校正,并作好记录;

二吊车梁的校正,应在房屋结构校正和固定后进行

为防止混凝土在高温作用下受到损伤,可采用间隔流水焊接或分层流水焊接的方法

上述混凝土或砂浆宜采用快硬措施,在浇筑过程中,必须捣实

续表

第一节预应力筋的制作

注:

1.螺丝端杆锚具的强度,不得低于预应力筋的实际抗拉强度

2.常用锚具参见附录四

一外观检查:

从每批中抽取10%的锚具,但不少于10套,检查锚具的外观和尺寸如有一套表面有裂纹或超过允许偏差,则另取双倍数量的锚具重做检查;如仍有一套不符合要求,同应逐套检查,合格者方可使用;

二硬度检验:

从每批中抽取5%的锚具,但不少于5套作硬度试验锚具的每个零件测试三点,其硬度的平均值应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且任一点的硬度,不应大于或小于设计要求范围三个洛氏硬度单位如有一个零件不合格,则另取双倍数量的零件重做试验;如仍有一个零件不合格,则应逐个检验,合格者方可使用;

三锚固能力试验:

经上述两项检验合格后,从同批中抽取3套锚具,将锚具装在预应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