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程》王振宇第三版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2928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教程》王振宇第三版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心理学教程》王振宇第三版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心理学教程》王振宇第三版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心理学教程》王振宇第三版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心理学教程》王振宇第三版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教程》王振宇第三版试题.docx

《《心理学教程》王振宇第三版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教程》王振宇第三版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教程》王振宇第三版试题.docx

《心理学教程》王振宇第三版试题

《心理学教程》王振宇第三版试题

 

心理学教程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2.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3.大脑皮层分四个叶:

枕叶、颞叶、额叶和顶叶。

4.皮层上的脑叶在机能上有分工,枕叶与视觉有关,颞叶与听觉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有关。

5.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6.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早期的中外儿童心理学家曾运用个案法观察自己的孩子,并发表了长期的记录,如德国的普莱尔、英国的达尔文、中国的陈鹤琴等。

8.调查法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9.实验法可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

10.注意的特性是注意的指向和集中。

11.视敏度即视力,小学生比幼儿好,其中10岁时儿童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最大。

12.入小学后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可达成年人的水平。

13.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14、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5、画家善于形象记忆,数学家善于逻辑记忆。

16、表象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概括性。

17、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18、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过程是不平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19、回忆有两种不同水平再认和再现。

再现比再认水平高。

20、初入学儿童既不会用重复、练习来保持信息,又不会用系统搜索和追忆去提取信息。

21、在发展儿童想象力时,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是有效的途径。

2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反映。

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

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从探索答案的方向来看,思维可以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23、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

其不同的运用又表现为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

24、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途径有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25、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反应方式。

它要求重新组织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创造性思维需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26、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通常采用的指标有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批判性。

27、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发展,大体上经历了直观形象、形象---抽象和初步的本质抽象三级水平。

28、小学儿童概念的掌握可分为:

第一级水平以具体实例和直观特征来解释概念,第二级水平以重要属性和实际功用来解释概念,第三级水平以种属关系和正确定义来解释概念。

29、小学儿童理解力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第一级直观形象水平的理解、第二级形象抽象水平的理解、第三级抽象水平的理解。

30、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情感依赖于认识,但它又反作用认识,既可以推动,又可以阻碍认识的发展。

31、情感有调节行动和信号交际两种功能。

32、表情指伴随着情感而产生的肢体表情、言语表情和面部表情。

33、情感按状态分类有激情、心境和应激,按社会性内容分类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34、过渡焦虑的儿童可以分为素质性焦虑儿童和境遇性焦虑儿童。

35、恐怖症儿童所恐惧的对象被分为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事物。

儿童常见的恐怖症通常包括动物恐怖症、特殊境遇恐怖症、见人恐怖症和学校恐怖症等。

36、治疗儿童恐怖症的方法主要是系统脱敏法。

37、移情是指人们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

38、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和行动不可分,意志支配着行动,同时也在行动中得以表现。

人的意志有三个特征:

有明确的目的性、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和以克服困难相联系。

39、意志行动可划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在意志行动过程中,主要的心理成分有动机冲突、意志行动的决策和意志努力。

40、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内部原因,目的是一个期望在其行动中获得的结果。

41、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最佳的实现,称之为目标过程。

称之为决策。

在意志行动方案选择中,主体的知识经验、思维能力、意志品质等因数起着重要作用。

42、人在确定目的,解决动机冲突,制订计划,进行决策以及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克服内外各种困难,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的心理力量,称为意志努力。

43、小学儿童意志自制性品质的发展是迅速发展(1-3年级)、平稳发展(3、4年级)、迅速发展(4、5年级)、平稳发展(5、6年级)的状态。

44、小学儿童意志坚持性品质的发展呈迅速发展(1-3年级)、平稳发展(3-5年级)、明显发展(5、6)的状态。

45、自觉性指一个人是否认识到自己行动目的并调整和控制行为的意志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果断性指一个人是否能辨别事物真相,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的意志品质。

缺乏果断性的人常表现为优柔寡断或冒失。

46、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行为习惯。

47、品德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8、品德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

49、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总的趋势是从直观的具体的理解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解。

50、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是:

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片面到全面。

51、惩罚应少用、慎用,当确实需要运用惩罚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要顾及到儿童的自尊心;要公正;要结合说理教育。

5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53、交往是由信息交流、动作交换和相互理解三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54、班级中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有规范、心理相容、舆论和凝聚力。

55、小学儿童在选择朋友的过程中,普遍具有同质性和趋上性两大特点。

56、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一般可分为受欢迎儿童、中间型儿童和不受欢迎儿童三种类型。

57、心理学中的个性指的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58、个性作为心理现象,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的特征。

59、心理的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

从功能上讲,个性具有稳定性,从发展的角度看,个性又是具有可变性。

60、个性是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各种过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心理活动的整体。

这一整体的综合水平,决定着个性发展的高度。

61、个性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的。

62、个性是一个系统,包括个性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63、个性倾向系统包括需要、兴趣、志向和世界观。

(小学儿童表现为价值观。

6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性格等心理成分,它是个性的个别性的集中表现。

65、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方面。

66、一种较有影响的分法是将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67、小学儿童认知需要的发展表现为二个特点,其一是从外部需要向内部需要转化,其二是从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转化

68、小学儿童与同学之间的交往需要,是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内因,也是保证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

69、满足儿童的交往需要,就能使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安全感、归属感,体验到他人和集体的爱,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他人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此外,也有利于发展智力和提高学习成绩。

70、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与人的认识能力直接相连。

71、儿童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发挥动力作用。

72、促进儿童兴趣迁移的条件:

A、要善于发现小学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是什么;B、要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C、要在实际行动中循循善诱,促使儿童养成新的活动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

87、当个人把某个群体作为一种尺度,使自己行为有所参照,那么这个群体即被称之为参照群体。

88、通常了解气质类型的方法包括行为观察法和量表测定法。

89、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心理活动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心理活动从无意性为主到有意性为主、从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对事物的态度由不稳定到逐步稳定。

91、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92、儿童心理发展分以下几个年龄阶段:

从出生至1个月为新生儿期;从1个月至1岁为婴儿期;从1岁至3岁为幼儿早期;从3岁至6岁为幼儿期,从6岁至11或12岁为童年期;从11或12岁至14或15岁为少年期;从14或15岁至17或18岁为青年期。

93、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充分体现了发展的可能性与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辨证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