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RJ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词四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2480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RJ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词四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课标RJ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词四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课标RJ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词四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课标RJ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词四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课标RJ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词四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RJ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词四首》教案.docx

《新课标RJ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词四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RJ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词四首》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RJ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词四首》教案.docx

新课标RJ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词四首》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及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读思结合,体会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导入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倍受后人称赞的《观沧海》吧!

二、解题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弄懂字义。

2.选择其中两句写景诗句想象其描绘的画面。

四、感悟作者开阔的胸怀

1.曹操的诗风一贯是豪气开阔的,这种豪气在《观沧海》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明确: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表达了吞吐日月、想要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其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可见一斑。

2.以写作背景来佐证这份豪情与大气。

明确: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五、拓展延伸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的风格。

《观沧海》就是其代表作,也体现了曹诗的“慷慨悲壮”之风。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王昌龄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整体感知

1.文题解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闻,听说。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是作者的朋友。

左迁,降职。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

此寄,这首诗篇。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

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

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

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

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对友人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四、合作探究

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明确:

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教师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化抽象为形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月到夜郎西。

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抒发乡愁之作,一起体会这种乡思吧!

二、解题

次:

停宿。

北固山:

今江苏镇江北。

三、初读感知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明确:

冬末春初。

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以看出。

四、情感体悟

听范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思乡。

从“客路”可知诗人出门在外;从时间判断是要过年了,于是书信一封,却不知如何寄回家园。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语将诸多愁苦倾诉出后又留下一片茫然,很具有感染力。

五、再读感悟

《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

说到乡愁,人们会想起很多古诗,但有一首小令也很巧妙地表达了乡思,这就是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天净沙·秋思》。

二、马致远简介

三、听读诗歌,交流感受

听老师朗读此曲,说说你的感受。

四、情感感悟

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句?

明确: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秋景品析

1.诗歌中有哪些景物?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2.用自己的话描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情景。

六、乡愁作品积累

教学案例二

【教学目标】

同教学案例一。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导入新课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临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达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诗作。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三、问题探讨

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围绕“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山的所见所感。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明确: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第四层(最后两句):

这两句是附文,是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直接关系。

四、研读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

会到诗句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本诗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

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

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唐时甚僻。

左迁:

古尊右卑左,即降职。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四、诗句赏析

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悉。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伴随友人到“夜郎西”。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此前的一些名作中。

如谢庄《月赋》: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曹植《杂诗》: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而细加分析,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予,别无他法。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月到夜郎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法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合作学习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予明月呢?

明确:

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2.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王昌龄被贬之地极偏远?

明确: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且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

愁。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融情入景。

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悉。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跟随王昌龄奔赴“夜郎西”。

六、课堂小结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请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从中可见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七、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新课

二、感知内容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联:

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

描绘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虽为残夜但东方海日已升,虽是旧年但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

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北归的大雁来传递家书了。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明确:

尾联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三、研读赏析

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宏阔大。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天净沙·秋思》

一、文学常识

1.元曲简介:

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

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

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

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

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

(幻灯片播放)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板书题目)

2.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秋思》外,《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

(幻灯片播放)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

说明:

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

(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

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的特点。

(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片播放,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说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3.结合自己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得合理、形象、生动。

(教师给予点评,选择好的进行鼓励、展示)

说明:

七年级的学生对直观性的东西感受较深刻,通过学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尽在眼底,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经历(或媒体上的景物、故事)的联想,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研读课文

1.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

情调氛围有何异同?

在文中有何作用?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

①共写了九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了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渲染了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托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第三句三种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内心的孤独、凄苦之情。

③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

(教师适时板书)

2.为什么把这九种景物放在“夕阳西下”这一环境之中呢?

明确:

“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3.这首曲的结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

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已愁“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说明:

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②采用讨论法,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做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再读全曲。

(要读出感情)

四、课堂小结

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今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五、拓展延伸

1.你能用现代汉语来描述这首曲吗?

(要求:

用第一人称,语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删内容,要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互相交流,选择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示例:

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

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

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双眼迷蒙,但在隐约中,我看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地盘附在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地哀鸣。

忽然路过一座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说明:

通过学生对曲的描述,加深了情与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印象,为以后的背诵和写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参考。

2.朗读白朴的《天净沙·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明确:

同:

两曲都是描写萧瑟的深秋晚景。

异:

白曲描写重景,马曲描写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说明: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

教师应利用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扩大视野,养成比较阅读的实践能力。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背诵默写全曲。

2.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中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并背诵。

【板书设计】

友情

(详见光盘内容)

(详见光盘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