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及其作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2392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教育及其作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社区教育及其作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社区教育及其作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社区教育及其作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社区教育及其作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区教育及其作为.docx

《社区教育及其作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教育及其作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教育及其作为.docx

社区教育及其作为

社区教育及其作为

  摘要:

近二十年来,中国居民生活形态最大的变化无疑是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型。

从社会学来看,社区的要素包括:

(1)有一定的地理区域;

(2)有一定数量的人口;(3)社区成员之间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4)社区成员有共同的利益和意识。

因此,社区建设的重点应落在社区交往与社区认同问题上、,社区教育因其着力于社区集体意识的塑造,在现代社区建设中应具有积极的作为。

目前,我们应该大力鼓励居民小区的“草根”社区教育形式,这种形式有望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起点和可行途径。

  关键词:

社区教育;社会学;社区建设;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

C9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194(2007)04-0180-05

  

  一、从单位到社区:

居民生活形态的大变革

  

  近二十年来,中国城镇居民生活形态最大的变化无疑是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型。

这种变化已经非常显著地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孙立平教授曾形象地描述过这种变化:

  若干年前,如果你居住的是单位的房子,假如水龙头坏了,下水道堵了,给单位的后勤部门打个电话,约他们来修理,用不着考虑钱的问题,因为那都是免费的。

但现在不行了,许多小区已经是由物业公司管理了,除了保修的项目外,其他都是要收费的。

  若干年前,可能你是居住在某个单位的大院之中,但你对那个大院不会有真正的关心,因为你知道,你不过是这个大院中一个暂住的过客。

在单位下一次分房的时候,你就可能离开这个院子。

因此,即使是有人践踏院子里的草坪,破坏院子里的环境,似乎和你也没有多大关系。

但现在如果住在自己花费几十万元购买的房子里的时候,你甚至会将小区甚至小区周围的许多事物放在你关心的范围之中。

因为这些不仅关系到你生活的质量,而且甚至关系到你的房产的价格。

  从单位制到礼区制的转型是关于中国居民基层生活的变革,涉及到基层社会的变革总是具有某种典型的社会学意义,因为这种变革往往带有全面性和深刻性。

费孝通先生就曾从基层的乡土社会生活推导出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并提出其颇具影响力的“差序格局”概念及相关理论。

有过单位制生活经历的人尤其能体会到前后的变化,就社会层面来讲,单位制至少具有整全性、泛政治性、计划性等方面的特点。

整全性是就单位所承担的功能而言的,二十年前,单位对于每一位中国居民来说不仅是其职业场所,而日_是生活与福利的全面机构。

单位往往包揽其成员的生老病死、吃穿住行,包揽职员的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子女就业甚至每位单位职员的婚娴大事等等问题,即所谓“单位办社会”。

“单位办社会”的格局造成中国城市基层结构具有一个重要特征:

社区与单位高度重叠,社区单位化,单位社区化。

其实,在相当的情况下,是单位吞没了社区,在许多地方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社区。

这就涉及到单位的泛政治性特征。

单位制从组织特性上讲是一种严格的官僚制模式,呈现典型的“自上而下”、“条块分割”特征,这种模式强调服从意识、身份意识,上下级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遵循一种德治性再分配体制,强调品德和政治觉悟的首要性,“红”总是在“专”的要求之上,具体落到单位组织的行动上往往出现党政不分、政社不分、社企不分的现象。

经历过单位制的人们会给我们讲述,那个时代的人们结婚也要经过严格的政审过程,考察男女双方的政治身份,讲究政治上的“门当户对”。

单位制通过泛政治化实现了对全国人民的社会控制以及非常时期的社会动员。

单位制在社会生活上的第三个特点是计划性,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之间的非契约性,资源的不可流动性,生活资料的配给制,工作岗位的顶班制等方面。

那个时候的人们与单位的关系不是依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签订的劳动合同,而是一种基于严格计划的全面的依附关系,人们的户口也落到单位,是不能随意流动的,很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据供应。

本人退休了,其岗位还可以由自己的子女顶班。

显然,这些方面是计划时代的典型产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商品房改革的推进,单位制逐渐趋向解体,人们的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革。

现在人们固然还有各自的“单位”,但单位越来越仅仅意味着工作场所,单位的其他功能都分化出去,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生活格局。

现代社区是人们因为居住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社区居民之间是平等的邻里关系甚至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社区住房是居民各自的私有财产。

居民之间因应付共同的生活问题相互交往,结成各种联合或延聘各种机构,从而形成社区中的各种社会组织,如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学院、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各种社区服务组织,等等。

社区生活呈现出与单位生活截然不同的特征。

如包括物业管理在内的各种社区服务往往是市场化的产物,是需要居民花钱购买的;社区之内公共事务的解决往往需要通过居民民主议事,共同解决;居民必须学会与陌生人共同生活;等等。

总之,社区生活的核心是如何保证“原子化”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并保持社区自治。

这些方面对于习惯于单位生活的人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新的生活格局容易造成一些新的问题与矛盾。

如住房商品化使得业主特别关心房屋的质量、面积和管理问题,而在房地产市场和物业管理市场还不甚规范的背景下,房产主、业主和开发商、物业公司之间就容易导致矛盾。

业主之间也因为各种原因、尤其是公共利益问题容易在生活中发生矛盾和冲突。

另外,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社区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例如居住人口复杂、教育资源缺乏、交通拥挤、治安问题以及老年人问题等等。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诉诸关于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二、关于社区的理论

  

  

(一)社区研究的历史

  社区研究发端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或译《共同体与社会》)。

滕尼斯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

在这种社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的或个人的意志被感情的、共同的意志所抑制。

与此相应,他将由人们的契约关系和由“理性的”意志所形成的联合称为“社会”。

他对社区与社会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比较,认为社区既是社会的最简单形式,又是一种自然状态,其特征是:

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感情、重传统,彼此之间全面了解。

虽然滕尼斯所分析的实质对象主要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社区,但他关于社区的理论,为以后的社区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美国早期社会学中,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都市社区的研究。

20世纪20―30年代,这个学派研究了美国大城市芝加哥的都市化过程,用以说明美国城市的结构和动态。

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理论,就是在分析社区区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个学派从不同的层次上研究了都市社区,即不但以整个芝加哥市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还以芝加哥市内的犹在于明确社区的边界,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明确“社区的实际能力”。

在此基础上,费老提出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进而组织广大社区居民学习并参与社区生活的自理。

这就提出了社区教育的基本议题。

  

  

(二)作为社区建设的社区教育

  我国目前正在兴起的社区教育是与社区建设同步进行的,而且作为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民政部下发《关于听取对“社区建设”思路的意见通知》,社区教育就随之开展。

1990年,上海市有三分之二的区建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区级机构,140多个街道中有126个成立了街道一级社区教育委员会。

1994年,上海创办了第一所经市政府批准试办的社区学院(上海市金山社区学院)。

北京、天津等地也都开始试办社区学院,推行社区教育。

2000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通知》后,全国30多个城区被确立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普遍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或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社区教育委员会基本上是由本地区所辖有关部门及单位负责人及其他社会人士组成,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社区教育工作。

在运行机构上,社区教育实体也普遍建立起来,构建起以社区学院为龙头,各街、乡社区教育中心、各社区委员会文明市民基层校为基地的社区教育教学网络。

各地因地制宜,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包括以区或街道(镇)为主体的地域型体制模式、以学校为主体的辐射型体制模式、政府机构与社区合作办学的体制模式以及社区学校(院)实体型的体制模式等。

从理念和形式来说,我国社区教育在研究和借鉴多国经验(如美国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北欧的民众教育等)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模式。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我国社区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对社区建设、学习型社区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种成就同社区建设一样存在着自身的限制。

总的来说,我国社区教育形成的是一种以政府领导统筹,以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为管理机构,以社区学院为中心,多种模式并行的体系。

这种体系具有明显的行政性而缺乏自治性。

拿社区学院来说,其管理体制与学校教育系统非常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社区学院往往要接受民政系统和教委系统的双重管辖与监督。

除此之外,社区教育还存在明显的职业教育化倾向,大多数社区学院(校)主要开展一些短期技术培训,对于社区文化的建设用心极少。

社区教育的主体和边界不甚明确也是一个问题,社区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理解成政府开办的一种成人学校,在这种学校中,社区居民不是社区教育的主体而是技术培训或知识普及的对象,真正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草根”教育活动很少得到关注。

  如果说社区建设的重点应该培养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生活的自理能力,落在社区交往与社区认同问题上,那么,社区教育应该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

社区教育通过培育集体意识、提高社区认同、增强社区凝聚力而对社区建设意义重大。

中国目前的社区教育有一定起色,但在很大程度偏离了社区及社区建设的本义和方向。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为社区教育寻找新的生长点。

  

  (三)社区教育的生长点及其作为

  从社会学关于社区的理论出发,社区教育的要义至少应包括:

(1)社区教育应该是社区居民为共同应付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自发、主动参与的学习教育活动,社区居民是社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对象,因此,社区教育是促进社区交往、整合社区力量的重要途径。

(2)通过社区交往,社区居民形成对于共同利益和公共事务的感知和意识,继而形成对于社区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因此,社区教育从根本上致力于提高社区认同,让社区居民对于其身处的生活共同体拥有归属感和身份感(membership),从而达到社区和社会整体的和谐与整合。

(3)社区教育可以采取各种组织形式,也不排斥任何有益的政府和社会资源,但这些资源对于社区教育来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辅助性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之间的管理和控制关系。

  那么,如何建设这样一种社区教育呢?

迄今为止,我们关于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居民小区自发组织的社区教育形式。

在笔者看来,这种社区教育形式符合最原初意义上的社区教育要义。

从这种草根的组织形式,我们有可能找到社区教育乃至社区建设新的生长点。

在这里,笔者举出一个近来在社会上不胫而走的案例。

银枫家园是北京的一个很普通的居民小区,同大多数城市居民一样,北野是居民小区的一名业主。

不同的是,他曾仟该小区的业委会主任并在卸任后组织了一个美德学习小组。

用他自己的叙述:

  辞去了业委会主任,我一直在想,如何更好地为社区服务?

如何以一种自己快乐也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的方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积极向善?

而且,这种方式必须是完全自愿的。

  和谐社区建设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是人心!

如果人心是散的,人与人之间没有诚信,你就是有了业委会又如何?

  ……学习美德的过程是业主,乃至全体国民建立“亲如一家”的具体实践。

在肉体上,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精神道德上,如果我们没有共同的美德作为纽带,我们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彼此的敌人。

而只有在美德基础上建立的互信与关爱才能使我们有“亲如一家之感”。

  ……我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之路。

我与我的邻居们开始了美德学习。

52种美德,包括:

诚实、守信、整洁、尊重、责任感、公正、爱心等等。

我们每个星期学一个美德,然后,大家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在对待自己的家人、邻居、同事乃至陌生人时实践。

  北野所组织的美德学习小组符合社区教育的所有要件,它是社区居民为应付一种伞新的社会牛活(社区生活)而自发自愿组织参与的学习教育活动,他们所讨论的核心主题是如何与人交往,包括与家人、邻居、同事乃至陌生人,当然也包括业主与业主、与房产商、与物管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主要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是社区共同体的本真生活。

通过这种生活,社区居民学会并参与到社区牛活的自理中来,扩大而言,乃至参与到整个社会甚至国家公民生活中来。

他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以共同美德为纽带或“亲如一家之感”的集体意识,这是对所属社区乃至社会整体认同感的建设。

因此,从这种草根的社区教育形式有可能开出一条通往社区建设乃至国家建设的民主之路,笔者认为,这正是社区教育应有的作为。

  我们并不排斥现有的各种有效的社区教育形式,但建议大力鼓励这种真正来自草根的社区教育形式,它们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的真正主体,也理应成为一种富有成效的社区教育形式,因为这种教育形式是中国从单位制到社区制转型的社会产物。

正因为它们是来自草根的一种实在的社会产物,我们认为,居民小区的社区教育应该成为时下中国社会建设的真正起点和可行途径。

  

  责任编辑:

金华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