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内容更改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6546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内容更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内容更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内容更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内容更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内容更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内容更改版.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内容更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内容更改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复习内容更改版.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内容更改版

2017年上半学期《社会心理学》练习总结

一、单选题

1、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1908年

2、社会心理学的三种主要的研究取向除了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外,还有一种是-文化人类学取向

3、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的刺激,称为——强化

4、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5、符号互动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行动中的作用

6、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勒温提出了以下著名公式——B=f(P,E)

7、在社会心理学正式出现之前,人们更多地是用一种—经验性描述—方式来对社会心理现象做研究

8、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成果主要是在以下哪一阶段中后期产生的。

——实证分析阶段

9、以下哪一条不属于社会心理学应遵循的研究原则。

——创新性原则

10.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整合趋势

11、社会学习论--是用行为主义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的。

12.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

13、球员总认为自己在球队中的作用是最大的,这是——自我中心偏差

14.乔治米德——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

15、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称为——图式

16、印象是指留在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17、个体对他人某些好恶的评价,极大地影响了对此人的总体印象,称为——光环效应

18、人们普遍都认为上海人比较精明,这可以称为——刻板印象

19.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

这属于性别角色社会化

20、动机与活动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

2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外交官

22、角色可以划分为先赋性角色和:

——自致性角色

23、模仿——是在没有外界压力条件下,个体仿效他人的现象。

24、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行为等方面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

25、亲人之间的接触距离称为——亲密——距离

26、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称为——体语

27、下情上达,属于——上行沟通

28、霍尔(E.THall,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12英尺~25英尺

29、人际互动的形式是——合作与竞争

30、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亲密状态

31、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提出的——舒茨

32、提出了态度转变的说服模型——霍夫兰德

33、把他人的观点变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而形成某种态度,属于——内化——阶段

34、班杜拉——提出了侵犯的社会学习论的观点,强调侵犯的习得性

35、球员总认为自己在球队中的作用是最大的,这是——自我中心偏差

36、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

37、对认知者来说,印象整饰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

38、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同化

39、如果挫折强度一定,侵犯的发生与预计惩罚呈——反比

40、个体对对象的卷入水平,为态度的——深度——属性。

41、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依据的是——费力最小原则

42、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P-O-X模式

43.拉皮尔认为态度与行为间存在着很大的:

——不一致性

44、除了目光接触,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45、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变化称为——社会影响

46、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叫——社会促进

47、用来消除偏见和歧视的一种方法是在认知上将外群成员:

——个体化

48、自尊的经典公式为——自尊=成功/抱负。

49、与熟悉的人相处,容易产生——近因效应

5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强调——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重要性。

51、亲合起源于——依恋。

52、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53.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角色冲突——上的问题

54.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充分展现潜能与天赋,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

55.一个平时遵纪守法的人,在动乱时混在人群中焚烧车辆,这种行为可以从——匿名理论——中得到较好的解释

56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侵犯诱因理论——理论。

57、米尔格拉姆(1963)的电击实验证明了——服从——的存在。

58、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从众——现象的存在。

59、社会化过程中,年轻一代向年老一代传授知识是——反向社会化——类型的社会化

60、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是一种——倒U型关系

二、多选题

1、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开始运用实验;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3、学习有三个机制,即——模仿;联想;强化

4、社会化基本途径,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个体内化

5、侵犯由哪些因素所构成的?

——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

6、利他属于一种的亲社会行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

7、态度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具有——稳定性;内在性;对象性

8、态度转变的说服模型包括了哪些部分——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情境

9、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有——改变或否认认知因素的一方;增加新的认知因素;降低认知双方的强度

10、影响喜欢的因素有——相似性;互补性;外貌吸引

11、从众行为的原因是——寻求参照;避免恐惧;群体凝聚力的影响

12、他人在场使效率下降,属于——社会干扰;社会抑制

13、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状态经过变化过程是——定向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情感探索阶段

14、按动机的性质,可以把动机分为——自然动机;社会动机;原发性动机;衍生性或精神性动机

15、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状态从零接触到深度卷入状态经过四个变化过程,顺序是

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16、凯利的归因理论也称为三维理论,即归因时需要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

17、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称为刻板印象

18、印象的形成是指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已往的经验,并

对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事件对个体的意义;使行为获得明确的定向

19、图式的总体作用是控制输入,调节输出,具体作用表现为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

20、(ABCD)的归因是属于外归因的。

A.把行为原因归于其他人的影响B.把行为原因归于自己的运气不好

C、把行为原因归于所要完成的工作太难D.把行为原因归于工作条件不适宜

21、社会性动机分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亲和动机

22、挫折一侵犯学说有以下哪几个要点

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正相关;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23、人际关系的原则有——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24、社会行为包括——习得行为;亲社会与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行为;群体决策行为

25.角色冲突存在——角色内;角色间——冲突。

26、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有——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27、存在哪几种权力动机——积极的;消极的

28、影响利他行为的心理特征为——心境;内疚;人格

29、存在哪几种负向的社交情绪——社交焦虑;嫉妒;羞耻;内疚

30、社会性动机分为——交往动机;社会动机;亲和动机

31、影响喜欢的因素有——相似性;互补性;外貌吸引

32、从众行为的原因是——寻求参照;避免恐惧;群体凝聚力的影响

33、他人在场使效率下降,属于——社会干扰;社会抑制

34、社会感染的特点是——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35.角色的创造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它们是角色认知阶段;角色移情阶段;角色行为阶段

36.莱维特将正式沟通网络具体分为:

——轮型;锁链型;Y型

37.霍尔认为人们沟通互动双方的空间由远及近为:

——亲昵区;个人区;社会区

38.因冲突而发生的调适的具体方式有:

——和解;妥协;容忍;调解

39.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使偏见得以持续下去的社会因素是:

——从众性;领导人的支持;社会和生活环境的支持

40.产生集群行为的最基本条件有:

——环境场所;失范;相对剥夺

三、名词解释

1社会促进作用

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2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团体情境使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作用。

3去个体化

群众中的个人,有时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而觉得责任该由大伙负,从而使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一旦个体的控制系统减弱,暴力与反道德行为就可能出现。

4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指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在相同活动中,不同个体的行为及其效果可能各不相同,导致这种差异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动机。

个体的一切活动都由一定动机所驱使,动机是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的心理中介。

5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又称结群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而愿意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友好、协作的练习的一种内心欲望。

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于某个群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和赞赏。

6认同

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

认同能够是想象的,也能是实际的。

7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它表现了个体间根据相互满足需要的程度而产生的心理上的亲疏远近。

得到一定的满足,人际之间就喜欢亲近,反之则疏远。

8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压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9.团体规范

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的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10.印象整饰

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互动的双方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和整饰,这就是印象整饰。

11.印象管理

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过程,即有意的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角色

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13.镜中我

此概念为库利所提出,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

也正是通过理解自己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映,才完成了社会化。

14.角色丛

与行动者的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15.侵犯线索

一种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环境刺激。

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这种“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那种侵犯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16.“宝宝玩偶”实验

班杜拉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三个组的儿童共同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可伸缩的充气玩具。

以说明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不仅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他们的模仿还受到他们对行为的后果的预测的影响。

                          

17、人际冲突

是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因为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18、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19.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

        

20.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又称同侪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

它是由地位相近,年灵、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21.社会判断

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22.社会知觉

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23.社会印象

社会印象试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24.社会认知

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25、再社会化问题

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

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26近因效应

在与他人接触中,对初交者形成印象,所根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绝对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一样。

人都根据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27、角色冲突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简单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希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

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28、自我评价

指个体对它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的自我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29、社会刻板印象

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根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

30、自我揭露

指一个人向别人说心里话,与他人共享内心的感受及信息。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自我揭露让他人在绝对程理解自己,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

四、简答题

1.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

家庭式个体早起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起点,家庭环境之下的社会化的质量和效果将为个体以后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内部的教育和父母的思想以及家庭内部的关系特征都对儿童的性格特征和社会交往特点产生影响。

学前期儿童的成长状况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器以后的社会化进程。

次级社会化阶段中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仍会继续,个体将在自己独立的家庭中扮演丈夫、妻子等各种新的社会角色。

总之,大部分个体终其一生都无法脱离家庭的影响。

(2)学校。

学校是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体社会化影响最大的力量。

在学校里个体将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价值和行为规范。

学校中进行的社会化对个体的知识储量、技术水平、价值观和人格规范的塑造和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儿童在学校中有利于他们理解角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学校中的集体类活动尤其是竞赛类活动利于学生通过他人的评价来纠正自己的行为。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由一群在年龄、兴趣爱好、地位、价值观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个体组成的关系相对亲密的群体。

这类群体往往是非正式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

同辈群体的特征一是有明显非主流性;二是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

(4)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以报刊、广播、电影、互联网等媒体和信息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

大众传媒逐渐成为社会化的主要力量。

电视中的人物形象时常会成为儿童积极模仿的对象,因而传媒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使人们有效的了解社会信息并以一种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认可为社会所公认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一方面带有暴力等色彩的电视不可避免的会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

(5)职业团体。

职业团体是对所有的劳动部门和组织的概化表述。

职业团体将个体此前在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中接收到的大部分内容纳入到一个应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狭小领域,个体将会被一种全新的规则改造。

由职业团体所赋予的独特的价值理念将会对个体的继续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并会催化个体价值观念的稳定和成熟。

不同职业团体提供的培训机会也是个体急需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2简述P-O-X模型。

(1)海德的P-O-X模型也叫平衡理论;其中,P是认知者,O是P认知的另一个人,X是P与O之间的第三个人、物或事;

(2)平衡状态:

三者全为肯定,或二者为否定,一者为肯定;

(3)不平衡状态:

三者全为否定,或二者为肯定,一者为否定;

(4)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人们就会改变对O或X的态度获得新的平衡。

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以及具体的培养方法。

(1)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从宏观上看是社会文化因素,从微观上看,有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程度、个性特征。

(2)成就动机的培养途径:

父母的抚养行为、他人的榜样、自己的成功经验、社会对成就的认可、奖励,对失败的批评和指责

4.简述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

(1)个体过程:

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或行为研究,包括成就行为与个体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与认知失调;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与社会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

(2)人际过程:

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

主要包括侵犯和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与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3)团体过程:

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

主要包括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拥挤与环境心理学;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健康心理学。

5简述社会认知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社会认知是指以他人为对象而进行的认知活动过程,即了解他人、分析判断他人和推测解释他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社会认知具有以下特点:

(1)认知的选择性。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个体对信息接收能力的有限性,个体不能接受所有的信息,只能有选择的接受一部分信息,同时拒绝一部分信息。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在一定的社会袭击下,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发生某些变化,这种变化会随着个人对社会刺激的意义所理解的程度而转移,对自己有利害关系时,认知反应很显著。

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时,心情变化很少。

(3)社会认知的防御性。

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对外界环境保持平衡。

选用认知机制来抑制某些刺激的过程,目的在于维持自我的完整性和同一性。

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

(4)社会认知的完整性。

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将所获取的信息系统化和规则化,以形成完整的认知印象。

6、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1)为了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被归于特殊的环境与时间,要使不一致的信息不断重复

(2)为了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被归于群体中的亚群体成员,要与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广泛交往。

(3)为了避免把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非典型的成员,要与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

(4)人们必须有意识地去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地校正自己的判断,这才是改变刻板印象的根本与前提。

7简述影响人际认知过程的规律性机制。

(1)首因效应。

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所感知道的信息常是有先有后的,想俺知道的信息往往对认知过程具有较大的影响,能够决定最初印象的形成以及之后的认知与交往,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

(2)近因效应。

在人际认知过程中,新近感知到的信息对认知过程同样具有影响作用,能够改变以后的印象并促使新的印象的形成,这种影响作用称为近因效应。

(3)标签效应。

是指在认知所感知的信息中,其中某些信息会比其他信息对认知过程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能左右和改变认知形成的整体印象,这类信息称作中心特征,其所具有的影响作用就是标签效应。

(4)晕轮效应。

在认知的过程中,有时所感知到的不全面的信息能起到一种以偏概全的作用,使得认知者根据这些片面的信息通过联想而形成关于他人的完整印象,这种影响作用即成为晕轮效应。

(5)隐含人格。

是指在人们头脑中所存在的、在经验情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不同性格特征和人格类型的人的各种看法和猜想。

它往往是无意识的,较少被明确的表达出来。

(6)刻板印象。

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在经验累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不同社会身份、地位的人的各种看法。

具有较强的文化承传性和历史持久性,能代代相传。

8.简述态度的构成要素。

态度是以情感、行为一项和认知信息为基础,根据某个评价维度对刺激所做的分类。

构成要素有:

(1)情感成分。

包含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情绪与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

(2)行为意向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此行为意向还不是行动本身,而是做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

(3)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包括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等。

认知因素带有好坏的评价与意义叙述的成分,内容包括个人对某个对象的认知与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

9.简述人际沟通的特点以及有效人际沟通需要具备的能力。

人际沟通的特点:

(1)人际沟通双方均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的主体。

(2)人际沟通能够调整双方的行为和关系。

(3)人际沟通是符号沟通。

(4)人际沟通是角色沟通。

人际沟通需要具备的能力:

(1)对沟通符号的理解和应用。

(2)畅通的沟通途径。

(3)角色的认知和扮演。

(4)完善的自我。

(5)对沟通的认知能力。

10.简述自我观念对于个体的重要功能

(1)使个体有关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组织和解释;

(2)使个体能够增加快乐和减少痛苦,如认为自己有能力就会不断去发挥能力以获得快乐;

(3)使个体保持自尊。

1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及特点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代表:

塔德、麦独孤1908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引论》一书。

(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关注群体以及试图通过群体内部的互动来解释人类社会行为。

主要代表德克海姆、罗斯,1908年《社会心理学》一书。

(3)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从文化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的。

12.简述产生“旁观者效果”的原因

(1)在紧急情况下,他人的在场会起到抑制作用;

(2)其他旁观者的无动于衷会对我们产生“别人不管,我为什么要管”的暗示;

(3)他人的冷漠会使你产生情境没有什么危急的错觉;

(4)他人在场会“削弱”我们自身的责任感,即产生“责任分散”的结果。

13、简述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

印象整饰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运用的目的。

其正面意义在于,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用来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成功的印象整饰还能够调节与润滑人际关系;其负面意义在于,由于印象整饰直接涉及对他人印象的控制,因此,既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牟利。

14、态度的改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信息接受者(原有态度、个体人格特征)信息传递者(权威性、人格特征等)、信息传递方式、环境和情景的影响

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A、归因过程中因注意的三个重要信息:

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B、与行为原因相联系的三种特征的三种情形:

一、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高,即与众相同,总是如此,此时行为的原因是行为所指向的外在刺激物,属于外归因。

二、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区别性低,即与众不同,总是如此,不应人而异,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者自身,属于内归因。

三、一致性低,一贯性低,区别性高,即与众不同,偶尔为之,因人而异,此时行为原因在于行为发生时的外部情境,属于外归因。

C、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为三方面:

行动者、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