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2246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2007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2007.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通缉编辑贫瘠羁旅

B.脚踝青稞裸露窠臼

C.扉页蜚声绯闻咖啡

D.竹篙缟素枯槁蒿草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迁徙装扮提心掉胆不记前嫌

B.沧桑琼浆如雷贯耳乘龙快婿

C.搅和精典旁征博引一诺千斤

D.撕杀诚肯攻城掠地打架斗殴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林黛玉进贾府后,受到贾母的。

朝夕相处中,她与宝玉产生了共同

的思想和志趣,她从未像宝钗那样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

她向往爱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只能成为一种的希望。

A.宠爱规劝渺茫B.溺爱规劝迷茫

C.溺爱奉劝迷茫D.宠爱奉劝渺茫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得知火箭队以三连胜的战绩挺进季后赛,一向沉稳的父亲拍案而起,兴奋得大叫起来。

B.“假货风波”平息后,四海公司向消费者郑重承诺:

诚信为本,返璞归真,杜绝假货。

C.农村学校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书费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了京郊大地每个村落。

D.在参观“鸟巢”、“水立方”等在建奥运场馆时,各国记者惊叹不已,溢美之词脱口而出。

5.下列句子中意思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得罪了老张的业务主管,事后懊悔不已,他说想找机会向对方道个歉、解释清楚,以便消除误会。

B.出席会议的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体育界人士,还有妇女以及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

C.近日获得“2006年度体坛十大风云人物”奖的孙海平是有三十多年执教经验的优秀的一位国家田径队的跨栏教练。

D.《重庆市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规定,日最高气温超过37℃时,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当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

1,3,5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种世衡初营清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

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崧曰:

“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

”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

“胡地苦寒,以此为别。

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

”遇乞,虏人之谋臣也。

崧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

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

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

崧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

虏人因疑遇乞,舍崧,迁于北境。

久之,遇乞终以疑死。

宝元中,党项犯边,有明珠族首领骁悍,最为边患。

种世衡为将,欲以计擒之。

闻其好击鼓,乃造一马,持战鼓,以银裹之,极华焕,密使谍者阳卖之入明珠族。

后乃择骁卒数百人,戒之曰:

“凡见负银鼓自随者,并力擒之。

”一日,羌酋负鼓而出,遂为世衡所擒。

又元昊之臣野利,常为谋主,守天都山,号天都大王,与元昊乳母白姥有隙。

歳除日,野利引兵巡边,深涉汉境数宿,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元昊疑之。

世衡尝和蕃酋之子苏吃曩,厚遇之。

闻元昊尝赐野利宝刀,而吃曩之父得 幸于野利。

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许之以缘边职任、锦袍、真金带。

吃曩得刀以还。

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设祭境上,为祭文,叙歳除日相见之欢。

入夜,乃火烧纸钱,川中尽明,虏见火光,引骑近边窥觇,乃佯委祭具,而银器凡千余  两悉弃之。

虏人争取器皿,得元昊所赐刀,乃火炉中见祭文已烧尽,但存数十字。

元昊得之,又识其所赐刀,遂赐野利死。

野利有大功,死不以罪,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军。

平夏之功,世衡计谋居多,当时人未甚知之。

世衡卒,乃录其功,赠观察使。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此藉手藉手:

当作凭借

B.虏人苦之备至苦:

痛苦

C.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谮:

诬陷

D.以至不能军军:

指挥作战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或发袍领中B.凡见负银鼓自随者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凡六百一十六言

C.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D.世衡卒,乃录其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崧如(世衡)所教

B.(虏人)终不言情

C.虏见火光,(于是)引骑近边窥觇

D.(世衡)乃佯委祭具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世衡巧施反间计的一组是()

①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②密使谍者阳卖之

③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④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

⑤设祭境上,为祭文⑥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军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

1,3,5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保证计谋成功,世衡对间谍法崧面授机宜,交代得一清二楚。

B.世衡投其所好,致使明珠族首领自暴身份,乘机将其一举抓获。

C.世衡巧妙利用、激化敌人内部矛盾,大大削弱了元昊的战斗力。

D.平定西夏,世衡屡设奇计,功不可没,但生前却不太为人了解。

第Ⅱ卷(共120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并翻译画曲线的句子(6分)

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

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

桓公反,至,从者以请。

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

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

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

桓公大说,将任之。

(取材于《吕氏春秋·举难》)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8分)

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①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②住。

今何许?

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

①商略:

商量,酝酿。

②天随:

指陆龟蒙,唐朝诗人,常放舟优游于太湖之上。

①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燕雁无心”两句,写天气渐冷,鸿雁毫无留意,随白云一起离开了太湖。

B.“数峰清苦”两句,写数座山峰,在黄昏雨的无情侵袭中,显得格外清苦。

C.“第四桥边”两句,作者追忆曾经与陆龟蒙一起在太湖上放舟优游的情景。

D.“今何许”一句,写作者睹物思人,忍不住发问,前朝诗人故居又在哪里?

E.本词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作者凭栏远眺的凄清景象,令人倍感苍凉。

②有评论说,“本词以‘残柳参差舞’结尾,颇为巧妙”,请简要分析这样结尾在何处。

(4分)

答: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三题)(6分)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令初下,群臣进谏,;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③李白《蜀道难》: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④李清照《一剪梅》:

云中谁寄锦书来?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1,3,5

北海团城古节水工程

北京北海公园团城,800多年前是湖中的一个土岛,元代以后岛址建成一个高出地面四五米、面积不过6000平方米的小小围城。

数百年来,无论是大雨倾盆,还是久旱无雨,这里都没有积水、不见泄水;生长的数十棵古树百代常青,历久不衰。

其中包括年龄800多岁、分别被乾隆皇帝册封为“白袍将军”、“遮荫侯”的一棵古松、一棵油松,并有21棵树龄过百、17棵树龄超过300年。

这些古树,虽都是北方常见树种并有耐旱习性,但要在这样一个面积不大、地面高出北海水面的封闭单元内生长,所需的水分只有来自天然降水。

但根据气象资料,北京的雨水根本无法满足其需要。

不久前,科研人员在团城地下发现了一座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古代雨水利用工程,揭开了古树屹立数百年葱翠常青之谜。

研究人员发现团城没有北京古建筑中常见的排水明沟,也没有像正阳门箭楼、鼓楼、万里长城及北海白塔等处城墙一样,设置泄水石槽(吐水嘴),而是在地面上采用干铺倒梯形青砖和深埋渗排涵洞的做法,起到良好节水、存水效果。

团城每块地砖的四周立面,都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的,呈倒梯形,砖与砖之间也并无灰浆粘合。

砖铺装后形成了一道道高10厘米、底宽2厘米左右、断面成三角形的空的通道,而且纵横交叉。

通道的上端透过砖与砖之间的狭窄缝隙与地面相通,雨水和空气很容易进到通道中来。

砖的下面有一层很厚的灰土与砖黏结,既能承载和稳定上面的砖块又能很好地使土壤透水透气。

灰土下是黑色的肥沃土,内含兽骨、螺壳等物,为古树供应养料。

实验证实,这种设计确能起到“城外雨水四溢,城上全盘吸收”的效果。

此外,团城渗水古井内也“别有洞天”。

井的下部有一个拱形的涵洞,由青砖砌成。

专家借助先进的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明涵洞的走向,发现团城9个入水井口分别与地下涵洞相通,呈逆时针“C”字型走向,9号井为起点,到达1号井,最后通向团城外的排水管。

当大雨或暴雨来临时,雨水由井口流入涵洞储存起来,同时不断地向周围土壤渗透,当土壤水分饱和时,涵洞逐渐形成一条暗河,排出城外,这样古树在多雨时不致积水烂根,干旱时不致缺水干枯。

根据现状取样,专家估算涵洞埋深以上土体的最大蓄水能力,发现它在正常参数下可储存全年天然降水。

团城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师们科学的集水思想,创造了和谐的生态环境,专家们认为,这些思想为发展节水型园林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1,3,5

(取材于刘英楠《古人“水”智慧》)

1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两棵树龄800多岁的古树一直得益于团城雨水利工程,因而常青不衰。

B.北京的雨水根本无法满足团城古树生长需要,所以团城另有可利用水源。

C.为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达到节水存水效果,团城没有设置地面排水装置。

D.专家经估算发现,地下深埋的涵洞在正常参数下可储存全年天然降水。

15.根据文意,下列与有利存水无关的一项是(3分)()

A.地面上采用干铺倒梯形青砖。

B.砖与砖之间无灰浆粘合。

C.砖的下面有一层很厚的灰土。

D.黑色肥沃土内含兽骨、螺壳等物。

16.根据文意,用三个词(每个词2字)简要概括地下涵洞的作用。

(3分)

答:

17.根据本文内容,请就如何充分利用雨水以解决北京严重缺水问题提出两点建议。

(3分)

答: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

饭要烧熟,对不对?

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

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惟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头,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

这样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而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被固住的流沙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火。

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富有韧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烈焰,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长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这样,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了,只剩下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炸药捻点燃。

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我们餐风宿露。

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被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1,3,5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

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

从屋子顶上扬起的尘沙,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取材于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红柳是平均海拔5000米高原上仅有的树种,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作者称之为“高原的精灵”。

B.司务和为了节省开支,只得砍红柳作燃料,通过算经济账,他说服了反对砍伐红柳的“我”。

C.作者介绍了砍伐红柳的过程,赞扬了那些“男子汉们”的艰苦劳动以及高科技的强大威力。

D.红柳有巨大而顽强的根系,它们与沙子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从而起到固定流沙的作用。

E.文中以“千年古木”“亿万颗沙砾”来形容红柳生存年代之久远与沙山之巨大,这并非夸张。

19.“竟”表示出于意料之外。

联系后文看,文章第二段末尾“竟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中的“竟”有什么用意?

(4分)

答:

20.解释并分析下面的语句在文中的意思。

(6分)

①对着高在的酷热和缺氧微笑

答:

②好像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然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答:

21.文章最后一段用了两个问句,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4分)

答: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15字)(4分)

即便你是比尔·盖茨的女儿,也不意味着你整天都能玩电脑游戏。

据路透社报道,比尔·盖茨在加拿大渥太华向商界人士发表讲话时说,他10岁的女儿以前一直不太热衷网络和电脑,但今年她发现同学干什么都用电脑,态度立即发生了变化。

比尔·盖茨说,女儿一天可能要花两到三个小时玩游戏,他和妻子现在规定女儿从周一到周五每天玩电脑游戏的时间不能超过45分钟。

周末为一个小时,做家庭作业需用电脑的时间另算。

23.2007年3月27日,北京市奥组委正式发布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式样。

请根据下面图示作简要说明。

(6分)

要求:

1.必须包含图示中所有文字信息。

2.说明顺序要合理恰当。

3.不超过80字。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卖马人牵着一匹千里马到集市上出售,连续三天无人问津,于是向伯乐求助。

伯乐围着马转了几圈,一言未发,离开时又数次回头看这匹马。

马随即被人买走,价格是原来的十倍。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第Ⅰ卷(共30分)

一、(共15分,每小题3分)

1,3,5

1.C(都读fēi;A辑、羁jī,瘠jí;B踝huái,稞、窠kē,裸luǒ;D篙gāo,缟、槁gǎo,蒿hāo)

2.B(A提心吊胆、不计前嫌,C经典、一诺千金,D厮杀、诚恳)

3.A(①宠爱:

偏爱、厚待、倍加关怀、照顾;溺爱:

过分地、无原则地喜爱,以至姑息、纵容、一味迁就,含贬义。

此处语境无贬义,且“溺爱”不能与“受到”搭配,应为“宠爱”。

②规劝:

郑重指出错误,提出正确意见,劝告别人改正;奉劝:

用道理劝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敬辞。

此处语境是以客观立场陈述,不适用敬辞。

③渺茫:

因遥远而模糊不清;迷茫:

因广阔而模糊不清。

此处语境表达“希望”不可能实现、遥不可及,应为“渺茫”)

4.C(A“拍案而起”形容十分愤怒的样子,不能用于兴奋、赞赏等感情;B“返璞归真”指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不能用来表示“销售真货”;D“溢美之词”指过分压赞的言辞,感情色彩与语境不符)

5.D(A“得罪了老张的业务主管”有歧义;B不合逻辑,“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体育界人士”与“妇女、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相互交叉,不是并列关系;C语序不当,改为“国家田径队一位有三十多年执教经验的优秀跨栏教练”)

二、(共15分,每小题3分)

6.B(苦:

使……受苦)

7.D(A①代词,有人,②副词,或许;B①副词,凡是,②副词,总共;C①介词,被,②动词,是;D副词,才)

8.B(应是“法崧”)

9.B(②不是反间计;③不是世衡所为;⑥是世衡巧施反间计的结果,属侧面表现)

10.A(并非交代得一清二楚,而是有所保留)

第Ⅱ卷(共120分)

三、(共20分)

11.(6分)

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

(3分)

第二天再次进见,用治理天下(的道理)来游说桓公。

(3分)

①“//”为必断处,对1处得1分。

②“/”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

③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3分为止。

④翻译句子,“明日”1分,“以为天下”1分,倒装句式1分。

意思对即可。

12.(8分)①(4分)B、C(B“黄昏雨的无情侵袭”有误,“商略”表明雨还未下。

C“追忆曾经与陆龟蒙一起”有误,陆龟蒙是前期诗人)

答对一项得2分。

②(4分)妙在采取了借景抒情(或“间接抒情”等)的手法(2分),以“残柳”的形象(1分),含蓄地表达了怀古伤今的悲凉(或“伤感”、“落寞”等)情绪(1分)。

意思对即可。

13.(6分)①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④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每空1分,错1字该空不得分。

如4小题全部选做,只判前3小题。

四、(共12分)

14.(3分)C(A团城雨水利用工程建15世纪初,800多岁的古树并非“一直得益”;B“团城另有可利用水源”与原文不符;D涵洞以上土体可储存全年天然降水,而非涵洞)

15.(3分)D(是为古树供应养料)

16.(3分)储(存)水、渗水(供水)、排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7.(3分)示例:

①地面铺设渗水砖,保存雨水(要点“使地面能渗水的措施”);②设置储存雨水的涵洞(或“水池”、“井”、“设施”等)(要点“把雨水储存起来的措施”)。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意思对即可。

五、(共18分)

18.(4分)B、C(B“我”没有被说服;C并非赞扬)答对一项得2分。

19.(4分)说明与雪原同在的顽强的红柳被砍伐而消失完全出于作者意料之外(2分,要点“对红柳被砍伐消失感到意外”),表明作者对此的愤怒(2分,要点“愤怒”)。

意思对即可。

20.(6分)①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要点“拟人”),表明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1分,要点“严酷的环境”),红柳依然顽强而旺盛地生长。

(1分,要点“顽强地生长”)

②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要点“比喻”),突出沙丘被挖去红柳后的惨状(1分,要点“惨状”),表达作者对这种粗暴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径的强烈抗议(1分,要点“抗议”或“谴责”、“控拆”等)。

21.(4分)第一个问句表达对红柳的怀念(1分),第二个问句表达对环境恶化的忧虑(1分)。

既强化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主旨(1分),也引起人们的深思(1分)。

意思对即可。

六、(共10分)

22.(4分)示例:

比尔·盖茨(1分)限制(1分。

如写作“禁止”不得分)女儿玩(1分,如写作“用”不能得分)电脑游戏(1分,如只写“电脑”不得分)。

超过字数扣1分。

意思对即可。

23.(6分)示例:

奖牌直径70毫米,厚6毫米(1分)。

正面为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帕纳辛纳科竞技场图案(1分)。

背面镶嵌着玉壁,正中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1分)。

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1分)。

(顺序合理恰当2分)

超过字数扣1分。

意思对即可。

七、(共60分)

24.(按照2006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种世衡刚驻扎青涧城,有位紫山寺的僧人法崧,刚正果敢有谋略,以义正刚烈自称。

衡给他丰厚的礼物,打发他去(执行任务),把几务军事机密告诉法崧说:

“可以以这个为凭借,仍然给西羌假情报。

”(法崧)临走时,世衡解下所穿的絮袍送给他,说:

“胡地特别寒冷,以这件衣作为分别纪念。

到那里,要想一切办法求见遇乞,不是这个人就不能得到胡人的实情。

”遇乞,是胡人的谋臣,法崧依照(世衡)教的(方法),辗转求见遇乞。

胡人发觉了,怀疑他,(将他)抓到官衙里。

几天(后),有人打开(世衡所赠的)絮袍领子,得到世衡给遇乞的信,言词十分亲密。

法崧当初不知道衣领中有信,胡人对他用尽了刑,(他)始终不讲实情,胡人因此怀疑遇乞,放了法崧,(把他)放逐到北方边境。

很久之后,遇乞最母因爱怀疑而死。

宝元年间,党项人侵犯的边境,有个明珠族首领剽悍凶猛,成为边境上最大的祸患。

种世衡为戍边将领,打算用计抓获他。

听说他喜欢击鼓,于是造了一只在马背上用的战鼓,用银装饰战鼓,特别光彩耀眼,暗中派间谍故意(将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