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南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2022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南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南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南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南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南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南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南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南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南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南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

高二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顾炎武说:

“夫惟‘收族’之法行,而岁时有‘合食’之恩,吉凶有‘通财’之义……然后知先王宗法之立,其所以养人之欲而给人之求,为周且豫矣。

”在此他指出宗法制的主要作用是

A.实现贫富均衡

B.促进宗族互助

C.稳定社会秩序

D.增加社会财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宗法的实行能够”收族”,而“收族”的重要作用在于是宗族成员能够皆有所养,而不至于贫富不均滋生矛盾,引起社会不稳,可见顾炎武认为宗法制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选项C正确;实现贫富均衡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选项A不是主要作用,排除;宗族互助是表象和手段,而非主要作用,排除选项B;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宗族互助维系社会稳定,互助并不能增加社会财富,选项D排除。

2.汉代文献记载,贪污受贿五百钱以上就触犯了刑律,而五百钱在汉代不过是一件衣服的价格。

故陈直先生认为“五百当为五万之误,若仅犯赃五百钱,不得成为罪名也”。

但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土的汉简中,赃五百钱甚至更少坐罪的,有很多案例。

这说明

A.历史解释要杜绝主观认识

B.考证历史应坚持多源互证

C.文献记载可作

历史结论

D.出土文物为唯一客观史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关于汉代贪污受贿五百钱的处罚有三种观点,依据文献、主观判断和出土文物记载,最终未能得出一致结论,因此可知,历史考证应当坚持多源互证,选项B正确;历史解释不可能杜绝主观认识,排除选项A;根据材料可知,文献记载应当和出土文物相互印证,选项C排除;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

3.下图是关于唐宋两代官员科举出身占比情况表,这表明唐宋时期科举制

朝代

宰相

官僚

吏员

唐代

50%

60%

1%

北宋

90%

26%

3%

 

A.为高级官吏任命的重要参考

B.实现了官僚队伍结构的优化

C.是各级官吏产生的唯一途径

D.有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进士出身的宰相比例远远高于一般官僚和吏员,由此可见科举制为高级官吏任命的重要参考,选项A正确;官僚队伍的优化往往指的是官员在年龄、能力、专长、文武等方面的优化,这些信息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而且科举制能否实现官僚结构的优化,尚未被证实,因此选项B排除;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科举制考试看中考试成绩,德行不是其选拔人才的依据,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解读,即宰相由科举出身的比例较高,可知科举制是选拔高级官吏的重要参考。

4.万历年间大学士叶向高认为“高皇帝罢中书省分置六部,是明以六部为相也……文皇乃有阁臣之设,亦仅持文墨议论耳。

渐而票拟,渐而称辅臣,浸失初意”。

这表明

A.朱元璋时六部长官都是宰相

B.内阁逐渐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C.六部后来沦为内阁下属机构

D.内阁大臣权力逐渐得到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叶向高论述了内阁权力

演变,由“仅持文墨议论”到“渐而票拟,渐而称辅臣”,可见内阁大臣权力逐渐得到增强,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选项B排除;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因此六部和内阁无隶属关系,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叶向高的言论中解读出内阁权力的增强,同时结合内阁特点排除错误选项。

5.漫画以其特殊的表现形式成为记录历史的载体,下图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使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

B.圆明园遭英法联军焚毁

C.列强获得口岸设厂权利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漫画内容可见当时象征中国的龙被卡在了象征北京的城门中,标题德文意思是战争在中国,龙的对面是拿着武士刀的日本人。

结合所学可知,日本进入北京应当是八国联军侵华,这次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选项D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选项A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选项B排除;《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获得口岸设厂权利,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漫画中找出其对应的指代对象,比如龙象征清政府,城门象征北京城,手拿武士刀的应当是日本人,然后联系所学解答即可。

6.“中国方面吸取抗战初期的教训,避免在弹丸之地与日军死打硬拼,而把作战重点放在深远的外围,充分利用长江两岸的地利,节节抗击日军进攻,力求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实现以空间换时间的既定方针。

”最能体现这一战略意图的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充分利用长江两岸的地利,节节抗击日军进攻,力求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实现以空间换时间的既定方针”,选项中只有武汉会战符合这一战略方针,选项D正确;淞沪会战是在抗战初期发生,与材料中“中国方面吸取抗战初期的教训”不符,排除选项A;太原会战、徐州会战不在长江流域,排除选项B、C。

【点睛】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抗战初期”和“长江两岸”。

7.有学者指出:

“尽管这个纲领看起来与太平天国体系格格不入,也并未付诸实施(或者说并无实施的可能),但它的提出终究显示出西风已经吹进了东方大国的不同角落。

”该“纲领”的提出

A.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

B.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普遍觉醒

C.推动了农民运动的迅速发展

D.损害了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个纲领看起来与太平天国体系格格不入,也并未付诸实施”、“显示出西风己经吹进了东方大国”可知这一纲领是《资政新篇》,其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选项A正确;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资政新篇》未解决土地问题,未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热情,选项C排除;这一纲领并未实施,因此不存在损害农民阶级利益之说,排除选项D。

8.“诚然辛亥革命没有能够走到底,诚然革命后的共和时代瞬息夭折,现代化的进程受到影响,(但是)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创造了民主政治的先决条件和良好契机。

由此可言,它不只是打落一顶皇冠,而且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这一评论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进程

B.建立了真正民主共和政体

C.唤醒了人民群众革命热情

D.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不只是打落一顶皇冠,而且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可见评论认为中华民族振兴希望之路是辛亥革命开辟的,选项A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中提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其更强调辛亥革命对民族复兴的作用,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它不只是打落一顶皇冠,而且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这一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9.江西至今流传着民主革命时期的歌谣:

“五月里来是端阳,七溪岭下摆战场。

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

”这首歌谣有助于研究

A.北伐战争取得重大成果

B.土地革命巩固割据政权

C.抗日战争国共二次合作

D.战略决战实现全国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江西”“红军”可知这首歌谣流传的时期是在土地革命时期,选项B正确;北伐战争时期部队统称为国民革命军,排除选项A;抗战时期中共队伍是八路军,选项C排除;战略决战是解放战争时期,当时中共队伍是解放军,排除选项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的信息“江西”“红军”的解读,掌握中共领导的队伍在不同时期的称呼。

10.如图所示的“光荣证”见证了一件伟大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主要成果是

A.拉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B.推进了战略决战进程

C.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D.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中“渡江船工光荣证”和“一九四九年四月”可知此证对应的历史事件是渡江战役,此次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选项C正确;拉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间1947年,排除选项A;战略决战包含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时期战略决战已经结束,选项B排除;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D。

【点睛】解题关键是图片中“渡江船工光荣证”和“一九四九年四月”信息,结合所学可以推断出材料历史事件是渡江战役。

11.一届人大召开前,中共中央非常关注民主人士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所占比例,多次召开会议讨论。

经过努力,一届人大后非中共人士在国务院各部、委中占37.2%,在国务院组成人员中占25.5%。

这一状况

A.体现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

B.削弱了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

C.实现了各党派共同执政局面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共非常关注民主人士在各级人大中的比例,最终第一届人大、国务员各部委人员构成比例中,非中共人士占据相当比例,这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是新型社会主义民主,选项A正确;非中共人士在人大和国务院各部委中所占的比例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并未削弱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选项B排除;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不属于共同执政,选项C排除;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时间是1956年,与材料第一届全国人大时间不符,排除选项D。

12.2019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张晓明介绍,澳门在回归后第二年GDP是539亿澳门元,人均是1.6万美元。

到了2018年,澳门的GDP已经升到4403亿澳门元,人均6DP达到了8.3万美元,全世界排第二。

澳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大陆游客的增多

B.经济全球化影响

C.“一国两制”的保障

D.投资环境的好转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澳门回归后GDP持续上升,人均GDP位居世界第二,根据所学可知“一国两制”为澳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选项C正确;大陆游客增加澳门GDP增长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选项A排除;经济全球化在澳门回归前就已经出现,因此不是澳门回归后经济增长的原因,选项B排除;投资环境好转的原因是“一国两制”的保障,因此选项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3.“吃够在大国势力夹缝中受气苦头的中共十分清楚,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再不偏不倚地介乎于美苏之间,特别是如果与它们的关系都搞僵了的话,中共的新政权就不会被承认,更谈不上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为此,新中国推行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再不偏不倚地介乎于美苏之间,……中共的新政权就不会被承认,更谈不上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由此可以推断,为获得承认和支持,中共只能在美苏之间选择向谁靠拢。

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加入社会主义阵营,选项A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屈辱的外交关系,不符合题意,选项C排除;“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思想,不涉及中国和美苏关系,选项D排除。

14.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本不在宴会邀请名单的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亚蒙·哈默得知后强行闯入,邓小平当即就表示希望哈默到中国来投资,搞经济合作;在邓小平的促成下,1979年5月,哈默率领16名随员访问北京,成为第一个叩开中国大门的外国企业家。

这一事件表明

A.美国社会对华关系已经摒弃了冷战思维

B.改革开放促成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处理对华关系忽视企业家利益诉求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推动了两国经济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79年,当时中美正式建交,随后哈默成为“第一个叩开中国大门的外国企业家”,可见中美建交促进了两国经济交流,选项D正确;1979年冷战尚未结束,而且材料中无法看出美国社会对华态度,选项A排除;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而非1979年,排除选项B;材料中哈默未被邀请赴宴不代表美国忽视企业家的利益诉求,选项C排除。

15.“古希腊集市广场是公民们经常出没

地方,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

”古希腊集市广场的布局突出反映了古希腊

A.小国寡民的社会结构

B.精湛绝伦的建筑艺术

C.民主政治的时代要求

D.轮番而至的政治弊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古希腊集市广场是公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议会大厦”、“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这些信息透露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在集市广场的布局中有所反映,选项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小国寡民的特点,排除选项A;材料主旨不是探讨雅典集市广场的建筑艺术,选项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未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轮番而治的弊端,排除选项D。

16.威廉三世时,作为国王大臣

内阁成员只以个人身份对国王负责,一旦内阁与议会意见相左,国事就陷入混乱。

到安妮女王(1702年—1714年在位)时,议会通过法律规定,任何人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经过竟选进入下院,成为下议员。

这表明

A.《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B.议会至上原则开始确立

C.责任内阁制已经建立

D.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威廉三世到安妮女王时期,议会通过立法对出任国王的大臣进行了限制,即要求“任何人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经过竞选进入下院,成为下议员”,这有利于协调内阁和议会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代议民主制的完善,选项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权利法案》的原则遭到破坏,排除选项A;议会至上原则确立是在1689年,选项B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责任内阁制确立时间是1721年,此时尚未确立,选项C排除。

17.有人认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德国统治阶级

“防御性”策略的产物,即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主动增加现代色彩。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能反映这一策略的是

A.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B.规定帝国为联邦制

C.普选产生帝国议会

D.内阁须向宰相负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主动增加现代色彩”,这里的现代色彩指的是代议制,或者民主成分,结合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可知,通过普选产生帝国议会体现了民主原则,选项C正确;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内阁向宰相负责体现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能反映出民主成分,选项A、D排除;实行联邦制无法体现民主,排除选项B。

18.对于1917年俄国先后爆发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报道,西方媒体对二月革命几乎一致的肯定,而对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的报道却以中性和带有贬义的色彩居多,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颇多同情。

这主要是因为

A.西方反对社会主义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尚属首次

C.布尔什维克党缺乏宣传

D.罗曼诺夫王朝倒行逆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媒体对二月革命认可,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较为同情,而“对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的报道却以中性和带有贬义的色彩居多”,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即西方社会反对社会主义革命,选项A正确;巴黎公社革命属于无产阶级革命,因此十月革命不是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选项B排除;西方媒体对待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的态度不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宣传力度不够,选项C排除;二月革命后罗曼诺夫王朝就已经结束,而且罗曼诺夫王朝和西方对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的评价无关,排除选项D。

19.乔治·凯南等人的打算是,如果苏联拒绝美国的提议,美国“正好就把分裂欧洲的责任推到苏联头上”,如果苏联接受,那么美国就可以迫使东欧国家“放弃其经济生活中的几乎是排他性的苏联取向”,并倒向西方。

这一提议

A.促成了东西欧洲的和解

B.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C.推动了美苏经济的对抗

D.形成了美苏对峙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乔治·凯南是马歇尔计划的设计者,从材料中不难看出美国试图通过该计划来嫁祸苏联,或者策划东欧脱离苏联对其经济的控制,因此这一政策的结果只能是推动美苏在经济领域的对抗,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而非马歇尔计划,选项B排除;美苏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选项D排除。

20.1992年,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等人编写《冷战以后》一书,明确提出,“一国和平主义已经没有市场了,欲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只有将经济和军事密切结合起来”,“一国和平主义是独善其身的不负责任的和平主义。

这种和平主义是缺乏领导意识的表现,而要使日本具备领导意识的第一步就是要反省和平主义的态度”。

这从本质上表明日本要

A.实行侵略扩张政策

B.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树立军事强国形象

D.捍卫国际和平安全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国和平主义”认为日本应当严格遵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各类国际条约、文件关于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规定。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批判冷战时期的“一国和平主义”,认为“这种和平主义是缺乏领导意识的表现”,体现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选项B正确;批评“一国和平主义”并不意味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选项A排除;材料中并未反映出日本要树立军事强国形象,选项C排除;日本的目的是维护本国利益,而非捍卫国际和平,选项D排除。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

第21题14分,第2题13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

21.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几经调整变化,于今有重要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

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

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秦统一后对地方制度作了调整……从西汉建立到西汉末年,郡级政区总数增加到一百零三,统辖一千五百八十七个县级政区,平均每个郡的管理幅度为十五个县,也算适宜。

但对中央政府而言,直接管理一百多个郡,幅度确实太大了。

因此汉武帝在地方郡级政区设立了十三个刺史部,每部设刺史一人,检查地方长官的行为,但不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一直到东汉末年,规模巨大的黄巾起义席卷了整个北部中国,已非一群小小的郡太守所能镇压,朝廷才不得不改部为州,改刺史为州牧,授予兵权、财权和政权。

这样一来,州就成了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两级行政区于是转化为三级制。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时期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并概括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这一措施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在地方管理上的调整及与前代相比最主要的差别:

据材料二指出东汉改年地方制度的调整及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答案】

(1)措施:

实行分封制。

特点:

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少数民族地区。

影响:

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政权;推进地区间经济文化往来;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2)差别:

秦朝实行郡县制。

调整:

将临时性的刺史所属部改为州牧掌管的州,使州成为郡以上一级行政区划,改两级行政区为三级行政区。

原因:

农民起义,地方郡政府无力镇压。

(3)认识: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了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

【解析】

【详解】

(1)措施:

根据材料“封邦建国”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

特点:

根据材料“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可知,西周分封制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根据材料“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可知,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根据材料“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可以得出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材料中提及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少数民族地区。

影响:

异姓贵族分布于边远地区有助于扩大了疆域;根据所学可知,实行分封制巩固了西周政权;分封制将贵族分封在不同区域,推进地区间经济文化往来;少数旁系姬姓贵族深入至少数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2)差别: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

调整:

根据材料“朝廷才不得不改部为州,改刺史为州牧,……州就成了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两级行政区于是转化为三级制”可以得出,东汉将临时性的刺史所属部改为州牧掌管的州,使州成为郡以上一级行政区划,改两级行政区为三级行政区。

原因:

根据材料“东汉末年,规模巨大的黄巾起义席卷了整个北部中国,已非一群小小的郡太守所能镇压”可以得出农民起义,郡政府无力镇压,因此中央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调整。

(3)认识:

从两则材料不难看出,随着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郡县制到州郡县制,呈现不断加强趋势。

22.100年前,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9年5月2日,北大学生得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后,便约集了学生代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举行学界大示威。

5月4日下午,300多名学生齐集天安门广场,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

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激励了全国各界爱国人士,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实际上为五四运动制定了行动纲领。

6月5日上午,上海罢课、罢工、罢市的“三罢”运动形成,给中外反动派以沉重打击。

在全国各界参加的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北京政府于6月10号撤销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6月26日电令中国巴黎和会代表拒绝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摘编自马玲《五四运动的缘起、过程和意义》

材料二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表明,由知识分子发起倡导的思想革命、伦理革命、道德革命与政治运动结合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