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手段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909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动的手段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动的手段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动的手段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动的手段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动的手段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动的手段1.docx

《生动的手段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动的手段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动的手段1.docx

生动的手段1

生动的手段(之一)

  青:

李老师,您好!

上一讲您给我们讲了情境教学的探索过程和情境教学的特点、理论依据,那么怎么才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也就是创设情境有哪些途径呢?

李: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是不是另外添加的呢?

显然不是。

任何一篇教材本身都包含着“情境”,我们可以先举一个例子来说说,例如《皮球浮上来了》,先描写了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拍皮球的情景,接着是皮球跳到树洞里的情景,然后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用水灌满树洞让皮球浮上来的情景。

  再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情境之一:

描写了西沙群岛海上呈现的五光十色的海水;情境之二:

描写了海底的珊瑚,正在游动的多得数不清的鱼虾和其他的海产动物活动着的生动情境;情境之三;是描写海滩上的贝壳,庞大的海龟来海滩产卵的有趣情境;最后是海岛上的树林,林中的小鸟及英雄儿女正在守卫海岛的宁静的情境。

  这些都表明每篇课文,都有一个整体情境,其中包含一个连着一个的局部情境,这些情境都是客观存在着的。

作者自己正是首先进入了特定情境,才能写出表现特定情境的作品,所以情境教学再现的是教材本身描写的情境,而不是另外添加的。

情境教学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到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

当学生进入了作品描写的那个情境时,对作品必然产生亲切感。

所谓“入境始

于亲”,从而促使情感活动进入认知活动中。

青:

那么,具体地说能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有哪些途径,运用哪些手段?

李:

归纳起来有六个:

(1)以生活展现情境;

(2)以实物演示情境;

(3)以图画再现情境;

(4)以音乐渲染情境;

(5)以表演体会情境;

(6)以语言描绘情境。

这一讲先谈前三种:

一、生活展现情境

李:

生活展现情境,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

青:

在语文教学中,什么情况下需要生活展现情境呢?

李:

以生活展现情境,一般是为了帮助学生到生活的源泉中获取丰富的写作题林;结合阅读教材的室外观察当然也属此列。

但大量的,是为了观察情境写作文的需要。

青:

李老师,我们平时往往在选取生活中的情境时.感到有些困难,就是觉得生活中哪有这么多生动的情境向儿童展示呢?

所以,李老师,您能否就这个问题给大家讲讲。

李:

生活的场景是广阔的,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就需教师事先选取鲜明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画面。

首先要依据教学计划和学校所处环境,结合时令季节特点,确定观察的主题,然后再根据主题选取具体场景,安排观察顺序,考虑指导观察启发思考的导语,一切准备就绪,才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

概括起来,必须注意三点:

(1)选取感知目标要鲜明;

(2)带入情境要有序;

(3)观察中要启发想象。

青:

李老师,您能否举例谈谈呢?

1.感知目标要鲜明

李:

为了观察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优选那些形象鲜明的感知目标,作为观察的客体,构成典型的大自然的场景,或者是社会生活的一角。

因此,选取情境应有主有次、有取有舍,使情境具有鲜明性和新异性。

就拿家乡的田野来说,在这个广阔而富有的天地里,可以给孩子的太多了:

有知识的获取,也有智慧的启迪;有美感的享受,也有劳动的欢愉。

实验班不止一次把学生带到家乡的田野上,不过每次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一个主题,做到围绕中心分层次地进行。

从季节说,春、夏、秋、冬四季,可让学生观察的场景就很多,“在春天的田野上”、“丰收的田野”、“初冬”、“雪后的原野”,都可以让学生观察。

尤其是春天的田野生机勃勃,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学生可以获得的感性材料就更为丰富。

家乡的田野上流过一条小河,春天来了,我带学生来到小河旁,看见河岸新嫩的芦芽,看着成群的小鸭子跳进水里,在小河里快活地游着,叫着,体会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再沿着小河去找小蝌蚪,仔细观察一群群小蝌蚪在水边游来游去,然后捞上几尾,写《春天的小河》。

春天的田野也是菜花盛开的季节,金黄的油菜花儿,一丛丛,一簇簇,遍地都是。

躲在绿叶下面的蚕豆花像花蝴蝶似的,花菜的大花冠比碗口还大,无数的蜜蜂在菜花上采着蜜,欢快地嗡嗡唱着。

成群的白蝴蝶也赶来了,飞舞在金色的油菜上,为绚丽多彩的画面更增添了无限的生趣。

丰富的美感,激起孩子展开了许多美妙的想象。

于是让他们去写《春天的菜花》,或者是《谁是菜花之王》的童话,学生饶有兴味。

在春天的田野上,随着农业的现代化,还有一个个塑料暖棚,里面正孕育着夏季作物和蔬菜的小秧,犹如蒙古草原上一个个蒙古包,孩子看了别有兴趣。

我带领孩子一个个走进暖棚,暖烘烘的热气叫人憋不住了。

孩子们都禁不住叫了起来:

“简直是夏天了!

”“太热了!

”蕃茄、马铃薯、黄瓜长势正旺。

通过观察,孩子领悟到科学种田的优越性,让他们去写《田野上的“蒙古包”》,真是乐在其中。

秋天来了,又怎么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呢,我便选取了秋天的小林子。

小树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树叶染上金色、墨绿色,宛如一幅丰富而深沉的油画。

让学生观看静立在霞光中的树林,观看秋风吹起一片片金色的树叶从空中慢慢地飘落下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捡落叶——拾回秋姑姑给我们留下的影子,回家夹在书中。

第二天,用落叶拼成他们心中的各种有趣的故事,进行《秋叶讲的故事》的说话训练。

类似这些鲜明的感知目标,极大地引起儿童的注意,激起热烈的情趣,使儿童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情境中去。

青:

李老师,听您这么一说,用生活向儿童展示情境倒不难了。

我想这样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作文题材,而且为学生在阅读上也提供了许多感性认识,使学生一步步认识周围世界。

应该说这对孩子们学习语文是很有帮助的。

那么用生活展示情境,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李:

事先要到实地优选典型的场景。

“优选”就要“选”,进而达到“优”。

例如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效果也是大不一样的。

究竟从哪一个角度向儿童展示其形象,也同样有优选感知目标的问题。

一次,我准备带一年级学生去观察光孝塔,观察前,我先到实地,从远近不同的四个角度来看光孝塔。

那么,究竟哪一个角度看光孝塔格外鲜明,格外美呢?

经过筛选,决定先站在北境桥上远看光孝塔,桥下是像河的水,在夕阳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远处就是光孝塔矗立在树丛之中。

这样从更加广阔的镜头引导孩子去看光孝塔,犹如在儿童眼前出现一个巨幅的画面,使学生感到我们家乡的一角该多美呀!

青:

观察前到实地去优选场景,这倒是很重要的一环。

2.带人情境要有序

李:

情境选定后,先让学生感受什么,这里有一个程序问题。

青:

李老师,您说得对,观察程序确实很重要。

程序安排得有条有理,学生获得的感知就不会是零乱的,而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入儿童记忆的屏幕。

李:

也只有是合理的程序,才便于儿童对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

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是有序地进行。

再以观察光孝塔为例,除远望外,还需近看。

于是我们把孩子带到光孝塔下,让孩子清楚地看到光孝塔有几层,每一层有几个角,角下面都挂着一个小铃铛;再让孩子看塔尖金色的圆球,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的程序指导学生观察。

青:

李老师,这样的观察,孩子们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映象是清晰的,内涵是丰富的,而且伴随着情绪,记忆将是持久的。

那么在这种观察的过程中,您又怎样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呢?

李:

这就更要充分的利用情境,使它成为激起儿童想象的契机。

例如实验班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学习了“状物”类单元后,计划让学生写小动物。

于是,我想到小鸟,但小鸟会飞,孩子们看不清;而笼中的小鸟,扼杀了小生灵自由飞翔的天性,破坏了美感,怎么办?

我便想到学校饲养的鸽子,鸽子既可以单只地细看,又可以成群地放飞。

这样的感知目标显然是鲜明的。

但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观察一下小鸽子的眼睛、羽毛、爪子和鸽子在蓝天飞翔的情景,而是通过观察程序的安排,唤起儿童的情趣,极力丰富他们的感知。

前一天活动课,先请信鸽小组的辅导老师带来一只鸽子,作个体观察,并讲述这只鸽子从干里之外飞回,把远方朋友的信捎回来的动人故事。

在鸽子没有进食前,孩子们赶到鸽房旁边,撒下谷子,逗引鸽子。

小鸽子一只一只地飞下来吃食,让孩子们看清小鸽子怎样伸出细红的爪子,迈着轻盈的步子,在地上贪吃食的情景。

放飞时,留下一只,先看成群的鸽子扑啦啦地飞向蓝天,然后我双手捧着那只留在窝里的鸽子,唤起孩子们的情绪和有意注意,“大伙儿飞走了,这只小鸽子孤单单的,它会飞向哪儿呢?

”说着,我托起小鸽子,让它飞向蓝天。

孩子们是那样关注地望着小鸽子的去向。

他们亲眼看到,迟飞的小鸽子,呼扇着翅膀,用力奋飞,赶上了鸽群。

孩子们为小鸽子回到集体,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从而认识到鸽子喜欢群居的特点,并对小鸽子产生了感情。

于是我启发他们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你们看,蓝天下映着小鸽子瓦灰色的身影该多美啊!

现在迟飞的鸽子已经赶上了集体,他们快活地飞着,你们猜,此时它们准备飞到哪儿去?

”孩子们深情地望着远去的小鸽子,一颗颗纯真的童心也跟着飞了,直到小鸽子飞得无影无踪……随后,我又从鸽窝里拿出两只白玉般的小鸽蛋,并让孩子们的手一一摸过,“多美的鸽蛋呀!

”“好光滑呀,真可爱。

”“里面有小鸽子吗,什么时候小鸽子出来呢?

”……

青:

李老师,我觉得这样指导孩子们观察,客观的情境唤起了孩子们对小鸽子的情感,他们对小鸽子的形态、特点都有了具体的感受。

在这样的基础上,孩子们写《可爱的小鸽子》,必然会带着情感去写的。

情感活动往往会促使学生展开想象。

我们很想知道怎么在观察中启发想象。

3.观察中要启发想象

李:

观察必须与儿童的思维活动、想象活动结合,才能加深儿童对情境的体验,对世界的认识。

在此过程中,老师的启发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以生活向学生展示情境,还必须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在观察中适当展开想象。

当学生观察得比较持久的时候,获得了一种鲜明的直接的印象”,情绪也显得兴奋,形成一种想象开去的需要。

这时,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想象开去,不过,要学生想象的应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例如在观察光孝塔的幽静的情境中,当学生看着那飞檐下的小铃铛时,启发学生想象:

“小朋友想一想,如果到了夜晚,一阵风儿吹来,你们会听到什么?

”孩子们立刻美美地说:

“到了夜晚,四周静静的,一阵风吹来,就会听到小铃挡发出叮铃叮铃的响声,一定好听极了。

”有的说:

“那塔尖上还有一个圆圆的月亮。

”因为孩子已经获得了“塔、塔铃、月夜、晚风”的生活经验,有一个孩子连忙背起刚学的一首李白的古诗: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青:

李老师,我觉得这样的观察,这样的思考、想象,师生共同融进了观察光孝塔,感受、领略自然之美与家乡之美的境界中了。

这样用生活向孩子们“展现情境”就达到了要求。

这里有知识的获取,智慧的启迪,也有美感的享受。

二、实物演示情境

李:

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便是“实物演示情境”。

青:

那么,李老师,用实物演示情境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呢?

李:

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儿童是陌生的。

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

此外,为了指导学生练习写一些短小的说明文,也常以某一实物作为对象,让学生观察、表述。

实物是具体的,也需认真加以选取。

为了使儿童能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需选取典型的个体。

教学《珊瑚》,我先找取了三种珊瑚,正是课文中描写的那样,“有的像鹿角”,“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小树枝”,使感知的对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因为儿童的感知与思维,同对事物本质的了解密切相关,引导儿童有意识地感知实物,儿童会很自然地联系到课文中有关珊瑚的描述及说明的词语,对珊瑚便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儿童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带有整体性,同一实物,由于背景不同,感知效应则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时,需要考虑到它的背景,即从整体上给学生以真切感。

出示在珊瑚时,在黑板上贴上一张蓝色的纸,简单地画上几笔,似波涛汹涌的大海,海底画上一片珊瑚礁,以此作背景、,珊瑚实物则出示在珊瑚礁中。

于是儿童的思想立即飞到大海边,仿佛亲眼看到了大海,看到大海深处奇异的珊瑚礁,珊瑚似乎也有了生命。

孩子对大海产生喜爱和激发寻求的情绪。

这样不仅认识了珊瑚,获得了有关珊瑚的知识,同时也达到课本安排这类课文的真正目的——认识大海,探求大海宝藏的志趣。

若简单地出示一下实物,往往就事论事。

就只能停留在一般感知事物的程度上。

除类似的常识性课文外,有些故事寓言,虽不是直接说明一个事物,但如果涉及到一些具体事物,而儿童对此又缺乏认识,也同样需以实物演示情境,不然的话,将会影响儿童对课文的理解和教学效果。

如《我要的是葫芦》这则寓言阐述的虽是片面看问题的错误与危害这一哲理,但始终扣住葫芦的生长变化来展开故事。

而城市儿童对葫芦很陌生,教学时,我便结合课文的学习,出示葫芦,并以绿色粉笔简单地画一葫芦藤作背景,将葫芦置于“藤下”,学生则恍然大悟——葫芦叶子被虫咬了,小葫芦是不会长大的,认识到葫芦的藤叶与果实是紧密相联的整体。

只要葫芦,而不管虫咬葫芦叶的想法显然是片面的,可笑的。

寓言所蕴含的看问题要全面不可片面的观点,孩子开始有所认识。

实物演示,也包括模拟情境的演示。

青:

哦,用实物模拟情境?

这怎么进行?

李:

教学时有时为了了解某一事物变化的现象,领悟其中的原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不可能也无需都进行原物的演示,模拟替代就很有必要,同样有意义。

《鱼和潜水艇》,这虽然是一篇短小的常识性课文,但却包含着仿生学的原理,课文难度较大,一定的直观演示是突破难点必不可少的手段,这就需要实物。

而潜水艇的实物当然是不可能展示的,唯一的办法只有模拟。

上课开始,让学。

生观看一条活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有沉有浮的情景,启发学生面对情景提出问题。

鱼儿甩着尾巴悠闲自在游动的生动情景吸引了孩子们,新奇有趣的情绪使学生提出了问题。

请看教学片断——

生:

老师,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呼吸?

生:

鱼儿为什么能浮上来又沉下去?

师:

这些问题提得很好。

你们看,这是一条剖开的鱼,[取出鱼的鳔,鱼的沉浮就是靠它的作用。

[学生观察],[系上一个小铁片],这代表鱼身体的重量,现在鳔里充着气,你们看鱼儿就怎样?

鳔带着铁片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原因?

生:

鳔里有空气,鱼儿就浮起来。

  师:

对!

你们再看,把鳔的气排掉,[演示]鱼鳔带着“鱼的身体”[铁片下沉]。

这又告诉我们什么?

生:

鳔里空气排掉,鱼就沉下去。

[师出示板书]鼓气——胀大——浮

  排气——缩小——沉

[读课文,把有关词语划下来]

师:

从鱼儿沉浮的道理,人们发明了潜水艇,这真是了不起。

现在请你们来做小小发明家。

怎么让潜水艇沉浮?

这是一艘潜水艇[以一只有盖广口瓶为潜水艇],还有一个潜水艇里的柜子[以一只较小的有盖杯替代]。

看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同座讨论。

指名演示。

生:

我让这个“柜子”装满水,利用水的重量让潜水艇下沉;[演和我又排掉柜子里的水,当柜子里面充满了气,就带动整个潜水艇浮起来了。

师:

刚才小小发明家设计合理,试验成功,他怎么利用鱼沉浮的原理设计潜水艇的,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青:

李老师,我觉得刚才这个课例,运用实物模拟,创设了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又可操作的情境。

不仅突破了课文难点,而已激起学生对仿生学初步的兴趣,培养了儿童的探究精神。

李:

从上面所介绍的实例中,以实物演示情境有两种:

一是真实的原型实物;二是模拟的替代实物。

既然是以实物创设情境,就必须有一定的背景,考虑其整体性,形成真切感,教学效果就明显。

实物的出示一般是在教学过程中,至于需较长时间观察的实物或无需作重点感知的实物测不必在课堂上出示,而是在课外引导儿童观察则更适宜。

例如教学《蝙蝠与雷达》关键是了解人类怎样利用蝙蝠凭借耳朵接受超声波来飞行的原理,发明制造了雷达,激起学生接触仿生学的兴趣。

至于课文上讲述的实验又无法以实物进行演示,若出示蝙蝠实物则相应会冲淡对“骗幅——雷达”仿生学的学习。

因此可在课前让学生认识蝙蝠。

又如《小蝌蚪找妈妈》,因在一节课里无法让学生看到从蝌蚪实物到青蛙的变化生长过程,因此就让学生饲养蝌蚪,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连续观察,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图画再现情境

李;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

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

青:

李老师,用画面创设情境,常用哪些形式呢?

李:

(1)放大的挂图;

(2)剪贴画;

(3)简易粉笔画;

(4)现成的课文插图。

(5)电教画面。

下面一一说明。

1.特意绘制的放大的图画

李:

放大的插图一般在教材内容美感特别丰富,形象特别鲜明,意境又很广远的课文中,用其他的黑板画、剪贴画的插图都不足以表现饱满的形象和深远的意境,则要考虑到用放大的图画。

例如《燕子》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当燕子从南方飞来时,带来了光彩夺目、百花争艳的春天,这样美丽动人,充满生趣的景象,复制一张放大的插图,那是十分需要的。

教学时,当教师稍加启发:

“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请小朋友看图。

”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后,利用学生的情绪,将他们带人情境:

“现在请小朋友作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

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欣赏一下。

”眼前的图画,一下子罩上了情感色彩,充满着春天田野的气息,瞬息间,孩子们几乎全身心地倾注在这图画上,沟通了他们已储存的春天的表象,犹如变为小燕子穿行在飘荡的柳枝间,飞翔在田野上……他们愉快地描述自己的所见:

“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桃花盛开了,粉红粉红的,像天上的彩霞,小河解冻了,连一片薄冰也找不到”;“柳树抽出了碧绿的嫩芽”,“柳树把小河当作一面镜子,在梳理着自己的长发”;“许多野花都开了,好像正在比美”;“秧苗散发着芳香”;“柳树下‘嗡嗡嗡’地叫着,呵,原来是蜜蜂姑娘在传播花粉”……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把小燕子飞翔的背景——春天的大地描写得十分充实。

青:

其实,不单是描述,而是他们已经实际感受到了。

有了这样的感知基础,对课文中描写的“光彩夺目的春天”,“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等有关词句就连同形象一起进入他们的意识。

这里包含着知识的学习,贯穿着语言的表达,也渗透着美的感受。

2.简易粉笔画

李:

简易粉笔画,是以粉笔勾勒形体的线条再现情境的。

由于简易画是边讲边画,画面是从无到有,逐步形成,画面处于变化之中。

这一特点,就必然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因而用简易画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

有些课文所说的现象,比较抽象,但又不需要对表明某一现象的画面作细致的描绘,这时运用简笔画说明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就会一目了然。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2节写西沙群岛一带。

海水显出种种色彩,接着说明了原因是“因为海底有高耸的山崖,有低陷的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

”这一现象学生是十分陌生的——大海他们没见过,海底有高山峡谷,更是想也没想到的事。

所以需要教师的简易画再现教材描写的情境。

简要几笔,学生便知道了海底的“山崖”、“峡谷”以及海水深浅的原因,从而明白了海面上海水色彩各异的原因。

这仅是以简笔画解决难点的一例。

青:

李老师,提到简笔画,我也很有体会,我觉得在教学课文重点时,将简笔画展示的形象与课文中的词相结合,把学生带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这样做既省时,又省力,效果很好,我可以说尝到甜头了。

李:

再例如施建平在全国中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教学活动中教学《泊船瓜洲》一课时,运用简笔画的创设情境就很成功。

他仅是以几笔勾画出诗人王安石在明月之夜,船停泊瓜洲,走出船舱,抬头仰望明月的情境,进而想象此时“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体验诗人对月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

(如图)

这是用简笔画解决诗文重点的一例。

再例如教学《长征》——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就在眼前。

五岭是五座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

现在你能说明:

“五岭        。

 

例句:

“五岭逶迤”、“五岭连绵不断”。

释“逶迤”,山势这样弯弯曲曲,连绵不断就叫“逶迤”。

用“逶迤”也可形容河流道路连绵不断。

描述:

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2300多公尺,有我们的十几个狼山那么高。

[粉笔示意画]

那你能说“乌蒙

指点:

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在岭写岭之长,乌蒙写山巅之高。

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

[难]

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

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以看出?

“腾”是什么意思?

[跳跃]“走”呢?

[滚动]

学到这儿这两句的意思懂吗?

李老师给你一个词“像”。

[例句

(1)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

[例句

(2)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九]

指点:

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进一步写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

指导朗读: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李:

有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层次,弄清课文描写的教学情节或角色活动的空间、背景,也可以用简笔画创设情境。

3.剪贴画

李:

剪贴画以图形表现形体轮廓,不像放大图那样要求逼真,只要大体相似即可,即使有些变形也无妨。

因此制作起来就方便多了。

剪贴画最大的优越性是可以贴上拆下,灵活运用,使画面充满生趣。

凡是无需细致描绘的画面,只需显示形体轮廓,就能再现情境的,便用剪贴画再现。

青:

在全国中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教学活动中有位老师教《要下雨了》一课,就非常成功地运用剪贴画,创设了连续的一组情境。

结合教学过程,创设了“小白兔”来到“草地上”、“池塘边”、“路边”,分别与小燕子、小鱼、小蚂蚁对话的情境。

情境一个连着一个,角色随着情境一个接一个出现,从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下雨前的种种自然现象,可以说是简明、生动、有效。

李:

下面请看《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怎么运用剪贴画创设情境的教学片断——

[学生自学课文后]

师: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

生:

这个故事发生在井边。

[贴上“井”]

师:

故事里有几个角色?

一个在哪儿?

一个在哪儿?

生:

故事里有两个角色,一个是小鸟,在井边上;一个是青蛙,在井底。

师:

我请哪位同学来演示一下。

生:

[将小鸟贴在井沿上,将青蛙贴在井底下工如图]

师:

[随机教学]这个“井边”就是“井沿”,“沿”是“边”的意思。

例如河边就可。

用“河沿”,帽子边儿就叫……

生:

“帽沿”。

师:

[提示并激起情绪]在这个故事里,青蛙和小鸟一个在井沿上,一个在井底,一上一下,它们两个正在争议着一个有趣的问题。

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怎么争议的?

究竟谁对呢?

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

李:

这样一个简单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就把故事里的角色,角色所处的不同的空间位置搞清楚了。

两个角色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而且一个井底,一个井上,十分有趣。

这就很自然地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动机。

青:

李老师,我看您教过《海底世界》,我记得您教这一课的时候就是运用剪贴画来创设情境的,效果很好。

李:

由于剪贴画是由若干零件组合而成的,因此为画面提供了活动的条件,使画面易于呈现“动态”,更富有生气。

例如《海底世界》这篇常识性课文,它要向学生揭示海底的奥秘及美丽动人的画面,设法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到海底去,以激起学生打开这尚未开发的人类大仓库的秘密。

教学时,老师向学生展现了一幅以蓝色为基调的模拟大海的画面,然后便以剪贴画让学生进入海底世界的情境之中,请看一个片断——

师: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世界2/3的海洋[出示地球仪]最深的地方超过10000米,现在我们眯上眼:

[语速减慢,有间隔]那海洋比我们全中国大,比我们整个亚洲大……比全世界地球上的陆地加起来还要大,几乎是陆地的两倍。

再往下想,海洋深,把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放下去,山顶也被淹没了。

[学生感到惊讶]

师:

海洋这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